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802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
分类号: D802.3
页数: 15
页码: 229-243
摘要: 近代新疆孤悬塞外,列强环伺,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成为英、俄等西方列强侵略渗透的前沿和激烈角逐的场所。英国驻新疆领事馆作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代表和渗透触角,在风生潮起,波诡云谲的新疆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而又独特的角色,成为探讨研究近代新疆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由于国际外交斗争讳莫如深,资料缺乏,线索隐秘等多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这一课题是研究的空白和禁区,至今研究涉足者甚微,笔者仅根据国内可触及有限的资料,抉隐发微,勾勒出其基本线条。抛砖引玉,以促进研究深入发展。在,英俄中亚地区角逐中俄国获领先地位。
关键词: 阿克苏 丝绸之路 领事馆

内容

近代新疆孤悬塞外,列强环伺,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成为英、俄等西方列强侵略渗透的前沿和激烈角逐的场所。英国驻新疆领事馆作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代表和渗透触角,在风生潮起,波诡云谲的新疆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而又独特的角色,成为探讨研究近代新疆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由于国际外交斗争讳莫如深,资料缺乏,线索隐秘等多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这一课题是研究的空白和禁区,至今研究涉足者甚微,笔者仅根据国内可触及有限的资料,抉隐发微,勾勒出其基本线条。抛砖引玉,以促进研究深入发展。
  一、清末英国创设驻喀什噶尔领事馆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东南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设领事馆,从此开创外国在华设领事馆之先河。1851年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伊塔通商章程》,首先攫取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设匡苏勒(领事)的特权。1860年又以《中俄北京条约》获取在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如两国商人争讼小事,领事馆及地方官共同查办,所治所属之人之罪”从而又获取领事裁判特权。1882年10月俄国驻喀什领事馆开馆。在,英俄中亚地区角逐中俄国获领先地位。英国为防范对手独占南疆,觊觎英国殖民地印度,抵制俄国的扩张,也竭力挤入战略地位很重要的帕米尔东麓重镇喀什,步俄国之后尘而不缀。1890年两个野心勃勃的英国青年,随英国派遣的“特别考察团”从印度的军事中心西姆拉出发,翻越帕米尔来到封闭偏远的绿洲城镇喀什。他们是26岁的上尉弗朗西斯·扬哈斯本和24岁的乔治·马嘎特尼。谁也未能预料他们以后会成为世界闻名人物。出生于印度的扬哈斯本(1863~1942年)中文名荣赫鹏,是著名中亚探险家,后成为英国入侵中国西藏的主谋。马嘎特尼,中文名马继业(又译马略里),其父是英国来华传教士,苏格兰人,他的母亲是中国人,出身名门望族,因太平天国运动使家道中衰,嫁给洋人。马嘎特尼10岁前一直生活在南京,后其父任清朝驻伦敦使馆译员而返回英国,马嘎特尼保持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中国礼俗。他们先住在喀什城北其尼瓦克(“中国花园”),次年扬哈斯本返印度,而马嘎特尼则接受其指示留在喀什,其任务一是照管当地英属印度商人的利益,二是监视俄国人在克什米尔边境方向的活动。在很长时期内,马嘎特尼的地位含糊不清,最初19年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克什米尔公使的中国事务特别助理”。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英国看准这是攫取中国利权的难逢良机,趁清朝急于借助英国调停斡旋之机,向清朝表示,喀什一向有英商(实乃英属印度商民)贸易,虽然商务萧条,远不及俄国势力,但英国往来新疆游历之人,均以喀什为整理行装,停顿休息之地,故提请同意英国向喀什派驻游历官,办理中英交涉、商务以及游历事宜。是年马嘎特尼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喀什游历官,成为英国领事馆的前身。
