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2011聚焦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35
颗粒名称: 和谐发展篇
分类号: D619.45
页数: 54
页码: 1-54
摘要: 编者按: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乡哈拉玛村75岁的维吾尔族老党员热合曼·塔依尔,最近为我们捎来一份特殊的思想汇报。这位亲历新旧两重社会、见证家乡几十年巨变的老人,以他清澈的眼神,朴实的话语,带我们走进南疆那个普通的小山村,为我们展示这一场并不普通的变迁。这场变迁,源自新中国成立后的62年实践,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探索,更映照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新起点、新奋进、新憧憬。通过这份思想汇报,我想说说心里话,说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富民政策带给我们新疆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叫热合曼·塔依尔,男,维吾尔族,今年75岁,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 阿克苏 社会主义建设 和谐发展

内容

党的恩情比天山高
  热合曼·塔依尔口述 魏晓斌 纪雅林整理
  编者按: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盖孜力乡哈拉玛村75岁的维吾尔族老党员热合曼·塔依尔,最近为我们捎来一份特殊的思想汇报。这位亲历新旧两重社会、见证家乡几十年巨变的老人,以他清澈的眼神,朴实的话语,带我们走进南疆那个普通的小山村,为我们展示这一场并不普通的变迁。这场变迁,源自新中国成立后的62年实践,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探索,更映照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新起点、新奋进、新憧憬。
  题记:我们村以前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地方,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亲眼目睹了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由贫穷到富裕的转变,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是铁一样的证据和事实,凡是有良心的人都可以看到的。通过这份思想汇报,我想说说心里话,说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富民政策带给我们新疆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
  热合曼·塔依尔
  尊敬的党组织:
  我叫热合曼·塔依尔,男,维吾尔族,今年75岁,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加入党组织以来,我在党旗面前宣过誓,也交过很多思想汇报。今天再次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向党组织汇报几十年来我们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家的存粮两吨半”
  我家世代是农民,以前我们这里穷得出了名,十年九旱,全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就靠一条细毛渠,水碱性太大,土地碱化重,种啥啥不成。还记得土地改革和大锅饭时期,我家五口人,一个月发不到一公斤面粉,生活太困难了。
  土地搞承包后,我分到了11亩地,可自己不会种,产量很低,家里还是没存粮。县里乡里派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我种地,开始我不大相信,把政府发的地膜拿到家里遮晒东西,发的化肥偷偷拿到巴扎上换酒喝。
  为了引导我们用科学方法种地,乡里专门在村里搞了10亩试验田,种棉花给我们做示范。年底试验田亩产450公斤籽棉,而我靠土办法一亩只产150公斤左右,这下我才相信了,主动上门请教种地知识。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生活慢慢变好了,有吃有喝了,还有了存粮。这几年又给农民免税,村里好多上年纪的老人都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对我们农民真是好到家了。”县上不仅掏钱给我们修了3公里防渗渠,平整了土地,替我们购买优质良种和化肥,鼓励我们种密植红枣,从外地引进种羊免费让我们搞养殖业,一亩地县上还补贴40公斤尿素和200公斤油渣,还给我们上了农业保险,农民再也不怕天灾了。现在我家的存粮已经两吨半了,红枣效益也非常好,30年前一人一年挣不到50元,现在能挣4000元!
  “娃娃上学不掏一分钱”
  解放前,我们村的教育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乡都没一所像样的学校,十个人有九个是文盲,好多维吾尔族村民连维吾尔文都不会写,只能在纸上画道或画圈。人的思想也特别落后,好多娃娃长大只能放羊或种地。由于没文化,好多小巴郎子(小孩)老早就结婚了,当时新疆流行着一句玩笑话:“小巴郎子一顶帽子打不倒,阿訇(宗教人士)就可以念‘尼卡’宣布结婚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给我们村新建了很漂亮很大的小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免一补”政策,现在全村的娃娃都能上得起学了。这几年村里每年好几个娃娃考上大学和内地高中班,县里还给奖励和助学补助。我家大孙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小孙子也上小学了,家里一分钱都不掏,全部由政府出钱上学,中午学校还管娃娃一顿饭。2008年我们村还办了“双语”教学班,小孙子也懂汉语了,我很高兴。我决心让小孙子以后也上内地高中班,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为新疆作贡献。
  “领补助住上抗震房”
  我们村以前的房子都是用土坯垒成的,刮风下雨时都睡不着觉,有些人还住在“地窝子”里面。柯坪县地震多,一旦遇上地震、洪水,我们只能眼看着房子被震倒、冲垮,毫无办法。
  2004年,党和政府为让我们少数民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补助3000元到5000元给我们建抗震房。当初我老婆还不愿意:“咱家的土坯房刚建好没几年,也很结实,冬暖夏凉挺好的。”我没听她的,第一个在村里报名建抗震房。结果,柯坪县前年5.2级地震,村里好多土坯房震倒了,抗震房还好好“站”着呢。后来柯坪又发生特大冰雹洪水灾害,我很担心我家房子会倒,结果抗震房全好好的。
  2009年,我家翻盖新房子,政府又补助了5000元。我家现在的房子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抗震,县上还给每户装了自来水,修了沼气池,有了洗澡房,还搞了庭院经济⋯⋯现在有了对口支援,村里又建设新农村,要是再建房补助两万元!大家发自内心地说:“住上抗震房,不忘共产党!”
