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北道的出现及在中亚北部地区的里程走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44
颗粒名称: 二、新北道的出现及在中亚北部地区的里程走向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004-007
摘要: 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旧道的完善,新道的扩拓和密织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形成上。其中新北道的出现和使用尤显重要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发展 变化

内容

汉代以后,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旧道的完善,新道的扩拓和密织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形成上。其中新北道的出现和使用尤显重要。
  西汉时期丝路的主干线在新疆境内分南北两道。其中北道出敦煌向西,过三龙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北,穿越白龙堆(今罗布淖尔东北盐碛之地),经楼兰古城(今罗布淖尔北岸),折向北至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再转向西南,顺天山南麓,沿孔雀河北岸(塔里木河下游)径直向西去。该道东端,因经楼兰古国又有楼兰故道之称。此道里程虽较短,但出关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古楼兰国东面的白龙堆盐碛(因千里无水草,亦名早海)。白龙沙堆沙碛的行旅如此艰难,所以到了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中,公元2、3年之际)戊己校尉徐普议开新道,即路出敦煌后,径直向西北,经横坑,出五船北,经伊吾抵车师前部,再南至龟兹,与原北道合;或经车师后国(吉木萨尔县附近),沿天山北麓,西达乌孙,赴康居。不过,这一举措由于遭到车师后王姑句的反对而暂时搁置。
  嗣后《三国志·魏志》引鱼豢《魏略·西戎传》云:“从敦煌出西域,前有二道。从玉门关西出,经婼羌,转西越葱岭,经县度入大月氏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自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此条材料已明确提出了三道,原丝路北道在这里已改称为中道,而徐普议开的五船道被称为新道。新道的出现使丝路略向北移,突出了车师前后庭的作用,成为新北道正式形成的准备和过渡阶段。
  至《隋书·裴矩传》引矩撰《西域图记》,则进一步记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其南道..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从这条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丝绸之路发展至隋,新道已与最初的南北两道并驾齐驱,成为一条重要商道。这条日臻完善和重要的新道是天山北部地区横贯东西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由玉门关至伊吾,伊吾至庭州、庭州至碎叶以及更向西去的区段道路连接而成。下面我们重点探明北新道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大致走向和里程。
  从交通状况看,北新道在天山北部的主要支点是伊、西、庭三州,而三州之间各有道路相通。其中伊北路即从伊州至北庭的道路,是北新道在新疆境内的东部干线;碎叶路即从庭州至碎叶的通道,作为丝路北道在新疆境内西段的主干线,大致经过车师后王庭及卑陆、单桓、乌贪訾离等山北小国,至乌孙境地(绥来以至伊犁皆汉之乌孙境),再沿伊犁河谷进入碎叶城所在的七河地区,全程长有三千多里。
  新北道进入七河地区后西去的路线大体与中道(旧北道)越葱岭后西去的路线合。《新唐书·地理志》记中道过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又西北行三百里,度石碛,至凌山。凌山即葱岭北原,今汗腾格里山一带。此山尽管峻峭,但自古以来就已有孔道穿越,可进入伊塞克湖地区。伊塞克湖南岸从顿斯克湖湾()到丢普斯克湖湾()之间的上巴尔斯寒()和北岸沿楚河河谷到塔拉斯之间的下巴尔斯寒两处城市遗址,都发现了古老商队的遗迹。而从上巴尔斯寒地区东去中国,南下大宛,北上碎叶,均有道路可通。
  丝路从碎叶向西,顺着吉尔吉斯阿拉套山,沿楚河左岸而行,约2法尔沙赫①处有布金肯特城()可以比定为肯斯梅契城();再西去2法尔沙赫为拉瓦肯特城()8世纪时曾作为西突厥汗们的大帐而为阿拉伯人所知晓。②拉瓦肯特城,西行15法尔沙赫为朱里(),很可能即《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东距碎叶四十里的新城,是楚河河谷中又一处巨大的商业中心。朱里()很可能是一个突厥词,意为草原。巴托尔德认为它就是现在的伏龙芝城。实际上朱里在伏龙芝城西边约10公里处,很可能是考古发掘的索库鲁克()城。因为朱里一直存在到15世纪,而在索库鲁克在里找到大量13世纪的古物可以作为比定意见的重要依据。③从朱里城向西4法尔沙赫处有一个大城镇哈兰·朱汪()。在古代游牧民居住区,哈兰·朱汪城是一个中心,它维护从这里向北分布的游牧民聚居点以及游牧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贸易安全。从哈兰·朱汪向西4法尔沙赫有鲁兹肯特()城,又向西8法尔沙赫有阿斯巴拉()城,这也是两个古老的城市,具有古代粟特城堡的所有特点。④道路经过楚河河谷最后一个居民点卡斯拉巴斯()城,然后转向塔拉斯河谷。塔拉兹城是塔拉斯河谷的中心城市,其周围布满大大小小的若干城市,道路至此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向西南经奇姆肯特()、伊斯宾扎普()、塔什干(察什)至俱占堤(霍占)过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一是西北行,过咸海北,涉厄姆巴河、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到君士坦丁堡。公元6世纪时,东罗马遣使到西突厥,以及西突厥使者回访东罗马,走的就是这条道。而从里海到黑海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有条路可以通往北欧伐兰吉安人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9世纪时称之为“从伐兰吉安入到希腊人之间的交通线”①。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7世纪,穿越七河流域和南哈萨克斯坦的这条丝绸之路北新道的中亚北部路段显得十分活跃,其原因曾有多个解释。一是认为,此时期七河流域是突厥汗国的大本营,而富裕的突厥汗人和其周边地区需要大量的海外商品,所以它控制了通过中亚的商路;另一个说法是,由于内讧,使得通过费尔干纳的道路在7世纪变得很危险,所以不得不依重北边的道路。②
  另外,公元6世纪下半叶,七河流域和南哈萨克斯坦也并入了东自高丽,西至里海的突厥汗庞大帝国的版图。从公元6世纪末,这段丝绸之路对发展本地区的城市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七河流域,它刺激了一系列城市中心的出现,而在南哈萨克斯坦它加速了定居和使其转化为城市的过程。穿过中亚,南哈萨克斯坦以及七河流域的丝绸之路一直到14世纪兴盛不衰,后来由于内讧和战争,城市文化消亡殆尽。此时通向中国的海路也多被使用,致使陆上丝绸之路渐渐消退。③
  对于我们来说,在搞清楚丝路北道出葱岭后,经过中亚北部七河地区的要站路线和里程走向,再将目光转向该地区的一些重要城镇网点,无疑能够更加显现出新北道的重要,看出中亚北部地区在中西交通中的作用和地位。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丝绸之路上的新和》、《古代新疆与阿拉伯文化》、《巴蜀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21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喀什“香妃墓”辨误》、《19世纪西方国家对新疆的认知渠道》、《丝绸之路上的英国驻新疆领事馆考述》、《20世纪中印关系史研究概述》、《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纪宗安
责任者
孟宪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