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厥复兴与渤海建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67
颗粒名称: 一、突厥复兴与渤海建国
分类号: K928.6
页数: 8
页码: 114-121
摘要: 东突厥汗国630年在唐朝军队进攻下土崩瓦解,其降部被安置在幽州至灵州沿边一带,即所谓六州降户。①然而吐蕃的崛起又给了东突厥汗国复兴的机会。以下为行文之便,略为突厥),(①并再度称霸塞外。东突厥复兴,唐朝东部边防立即紧张起来。众所周知,李唐政权初期,李渊、李世民父子即称臣于东突厥,以“财帛金宝入突厥”,②作为交换的条件,李氏父子借重突厥人的力量反叛隋朝,直到唐朝消灭隋朝后裔,唐朝与突厥间才由附属关系转入军事对抗,并且630年唐朝灭掉了突厥第一汗国。
关键词: 突厥复兴 渤海建国

内容

东突厥汗国630年在唐朝军队进攻下土崩瓦解,其降部被安置在幽州至灵州沿边一带,即所谓六州降户。①然而吐蕃的崛起又给了东突厥汗国复兴的机会。679年以后,东突厥降部趁唐朝将军事力量倾斜于西北与吐蕃交战之机,不断内扰,并在682年建立起后东突厥汗国(682~745年,为与前一次东突厥汗国区别开来,学界又称之为突厥第二汗国、后突厥汗国和后东突厥汗国。以下为行文之便,略为突厥),(①并再度称霸塞外。其国势在默啜可汗(693~716年)时最盛,疆域在东、北和西面都得到了拓展,东边一度到达了兴安岭。东突厥复兴,唐朝东部边防立即紧张起来。众所周知,李唐政权初期,李渊、李世民父子即称臣于东突厥,以“财帛金宝入突厥”,②作为交换的条件,李氏父子借重突厥人的力量反叛隋朝,直到唐朝消灭隋朝后裔,唐朝与突厥间才由附属关系转入军事对抗,并且630年唐朝灭掉了突厥第一汗国。突厥第二汗国兴起特别是再度强大后,唐朝与其没有类似从前的附属关系,相反是突厥对唐朝时叛时服,又使一度归附唐朝的契丹、奚等诸蕃部重新倒向突厥,复向唐朝要求以数额巨大的粮谷农具等开发用资财,壮大本部的实力。
  渤海建国于698年,是唐代我国东北靺鞨人为主建立的一个古代国家。两唐书对渤海政权建立过程的记载大同小异,为理解之便,具录如下。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
  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忠既死,则天命右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余党,先破斩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以迫祚荣。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
  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后诏玉铃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是时仲象已死,其子祚荣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祚荣即并比羽之众,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遣使交突厥。
  据此可知,渤海初代王大祚荣是乘契丹人发起营州之乱之机“东走”,据险要创立政权的,建国后,即与突厥建立起联系。相信是由于史料缺乏的原因,以往关于渤海建国史的研究,多集中在与契丹的关系、大祚荣东走的线路、东牟山所在及唐朝的册封经过等问题上,而对于大祚荣政权草创时期与突厥的关联,则多停留于对两唐书记述的拷贝式复述,对渤海遣使“交”、“通”突厥的性质没有作仔细分析,进而对于渤海政权建立当时与周边各国各族间的内在关联也缺少细密的梳理。
  唐万岁通天元年五月,①内附于唐的契丹一部孙万荣与松默都督李尽忠,因营州都督赵(文)翙屡屡欺侮其部下,视各部首长为奴仆,②愤而举兵,杀赵据营州作乱。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纵兵四略,所向辄下,”八月,武则天先后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等28名将领统兵数万前往镇压,屡屡损兵折将。九月,李尽忠死,孙万荣统兵继续与唐朝对抗,守则据燕山各要隘,攻则越燕山长驱河北平野,陷嬴州、下幽州。
  《新唐书·突厥传》记“契丹李尽忠等反,默啜请击贼自效,诏可。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以左豹韬卫将军阎知微即部册拜迁善可汗。”默啜的行为看似勤王行动,但实际上默啜的所谓出兵助讨从一开始就是有条件的,营州陷落后,默啜上书表示“请还河西降户,即率部落兵马为国家讨击契丹”,武则天以讨灭契丹之乱为当务之急,只能照办。于是“默啜遂攻讨契丹,部众大溃,尽获其家口”。①史书没有明示突厥介入营州之乱的时间,《新唐书·突厥传》中记默啜在受册封后“乃引兵击契丹,会尽忠死,袭松漠部落,尽得孙万荣(当是李尽忠——作者)妻子辎重,②酋长崩溃”,李尽忠死于696年九月,突厥默啜可汗是乘尽忠死袭击所率松默部落,说明突厥在是年九月就已经介入了营州之乱。默啜以助唐讨伐叛逆为名,谋一己之私,袭击了李尽忠部驻地,掠夺财物兵器人口,并占据了原松默都督所辖之地,默啜自此兵众渐盛。③但是显然,默啜的这次军事行动还是产生了有利于唐的效果,因为武则天在这之后即遣使持节册封默啜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然而,册封使臣尚在途中,突厥进攻灵州的消息就已经上报朝廷,时为神功元年正月。
  大祚荣出身于粟末靺鞨部的一支,后转徙高句丽,并担任过军将,高句丽亡国后随其父乞乞仲象被迁至营州。④战乱爆发后,祚荣率领所部离开营州向东移动以求自保。按《旧唐书》本传载,大祚荣“东奔”是在李尽忠战死以前,当在696年九月之前。
