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70
颗粒名称: 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
分类号: K924.5
页数: 9
页码: 134-142
摘要: 阿拉伯人初次来新疆是在唐代,阿拉伯人对新疆的记述,始于五代,可谓历史悠久。本文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介绍若干阿拉伯文献对古代新疆的记述,以便人们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交融的场景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阿克苏 古代新疆 阿拉伯文化

内容

阿拉伯人初次来新疆是在唐代,阿拉伯人对新疆的记述,始于五代,可谓历史悠久。本文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介绍若干阿拉伯文献对古代新疆的记述,以便人们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交融的场景。
  一、阿拉伯文献对“疏勒(喀什)”的记述
  卒于932年的巴格达作家——古达玛撰写的《税册及其编写》(以下简称《税册》)言:“亚历山大取道中国之后向北方去,中国首领与之同行,直达疏勒(Shul)国,并征服了它。在那里建造了两座城市,一个名叫疏勒,另一个名叫海姆丹(Khamdan)。他命令中国的首领率领自己的军队驻于海姆丹,又命令他的一员部将驻扎在疏勒。然后,他奔向旷野上的突厥,征服和蹂躏了他们。”(详文请阅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道里邦国志》281页)
  文中的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4年)。其时代,中亚地区有匈奴而无突厥。可见,上述的亚历山大所经地理,乃是古达玛比附他本人所生活的唐代、五代及其以前的中国地理知识。笔者在此提请新疆学的学者们注意:相当于唐至五代年间的阿拉伯地理志,均将中国的首都呼作“海姆丹”或“胡姆丹”(黄宗英等摄制的《望长城》于新疆的库车提及“洪木丹”),其读音不似“长安”,却颇类波斯语对“酒库、酒窖、酒店(Khomdan)”的称谓。
  二、阿拉伯文献对“喀什”最早的记述
  泰伯里(al-Tabaryi,伊本·杰里尔IbnJareer,839~923年)在其《民族与国家史(Tareekhal-Wumaimenwaal-Muluk)》(以下简称《泰伯里史》)的“希吉拉历(回历)96年(公元715年)”一节,记述其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年,建都于大马士革的阿拉伯倭马亚朝的哈里发帝国(史称“白衣大食”)的一支军队,在领兵官古太巴(《册府元龟》记作“屈底波”,其全称:QutaybahbenMuslimal-Bahlee)的率领下,曾进抵中国的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泰伯里称之为“喀什噶尔(Kashghar)”。这段往事因某种隐情而颇富戏剧性,故此,对当事人略作介绍。屈底波(意为“小马鞍子”)是669年出生在叙利亚的阿拉伯人,27岁始追随哈贾吉(al-Hajaji)平息“哈瓦利吉”派的首领——舍必卜(ShabeebubnYezeed,646~697年)领导的暴动而获军功。当哈贾吉担当整个帝国的东方省省长——伊拉克总督之后,屈底波成为其手下的最得力的战将。705年,宠信哈贾吉的瓦利德(Waleed)继皇帝(哈里发)位,此后,哈贾吉任命屈底波为哈里发帝国最东边的省份——呼罗珊(Khurasan)省的总督(艾密尔)。在任期间,他在阿姆河、锡尔河的两河流域,不断地攻城掳地,简况如下:
  706年,屈底波攻打毕坎德(Beekand,《隋书》之“毕”城、《唐书》之“毕国”,位于布哈拉市以西,阿姆河东岸上的法拉勃市以东,被喻为“商人之城”)。
  707年,屈底波攻打奴米什科特(Numishket)、拉米西那(Ramith-eenah708)年,屈底波攻打布哈拉(Bukhara)。