  马嘎特尼来到喀什,俄领事对其如骨鲠在喉,充满疑虑敌视,处处排斥挤兑。俄领事彼特罗夫斯基“根本就没有把那个毛头小子看在眼里,甚至有过虽然每周都出席相同的社交集会,但可以在两年间不与马嘎特尼讲一句话”①。当时清朝受制于沙俄,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俄领事为“喀什噶尔最有权势的人,当地居民把他叫作‘新察合台汗’”②。俄国领事不仅千方百计阻拦和刁难,还一直逼迫清朝地方当局将马嘎特尼驱逐出境。俄领事馆的粗暴专横,使当地官民厌恶反感,正如米尔斯基著《斯坦因传》认为:“也许大清帝国只是为了抵消和抗衡俄国的影响,才容忍他的存在。”加之其父哈利迪·马嘎特尼爵士是清廷驻伦敦公使馆的秘书,利用其地位影响使喀什道台和中国公使关照而使之未得逞。当时,英俄双方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喀什是英俄长达半个多世纪大角逐的前沿。英国人楔入喀什地区,“这是印度到北极之间广阔大地上飘扬的唯一的一面英国国旗,一批又一批英属印度官员们,在此监视着沙皇俄国(及以后的布尔什维克苏联政权)在这里的一举一动,其背景是至少伦敦和加尔各答的战略决策者认为,俄国在这个地区的举动都与英属印度这个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最富庶的殖民地的命运息息相关”③。同样,俄国人通过设在喀什的总领事馆也密切监视着大英帝国的任何动静,喀什绿洲可谓“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中的柏林”。
  1908年英国政府请求将驻喀什游历官改为领事馆,清朝当局允准。至此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才获得合法地位。这已是马嘎特尼在当地定居18年后的事。1909年英国为进一步扩大在新疆的影响,又将驻喀什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马嘎特尼任首任总领事,初期总领事馆有领员16名。据清末(1908年)调查统计,全省英侨英商分布在迪化、吐鲁番、轮台、库车、温宿、柯坪、巴楚、伽师、英吉沙、莎车、叶城、和阗、于阗等13县,总计1257户,3087人,其中真正英国公民千人中不过一二,仅有数名传教士、探险家。基本上是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人,以及为避税冒充外籍的商人①。英国不惜工本建立领事馆和邮驿线,主要目的是为殖民扩张获取情报。尽管喀什地处偏远,封闭孤立,在其他方面毫不起眼,但却是搜集情报的理想之地。由于它位于英俄大角逐中的一个中立国家的领土上,又处于一条繁忙的商道上,喀什便成为两大帝国争霸的前线。
  英国领事馆搜集情报来源:①旅居喀什的十数名欧洲人,其中最灵通的是被中亚探险家斯坦因称为“当地的活报纸”的荷兰教士亨德里克神父,马嘎特尼不仅喜欢与其交往做伴,而且发现他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情报来源。②利用精通汉语,谙熟中国习俗等便利,结交当地官员、商人。许多官绅对俄国人气势逼人,专横跋扈厌恶反感,愿结交英人以为援,也常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和线索。③领事馆的雇员仆役,马嘎特尼夫妇常施以恩惠,同意其亲属在领馆留住长居,通过收买拉拢,建立了喀什至色勒库尔邮路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情报网。
  ④马嘎特尼等人不时以旅游、探险、登山、狩猎等名义前往中俄边境地区考察测绘,甚至潜入俄境活动。
  马嘎特尼的另一侵略活动是在新疆搜集收购古代文物,尽管对此他讳莫如深,但从凯瑟琳·马嘎特尼回忆录中可窥其一斑。书中记载:“早在1893年我丈夫就得到了大量的破碎陶器、石质和金属印信,泥质佛教人像,35卷手稿——所有这些都是在巴扎上从当地‘探宝人’那里买到的。”“我丈夫与众多珍品收集者一样,把他的收集品看得很重。但后来他却把它们送到已故的霍恩勒(Hoernle)教授那里。这位教授是加尔各答的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梵语学者。当教授写信给我的丈夫,告诉他这些手稿是迄今所见到的最古老的印度文字手书文书时,我丈夫惊呆了,因为它们是公元4世纪的东西。”①由于英俄领事争相收集文物文书,欧洲的东方学者开始意识到新疆这片大地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片新天地,许多探险家接踵而来,他们几乎来自欧洲和美洲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探险家中最重要的几位如奥利尔·斯坦因、冯·勒柯克教授等,都是马嘎特尼的好友。他们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围挖掘了一大批废墟遗址,并得到丰厚的回报,他们带回的物品中有数量极多的文书——几乎是用近20种语言写成的。那些汉文、藏文、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古叙利亚文写的文书。这些文书产生的年代是从公元1~8世纪。文书记载的事情主题多种多样,有账目、地契、官文、商函、墓志铭、佛教经典等。形式各异的绘画艺术品也发现的相当多。有佛教洞窟和寺院中得到的画像、塑像、浮雕、壁画等,还有刺绣品和挂毯。所有这些,做工技艺高超精湛,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如中国中原、印度、波斯和古希腊。确实,仅从这些过去的文物来看,人们会猜想在中国新疆过去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会认为这个地区曾是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如果以我对中国新疆过去文化的重要性太看重的话,就请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吧。”②可以说英国领事马嘎特尼不仅是外国对新疆文化侵略的始作俑者,也是国际挖掘搜集盗窃掠取中国历史文物的发起人。
