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库斯巴西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61
颗粒名称: 通库斯巴西古城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09-110
摘要: 通库斯巴西古城:现名通古斯巴西古城,系唐代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托古孜巴西什”古城,维吾尔语意为“九城之首”,由于此地野猪出没,后讹传称成“通古斯巴西”,1987年修撰《新和县地名图志》规范地名,该城仍定名为“通古斯巴西古城”。通古孜巴西古城之所以被称为“托古孜巴西”,其由来指环绕该古城四周尚存八处唐代驻军和屯田的古城、戍堡遗址,形成了一个古城群,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通古孜巴西古城位于中央,是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军屯田的主要区域。南北城墙中部各筑城门一座,为瓮城形制,出口均呈“之”字形。城内尚存已毁房屋建筑土阜多座,城内长满高大红柳,遍布各种陶片,城西北角等处马粪风化物深达1米。
关键词: 阿克苏 丝绸之路 新和县

内容

通库斯巴西古城:现名通古斯巴西古城,系唐代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托古孜巴西什”古城,维吾尔语意为“九城之首”,由于此地野猪出没,后讹传称成“通古斯巴西”,1987年修撰《新和县地名图志》规范地名,该城仍定名为“通古斯巴西古城”。通古斯巴西古城位于新和西南44公里处,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坐标北纬41°24″35′,海拔高度19′,东经82°3″988.5米。古城地处较平坦的荒滩,四周是大面积的红柳丛,东南临沙雅,南邻塔里木河。通古孜巴西古城之所以被称为“托古孜巴西”,其由来指环绕该古城四周尚存八处唐代驻军和屯田的古城、戍堡遗址,形成了一个古城群,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通古孜巴西古城位于中央,是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军屯田的主要区域。通古孜巴西古城建筑平面呈四方形,城墙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30米,周长960米,占地57500平方米,城垣厚约3米,残高约6米,城墙四角均有向外伸出的垛墙或角楼建筑,城垣外筑马面,东、西墙各筑四个,北墙筑二个,南墙筑三个。南北城墙中部各筑城门一座,为瓮城形制,出口均呈“之”字形。北门是主门,筑有二层城楼建筑,现已毁坏,曾是全城的制高点。南门形制同北门,建筑规模小于北门。城内尚存已毁房屋建筑土阜多座,城内长满高大红柳,遍布各种陶片,城西北角等处马粪风化物深达1米。
  古城遗址中曾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有布巾、胡麻、油饼、鞋履、箭袋、木碗、陶器、陶片、唐大历年间的残纸、箩残片、李明达借粮契、白苏毕梨领屯米状、将军妣润奴烽子钱残纸,太元、开元、大历、建中年号的唐代铜钱。1980年,出土马头飞龙石碗一个、石磨一个。1993年前后,该城出土古钱币3000多枚,其时间分布从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1986年以后,经多次实地勘察,除城墙基本保存外,其余已废毁。
  1928年9月,西北科学考察团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到该城对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调查结果发表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1989~2006年,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平副研究员多次到该城调查,调查结果发表于《关于新和通古孜巴西古城遗址的调查与研究》一文中;1987~2006年,阿克苏地区文管所、新和县文管所多次到该城进行调查,编制了文物档案等;2004年新和县龟兹历史文物保护项目组对该古城进行了调查测绘,编制了《通古孜巴西古城保护维修项目书》,并上报自治区文物局。
  通古孜巴西古城与新疆天山以南同类军城遗址相比较,该城是一座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军事、屯田古城遗址群。据史籍所载,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以汉军三万防守,安西四镇才得以稳固。根据有关专家考证,通古孜巴西古城原名为“九城之首”是九座军城戍堡的中心,以通古孜巴西古城为中心的戍堡分布之地,分,布面积约50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和屯田区,是唐龟兹军屯驻之地。古城群出土的大陶瓮,其腹部书有“薛行军监军”字样,据史籍所载,以“行军”、“监军”相称并与龟兹实际相联系者,唯有薛万备一人。2005年1月,在古城群的索喀吐尔戍堡遗址附近发现的唐代古葡萄园遗址,证明唐军屯田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种植葡萄,同时也证明新和种植葡萄的历史至少在1300年以上。
  该古城群是丝绸之路上唐安西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对拱卫丝绸之路和安西地区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古城群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历史价值,是研究龟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屯田等方面史实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弘扬爱国主义,宣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邢春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