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腾飞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11聚焦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73
颗粒名称: 经济腾飞篇
分类号: F127.45
页数: 58
页码: 55-112
摘要: 发展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林果业已经成为近年来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县林果业面积达66.9万亩。温宿县是阿克苏林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和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新疆薄皮核桃、红枣和香梨等优质特色果品的主产区,地区确定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构建农村产业结构框架的主导产业。通过建设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推动了特色林果业优质高效发展,科技示范户为网络的地、县、乡三级林果科技服务体系,全地区林果面积达到406万亩。阿克苏农民人均林果年收入由。
关键词: 阿克苏 地方经济 经济建设

内容

新疆阿克苏:发展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经济日报》记者 姜帆 杨国民
  站在挂满青果的核桃树下,阿不来提·库玩尼牙孜脸上充满着喜悦。2005年,他所在的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塔格拉克牧场实施退耕还林,他主动到牧场园林队承包了30亩地种植核桃,全家4口人改游牧为定居。2010年,核桃纯收入19万元,人均收入4.75万元,是牧区人均收入的近8倍;今年,核桃预计收入可达22.5万元。
  阿不来提·库玩尼牙孜承包的这块核桃园,只是天山南麓的这片13万亩核桃园的一部分。指着一望无际的核桃林,温宿县县委书记朱岗告诉记者,林果业已经成为近年来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县里工作的一大重点。截至2010年底,全县林果业面积达66.9万亩,林果业收入7.8亿元,人均林果业收入23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183元的33%。
  温宿县是阿克苏林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和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南疆地区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白杏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也是新疆薄皮核桃、红枣和香梨等优质特色果品的主产区。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能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增收,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阿克苏地委、行署一直在探索、追寻的理想发展模式。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初,地区确定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构建农村产业结构框架的主导产业,通过建设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的突破性增长。
  从粮农、棉农甚至牧民变为果农,对广大农牧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转变。对此,阿克苏地委、行署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支撑”双轮驱动,顺利推动了农牧民的生产转型。他们一方面加强宣传,建立地、县、乡、村四级林果生产示范园,举办各类林果技术培训班;另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林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近5年来,地县乡财政共投入3.48亿元,金融机构每年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近2亿元,推动了特色林果业优质高效发展。
  他们还围绕林木良种繁育、果树栽培丰产稳产等主要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地区林科所为依托,以林管站、园艺站为主体,乡(镇)技术推广站、林果协会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网络的地、县、乡三级林果科技服务体系,为加快林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短短几年间,阿克苏的“果盘”越做越大,阿克苏农民口袋也越来越满。2010年,全地区林果面积达到406万亩,林果总产量达到118.6万吨,产值32.5亿元。阿克苏农民人均林果年收入由“十五”末的78元增加到了目前的1278元。今天,“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等品牌已开始飘香海内外。
  阿克苏地委书记黄三平介绍说,今后,全区要在林果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确保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地区林果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林果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阿克苏:雪域沙漠大果园
  《农民日报》记者 程海 通讯员 彭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天然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别具一格的绿洲农业等自然条件,为广阔的边疆铸就了极为丰富的农业优势资源,棉花、西甜瓜、果品、红花、打瓜、加工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中外驰名。全区上下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其特色鲜明的新疆农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阿克苏地区是古代西域龟兹、姑墨两国所在地,“丝绸之路”重镇,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全地区总人口约253万,由36个民族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75%。该地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居南疆中心。境内共有冰川1298条,储水量达到2154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6条,地表水年径流量12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51亿立方米;现有耕地920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辖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183天至227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606亿元,地方农业生产总值达17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31元。
  阿克苏地区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发展起了450多万亩特色林果,成为环塔里木盆地五地州中的佼佼者,且在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大果园规模的同时,还尤为注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初步构建起了现代林果业体系。蓬勃发展的林果业已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反映阿克苏地区的林果业发展成就,专刊的笔者深入该地区各县、市及乡村,采写组织了这期专题报道,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去品味阿克苏苹果的香甜,去感知阿克苏核桃的酥脆,去传递阿克苏红枣的甘醇。
  近年来,新疆阿克苏地委、行署带领全地区250万干群在戈壁荒漠上建起了面积超过450万亩的大果园。去年,全地区242万亩挂果面积的果品总产量达到118.6万吨,总产值32.5亿元,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1278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1.5%。
  据阿克苏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宋卫介绍,2004年,为拓宽农民增收途径,阿克苏地区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提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优势资源,在进一步做好“阿克苏苹果”的同时,大力发展耐贮藏、易运输、加工增值潜力大的红枣、核桃等果品。
  为加快产业发展,阿克苏地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地、县、乡三级特色林果领导小组,实施了县、乡林果业科技副职选派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十一五”以来,该地区地、县、乡三级财政共投入林果发展资金3.6亿元,金融机构每年发放农户林果业小额贷款约2亿元。
  该地区通过采取邀请疆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指导,组织干群赴区内外果品主产区学习,举办林果业知识讲座,采用评比、奖励高效丰产示范园来激发农民种植激情等方式,实现了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目前,阿克苏地区林果种植总面积已达451万亩,其中红枣202万亩、核桃140万亩、苹果22万亩、香梨20万亩、杏子48万亩、葡萄10万亩。
  为加快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阿克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是以示范园建设作为提升果品质量的突破口,按照县级干部每人不少于200亩、科级干部每人不少于100亩、村干部不少于50》亩的标准,建成了地、县、乡、村四级林果科技示范园3101个、面积51万亩,实现了乡镇有示范园,村村都有示范点。二是组建培育数十支稳定的技术培训师资队伍,采取现场指导与广播电视授课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每年培训果农达10多万人次。三是发挥并延伸乡镇林业站服务功能,拓宽了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了农民的果树栽培管理技能。
