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骞出使时的东部希腊化世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50
颗粒名称: 三、张骞出使时的东部希腊化世界
分类号: K954.5
页数: 3
页码: 023-025
摘要: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的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128年前后张骞7来到希腊人王国巴克特里亚的所在地——阿姆河流域,其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希腊人在东方直接控制局域的缩小和希腊文化影响的扩大两个方面。由于孔雀王国的兴起,塞琉古朝恢复对印度西北部统治的努力落空,只得于约公元前304年签约放弃。塞琉古王朝无力东顾,逐渐承认了这些既成事实,统治的重心转向两河以西以叙利亚为中心的濒地中海地区。张骞称其国为“大夏”。张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来到了中亚,确切地说是来到了以锡尔河和阿姆河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昔日所在地。
关键词: 阿克苏 张骞 出使

内容

从公元前334年开始的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128年前后张骞7来到希腊人王国巴克特里亚的所在地——阿姆河流域,其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希腊人在东方直接控制局域的缩小和希腊文化影响的扩大两个方面。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后继者之一的塞琉古(约公元前358~前280年)经过几番争夺,终于几乎独吞了帝国在亚洲的所有领土,但好景不长。由于孔雀王国的兴起,塞琉古朝恢复对印度西北部统治的努力落空,只得于约公元前304年签约放弃。公元前3世纪中叶,巴克特里亚行省的希腊人总督宣告脱离塞琉古王国独立。紧接着,帕提亚行省的当地人起义建国(即张骞后来所说的“安息”)。塞琉古王朝无力东顾,逐渐承认了这些既成事实,统治的重心转向两河以西以叙利亚为中心的濒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王国曾越过兴都库什山向印度西北部发展,约半个世纪之后,迫于帕提亚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此地的希腊人开始从阿姆河撤退到印度。①当张骞辗转抵达巴克特里亚时,此地已被来自中国西北的月氏人所臣服。张骞称其国为“大夏”。
  这就是张骞进入大夏时西亚、中亚和印度的政治格局,希腊人在这些地区的控制范围确实比亚历山大帝国时大为缩小,但希腊文化的影响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首先,希腊人所到之地,都要建立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据统计,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在东方建城(包括殖民地)至少在300个以上。其中保留下名称者约275个。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沿岸(约160个),其余的则在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及其以东地区,在巴克特里亚及其相邻地区有名可据者就有19个(其中亚历山大建了8座①),在印度有27个。②这种希腊式城市已被上个世纪60年代在阿姆河畔阿伊·哈努姆遗址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它们一般都建有希腊式的神庙、体育馆、剧场。城市的居民也以希腊人为主。相对于广袤的东方之地,这些城市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它们力图维护希腊文化的纯洁性、统一性。城市的语言、钱币、神庙、剧场、雕塑、习俗无不保持着希腊的特色。但由于处在当地民族、当地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希腊人殖民者也难免吸收一些东方文化的因素,因此在希腊人控制与影响的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因素为主,同时融合其他东方文化因素的多元混合文化,即近代学术界所称之的“希腊化文化”(HelenisticCulture)或“希腊化文明”(Hel-lenisticCivilization)
  就张骞所耳闻目睹的巴克特里亚及其周边地区而言,其文化面貌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斯特拉波,亚历山大时代的巴克特里亚人和索格底亚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游牧民族并无多大区别,③但在希腊人统治之下,巴克特里亚人的定居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了所谓的“千城之国”④。帕提亚虽然政治上脱离了塞琉古王国,但在文化上却长期以效仿希腊为荣。它采用塞琉古朝的历法,模仿希腊式的钱币,宫殿里雕塑着希腊的神像,上演希腊的戏剧⑤,宫廷还附设体育馆。①残留在印度的那些希腊人小王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有的希腊人(如著名的米南德国王)皈依了佛教,②有的国王开始铸标有印度文字的双语币。但其钱币形式仍保持着希腊式钱币的基本特征,如正面是国王头像,反面以希腊神祇为主,人物着希腊式服饰,正面铸有国王的希腊语名字与王号(反面是当地的佉卢文)。由于受巴克特里亚希腊化艺术流派的影响,犍陀罗艺术也有可能在这时萌芽。
  张骞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来到了中亚,确切地说是来到了以锡尔河和阿姆河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昔日所在地。那他在此地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呢?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巨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