  709年,屈底波取得布哈拉,与粟特(al-Sughd)签订契约,取得多勒建(al-Talagan;唐朝的昆墟州都督府,在今阿富汗境内)。
  710年,攻打舒曼(Shuman)、乞失(Kess,史国,唐去沙州,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勃兹)、那色波(小史,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尔希市),并取得它。
  712年,屈底波同花剌子模沙赫国王签订契约,夺取了哈姆吉尔德(Khamjird),攻打了撒马尔罕,并克之。
  713年,屈底波攻打了沙什(al-Shash,石国,即今天的塔什干)、费尔干纳。
  714年,征服了沙什。
  714年,瓦利德哈里发的伊拉克总督、屈底波的政治靠山——哈
  贾吉逝世。
  715年,屈底波的政治靠山——瓦利德哈里发逝世,其弟苏莱曼
  继位为新哈里发。苏莱曼是哈贾吉、屈底波在政治角逐中的夙敌。
  715年,屈底波进抵喀什(Kashghar)哈里发苏莱曼秉政,屈底波开始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寻找退身之计。《泰伯里史》介绍道:715年,屈底波率领其部队离开其远征要塞——木鹿(Marw,《唐书》或言“木鹿州”,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马雷)。正当他前往拔汗那(费尔干纳)时,得知其君主——瓦利德哈里发逝世,皇权(al-Imarat)转归其弟——苏莱曼的消息。一朝天子一朝臣。屈底波惧怕他因同新哈里发之间的夙怨而蒙祸,于是他决定,为其亲族的安全考虑,将他们转移到他经营多年的撒马尔罕。在转移过程中,他在阿姆河(阿拉伯人呼作“纪浑Jayhun河”)畔布置一个断后的守将,其名为花剌子弥(al-Khuwarizmee),令他驻守在河畔的监视中心,阻止任何未经允许而接近屈底波的人众。然后,他派遣侦察部队,考察山间的羊肠小路,以便确定通往喀什的道路。阿拉伯人认为,喀什是中国的所有城市之中最西边的城市。此后,屈底波深入到最靠近中国的地方。当他同安西都护府的中国军兵接触上之后,中国的君主——唐玄宗写信给他:“派遣一个你们之中最显贵的人到我这里来,让他向我介绍你们的情况。我将向他询问有关你们的宗教的情况。”于是屈底波从其部队中挑选了12个族人。他们均相貌堂堂,身材伟岸,能言善辩,勇武果毅,且颇赋才艺。他们被组成出访中国的代表团,胡拜依拉·本·艾勒·牟史迈莱季(Hubayrahbenal-Mushmaraji)担任代表团团长。屈底波对行将出使中国的胡拜依拉一行人说:“托真主的福!不要扔掉你们的缠头布,直至走到那个国家。当你们来到他(中国君主)面前,就传我的话给他:‘我起誓,我一定踏上他们的国土,封印他们的诸王,向他们征收农业税(kharaj,或作“人头税”解)’。”“封印他们的诸王”一句,直白的译文是“在他们的诸王(身上)盖印。”笔者理解此言为:“让他们的王侯们成为我的奴仆(或下属、财富)。”总之,屈底波对唐朝耀武扬威、很不客气。但是,中国君主却友善地会见了他们,并作出以下决定:“用一个金托盘,盛入一些我国土地上的土,连盘带土送给他(屈底波),让他去踩踏吧。将四名年轻的王子送给他,让他盖戳。送一些绸缎和黄金给他,以抵税款。”当这一切送达屈底波面前时,屈底波接受了绸缎和白银;真的在年轻王子的身上盖了印章,随即把他们放归中国;他用脚踩踏了金托盘里的土。屈底波志得意满,遂派胡拜依拉与在京城——大马士革的信士们的长官(Ameeral-Mu’mineen,即哈里发的别称)联络,但胡拜依拉于途中死在今伊朗的法尔斯(Faris)省。
  屈底波为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地区军事经略13年,威风八面,被波斯与呼罗珊的百姓呼作“阿拉伯王”。在他从喀什撤军回撒马尔罕时,他统帅的45000人的呼罗珊大军不支持他与阿拉伯哈里发政权分庭抗礼。希吉拉历96年(714年9月16日至715年9月4日),其部将——瓦给尔(Wakee’e)统兵杀害了屈底波及其五个兄弟、子女及亲属。事后,瓦给尔将屈底波的头颅传首京师,哈里发——苏莱曼将其头掩埋。