  面对几百万亩的特色林果,如何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其做法是,建立国家、自治区和地县四级测报点74个,建成果树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0个、机械化防治服务队82个2972人,购置防护机械6000余台,并广泛推广、应用了招引麻雀、果园养鸡和投放赤眼蜂、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探索并建立了林果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验检疫体系等,有效控制了苹果、红枣、核桃等果树有害生物的发生。
  在果品质量安全方面,阿克苏地区严格按照绿色果品、有机果品的生产要求,建立健全了苹果、红枣、核桃等果树标准化栽培管理规程,力推良种苗木、高接改良、整形修剪、果实套袋、配方施肥和标准化加工等配套技术,基本实现了从栽培定植、生产管理、越冬管护、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分级、加工的全程标准化作业,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户效益。
  为满足果树的有机肥需求,当地不少果农都同步搞起了养殖业。阿克苏市一杆旗乡巴格其村村民白武章种植了150亩红富士苹果,每年的纯收入有好几十万元。尽管他已是花甲之年,但发家致富的拼搏精神与年轻人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减少有机肥的采购量,他和老伴走起了种养结合之路,在精心管理好苹果园的同时,养了60多头马鹿,每年能产出几十立方米的农家肥,既通过养鹿增加了收入,又为果园解决了施用有机肥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据了解,阿克苏全地区目前已有25万亩果园通过了绿色果品生产基地认证,有5万亩果园通过了有机果品基地认证,4万亩果园成为出口水果注册果园。
  在力推林果业科学跨越的进程中,阿克苏地区尤为注重果品市场的开拓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加快了特色果品“东进西出”的步伐。他们依托援疆省份上海,建立了松江国际食品城和西郊国际交易中心,连续七年在沪召开了特色果品展销会、推介会、招商洽谈会,还举办了三期农民经纪人培训班。通过企业产销对接,建立直销专营区,发展直销、代理商、网上营销及旗舰店,构建起了长三角、珠三角和华北地区的“东进”销售网络。依托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旗拉普等口岸,拓展了中亚、西亚及欧洲市场,加速了“西出”营销步伐。
  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还扶持发展起了规模以上果品保鲜加工企业9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这些企业、合作社的年加工能力达到31.2万吨,贮藏保鲜能力35.6万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上千个果品营销网点,每年将整个地区的商品果大都销售到了区外市场。
  在果品品牌建设方面,该地区围绕打造“中国枣园”这一大品牌,完成了“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库车白杏”等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认证,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传品牌,培育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效益。2007年,阿克苏地区的红枣、核桃、苹果、葡萄等果品,被列入北京奥运会指定水果,备受奥运健儿们的青睐。“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天枣”、“红旗坡苹果”等品牌已成为新疆著名商标。
  阿克苏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宋卫表示,今年阿克苏地区的果品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40万吨,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至少在2000元。到2015年,全地区果品总产量将达到200万吨,总产值有望实现8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阿克苏苹果:一张“红艳艳”的果品名片
  《农民日报》记者 程海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的阿克苏市,是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地委行署和兵团农一师师部所在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市发挥资源优势,从战略高度把“阿克苏苹果”打造成了新疆瓜果名片,成为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的畅销果品。
  被授予“中国红富士之乡”的阿克苏市,共有红富士苹果园5.5万亩。去年,3.8万亩盛果期苹果树总产量达到8.4万吨,每公斤“阿克苏苹果”的产地均价5元,种植业总产值约4亿元;包括苹果在内的特色林果业为14.7万农民创造的人均纯收入达2869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7153元的40%。
  地处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市,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驿站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辖区属干旱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纬41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平均高达14.1℃,全年日照时数2862小时~2997小时,有效积温3802℃~4388℃,无霜期210天左右。年降水量50毫米上下,蒸发量约1980毫米~2602毫米,是红富士苹果栽培的优势区域。
  出产于该市的“阿克苏苹果”,色泽鲜亮、肉细质脆、风味清香、酸甜适度、耐储耐运,是全国各大城市及俄罗斯、中亚等地消费者喜食的水果,被称为“冰糖心”。
  阿克苏市林果办副主任李新祥介绍说,当地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苹果的习惯,大规模发展始于1986年。当时为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市里提出大面积发展这一特色产业,在几年之内就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万多亩。但由于管理技术偏低和见效周期长等因素所致,到1995年时只保留了5000多亩。在阿克苏苹果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后的2002年,阿克苏市把苹果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倾力发展,种植面积在2007年达到了5.5万亩,之后一直稳定在这一规模。
  20多年的市场磨砺和宣传推介,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以其优良的品质和鲜明的特色,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如今的阿克苏苹果已是中国果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苹果品牌之一。
  阿克苏苹果的高品质源于高新技术的全面应用。该市采取加大资金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加快了高标准精品示范园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精品园56个,面积达7122亩,约占苹果园总面积的1/7。
  农区畜牧业是巩固新疆特色农产品高品质、打造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新疆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通过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阿克苏市农区畜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既保证了中心城市的肉食品供给,又为苹果等果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农家肥。
  阿克苏市畜牧局局长臧永林说:“我市已建起高标准养殖小区30多个,发展工厂化养猪10万头的存栏规模,培育牛羊存栏100头(只)以上的育肥大户好几百家,有6家工厂化养殖大户的常年存栏数达1万多头(只);发展禽类工厂化养殖800万羽规模,农村土鸡散养年出栏数达到320万羽,其中的1/3是‘果园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奶、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385万吨、0.91万吨和0.766万吨,畜牧业总收入2.88亿元,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994元,同比增加了395元。”
  阿克苏市委常委周传金表示:“阿克苏苹果之所以畅销,一方面是由其鲜明特色和高品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我们扶持培育了规模以上的果品经营企业23家、年经销果品上1000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年经销量5000吨以上的合作社7家,他们的果品保鲜库储藏能力合计达到20多万吨,每年都将阿克苏苹果全部销售到了国内外。”
  对于阿克苏市发展态势良好的苹果产业,有专家认为:一定量的市场供给是掌控市场格局、提升品牌知名度、维护品牌形象的先决条件。阿克苏苹果与新疆其他一些优质农产品一样,都因供货量太少,而导致市场上的“李鬼”比“李逵”多得多。因此,专家建议,阿克苏市应再扩大5万亩至10万亩苹果园,使整个产区的年产总量达50万吨以上,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味到真正的“冰糖心”,多的志士感知、传递阿克苏苹果的内涵和文化,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使之成为国际驰名品牌和中国农业的“名片”。
  核桃:20万温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农民日报》记者 程海
