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妃和她的身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83
颗粒名称: 一、容妃和她的身世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81-184
摘要: 清朝乾隆帝有一个妃子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在宫中称“容妃”。《清史稿·后妃传》:“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人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和札赉”在通行旧本中均作“和札麦”。)人们通常说的香妃,就是她。对容妃的记载很少。半年后正式册封。三十三年六月,太后降旨,封容嫔为妃,十月(11月)正式“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可见容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阿帕克和卓的弟弟喀喇玛特和卓的后裔却是反对这一次叛乱的。裕陵属东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县。
关键词: 阿克苏 喀什 容妃 身世

内容

清朝乾隆帝有一个妃子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在宫中称“容妃”。《清史稿·后妃传》:“容妃,和卓氏,回部(新疆南部)台吉和札赉女。初人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和札赉”在通行旧本中均作“和札麦”。)人们通常说的香妃,就是她。
  对容妃的记载很少。《清实录》中始见贵人“霍卓氏”(即“和卓氏”)是在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1762年1月):太后降旨,将贵人霍卓氏封为嫔。半年后正式册封。三十三年六月(1768年7月),太后降旨,封容嫔为妃,十月(11月)正式“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按清室典制,皇帝除皇后一人外,尚有“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可见容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关于容妃的家世,史无明文。从《清史稿》和《清实录》中寥寥数语看来,一是和卓家族的人,二是父亲受有台吉的封爵。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历史上并不多,不妨从中加以考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叛清分裂,两年后被清军平定。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是17世纪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的后裔。阿帕克和卓的弟弟喀喇玛特和卓的后裔却是反对这一次叛乱的。他们以墨敏的第五子额色尹(即额尔克和卓)为首,包括其弟帕尔萨,其长兄之子玛木特(即鄂托兰珠和卓,译意为中和卓)、三兄之子图尔都,以及同祖不同宗的远房族亲阿卜都喇满。当波罗尼都兄弟叛乱时,他们曾避居柯尔克孜牧区,清军进剿时,他们配合清军进攻喀什噶尔与英吉沙尔诸城,对平息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额色尹等五户和卓和另外三户在平叛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族上层人士,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帝。乾隆让他们留在北京居住,命令南疆的官员将他们的家眷也都送到北京。乾隆还大肆册封,额色尹封为辅国公,图尔都、玛木特、阿卜都喇满、帕尔萨分别被封为一、二、三等台吉;三年后图尔都又晋封为辅国公。另外三户不属和卓家族,他们是霍集斯,封贝勒;和什克,封辅国公;哈什木,封台吉。这八户都入于正白旗蒙古,史籍上将他们合称为“住京八爵”。“八爵”在京,随带管家、随从、奴婢、阿訇等,人数相当多。
  晋封和受封的新疆各地维吾尔族上层人士还有七个家族。其中:哈密、吐鲁番之头目在康熙、雍正时就已经受封,这时都晋封为郡王;库车、阿克苏、拜城、和田、乌什之头目都册封为公。他们的族人中也有个别人被封为台吉,但都没有和卓的身份。
  因此,可以推定容妃应是在北京入了旗籍的那一支和卓家族的人。她进京的时间是在1760年。这个推算与《清高宗实录》中始见“霍卓氏”年代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容妃的父亲是谁?《清史稿·后妃传》旧本和新版中华书局标点本说法不一。如从旧本,容妃是“台吉和札麦女”。“和札麦”即“和卓木”,是“和卓”一词的属格,意为“我的和卓”,是对和卓的尊称,不是具体的人名。如从新本,容妃是“台吉和札赉女”。“和札赉”可能是“和卓阿里”一名的速读急呼,在容妃家系中有“阿里和卓”,却无“和卓阿里”,有人认为“和卓”二字只是尊称而非人名,可在名字前面,也可在后面。然而,即使是阿里和卓,他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均未出场,更未晋京和被册封为台吉,疑已早死,因此容妃的生父究竟是谁,尚待进一步的考证。
  容妃在后宫的生活,1938年孟森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容妃住在新筑之宝月楼,曾陪侍乾隆帝赴热河(河北承德)围猎,供俸内庭之西洋画师为她画过油画肖像。孟森还引用乾隆帝的许多诗句,说明乾隆宠幸香妃确是事实。对此,本文不拟赘述,只打算作一点补充。
  新疆拜城人毛拉木沙,在清朝末年写了一本史书,其中记录了南疆的一个传说。说的是南疆有一个美貌无双的少女,15岁时被官员们送给皇帝做妻子,深得皇帝之宠幸。有一天皇帝见她哭泣,问她因何不乐。答曰:家乡有一种树,叶子是银的,花是金的,开花时芳香无比。因想念家乡而哭泣。沙枣树素有“金花银叶铁干干”之誉。于是皇帝下令将沙枣树移到京城里去种植。
  从该维吾尔文史籍中可以了解到:①容妃的原名恐怕未曾流传下来,连该书的作者都不知道;②容妃进宫时年龄不大;③皇帝为取悦于容妃,征发差徭科派沙枣,以释其思乡之念。
  沙枣树科派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乌什起义的导火线。这一年春季,乌什240人奉驻防大臣及阿奇木伯克之命,将事先栽种在木桶里的沙枣树苗运往外地。因不明发送地点前往请示,反遭责骂和毒打,再加上官吏伯克平时残酷压迫,由此而爆发了一场起义,坚持达半年之久。
  科派沙枣树一事,疑窦甚多。南疆各地都有沙枣,只见官吏伯克科派羊只、粮面,未闻有科派沙枣树苗的,究竟是谁要沙枣?既然科派沙枣,为什么官吏伯克不言明发送地点?又为什么不像其他特产之常年科派,而仅此一次?起义发生后,乾隆帝埋怨派人太多,他怎么知道运送沙枣树苗该用多少人?起义被镇压之后,乾隆帝下令大肆杀戮乌什人,为什么一反当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的稳重态度,迁怒于无辜百姓?
  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据《大清会典事例》: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1788年5月24日)容妃薨”。当年“奉移容妃金棺于纯惠皇贵妃园寝安葬,设神位于舒妃之次”。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死,葬裕陵。纯惠皇贵妃之园寝就在裕陵之侧,容妃棺木即在此处。清室诸帝之陵墓分建于三处,史称北陵、东陵、西陵。裕陵属东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县。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纪大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