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08年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亮点工程获奖作品集锦》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710
颗粒名称: “一个好乡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8
页码: 129-146
摘要: 乡村发展规划健全,农牧民增收思路明确,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突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各项创建活动健全,措施有力。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和评选信用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生态等活动扎实开展。农牧民合作化程度高,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带动面达90%。劳动者接受培训面广,农村青年劳动力接受培训率达100%。农村劳务创收比例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健全,组织机构成员责任明确、分工具体。文化体育设施四室二场健全,设施齐全,文化活动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村民自觉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勤劳致富。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乡村 发展

内容

评选标准:(1)探索新思路。乡村发展规划健全,农牧民增收思路明确,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突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各项创建活动健全,措施有力。农业科技含量高。科技体制有创新,科技投入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2)培育新风尚。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和评选信用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生态等活动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好。(3)培养新农民。农牧民合作化程度高,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带动面达90%。农户自主经营意识强,跑市场、找信息、搞加工带动能力强。劳动者接受培训面广,农村青年劳动力接受培训率达100%。农村能人带动面宽,科技带动和辐射引导面分别达到农户总数的15%和80%。农村劳务创收比例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4)发展新文化。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健全,组织机构成员责任明确、分工具体。文化体育设施四室二场健全,设施齐全,文化活动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有线电视入户率高、节目播出质量高。村民自觉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勤劳致富。
  一等奖
  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英艾日克村
  英艾日克村是今年启动的地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总人口184户,782人,全村总耕地面积3700亩,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业、林果业为辅的农业村,畜牧养殖业为该村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村“两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本村组织村民大力开展牛羊育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8.27元。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地区级科技进步示范村”、“地区级文明村”、“地区级卫生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等多项殊荣。
  阿克苏良种场上乔格塔勒村
  尤喀克乔格塔勒村位于场部以南1公里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牛羊育肥的理想之地。全村共有130户(其中,维吾尔族103户,汉族27户),人口500人(维吾尔族385人,汉族115人),劳动力130人,党员18名,团员28名。耕地面积1470亩,人均占有耕地2.9亩。近几年,在市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尤喀克乔格塔勒村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积极发展多元化经济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800.46元,多次荣获阿克苏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模范村、敬老模范村等先进称号。
  二等奖
  库车县齐满镇渭干村
  库车县齐满镇渭干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群众为主的大村,位于省道210线西侧,距齐满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是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拥有维吾尔12木卡姆艺术、库车民歌等丰富文化遗产的古老村落,至今还有许多民问艺人及民歌。全村地域总面积16400亩,耕地面积6900亩,林地面积520亩。现有6个村民小组,560户,2276人,现有党员29名,三老人员9名,团员50名。到目前为止,该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460元。近年来,齐满镇渭干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以巩固“五好村党支部”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农牧民学习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特别是在今年党的十七大以来,该村党支部认真执行镇党委的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按照“因村而宜,各具特色,体现亮点”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开展了产业结构调整,抗震安居工程、村级阵地建设、“五通五改五清”改变镇容村貌。通过全村农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大改善了全村的环境面貌和生活水平。
  沙雅县海楼乡阿合拜勒村
  海楼乡阿合拜勒村村民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和评选信用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好。农牧民合作化程度高,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带动面达90%。农户自主经营意识强,跑市场、找信息、搞加工带动能力强。劳动者接受培训面广,农村青年劳动力接受培训率达100%。农村能人带动面宽,科技带动和辐射引导面分别达到农户总数的15%和80%。农村劳务创收比例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健全,组织机构成员责任明确、分工具体。文化体育设施四室二场健全,设施齐全,文化活动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有线电视入户率高、节目播出质量高。村民自觉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勤劳致富。乡、村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治安形势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村领导干部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蔚然成风。
  拜城县米吉克乡库木墩村(8村)
  库木墩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以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全面加强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2006年被地区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200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87元,被评为拜城县“文明村”。库木墩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引导村民走特色种植业之路。目前,全村果品种植面积达580亩,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千亩,占耕地面积的40%,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
  阿瓦提县巴格托拉克乡喀拉库杰克村