  自2003年以来,新疆温宿县发挥光热资源丰富、科技支撑能力强等优势,以打造核桃强县的战略高度,力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起了30多万亩精品核桃园,其中有6200亩获得有机认证。
  2010年,温宿县部分核桃园的亩产量已高达300多公斤,全县13.51万亩的挂果面积实现了1.29万吨的总产量,并在一两个月内就畅销到了全国各地,销售总收入达4亿元左右,为20万农民创造了1000多元的人均单项纯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
  位于天山中段的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温宿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耕地面积134万亩,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边境县,素以“温宿香米”而闻名于世。出产于当地的阿克苏核桃,壳薄、味美、香脆、果仁白嫩,是我国干果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温宿核桃的高品质、高产量,源于该县科学地将“温-185”和“新新-2”两个优良品种搭配种植,既解决了核桃树的异花授粉问题,又实现了农民种核桃六年时间就可丰产致富。
  据温宿县林业局书记田宝远介绍,早在1978年,县木本粮油林场就与新疆林科院合作,历经20多年的艰苦攻关,共选育出“新萃丰”、“新巨丰”、“新早丰”、“温-185”、“温-179”、“温-81”“温-417”、“新新-2”等8个优良品种,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经多年栽培试验,“温-185”和“新新-2”在温宿县境内的生长势、抗逆性、丰产性和综合品质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被确定为当地主栽品种,在县域内已建成的35万亩核桃园中,90%以上的都是这两个树种。
  在把本县核桃园良种化率提升到了较高水平的同时,温宿县还使用大田嵌芽嫁接技术,建起了8000亩高标准的核桃良种育苗基地,加快了精品核桃园的建设进程。他们每年还向兄弟县市供给优质核桃种苗几千万株,带动了阿克苏全地区140万亩标准化核桃园建设的顺利完成。
  说起温宿县及整个阿克苏地区核桃产业的发展,温宿县的核桃协会可谓功不可没。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与新疆林科院合作,成功选育出8个优良核桃品种,并试验、示范、推广“温-185”和“新新-2”两个区域表现性状最优的核桃品种。新世纪初,林场又进一步发挥自身较强的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核桃种植户成立了核桃协会,向2.3万多名会员农户传授推广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县核桃品质和产量,一些盛果期核桃园的单产水平目前已高达450公斤左右。在助推“阿克苏核桃”的市场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木本粮油林场的宝园牌核桃也赢得了“中华名果”、“奥运会推荐产品一等奖”和“林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为加快核桃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温宿县委、县政府发动组织各方面优势力量,扶持发展起了12家核桃专业合作社和木本粮油林场、塔格拉克牧业开发公司、宏丰农业发展公司、绿缘果业公司、思源果业公司、天合源农林科技公司等加工企业。这六家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营销网络,年加工能力合计超过2万吨,去年加工核桃的总量已达到1.044万吨。
  眼下,温宿全县24万干群正协力同心,积极投身于核桃产业的科学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核桃园总面积100万亩、核桃总产量达到8万吨、总产值超过14亿元、农民人均单项纯收入6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沙雅县:高产创建为“棉花大县”增色
  《农民日报》记者 程海
  近年来,素有“中国塔里木棉花之乡”等美称、棉花生产规模超过90万亩的新疆沙雅县,采取强化组织领导、统一良种布局、集成栽培技术、增加资金投入等具体措施,不断完善棉花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规程,努力增强棉花生产能力,使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几万亩示范片面积的皮棉单产平均超过178公斤。
  据沙雅县农技站站长罗章介绍,今年该县棉花高产创建示范面积共9万亩。4万亩面积的国家级棉花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皮棉平均单产达到178.6公斤的高水平,较非示范区高出59.34公斤。其中,海楼乡的示范片面积1万亩,种植品种为“中棉所49号”,皮棉单产179.9公斤;塔里木乡示范片面积1万亩,种植品种为“中棉所40号”和“中棉所49号”,皮棉单产171.7公斤;新垦农场示范片面积2万亩,种植品种是“中棉所49号”和“新陆中32号”,皮棉单产181.4公斤。
  沙雅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胡勇表示,农业部棉花高产创建项目的深入实施,带动了沙雅植棉技术尤其是节水滴灌等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今年全县92万亩棉花的皮棉总产量预计达到213万担,较去年增加20多万担,进一步增色了“棉花大县”这张名片。
  胡勇说,在实施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中,他们就把节水滴灌等先进技术的加快推进放在首位,出台了棉花高新节水实施办法,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落实了对种植大户每亩补助100元、普通农户补助200元、果棉间作每亩补助500元等扶持政策,还给予农户自筹部分所需贷款进行全额贴息,加快了膜下节水滴灌和机采模式等先进植棉技术的全面应用,目前全县已完成棉花高效节水面积28.55万亩。
  节水滴灌等先进技术提高了棉花单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籽棉价格同比下滑的效益差。罗章说:“应用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的农户,籽棉亩产量今年平均达到400多公斤,按每公斤9元保守计价,亩均毛收入至少3600元,除去水费、地膜、种子、肥料、农药、机耕、拾花等各项投入约1200元,亩均纯收入2400元以上,与去年没有采用膜下滴灌的300公斤~350公斤籽棉单产、单价高达12元~13元的亩效益基本持平。采用膜下滴灌加机采模式者,籽棉亩产量普遍超过450公斤,今年的亩效益仍然可达到3000多元。”
  新垦农场的植棉大户田坦克从1994年开始种植棉花至今,前十年的籽棉亩产量只有250公斤~280公斤,2004年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单产水平提高到了380公斤~400公斤。据悉,田坦克家的600亩棉田都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2009年棉花收获后,农场对示范区棉田统一进行了激光平地,他去年又在节水滴灌植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先进的机采栽培模式等集成技术,籽棉单产水平提高了80公斤~100公斤,达到了480公斤~500公斤的高水平。
  沙雅县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提升了植棉水平,增加了棉花产量,成为疆内各棉花主产县市中的佼佼者。专家们认为,新疆作为我国优质棉主产区,棉花生产技术较为成熟,要进一步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植棉效益,高效节水、机采模式等先进栽培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手段。
  因此,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政府尽快制定出扶持政策,包括沙雅在内的全疆40个优质棉基地县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力争3年到5年全面应用高效节水加机采模式植棉,把籽棉单产水平整体提升到500公斤左右,从战略高度把新疆打造成为既优质、又高产的棉花主产区,以抵御棉价涨跌不止的市场风险,实现棉农的持续稳定增收。
  破解发展“瓶颈”的阿克苏实践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人才和人力资源不足、资源配置散乱、融资渠道单一、物流集散平台缺少——这四大发展“瓶颈”能否尽快打破,直接关系到阿克苏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通过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穿梭采访,对该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现状有了大致了解之后,记者与阿克苏地委书记黄三平作了一次面对面交谈。
  加大人才和人力资源培训力度
  阿克苏地区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堪称人口大区,但称不上人才大区和人力资源大区。全地区250多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三四万人,实在不成比例。由于历史的原因,占人口80%的农民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与外界沟通、融合严重不足,很多农村群众连国语都没能掌握。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十二五”期间,阿克苏地区预计新增10万名产业工人。为了满足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阿克苏地委、行署今年以国语培训为核心,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加大城乡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截至12月初,全地区共培训各类劳动力2万多人,其中包括输送4000多名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到乌鲁木齐14所职业技术院校接受各种劳动技能培训,还有1000多名历届大学生到内地接受岗前培训。
  此外,这几年阿克苏地区每年还选送2000至3000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浙江等省市参加不同形式的轮训,用新理念、新知识武装头脑。
  “今年全地区用在人才和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达4亿元。”黄三平表示:这个钱花得值,现在投入几个亿,今后就能赢回来几十个亿,几百个亿。
  想方设法优化资源配置