  前文谈到,武则天封突厥默啜可汗也是在李尽忠死之前,可知当时唐军处于劣势,所以武则天尽量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不惜代价来瓦解和孤立契丹人力量。⑤可以推断,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受封大体也当在这一时期,而此时,两支东走的势力与唐朝的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对峙的局面。可是接下来,一是比羽不接受册命,不肯听命于唐朝廷,不肯与契丹人发生冲突。限于史料,大祚荣所属的一支势力态度不明朗,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祚荣集团曾经参与契丹人的反唐行动,但是我们从现有记事中找不到大祚荣集团参与契丹人军事行动的痕迹。当然,在契丹人看来,大祚荣等在关键时节没有助力本身就是一种釜底抽薪,就是背叛,以至双方关系破裂,①契丹人对大祚荣等抱有怨恨也是自然的,更有学者认为《辽史》所载契丹王表示与渤海有“世仇”②指的就是大祚荣背离契丹独立建立政权一事。③
  到了697年(神功元年)五月,则天任命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咤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兵凡二十万讨击契丹。孙万荣兵力甚锐,兵锋南向,占据瀛州属县,肆无忌惮。这时,奚背叛契丹,与唐朝军联手袭击契丹背后,使契丹大败,从此形势急转直下。孙万荣派人联络突厥求援,突厥却乘虚而入,发兵攻占契丹新城。④契丹将领李楷固等降唐。六月,孙万荣被杀,余党大溃,邻近的奚、霫等都投降了突厥,⑤营州之乱实际上结束。
  营州之乱前后不到两年,但对唐朝的打击极大,最后唐朝是靠突厥袭击契丹的后方,奚又和契丹携贰,才勉强取胜。⑥营州之乱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如果说高句丽灭亡、突厥第二汗国的复兴导致了东北亚国际政治关系格局的大变动,营州被扰动,引起了东北亚政局巨大的连锁反应,由此开启了千余年世局演变的序幕,(则契丹之乱以及战乱中诞生的渤海政权,都是这种变局与影响的具体表现。
  从时间上看,则天命李楷固追击祚荣及所部靺鞨人与旧高句丽人当在六月,即营州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资治通鉴》中说曾经“屡败唐兵”的契丹别将李楷固、骆务整在孙万荣死后皆来降唐,②唐朝军队开始有余力“惩罚”当初没有勤王的各种力量,即所谓契丹余党。所谓契丹余党,当指营州之乱前契丹强迫役属的周遭各部族,大祚荣等于契丹已是叛逆,在唐朝又被视为契丹余党,处境两难,然而大祚荣等凭天门岭之险,击退李楷固所领军队,得以残存。
  营州之乱平定后不久,默啜又向唐要求和亲并索要突厥第一汗国亡后被安置的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硕、农器三千,默啜的势力因此更为强大。③698年(圣历元年)六月,默啜寻衅唐朝送物不精,婚婿不贵等,列举唐朝五大罪状,④驱兵入寇。大军南下一路占据了嫣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这时契丹及奚重新依附突厥,遮断了中原讨伐军向东北的进路,大祚荣因此得以避祸,合并乞四比羽的残部,在东牟山树立政权,自号震国王。新罗人崔致远在向唐朝提出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说大祚荣“始与契丹济恶,旋与突厥通谋,万里耨苗,累拒渡辽之辙”,⑤指的应该就是营州之乱后大祚荣一支的行踪。按此记述,则大祚荣在率众“东走”之后、于东牟山树立政权之前,就已经与突厥建立了联系。以大祚荣(及其政权)当时的实力与处境,其交通突厥,当与契丹和奚一样为附属性质。突厥通过营州之乱控制了契丹、奚,并对大祚荣政权施加政治影响,进而波及东北亚地区。
  我们看到,渤海建国与突厥汗国的复兴及再次制霸营州附近地区有着直接关系:大祚荣正是借突厥之力,得以摆脱唐朝廷追击与围剿,并纠集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以及在营州和向东移动过程中吸附的各部族人群,壮大力量。
  至于渤海臣属突厥的经纬,两唐书记载也无大异,只是《旧唐书》所传于文脉较通顺,又交代有大体的时期,可知大祚荣在树立政权不久即臣属于突厥。不久前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严重事态的契丹、奚等部族尚且依附突厥汗国以求自保,以大祚荣当时的处境,他自然要寻求所有能够帮助他与唐朝廷抗衡的势力。大祚荣接受新罗王廷“五品大阿飡”的封官目的在于此设都督府,并置长史临总的消息,怒而指责黑水靺鞨部置旧时伙伴关系不顾,其意必在与唐朝联手使渤海腹背受敌。武艺在这里使用了“旧请吐屯,①说明渤海与黑水靺鞨共同朝贡突厥,请突厥监督官,当”是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的。
  关于突厥对渤海的统治形式,目前可考资料中尚见不到突厥对大祚荣是否也像新罗王朝一样赠大氏以某官职,结合突厥对其他部族、部落的统治形式,我们知道突厥对渤海并不实行直接的统治支配;按照惯例,渤海应当有义务为可汗出兵作战。②突厥向渤海派“吐屯”,“吐屯”是突厥派到渤海的御史,监督渤海向突厥纳税并保证渤海对突厥的忠诚。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马一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