  巴格托拉克乡喀拉库杰克村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10户,总人口950人劳动力349人,党员51名。全村耕地面积7500亩,,人均耕地面积7.1亩。人均收入6902元,连续多年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党支部,县级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该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确定了以棉花为主、畜牧业为辅、其它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增收、增效之路,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群众增收意愿持续高涨,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脱贫率达100%。目前该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好评,该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县级安全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地、县两级文明办的指导下,通过全村干群共同的努力,该村文明村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乌什县阿克托海乡阿特房子村
  阿特房子村位于乌什县东北面,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阿特房子村辖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1户1014人,劳动力337个。全村耕地面积3143亩,人居耕地3.1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29亩,经济作物面积587亩,果园面积为1680亩,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行政村。全村共有党员35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团员47名。村集体拥有耕地面积356.3亩,其中果园面积33.5亩,2007年,村集体收入107000元,人均纯收入达2003.02元。
  三等奖
  库车县塔里木乡喀拉托乎拉克村
  塔里木乡喀拉托乎拉克村位于塔里木乡乡政府以东5公里处,全村共有66户,230人,党员19人,“三老”人员4名,共青团员35名,2006年被库车县委组织部评为“五好”村党支部。全村占地面积3100亩,现有耕地面积170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5051元,村集体收入267325万元,主要收入来源为棉花种植业、甜瓜种植业和畜牧业。2007年年初被地区评为新农村党建工作示范村。库车县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十佳文明乡村。
  沙雅县塔里木乡墩阔坦村
  墩阔坦村位于乡政府东南面,现有常住人口716人,以维吾尔族为主,是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塔里木乡的整体搬迁村,主导产业是棉花和畜牧业。近几年来,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村集体总收入50万元。人均纯收入6166元,村内现有卫生室1所,自来水入户80户,固定电话装机总量25户,互联网用户6户,全村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农牧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拜城县米吉克乡
  近年来,米吉克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囚地制宜,上林果、强畜牧,重点抓好了水产养殖、水稻、玉米制种、退耕还林、酱番茄、辣椒等特色种养。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筹资859.4万元,完成了13个建筑面积400平米以上、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村级办公、文化阵地,达到了“一院四室六有”的目标。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蔚然成风,连续三年无违法违纪案件、恶性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发生。全乡14个村场积极开展以“五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庭院改造工作,实现人畜分开,三区分离。目前,累计完成庭院改造523户。投资280.5万元(其中自筹120万元)完成村村通柏油路16.5公里,2006年筹资近300万元(其中自筹138万元),加大了饮用水改造工作力度;近两年修建沼气池231个,改厕400座,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
  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吐格曼巴什村
  “吐格曼巴什”维吾尔语意为“头一盘水磨”,位于喀拉塔勒镇镇区西北部约9公里,村委会下辖3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547.5公顷,其中耕地4610亩;总户数210户,总人口880人,其中劳动力384人。有村干部7名,党员34名,团员62名。2008年,全村种植棉花3820亩,小麦面积752亩,果园挂果2627亩,牲畜存栏3864头(只)。2008年,该村人均年纯收入预计将突破5500元。该村是2007年上海白玉兰项目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也是喀拉塔勒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后荣获阿克苏市“五好”村党支部、阿克苏市卫生村等荣誉。2007年被阿克苏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村”。
  温宿县佳木镇托万克佳木村
  佳木镇托万克佳木村位于温宿县以东26公里处,距阿克苏市28公里,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融林果、畜牧养殖、庭院经济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村。近年来,托万克佳木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农村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培训和乡风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一心一意谋发展,全村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组织建设有力”的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温宿县吐木秀克镇栏杆村
  近年来,吐木秀克镇栏杆村注重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勤交流、多沟通、共商量、同决策,集思广益,民主集中,保证了村内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财务管理方面,始终坚持“三笔会签”的做法和月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培育新风尚。以学习胡达拜地·依明同志的爱国精神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打造了温宿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生态村创选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入选率近100%。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新农民。建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利用远教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帮助农牧民群众学习农科技能,让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经营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自觉抵制迷信,抵制民族分裂思想,抵制非法宗教活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
  柯坪县盖孜力乡哈拉玛村
  哈拉玛村总面积为5137亩,耕地总面积为1336亩,全村总有135户,5998人,共有劳动力360人,人均收入达2641.87元,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畜牧业和劳务创收实现,其中劳务人均收入达690.37元,为小康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哈拉玛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构建文明和谐的小康村为目标,积极带领干部群众改善农村、农业基础条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果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2008年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亮点工程获奖作品集锦

《2008年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亮点工程获奖作品集锦》

本文记述了2008年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亮点工程获奖作品集锦简介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