  二、民国初年英国领事馆势力膨胀
  1911年10月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地处边远西陲的新疆各地革命党、哥老会和各族民众纷起响应。清末喀什地区会党云集,上至文武官弁、下有农牧工商兵及无业游民、遣员,三教九流“悉皆在会”①,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流兵、流民,深受官府欺压,对官绅充满敌视仇恨,时刻伺机戕杀泄愤。1912年5月7日凌晨喀什会党首领边永福、魏得喜发动暴动,直人疏勒城喀什道署刺杀袁鸿佑夫妇及参将汤殿恒、疏附县知事张秉铎等官员,顿时城内大乱。张秉铎遗孀、幼子和一些幸存官员仓皇逃出城,入英国领事馆避难。马嘎特尼闻变急忙组织动员全体馆员用各种武器护卫领事馆,又在领馆花园腾出几间房子供避难者暂住,后又搭起数顶帐篷,然而逃人的官民不断剧增,已难以安置。当日上午接到城内起义者送来的“大红帖子”(通告),宣称“保护欧洲人安全,不必惊慌,近日不要外出”等。次日喀什协台(副将的俗称)杨得胜到英国总领事馆商讨局势,又接到汉城(疏勒)发来的电报,起义已无法控制,正在向回城(疏附)进发。马嘎特尼紧急通知英国属民,带好值钱物品,到领事馆藏到最易于守卫的大房子中,必要时领事馆全部人员也要撤退到那个房子里。然而起义者不仅没进攻领事馆,还尽力设法争取英俄对其政权的承认。6月22日,沙俄军官鲍勃罗夫率领一个哥萨克骑兵团(750人)进占喀什。直至两年后,欧战前夕,在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布坎南爵士对俄外交部施加压力下,侵喀俄军才撤回国。辛亥革命期间,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的活动扩大了其在当地的影响。1913年马嘎特尼被封为乔治爵士,英国总领事馆在原址(今喀什市其尼瓦克街)重新修建。英国人豪格伯格设计。重建历时4年,至1917年馆舍竣工。馆址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当时英领事馆是喀什最引人注目的欧
  洲风格的建筑物。
  民国后,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地位进一步巩固,势力不断扩大。领事馆驻有布莱克等3名军官和32名印度军人,他们定期由色勒库尔出入境换防,形成当地一支武装威慑力量。虽然中英两国从未签订过商约,然而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却以保护英属印度、阿富汗商民为名,援引列强在华利益均沾之例,强行在新疆享有同俄商一样的免税贸易特权、领事裁判权、英侨在各地的产业不纳税权,并包庇假冒英商偷漏逃税。英领事还仿效俄国,在其势力所及的南疆库车、莎车、巴楚、叶城、英吉沙等地设立英国商头。英国商头在领事馆的庇护下,控制当地经济,滥发通商票照,放高利贷,干涉当地政府司法,逼索赊贷,欺压盘剥,引起纠纷日见繁杂。①
  长期以来,英国对新疆有个传统的政策,就是分裂中国在南疆建立一个在其羽翼下的傀儡政权,形成打入中亚腹地的楔子。分裂新疆是英国侵略亚洲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阴谋制造“大西藏”,又炮制一个“大伊斯兰国”,它在印度北部吉尔吉特设置了军政机构,以便煽动印度、阿富汗的穆斯林叛乱,然后把南疆和印度、阿富汗、伊朗等联合建立“大伊斯兰教国”。为此,19世纪60年代扶植阿古柏政权。20世纪30年代初,新疆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各派地方势力混战,英国又趁机故伎重演,策划导演南疆独立。1933年8月英国从印度派出间谍潜入喀什,利用印商与南疆各界有广泛接触联系之便,收买民族败类,大肆鼓吹“泛土耳其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四处收集拉拢封建主和宗教上层人士。为实现其阴谋,英国拨出51,万卢比活动费。在英国驻喀什总领事的精心导演下,11月12日夜新疆民族主义分子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等炮制的“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出笼②。英国领事馆官员出席了伪国“独立”庆典。其伪总理沙比提大毛拉经常与英国领事馆勾结,伪“外交部长”哈生木江阿吉则是英国间谍。伪政权组建后立即派人到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国家活动,要求承认其伪政权,给予军事援助,并用搜刮到的700头牛羊换购英国枪械弹药。