  屈底波到喀什一事,距今已过了1291年,屈底波派代表团觐见唐玄宗的故事,体现了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或国家之间,在解决冲突与偶发事件时,利用谋略与机智,完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详情见1977年初版、1978年再版于黎巴嫩贝鲁特“奈法依斯”出版社的《屈底波传QutaybahbenMuslimal-Bahlee》)。
  三、雅古特·鲁米(Yaqutal-Rumiyyi,1179~1229年)《地名词典》(Mu’jimal-Buladan)记述的新疆地理
  有关喀什的记载
  该书第四卷430、431页言:
  喀什(Kashghar):它是一座城市及一些村镇、农庄。可从撒马尔罕出发,到那里及其周邻地区旅游。它位于突厥地区(Biladal-Tur-ki)的中央。其居民是穆斯林。当代人——艾布·勒穆阿里(全名:Abual-MualeeTughruleshahMuhhamadbenal-HasanbenHashimal-Kashghreeal-Wa’iz)是这里人。他是一位有功德的人。他聆听过大量的《圣训(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指前人流传的、零散而未集成册的《圣训》资料——笔者注),求学过文学(Adaben,又作“礼节”解)和(《古兰经》的)《经注学(Tafseer)》。他诞生于490年(公元1096年12月19日~1097年12月9日),其年岁活过了550年(公元1155年3月7日~1156年2月25日)。另一位这里人叫艾卜·阿卜杜拉(全名:AbuabdAllahal-HusaiyinbenAlibenKhalafbenJabra’ilibnal-khaleelbensalihebenMuhammadal-Alma’eeal-Kashghree),他是位贤明的、布道的(伊斯兰教)长老(Shaykh),他撰述甚丰。..他编撰的《圣训》达120部。他于484年(公元1091年2月23日~1092年2月11日)在巴格达逝世。
  该书第四卷427页有言:
  喀吉该尔(Kajghar):是突厥斯坦(Turkistan)地面对喀什(Kash-ghar)的称谓。
  由此可见,《地名词典》的作者已注意到突厥语地区将喀什(Kashghar)习称为Kajghar。其记载,可谓细致入微。有关和田的记载该书第二卷347页言:和田(Khutanu):是位于喀什(Kashghar)下方的,叶城(Yozakand)
  以外的市镇、小国,在突厥斯坦地区(BiladTurkistan)是数得着的。它位于突厥国(Biladal-Turki)中央区的山地间的一个河谷中。也有人称之为“胡台努(Khut
  anu)”;苏莱曼·本·达乌德-本-苏莱曼-艾卜-达乌德是这里人,故以“哈贾吉·胡台尼”(Hajajial-Khutanee,意为“和田人——哈贾吉”)而著称。他聆听过艾卜·阿里·侯赛因·本·阿里·本·苏莱曼·麦尔黑纳尼(Abu‘Alial-Husaynbn‘AlibnSulaymanal-Marghinanee)的演讲。艾卜·哈芙塞·欧末尔·本·艾哈迈德·艾勒·奈塞菲记述过他,他讲“523年(公元1128~1129年),他求学于我”。
  有关“库尚(kooshanu)”的记载与讨论
  该书第四卷489页言:
  库尚(Koshanu):它是位于突厥国(Biladal-Turki)最边远处的一个城市(Madeenah)。其王,其占领者是回纥(al-Tughuzghur,九姓乌古斯、维吾尔)王。他们是人类之中最强悍的。他们的王,是突厥诸王中最伟大的。然而,他们现在的情形,我是不了解的。
  《地名词典》的作者所言的“库尚”,是否是今日新疆的库车,笔者无力判定,诚望新疆历史地理的学者考定。
  有关“塞莱斯努(Sarasnu)”的记载与讨论
  该书第三卷211页言:
  塞莱斯努(Sarasnu):它是位于突厥国(Biladal-Turki)最边远的一个镇子(Balad)。该地有个市场,其中售有海狸(Qunduz,波斯语,意为“黑貂”)、“卜尔塔西”兽(Burtasi,含义待考)、黑貂(Sammur)等物。