  阿克苏地区资源禀赋十分优越,综合优势明显: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同样难得的是,尽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该地区发展大工业所需的水资源也十分充足。全地区16条主要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17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70亿立方米。
  如此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却不尽合理。以煤炭为例:库拜煤田作为新疆五大煤田之一,过去由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开发,很多煤炭资源掌握在只热衷于获得勘探权和开采权,但并不具备做大做强煤炭产业能力的小企业手中。
  针对煤炭资源开发小、散、乱现象,这两年阿克苏地区引进宝钢八钢公司300万吨钢铁项目,同时借助政府高位推动,对煤炭企业进行整合,将焦煤资源优先配置给宝钢八钢公司这样的大型骨干企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以往地方政府并无太多话语权。前不久,阿克苏地区主要领导通过登门拜访中石化等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龙头,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在中石化库车塔化600万吨稠油加工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参股,“十二五”期间油地双方共同将该企业稠油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同时将产业链向石化下游产品延伸,提高附加值。
  “在石油天然气开发方面,过去总感觉有一堵无形的墙挡在面前。通过合作开发利用,企业在当地注册,地方和石油双方的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黄三平高兴地谈到。
  再比如棉花。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棉花产区,今年全地区加上农一师皮棉总产预计可达1400万担。国家有关部门已将阿克苏作为新疆棉纺业“两城七园”战略部署中的棉纺城来加以扶持。截至去年底,全地区棉纺总规模达到68万锭,明年预计可增至140万锭。
  那么多的本土棉纺企业能否吃饱,原棉配置大有学问。阿克苏地区大大小小轧花厂有14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利益的博弈从来没停止过。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本地棉纺企业用棉需求,阿克苏地区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棉纺企业对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轧花厂进行整合,允许本地棉纺企业建设棉花收购点,然后将收购来的籽棉以委托加工的形式交由轧花厂加工成皮棉。
  多措并举开辟融资渠道
  融资难是长期制约阿克苏地区企业发展的一道“紧箍咒”。解决这一难题有几条途径。首先是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作用基础上,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目前天津滨海银行、乌鲁木齐商业银行已经在阿克苏地区落户,浦发银行也已经在当地挂牌,浙商银行正在积极筹划进驻相关事宜。
  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还通过增加注册股本、提高担保能力等措施,对当地小额贷款担保机构进行扶持。
  “十二五”期间,阿克苏地区还将力促2至3家当地骨干企业上市,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积极打造果品流通平台
  阿克苏地区红枣、核桃、苹果、香梨、葡萄各类果树面积450万亩,其中270万亩已经进入挂果期,今年全地区果品总产140万吨。今后几年随着更多的果园进入盛果期,果品销售必将成为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民能否实现持续大幅度增收的大问题。
  这几年,为了疏通当地果品外销渠道,阿克苏地区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每年派人到沿海省市参加各类特色果品展销会,并且在浙江、广东等地主要果品批发市场开设销售窗口。全地区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建立100多个果品代销点和专卖店。
  问题在于,环塔里木盆地各类果品面积近2000万亩,仅仅依靠目前这种各自为战、散兵游勇的推销方式,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总量惊人的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子卖到内地去。阿克苏地区的做法是,一方面继续依托沿海省市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做文章,另一方面加紧打造集果品现货、期货、电子交易、保鲜、仓储、加工、新产品研发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物流集散地。
  阿克苏地处南疆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网络日趋完善,通过创建区域性果品销售平台,能起到牵手塔里木盆地,带动其他农副产品,辐射大江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浙江人凭借搏击市场的理念,成功创立了一个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纺织品批发市场和皮革批发市场,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多次到沿海省市考察的黄三平表示,阿克苏人只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常规理念,也一定能在市场开拓方面取得重大突。
  阿克苏地区“日月星珠”工程引领新型工业化
  《新疆日报》记者 郭旭霞 通讯员 李美芳
  阿克苏地区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口径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7991.1万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8.46%,增长58.4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7.4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3150万元,增长56.8%,增速较上年提高37.7个百分点,达历年来最高。其中,轻、重工业均强势增长。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建设了炼油、化肥、醇醚、炭黑、石油焦、润滑油等化工产业群,正在向三聚氰胺、聚甲醛、亚氨基二乙腈等精细化工产业延伸。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尤其是焦煤资源),着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煤电和钢铁产业,并不断延伸下游产业。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下游产业长足发展,积极促进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直接解决就业人口约4.3万人,间接解决就业人口约17.2万人,资源开发及下游产业每年为地区财政上缴税收31.2亿元,占地区财政收入的73%,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0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阿克苏地区考察调研时指出,阿克苏地区要在南疆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两个率先”就是要让阿克苏地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石油石化、煤电能源、矿产开发、棉纺织等产业集群,并发展关联配套的装备、制造、组装业,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去年10月,阿克苏地委、行署出台了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日、月、星、珠”的概念,即“十二五”期间,该地区将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日月星珠”工程,即完成2家至3家规模上市公司,形成3户至5户产值百亿元的“太阳”企业、10户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月亮”企业、100户产值亿元以上的“星星”企业、200户产值过千万元的“珍珠”企业等。
  根据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及援疆工作规划,阿克苏地区2011年确定763个新建、续建投资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40亿元。目前,地区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项目开工投产,这些开工项目和即将开工项目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阿克苏地区大力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产业集群,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导地区中小企业“见缝插针”,积极向大企业靠拢,向大项目渗透,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该地区“日月星珠”工业体系良性发展。
  阿克苏地区将成为南疆重要的综合交通大枢纽
  通讯员 郑德良 吴杰
  阿克苏地区地处南疆区域中心,是自治区南北交通要道,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被自治区列为全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示范地区。阿克苏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以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市圈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通盘考虑地区行政辖区范围的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衔接,重点关注国际口岸、邻国国际贸易通道、国家和省际通道布局,兼顾管道运输发展。
