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80
颗粒名称: 五、结语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63-164
摘要: 将去给赐缎匹、磁器等件,就于所在官司明白照数入库。①这里透露出永乐时以缎匹、磁器与撒马儿罕、失剌思等处贸易马匹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的情况。以上《西域番国志》只谈到物产,没有讲交易,《大明一统志》中记有物产,也有交流,可惜言及的交流过于简单。《明会典》则记载了更多的交流物品。我们将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得知西域物产交流的一个大致面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见到的西域传统物产在西洋交易中基本上可以见到,有的在东洋交易中也可见到。以上物品种类的重合,不是偶然的巧合,正是物产交流传播和广泛融通的结果。物产交流构成文明对话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大交流的历史见证,通过物质交往活动,人们相互联系,彼此沟通。
关键词: 阿克苏 丝绸之路 结语

内容

从物产交流的视角考察,首先是物产交流的前提物产资源的信息,继之是交易的实态。西洋方面有马欢的记载,资料相对最为丰富;东洋方面有一新发现的宁波外国物品清单;西域方面资料相对不足,仅有陈诚的物产信息和《明会典》中朝贡朝廷的物品单,而无朝贡互市的完整贸易物品清单。虽然如此,我们把三方面的物产交流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不把陆路海路完全断裂地来看待,那么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初西洋、东洋与西域联接在一起,构成了东西方陆海交通循环的大通道,形成了一个整合的贸易网络。简言之,明初一边是陆,一边是海,海陆并举,通过广阔空间,存在一条绵延不绝的经济文化纽带,各国使者和商人循此频繁交往和进行物产交流,整个丝路一片繁荣。根据文献资料,明初物产交流极为繁盛,各地物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各地区互通性的典型例证。关注这种互通性,它所透视出的正是中外交往通道丝路的整体作用。
  物产交流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明初物产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外以往交流的延续,交流无疑是在传统交往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我们不应切割开来。从物产交流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陆海丝绸之路相连结,不可以截然两分,而应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明初西域、西洋与东洋的物产交流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连接亚、非、欧的东西陆海大通道。它是传统的连续性和明初新格局的特殊性结合的产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物质欲求构成人类交往的基本前提,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王朝更替无异于过眼烟云,地久天长、绵延不绝的是物质文明之流。物质不灭,文明相传,这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对这种交流模式的选择,还是对这种模式的坚守,都体现出一种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认同取向,这就是传统。
  物产交流构成文明对话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大交流的历史见证,通过物质交往活动,人们相互联系,彼此沟通。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述及各种世界文明时说道:“事实上,这些典型事例尤其说明了交往的至关重要性。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①中外物产交流是人类文明对话与交流最基本的内容,明初新的物产交易圈的形成,诞生了文明对话的新格局,通过比较全面地梳理这一历史事实,使我们对于明初丝绸之路有了一个整体视野下的重新认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万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