英国当局也表示愿支援10000枝来福枪和200名士兵③。然而伪政权倒行逆施,内部派系矛盾重重,不得人心。1934年2月6日,马仲英所属马世明部与马绍武、马占仓部联合攻占疏勒城,“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立即土崩瓦解,伪首领或被捕,或作鸟兽散,残余越帕米尔逃往印度,一些爪牙“逃入英领署,依为护符”。马仲英部炮轰匿入英领馆的叛军,“英领署遂被焚毁”①。英国不甘心其一手扶植的伪政府就此覆灭,据1934年3月18日中国驻苏使馆给外交部的一份电报称:“英拟令南疆独立政府夺回喀什,未遂所谋。”另据《天山》杂志1卷2期赵瑞生《新疆之危机》一文揭露:南疆伪政权瓦解后,“负责诸人多退入印度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坎巨提诸地,英国当局为对抗苏俄,也怂恿他们回去扰乱”②。英帝国主义分裂新疆祸心不变。
  三、盛世才执政抑制英国势力
  1943年盛世才统一新疆,在苏联的支援下推行反帝、亲苏、民平、建设、和平、清廉的“六大政策”。盛世才政府把反帝作为巩固统治和塑造革命形象的首要,由于英国长期殖民侵略,加之策划“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闹分裂独立,直接危害新疆统一稳定。新政府将英国、日本、德国等帝国主义作为主要反对的敌人,积极抵制防范其侵略势力的扩张渗透,清除了一批以传教、经商、游历为名的外国间谍机构和人员,驱逐了自1896年以来英国等西方传教士,关闭了在迪化等地设立的福音堂、天主堂,封锁了英国向马虎山走私军火,贩运毒品麻烟的帕米尔通道,阻止英商货物入境。从而有力地抑制英国侵略势力。
  新疆省府实施“反帝、亲苏”政策,使英国极为不满。1935年9月英国以调查交涉英国驻喀领事馆馆员被马仲英士兵攻杀事件为名,英驻华大使派公使衔参赞艾瑞克·泰齐曼(Teichman又译选克曼、台克满)爵士从北京驾车入新疆,并令其驻喀什领事馆代理领事汤姆逊到迪化会见。同年10月29日,泰齐曼抵迪化,汤姆逊已先到达。泰齐曼除与盛世才会谈外,其交涉商谈均与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办事处处长陈德立进行。在交涉中,泰齐曼提出为英籍人办理入境签证,英人在新疆游历,采购麻烟,英国印度货物输入新疆估价办法,在新疆英籍人重新登记,开辟新疆印度间交通等问题。新疆省府据理拒绝驳回,同时针锋相对向泰齐曼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和新疆统一的交涉。
  1940年9月,盛世才饬令喀什行政长,通知英国驻喀什总使馆停止对中国公民诊病施药,以削减英方的社会影响和交往。英总领事对此提出抗议。同年,新疆省府同意在英吉沙至蒲犁之间为英领馆外交邮差设立邮站蒙古包5处(蒲犁境内3处,英吉沙境内2处)以利英外交邮差途中往返居住,也便于就地监视。
  中英在新疆关系坠入低谷,据英领事夫人戴安娜·西普顿回忆,1940年英领事艾瑞克·西普顿刚到新疆曾被关押4天。“在一段时间里,在喀什的英国总领事馆受到了为难和抵制,我们的人员很难在巴扎上买到生活用品,谁也不愿意被看到他和我们的人谈话,到处都布置了监视,英属侨民都被从各个县驱除了出去。”①
  四、抗战期间新增英国驻迪化领事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关系和外交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相互支持反对国际法西斯斗争的大前提下,中英建立同盟国关系。同时在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的影响下,盛世才改弦易辙,决定投靠重庆国民政府。1942年8月,盛世才向蒋介石提出新疆对苏外交的几点建议,其核心是让英、美势力进入新疆,借以遏制苏联。“更希望英国在迪化设立领事馆,必要时还可聘请英美技术人才和顾问,借助英美人力财力开发新疆资源。”这正符合国民政府一贯的亲英美外交政策。在迪化先行设立新疆外交特派员公署,以曾留美的外交官吴泽湘任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王心线任主任秘书,后又派来英美科科长水建彤,为设立和联系英美领事馆做组织和人员准备工作。
  1943年9月13日英国驻迪化领事馆开馆,馆址在迪化市三甬碑东街巷13号(今新疆无线电一厂内,馆舍已撤毁)。领馆占地面积17814平方米,首任领事刁茹乐。初英领馆的社会基础主要是英教士在新疆开办的基督教教会。迪化、伊犁、哈密、奇台、绥来(今玛纳斯)、景化(今呼图壁)、焉耆等地共有7个教会,哈密有教会社团“灵工团”。教会以传教、免费医疗、教育等吸引一些公务员和青年学生并利用其收集情报。
  盛世才投靠国民党,迫使苏联在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撤离,莫斯科认为这无异于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背后一击,不可容忍。英美驻新疆领事馆则是在苏联中亚脆弱的腹部的肉中刺,它的楔入是国际“冷战”反苏的一个钉子,无疑会对苏联穆斯林的反苏分离活动推波助澜。对此斯大林深恶痛绝,于是苏联改变对新疆政策,积极组织策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蒲犁等地边民反政府武装斗争,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推动。“三区革命”的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统治,无疑也是对英美势力进入新疆的当头棒喝。
