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柘厥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58
颗粒名称: 唐柘厥关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原名曾称“都勒杜尔·阿胡尔”、“色乃当旧城”,当地村民又叫“玉其吐尔”、“夏合吐尔”。1987年修撰《新和县地名图志》规范地名,按《新唐书》载述及王炳华先生考证,该遗址定名为“唐安西柘厥关”。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首次发现该遗址,并于此掘得佛像、壁画、梵文、龟兹文、回鹘文、汉文文书、陶器、钱币等重要文物200余件,现存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唐安西柘厥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唐朝在西域军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拱卫龟兹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阿克苏 丝绸之路 新和县

内容

唐柘厥关:唐安西柘厥关,系唐代遗址,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曾称“都勒杜尔·阿胡尔”、“色乃当旧城”,当地村民又叫“玉其吐尔”、“夏合吐尔”。1987年修撰《新和县地名图志》规范地名,按《新唐书》载述及王炳华先生考证,该遗址定名为“唐安西柘厥关”。
  唐安西柘厥关位于新和县城东17公里渭干河西岸,库木吐拉电站近旁,南接314国道,41′,41′,地理坐标东经82°15″北纬41°22″海拔高度1052米。关城遗址北依却勒塔格山,东通库车、库尔勒,南邻沙雅,西通阿克苏、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是唐代安西都护府龟兹国境内的重要军事要塞。关隘遗址主体部分地处渭干河西岸开阔处,总面积9万平方米,地势沿山坡向东南倾斜,关城遗址最高处8米,遗址区城墙部分保留,佛塔较为完整,1994年,新和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纪念碑一座,并请国家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碑名,渭干河东岸往北5公里是库木吐拉石窟,有简易公路可达。1907年法国人伯希和首次发现该遗址,并于此掘得佛像、壁画、梵文、龟兹文、回鹘文、汉文文书、陶器、钱币等重要文物200余件,现存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
  1907年法国学者伯希和到新和县渭干河口对柘厥关进行了调查和挖掘,调查结果发表于《都勒杜尔·阿胡尔和苏巴什》一文和《吐火罗语考》中:1928年,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到该遗址进行了考察,采集到带有波纹状的灰陶片数枚,调查结果发表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并确认为《新唐书·地理志》所记之“柘厥关”;1965年,库车文管所梁志祥同志对该遗址进行了考证,考察结果发表于《库车县古遗址简介》中;1985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者王炳华先生到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考察结果发表于《唐安西柘厥关考》中;1989年9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队专家张平、吴勇等一行到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1987~1996年,阿克苏地区文管所与新和县文管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和遗址测绘,就遗址形制、现状记录存档,并采集到唐代钱币和唐代陶器等文物;2004年12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平与新和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据日本平凡出版社出版的《新西域记》载述,上世纪初日本考察队来该遗址调查时,采集到“常惠之印”铜印一枚,为阴刻小篆,由日本学者橘瑞超收藏。
  唐安西柘厥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唐朝在西域军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拱卫龟兹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邢春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