  该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是南疆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南北疆的桥梁、我国西部边陲国防屏障和西方开放门户之一,也是我国能源战略基地和战略资源接替区,是新疆的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大力建设,阿克苏地区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已基本形成,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构建南疆经济增长极、促进多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阿拉尔至和田沙漠公路、阿拉尔塔里木河大桥、国道217线建成通车、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主线通车、库车-阿克苏高速公路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5.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80公里,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5.22亿元,新建、改建县乡级客运站43个,完成投资3247万元,全地区拥有客车3498辆,53562座位,货车23739辆,131743吨,其中农村客运车辆达2195辆,占班线客运车辆总数的62.75%,乡镇场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82%。地、县交通局先后成立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设立了83个乡镇农村公路管护站,配备专兼职路政人员100余名、协管员800余名,路政车辆20余辆,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管理养护机制,确保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农村公路好路率达81.19%。
  2010年,随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开展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奋斗目标,在同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阿克苏地区考察调研时提出阿克苏“要在新疆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阿克苏地委、行署全力推进了“两个率先”战略,对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做了部署,“两个率先”成为阿克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目标,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正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阿克苏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既是“两个率先”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各项目标的基础保障。
  到2010年底,全地区境内有国道2条720公里,省道8条962公里,专用公路6条209公里,拥有桥梁437座,15283.2延米。农村公路统计里程16472公里,农村公路拥有桥梁813座,16996.34延米。全地区84个乡镇除沙雅县央塔克协海尔乡(2010年新成立)不通油路外,其余83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通油路率达98.8%;1244个建制村(含农林牧场)除15个不宜通公路外,已通达1229个,通达率98.79%,通油930个,通油率74.76%。
  今年,他们将在已启动“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论证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评估“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深入分析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区、人口密集区、设施农业区、资源富集区倾斜,完善以农村公路为基础,以资源、旅游、口岸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
  阿克苏地区交通体系的发展将依托突出的区位优势,通过规划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将加速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凭借与南北疆、疆内外以及邻近国家日益改善的交通联系,融入整个新疆的全面开发开放,逐步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边防交通及应急交通能力,有利于国防屏障和和谐社会建设,确保维稳戍边和长治久安。
  在对外通道上,将力争建成以高等级公路、干线铁路、民航航线共同组成的区域对外运输大通道;建成以高等级公路、干线铁路组成的连接天山南北的运输大通道和连接中亚国家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在城际通道上,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或客运专线)为主骨架,形成快速连接阿克苏城市圈与库车城市圈的区域运输通道和以阿克苏市为中心、基本覆盖所有县市的“2小时交通圈”;建成以高速化公路(高速或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为骨架,分别覆盖阿克苏城市圈、库车城市圈的“1小时交通圈”。在资源开发交通网络上,资源开发通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大规模开发矿区实现铁路连接;所有具备条件的景区实现三级以上公路连接,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在农村公路上,县市到乡镇实现以三级及以上公路连通;乡镇之间及乡镇到建制村之间通油路,重要牧场通公路(转场牧道),有条件的地区建制村之间及自然村通公路。在运输枢纽上,综合运输枢纽布局完善,基本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所有工业园区的配套物流基地设施基本完善。同时,还将建成阿克苏、库车两地的快速路城市环线,城市出入口道路达到主干道标准;建立机场、车站等主要枢纽场站的集疏运服务体系,主要连接线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工业园区的集疏运网络更加完善,主要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形成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城镇交通与乡村交通、交通枢纽与集疏运交通、地方交通与兵团交通等多种形式的衔接服务体系;在运输服务上,形成区域一体、服务优质、高效智能的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形成高效衔接中亚与阿克苏地区主要市场的一体化物流网络;三级客运服务网络基本完善;建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一体化智能交通信息网。在行业管理上,形成管理科学、制度健全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体系;建成完善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形成保障区域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阿克苏地区交通部门将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力构建以国省干线公路、资源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和以现代物流、客运为方向的运输网络,努力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构建更高层次的“大交通”格局,为地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力争到2015年,交通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出通道能力显著增强,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农牧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站场建设快速推进,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能基本满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阿克苏旅游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新疆日报》记者 郭旭霞
  2011年,阿克苏地区旅游人次达到30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31%;旅游总收入达到11.17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67%。
  阿克苏地区不仅有众多的文化遗迹,自然景观也十分丰富,多民族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龟兹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多浪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境内有雄浑巍峨的天山第一峰——托木尔峰、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漠、塔里木河、雅丹地貌、大峡谷、天山神木园、胡杨森林公园等。
  今年,阿克苏地区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其作为富民强区的重点支柱产业,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全力打造“龟兹”“多浪”两大品牌建设,高起点的制订旅游发展总规,并通过抓精品景区建设、抓服务功能配套、抓产业业态培育、抓旅游宣传促销加快建设步伐。
  阿克苏地区旅游局局长马水介绍说,按照“疆内著名、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管理成熟”“有文化底蕴、有科技含量”的要求,将加快打造“三大板块旅游景区”,即:以库车、新和、拜城、沙雅为中心、依托其自然风光、龟兹文化、民族风情为支撑的“龟兹文化旅游区”;以库车、温宿、柯坪为中心,以“一窟两谷”为主的峡谷探险及天山风光为旅游元素的“天山系列峡谷旅游区”;以阿克苏市、阿瓦提、沙雅为中心,以塔河、沙漠、胡杨为旅游元素的“塔河、沙漠、胡杨旅游区”。并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开发建设等有效措施,建设、提升现有景区(点),力争五年内创建1个一2个5A级景区,努力打造一批4A级景区(点)。