  1944年6月至1946年2月,“三区革命”蔓延到南疆喀什地区,1945年8月游击队攻占蒲犁、叶城、泽普及喀什附近乌帕勒、塔什米里克等村镇,曾进攻喀什、莎车。1946年4月,英国驻喀什总领事史密斯奉命对南疆英侨蒙受战乱损失提出抗议并要求赔偿。外交部新疆特派员刘泽荣函复英领事馆,声明三原则:①对此项抗议碍难接受;②此案必请省府切实调查以资核办;③政府对莎车人民的损失给予何种接济,对当地英侨损失亦必同样办理。同年11月,史密斯总领事偕副领事等一行12人前往于阗、和阗等地视察英侨情况。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已衰落,新疆省府对英领事仍积极亲善联络。7月1日,新疆联合政府成立,苏美英驻迪化领事应邀出席就职宣誓典礼①。当年10月新疆省联合政府教育厅厅长赛福鼎·艾则孜到南疆监督选举县参议会和县长时,邀请英国领事夫妇参加其安排的狩猎活动②。次年4月中旬,省主席张治中到南疆视察时,也对英俄领事馆进行礼节性拜访交谈,并邀请赴宴③。9月12~13日,英国驻迪化领事古来哈万赴伊宁访问,专门拜访了清朝末代贵族、三区政府副主席、伊犁地区专员阿奇木伯克·霍加,新疆著名富商、三区政府财政厅长、伊犁地区副专员安尼瓦尔·木沙巴也夫、阿力吐吾力(麦斯武德之子)及苏联驻伊犁领事达巴申,了解三区革命及苏联对三区的援助和影响④。
  五、风云剧变使英国驻新疆领事馆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反殖民主义斗争风起云涌,大英帝国日益衰落。1947年6月3日英国末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法案》,实施印巴分治。8月份印度、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建国。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平静丧失存在根据。于是英国拟关闭驻喀什总领馆,将领馆财产、档案等分交印、巴双方。1948年8月印度驻华大使馆派石以华抵喀什筹立印度驻喀什总领馆。10月英国末任总领事西普顿离喀,调任英国驻昆明总领事,逐将馆务交副领事梅尔希(巴基斯坦籍)代理。1949年5月巴基斯坦驻喀什总领事馆正式成立,梅尔希暂代巴领馆馆务,英国驻喀总领事馆宣告关闭。南疆英侨事务移交英国驻迪化领事馆办理。
  与此同时,英国驻迪化领事馆仍在活动。1948年7月英国政府任命原迪化教会牧师何仁志任驻迪领事。何仁志英文名乔治·霍姆·方格斯(Hohmfox,又译作霍克斯·禾姆斯),其父是江苏镇江长老会传教士,他出生于镇江,早年回英国,30年代就读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以传教士身份来新疆,活动于迪化至玛纳斯一带。盛世才统治初期曾被驱逐,返新疆后任上校衔领事。他精通维、汉语和医术,主要活动:①教会活动,包括传经布道,主持弥撒、宗教节日;②医疗活动,每周免费医疗施药两次,并出诊;③社交活动,广泛结交党政军官员和社会上层人物,如国府驻新疆海关税务司熊大伦等都是他的密友;④礼节活动,如英王诞辰、西方节日、穆斯林节日歌舞庆祝等;⑤勾结美国领事马柯南等反苏、反对新疆解放,搜集苏联、三区革命和新疆军政情报。英国领事始终奉行的既定外交政策是分裂新疆。利用各种机会实现建立亲英的伊斯兰汗国。1948年包尔汉被任命为新疆省主席。英领何仁志以祝贺名义煽动:“在印度有不少你们的人,他们一直在为东土耳其斯坦的解放而斗争着。东土耳其斯坦不仅仅在伊犁成立,总有一天整个东土耳其斯坦会独立的。印度、巴基斯坦都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独立的,你们也需要外界的帮助。苏联是你们的强敌,他们的目的是吞并你们..在伊犁正培养着他们自己的人,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把他们的人抬出来”,并暗示“国民党政府今天还存在,但是明天可能就没有了”。妄图拉拢省府亲英,反苏独立。①1949年9月美国驻迪化副领事马柯南离新回国后,何仁志接受其委托代管美领馆财产。新疆解放前夕,英领馆宴请了国民党高级官员,在这次宴会上,英领馆为一批国民党官员准备了经印度逃离的出路。②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局已定,苏联放弃在国共两党之间观望的态度,转而支持中共,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但苏联向中共提出条件:在东北和新疆地区不能有第三国(指美、英)的势力存在。新疆省府挤走美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领事馆。对持有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国籍者,均进行清理,其侨民逐一登记,放弃外国籍保留中国籍者留下,不放弃外国籍者必须离境。其目的是使新疆成为苏联独占的势力范围。①