  塞莱斯努是否在新疆境内,笔者无力判定,据其土产考虑,当在漠北森林地带,望识者论之。
  有关“莎沃该尔(Shawaghar)”的记载与讨论
  该书第三卷316页言:
  莎沃该尔(Shawaghar):据奥姆拉尼(‘Umaranee)所言,它在突厥国(Biladal-Turki)
  《地名词典》对莎沃该尔,再无任何释文。望识者论之。
  有关“艾斯台尔散(Astarsan)”的记载与讨论
  该书第一卷175页言:
  艾斯台尔散(Astarsan):是突厥国内的,位于喀什(kashghar)与和田(Khutanu)之间的一个城镇(Buldah)。艾卜·奈斯尔·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阿里·艾勒·艾斯台尔塞尼·艾勒·巴兹坎迪(AbunaserAhmadbenMuham
  adben‘Alial-Astarsaneeal-Bazi-kandee)是这里人。他于498年(公元1104年9月23日至~1105年9月12日)抵达巴格达。
  如今喀什与和田两座城市之间的哪个地方与艾斯台尔散有关,笔者无知,唯望识者明之。
  四、盖兹威尼(al-Qazweenee,1203~1283年)《各地的古迹与敬神者们的情形(Atharal-BiladiwaAkhbaral-‘lbadi)》(黎巴嫩贝鲁特书局、萨德尔书局1960年联合出版)记述的新疆历史地理
  关于回纥国(Biladal-Tughuzghur)的记述该书582页言:回纥国(Biladal-Tughuzghur):他们是突厥人,他们国家的疆域
  之长,有20天的行程。他们没有敬神的场所(Bayt‘ibad)。他们善于马术,能站立在奔马之上。他们吃宰杀的和未经宰杀的牲畜。他们穿棉衣和羊毛毡。当虹霓出现时,他们过彩虹节。他们的大王于其宫室的最高处的,用黄金造的帐篷里料理政务。这金帐篷可容纳千人,致使距之5法尔萨赫(Farsakh,长度单位:1法尔萨赫=6.24公里)远的人,能够看到它。
  它那里产有鸡血石,它是这样一种石头,能像水蛭吸人血一样,使流鼻血者止血。
  关于“掌玺者(Tamghaj)”城的记述
  该书411页言:
  塔穆哈吉(掌玺者Tamghaj):突厥国的著名的大城市,领有很多村镇,此城与这些村镇坐落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人们只有经过一个隘口才能抵达那里。此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突厥诸王无人敢进犯它。..其地有些金矿。因此,其民多有黄金。以至于他们的瓶壶、孟罐都是用金子制作的。
  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观察,此城市之名,颇有意思。此“塔穆哈吉”同我国新疆喀什出现的黑汗王朝(840~1212年)所发行的金属货币上所镌刻的阿拉伯文名词——“掌玺者(Tamghaj)”的写法,可谓一毫不差。查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波斯语汉语词典》第630页,此词义
  被解释为“掌玺者”及“征税者”。显然,黑汗朝的历代大王皆以此在国民面前自喻为掌国权、收国税者。在伊斯兰文化史上,在阿拉伯文钱币上,敢于刻写上“掌玺者(Tamghaj)”字样的,只有喀什的黑汗朝大王一家。由此可见,盖兹威尼对“掌玺者”城的记述,当与他同时代古城、黑汗王朝的首都(冬都)——喀什有关。
  五、结语
  雅古特《地名词典》的绪论(第一册30页)在谈及“第四大地区”有言:“它从中国、吐蕃、和田地面开始(向西)延伸,经过它俩(和田与吐蕃)之间的一些城市,再经过克什米尔山地、博洛尔、布尔江、巴达赫尚、喀布尔..”其中的“克什米尔山地”指的正是我们脚下的帕米尔高原,帕米尔,即中国唐代的葱岭,曾是古代新疆与阿拉伯交通之要道,是阿拉伯文明同中华文明的交会之所。温故而知新,加强对古代新疆文化同阿拉伯文化交流、交融的研究,将有助于当今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有利于世界和平。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