  “十二五”期间,阿克苏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年均增长25%,接待总人数累计达到25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92.6亿元。
  阿克苏纺织工城建设全面提速
  《新疆日报》记者 郭旭霞
  期盼了多少年,阿克苏纺织工业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作为自治区棉纺产业“两城七园一中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全面启动。
  阿克苏是我国重要棉花产区,全地区棉花面积400多万亩,总产量占全国九分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阿克苏棉花以皮棉外销为主,当地棉纺业处于徘徊状态,印染、织布、服装加工更是无从谈起,产业链之短促,令人扼腕叹息。
  2010年,借助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东风”,酝酿多年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项目得以全面启动。目前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已通过自治区审核,各项基础设施都在加紧推进。截至去年底,“城内”已引进浙江华孚、雅戈尔、永翔、江苏联发、上海百金等一批国内知名纺织企业,重点纺织项目15个,签约规模300万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预计到今年底,阿克苏纺织城可形成60万锭产能。
  为支持纺织城建设,阿克苏地区出台政策对本地棉花资源进行整合,要求现有轧花厂要么三年内新建5万锭以上规模纺织项目,要么配套给新落户纺织城的纺织企业,同时取缔了一批小、散、乱轧花厂。各县市今后新引进纺织项目统一落户纺织城,GDP、工业产值返还引进县市,税收按7:3比例与纺织城管委会分成。
  按照规划,到2015年,阿克苏纺织城棉纺能力将达到300万锭,气流纺1万头,无梭织机6000台,年加工机织布3.14亿米,针织能力7.8万吨,棉浆粕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
  纺织城将为阿克苏乃至整个南疆创造6.8万个就业岗位。如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从哪里来?阿克苏地区从现在起将依托地区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机构,源源不断为各家纺织企业输送合格劳动力。2011年计划通过培训将当地1.5万名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成纺织工人。
  “我们今年计划在阿克苏纺织城投入4亿元建设12万锭色纺项目。预计到‘十二五’末,总投资将达到20多亿元,形成6万吨染纱、50万锭色纺规模。”全球最大色纺企业——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阿克苏纺织城的前景充满信心。
  阿克苏地区要形成1万产业大军
  《新疆经济报》记者 刘杉
  “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万产业大军。今年阿克苏地区把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政治任务,开展短期、中期、长期立体式培训,坚持“预科制、就业式”培训模式,促进产业复合型人才队伍语言能力、技术能力、政策法规意识、生活养成和体能的全面提升,走出了坚定的第一步。
  11月22日,记者从阿克苏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全地区有21200多人接受各类培训和教育。其中,“两后生”整建制学制教育培训和就业工程7月份启动以来,已选送5008入到新疆21所职院校进行培训,超过原计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阿克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百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城镇居民收入翻一番半。围绕目标任务的实现,阿克苏地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吸引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积极参与“六大支柱产业”建设,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形成石油石化下游精细化工,煤、电、化一体化,煤、电、冶一体化,煤、电、硅、太阳能一体化,纺织、印染、织布、成衣、家纺一体化等独具阿克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产业复合型人才。按照规划,正在全面提速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到2015年棉纺能力将达到300万锭,气流纺1万头,无梭织机6000台,年加工机织布3.14亿米,针织能力7.8万吨,棉浆粕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届时将为阿克苏乃至整个南疆创造6.8万个就业岗位。如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从哪里来?
  阿克苏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科负责人说,阿克苏已制定的5年产织工业城,到2015年棉纺能力将达到300万锭,气流纺1万头,无梭织机6000台,年加工机织布3.14亿米,针织能力7.8万吨,棉浆粕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届时将为阿克苏乃至整个南疆创造6.8万个就业岗位。如此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从哪里来?
  阿克苏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科负责人说,阿克苏已制定的5年产业工人培训规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地区现有培训力量,针对当前重点用工需求,对重点产业工人进行应急培训;第二部分即在全疆率先开展“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人员)整建制学制教育培训和就业工程。
  这位负责人表示,“两后生”整建制学制教育培训和就业工程,每个学员的费用为1.5万元,由地区和县(市)两级财政各承担一半。目的就是让各族青少年在接受3年的职技术培训后,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真正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技能。“十二五”期间,阿克苏地区将有两万名“两后生”进行整建制学制教育培训。
  据了解,阿克苏还积极发挥浙江援阿优势,对失业和企业在岗职工进行强化培训。设在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的阿克苏·浙江产业工人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今年浙江投入465万元,计划培训530名产业工人,包括160名在岗一线产业工人和370名未就业劳动力,对他们开展纺织保全工、焊工、机械加工、电工、农副产品营销、物流等6个专业的培训。明年浙江还将加大投入,在阿克苏地区技工学校和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训楼并添置各类实训设备,不断扩大培训规模。
  沙雅不仅有石油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通讯员 安斌
  5月的阳光下,金圣胡杨化工有限公司不久前投产的6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一排排装置巍然矗立,看上去颇具视觉冲击力。“单套生产能力新疆第一、全国第二,技术工艺国内领先,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1亿元。”金圣胡杨公司副总经理蒋英波介绍。
  与金圣胡杨公司相距数百米,另一家投资15亿元的天然气化工企业——玉象胡杨化工有限公司去年10月也在沙雅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一期11万吨三聚氰铵项目计划明年10月投产。
  据介绍,金象胡杨公司11万吨三聚氰铵项目不仅规模全球第一,而且工艺技术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此外还有科新重装有限公司目前在建、计划今年9月投产的重型压力容器制造基地。该公司生产的各类非标高压容器不仅可装备南北疆石油化工企业,部分产品还将填补新疆空白。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可能会对沙雅县“冷不丁”冒出这一连串块头大、起点高、产业联动效果明显的天然气加工以及装备制造项目持怀疑态度。要知道,沙雅毕竟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曾经也是边远、落后、贫困的代名词。即便后来有了棉花产业,有了石油税收,但也不能等同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崛起。那么,沙雅在新型工业化方面,是如何迈出坚实步子的呢?“从‘八五’到‘十五’,沙雅县凭借水土光热优越条件,建成了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农民收入60%以上来自棉花。”沙雅县委书记吴宕谈到:棉花好不等于一切都好。沙雅交通闭塞,二三产业严重滞后,工业尤其是“短腿”。而且棉花产业受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制约,一味靠水土开发扩大棉花种植规模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
  进入“十一五”,沙雅境内一系列油田陆续投产,快速增长的石油税收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了这个长期入不敷出的财政穷县。沙雅县统计局提供的数字:2003年,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7000万元,三年后猛增到3.17亿元,2008年达到5.6亿元,其中来自石油的比重高达90%。
  然而正应了那句“好花不常开”的老话,进入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国际油价波动,而且直接危及沙雅县单一的石油财政。这一年该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猛跌到2.9亿元,比上年减少将近一半!
  沙雅经济要实现跨越,一、二、三产业必须协调发展。换句话说,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必须同步推进。
  问题在于,沙雅缺水少电、矿产资源迄今未见端倪,仅靠棉花和有限的农副产品,沙雅新型工业化这艘“轮船”能有多大“吨位”,又能行驶多远?