  新疆和平解放后,迪化市公安局侦察到英、美领事馆参与阻碍反对新疆解放并支援艾沙、穆罕默德·伊敏、麦斯武德等搞分裂、策划独立等活动。1950年10月上旬,省公安厅一处处长侯良、迪化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光清传唤何仁志,宣布在中英两国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领事馆不再当作英国外交代表机构,前英领馆全体人员只为普通侨民,不再具有外交官资格,以及对领馆的暂时管理措施。12月4日经中央批准,查封英国驻迪化领事馆,收缴了馆藏枪支弹药、电台、发电机、收录机等物品,将何仁志用飞机押送北京。1950年12月16日,何仁志被驱逐出境。②
  从1890年英国马嘎特尼到喀什,到1960年何仁志被驱逐离新疆,整整60年英国驻新疆领事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留下了丰富多彩而又发人深思的记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总结近代新疆外交风云,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尽管时代沧桑变幻,国际形势和外交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帝国主义和西方敌对势力,从来不愿意看到一个独立、统一、富强、团结的新中国屹立在东方,并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和希望。它们一贯顽固地推行的“分化”和“西化”政策,为历史所证明是必然要失败的。

附注

①〔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彼得·霍布科克(前言)〔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②察合台汗曾长期据有以喀什为中心的中亚地区,这里是半开玩笑,半含针砭地把彼氏比作新的喀什之王。 ③〔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彼得·霍布科克(前言)〔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77页。王树楠:《新疆图志交涉》6,卷五八,〔M〕2006、2017。 ①〔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47、48页。 ②〔英〕凯瑟琳·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47、48页。 ①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上〔M〕。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M〕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76页。 ②《新疆简史》第三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8~199页。 ③《新疆简史》第三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8~199页。 ①新疆社科院历史所资料宝藏外交部档案抄件。转引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160。 ②新疆社科院历史所资料宝藏外交部档案抄件。转引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160页。 ①〔英〕戴安娜·西普顿:《古老的土地,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6~337页。 ①《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6、191~192页。 ②〔英〕戴安娜·西普顿:《古老的土地、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0、295页。 ③〔英〕戴安娜·西普顿:《古老的土地、外交官夫人的回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0、295页。 ④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6、191~192页。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331页。 ②段士谋;《关于“先锋社”打入英领馆的回忆》,乌鲁木齐文史资料〔C〕第2辑,1985年,第60~65页。 ①朱培民:《1943~1949年苏联对新疆政策的演变,20世纪新疆史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6~157页。 ②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纪事〔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5~120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袁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