  局面的突破有时就在于一个大胆的想法,一个不拘一格的创意,一次重大机遇的把握。一个偶然的机会,沙雅县的领导了解到四川金象化工集团有意在南疆投资天然气深加工项目。沙雅县委书记吴宕“如获至宝”,尽管当时他正在自治区党校学习,利用周末休息,那一个月他就像“空中飞人”,连续往金象集团所在的四川眉山飞了三趟,力陈天然气项目放在沙雅的种种有利条件,以及沙雅人对新型工业化望眼欲穿的心情。“金象集团在国内不算特别大的企业,但我们了解到,这家企业成长性好,硝酸生产技术国内一流,三聚氰铵生产技术国际领先。”吴宕书记进一步谈到沙雅县选择天然气化工项目的三大理由:国家对新疆天然气就地加工有明确政策;沙雅多年支油,油地关系密切;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天然气化工技术越来越成熟。
  真情感人。金象集团最终决定落户沙雅。在此之前,沙雅县争取到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大力支持,从邻县英买力气田建了一条天然气输气管线到沙雅。第二条输气管线今年4月动工,预计8月完工。两条管线年输气能力可达20亿立方米,不仅能充分满足沙雅县城居民用气需要,而且为包括金圣胡杨公司在内的一批天然气加工企业落户创造了先决条件。
  “‘金圣胡杨’6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基础上,明年10月‘金象胡杨’11万吨三聚氰铵项目投产,沙雅工业产值就能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等到‘金圣胡杨’二期6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和‘金象胡杨’二期11万吨三聚氰铵项目全部建成,全县工业产值还可以再翻一番。”沙雅县循环工业园区办副主任杨军对上述翻两番目标表示乐观。
  我们了解到,沙雅县目前正在积极筹划的还有2×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11.7亿元的库车——沙雅铁路支线项目,以及百万锭轻纺产业基地和百亿元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
  “金象集团未来5~10年计划在沙雅投入320亿元,建设煤、电、热、气、化工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400亿元。”沙雅县招商局副局长王伦为我们展示了该县新型工业化的辉煌前景。
  闻乡都美酒识乡都文化
  乡都酒业出产的葡萄酒有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倍受消费者的青睐。此刻,让我们分享一下它的美味——
  神秘的白葡萄酒香味
  白色花香,白色水果,黄色水果,糖渍水果,树木的香味和矿物质气息,组成一组拥有神秘香味的白葡萄酒。随着酒的成熟,干果,蜂蜜,蘑菇的香味都会随之而来,还有香料的香味也经常出现。
  干果与糖渍水果的香味:葡萄如在稳定的气候下成熟,年轻的酒中会出现杏干,糖渍橙子的香味,但更多的时候会出现在成熟的酒中。其奥秘在于,使用橡木桶发酵的酒,不仅带来标准的榛子香,还会飘出杏仁香。
  蜂蜜,黄油与焦糖香味:这三种香味在酒香中出现,代表着很多不同的含义。蜂蜜的气味一般会在年轻的酒中出现,或者一款即将成熟,适合饮用的酒中;如果出现新鲜的黄油味,那就表明这个年份是个极好的年份;焦糖香味的出现,意味着这是使用橡木桶发酵的酒。
  香料的香味:桂皮,咖喱,香草是陈年好酒的标志性香味,这是使用橡木桶发酵酒所带来的。
  植物香味:椴树,薄荷,蕨类植物的香味,人们经常形容为贵族味道。
  水果香味:桃,梨,柠檬,杏,橙子,苹果都是年轻酒中出现的香味,但是意味不同。成熟的酒会出现热带水果的香味,而新鲜年轻的酒中,柠檬,柚子的香味则占据主导。而苹果香味的出现,则经常代表一瓶酒正在变化中。
  花香:山楂花,金合欢,玫瑰的香味会以细腻、精妙和让人愉悦的感觉出现在很多高级白葡萄酒中,乡都干白、乡都甜白期待您在体味的过程中享受她美妙的自然醇香。
  浓郁的红葡萄酒香味
  喝过乡都解百纳、乡都拉菲特、乡都安东尼、乡都典藏中任一款的您,一定能够体会到它带给您复杂而多变的香气啦,但您能分得清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香气吗:
  有焦香的食物味:烤杏仁,烤面包,咖啡,焦糖,甘草等等,都是使用橡木桶发醉所带来的一类和谐的木香。
  红黑色水果味:黑醋栗,樱桃,覆盆子,桑椹,草莓等等,都是具有典范代表性的勃艮第年轻酒的香味,随着时间的增长,果香将会持续,但是更加偏向于果酱的香味,并且越来越明显。
  糖渍水果味:无花果,果酱,李子干,糖渍水果的香味都意味着葡萄采摘时,成熟度很高,在酒中会以浓厚、强烈的特点占据主导。
  花香:恰当地说,在很多陈年的酒中会出现一点玫瑰的味道。
  植物香:青草,黑醋栗的芽孢,新鲜的树木等味道的出现,大多数都意味着酿酒的时候,使用的葡萄不够成熟。但是在陈年的酒中如果出现了烟草的味道,那么这就是最最珍贵的贵族香气。
  香料香:香草味是香料中最常见也是最让人喜爱的味道,这种味道几乎来自于使用橡木桶的发酵,有时也需要或多或少的运气。
  乡都的每一款葡萄酒,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您是一位有心人,在每一款酒里都会不断出现您喜爱的某种味道,如果再搭配好相应的美食,那么,美妙的感受必然带给您愉悦的享受。
  “八骏”拉动库车新型工业化
  《新疆经济报》记者 任江
  从前,提起库车,人们脑海中最先闪出的是“龟兹文化”、“歌舞之乡”;现在,说起库车,人们会想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崛起的石油化工工业;不久的将来,库车将成为一个新型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城。
  “我们将以‘八大产业集群’为龙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库车打造成为南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前不久,库车县委书记高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信地展望。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以农业种植为经济发展主色调的地方来说,“大工业”一直是个不敢过多奢望的梦,如今,这个梦就要在库车人的手中变成现实了。他们谋划的“八大产业集群”就像8匹骏马,拉动库车经济向前飞奔。
  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是依托库车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是当地工业经济当之无愧的龙头。如今,库车正大力发展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相结合的产业。他们在争取华锦化肥二期技改、重庆紫光亚氨基二乙腈等项目年内投产的同时,力促新成化工甲醇汽油、聚甲醛等项目加快进度,抓紧乙烯、烯烃、醋酸等项目前期工作,力推建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尿素等重点产能⋯⋯库车人的目标是,努力把库车打造成为南疆乃至全疆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氮肥生产基地。
  库车是南疆为数不多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产业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目前,库车正在推进煤化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加快煤田空白区勘探,提高煤炭资源探明储量,支持大企业创建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煤基多联产等项目,尽快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国电青松大平滩240万吨煤矿等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发展工业离不开能源建设。库车电力能源产业建设正在提速。今年,他们将力促国电二期2×33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库车河流域水能发电项目完成初步设计,同时,支持国电库车二电厂、徐矿2×66万千瓦、釜晨2×33万千瓦、骆驼脖子水电枢纽工程、国电基业光伏发电等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工作。
  此外,建材产业、矿产冶炼产业、棉纺印染和服装加工产业、机械组装加工及制造产业以及工程塑料、有机硅、新型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都在迅猛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将为库车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切实的保障。”高克平表示。
  招商引资揭开阿克苏市经济发展新篇章
  《新疆经济报》记者 高虹
  今年1月,阿克苏市被评为2010年度自治区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成为阿克苏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市)。
  近年来,阿克苏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高位推动,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棉纺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天然气化工、电力、商贸物流等导向型产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并开工建设,揭开了阿克苏市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05年末的5.3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928亿元,阿克苏市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9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引进资金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83%。
  2010年,阿克苏市共计落实和执行项目60个,到位资金达15.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8.25%,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亿元的132.7%。尤其在乌洽会上,签约项目达21个,签约金额131.32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自治区签约金额的九分之一强,占阿克苏地区签约金额的35.34%,成为乌洽会上的耀眼明星。
  去年,阿克苏市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大纺织项目招商力度,先后引进了上海百金化纤产业链项目、海安联发集团20万锭棉纺项目、浙江永翔集团40万锭棉纺和15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项目、华孚集团100万锭纺织项目、巨鹰20万锭棉纺、织布、服装项目、凤凰棉业2000万米织布项目等,使已签约的棉纺项目规模达180万锭。同时,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成功引进天康集团25万吨棉蛋白深加工、三旺集团20万吨饲料加工、益元油脂15万吨棉籽综合加工等项目,粮油、饲料加工业初具规模,在南工业园区形成了100万吨棉籽粮油加工能力,成为南疆乃至新疆最大的棉油、饲料为主的棉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产业集群。截至目前,该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23家,行业龙头企业14家,这些大项目的落户,有力地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为阿克苏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前,记者来到阿克苏市招商局采访,看到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谈起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阿克苏市招商局局长周立华显得信心百倍。他说,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招商引资年”,我们将以推进“十大工业工程”为抓手,发挥好驻杭州联络处的平台作用,建立以浙江省为重点,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招商网络。同时,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形成“大开放、大招商、大协作、大促进、大发展”招商的格局,年内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5亿元,项目签约金额80亿元,项目履约率不低于75%,为阿克苏市提早实现“两个率先”,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阿克苏构建果品“东进”营销网络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阿克苏市依干其乡“田园丰”果业合作社理事长邱斌和妻子王萍处于“两地分居”状态:邱斌在依干其管理自家150亩果园并负责合作社果品收购、发运,王萍在上海从事果品配送。通过夫妻协作分工,去年他家总共往东部沿海销售苹果、香梨等果品700多吨。
  “已经三年了。”邱斌介绍他开辟内地果品市场的经历。为了稳定销售渠道,邱斌不仅和上海四家果品经销网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而且在当地租赁了200吨容积的保鲜库。部分果品还销往上海造船、钢铁等大型企业。
  据了解,目前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经销阿克苏特色果品的网点已经达到230多个。除了邱斌那样一些果品经销户,阿克苏当地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开辟长三角、珠三角果品市场同样热情高涨,初步形成以阿克苏为生产加工基地,以上海、杭州、广州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果品“东进”销售网络。
  阿克苏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宋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截至去年底,该地区林果面积达到40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42万亩。去年果品总产118万吨,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由“十五”末的78元增加到1278元。
  目前阿克苏地区果品加工、营销企业已经达到99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果品加工企业19家。全地区果品储藏保鲜能力25.6万吨,加工能力31万吨,开发果汁、果酒、果醋、果脯等各类产品300多个。
  2006年以来,阿克苏地区每年参加国内各种林果产品交易会。该地区还利用上海、河南、浙江对口援疆有利条件,积极疏通果品外销渠道。比如在上海松江国际食品城和上海西郊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阿克苏果品外销平台。再比如与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签订市场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阿克苏地区在上海举办“果品宣传周”,两地果品经销商进行洽谈、对接。今年1月份,在浙江援疆干部大力协助下,阿克苏“果品宣传周”移师西子湖畔。宣传周期间,浙江当地媒体作了广泛报道,1000个精心挑选的阿克苏冰糖心红富士苹果让杭州人既饱了眼福还饱了口福。阿克苏党政官员和果品加工、经销企业负责人还参观了杭州当地果品交易市场和大型超市,进行“农超对接”。
  新和县加快发展巧打“资源牌”
  通讯员 杜刚 许春勇
  在新和县,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里的资源:有山没矿,有气用不上。但就在这种现状下,该县却建起了阿克苏地区规模较大的煤焦化企业,而围绕这家煤焦化企业,资源匮乏的新和县已形成了集焦煤、洗煤、煤焦油、焦煤设备制造于一体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条,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之间的关系,新和县领导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丰富的矿产资源固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投资环境、优质服务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新和县处于天山南坡产业带的中心区域,南疆铁路、库尔勒至阿克苏高速公路均穿过县境,附近还有南疆石油天然气重镇库车,处在这样一个区域,新和县没有理由不加快发展,资源缺乏不能成为发展慢的理由。
  新和县唯一一家煤焦化企业——星河煤焦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几年前从邻近县市引进的,公司总经理卢霞说,当初我们看上的就是这里的投资环境。几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当初的小企业不仅越做越大,还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落户该县,昔日的一枝独秀变成了今天的百花争艳。
  笔者在该县经贸委了解到,目前落户的煤焦化上下游企业有:生产煤焦化设备的宝鑫胜实业集团公司、年加工60万吨洗煤的鸿宇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粗苯的恒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有机肥为主的新欣肥料科技有限公司等。该县招商局局长李朝志告诉笔者,今年县上还将有一批和煤焦化有关的项目落户,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李朝志说,县上已将星河公司所在区域列为煤焦化产业园区,几年后,这一区域将形成年产值50亿元至60亿元的规模,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知识出处

2011聚焦阿克苏

《2011聚焦阿克苏》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阿克苏地区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某规划,抢抓机遇争主动,攻坚克难促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众志成城保稳定,改革创新强党建,全面奏响了“跨越奋进超千亿、两个率先铸辉煌”的雄壮乐章,推动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