  “住了7天院,才花100元”
  前几天我在村头跟几个老人闲聊,正好我们村的茹仙古丽·沙吾提从县城看病回来。她说前一阵做了手术,还住了7天院,所有的医药费才100元,要是放在几年前,得花上两三千元。以前农村交通不方便,一旦生了病,只能坐毛驴车到县上去看。村里好多得重病急病的人耽误了看病,在半路上就死掉了。还有些人没钱看病,有病也不看。
  现在,我们农民个人一年只要交30元就可以参加医疗保险了,看病能报销85%,自己只花很少的钱。村里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生活困难的也看得起病了。为了方便我们就近看病,村委会里还建起了卫生室,有专门看病的大夫。现在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再也不用为看病贵、看病难烦恼了,这是党和政府给我们造的福呀。
  “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
  几十年前,我们新疆流传着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到北京给敬爱的毛主席送哈密瓜的故事。说实话,那时整个新疆农村连一条像样的土路都没有。我们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出门就像下地一样,不下雨到处是土,下了雨就像在泥巴里洗澡一样。出门太不方便了,毛驴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农民种的粮食、葡萄和西瓜都运不出去。村里小伙子、小姑娘赶巴扎,新新的衣服回家就脏了,真是有苦说不出呀。
  这几年,政府出钱建起了五公里的村村通公路,还铺了柏油路面,建了桥。柏油路修到了自家门口,村民再也不用为出行犯愁了,农副产品也可以运出去了,姑娘小伙子穿得漂亮干净了,好多家里还通过政府补贴买上了农用车,有的还买上了小汽车,家用电器要啥有啥,我们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沼气做饭可真方便”
  我们维吾尔族群众,过去主要靠烧胡杨、红柳来做饭。因为过度砍伐,不光环境差了,还引起了土地沙化。但农民也没办法,要吃饭呀。
  这几年,政府免费出钱出设备,按一户1500元的补助标准给我们装上了沼气。说实话,“沼气”这两个字以前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用了,村里还有人听说沼气容易爆炸,不能装,好多农民开始都不接受这个新东西。乡政府决定先让村干部带头做示范,没想到装上后做饭特别快,还干净卫生好用,原料都是自家的人畜粪便和草秆,发酵使用后还可以当作农家肥。这下好了,全村人都争着要求给自己先装。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装上了沼气,做饭真是太方便了,像自来水一样,一拧开关就行,再也不用到戈壁滩找胡杨树、红柳根了。
  “喝口千净水,甜到心里头”
  吃水一直是我们这儿的难题。柯坪严重缺水,村里几代人都喝“涝坝”水。有时一年下不了几场雨,一年四季都是用“涝坝”水。这水碱性太大,而且人畜共饮,好多人因为经常喝不干净的水生了病,有时村民还为抢“涝坝”水打架呢。有的人家为找水,在毛驴车上架水桶到13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吃,有的还背水吃。为节约用水,好多人家把用过的水放在盆里沉淀一下再用。
  1997年,党和政府实行了防病改水工程,政府出钱打井,给我们村家家户户装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去年开始,又给我们村里每户装上了直饮水,拧开水龙头就能喝,这是一辈子都没想过的呀!喝一口干净清凉水,真是甜到心里头了,这是党和政府为我们老百姓解决的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农家书屋带来读书热”
  我当村干部时,村里连一个像样的开会场地都没有,每次村里开会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村民家里开。农民想办事,都不知道到哪儿找村干部;谁家娃娃结婚,办个“麦西来甫”(聚会)都没地方。村里好多年轻人没事就蹲在村口围成一圈,不是赌博就是喝酒。
  现在好了,我们村不仅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场所,而且有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党员电化教育室、科技培训室,排球和篮球场地也建好了。村委会每周还组织村民进行各种培训学习,举办文化活动,村民参加的积极性特别高。乡里为解决农村读书难、读报难、借书难的问题,还开展了“东风工程”,由政府免费提供资金和书籍。我主动把家里30平方米的房子腾出来,办起了“农家书屋”,现在藏书已达四五千册了,有科技、汉语知识好多方面,农村学科技、用科技、懂科技的人越来越多了。
  “放羊人兜里也揣着手机”
  柯坪地广人少,村与村又分散,以前村里有个红白喜事,要提前骑着毛驴通知亲戚朋友。全乡只有一部老式“摇把子”电话机,有事只能靠人捎话传递。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上为我们村装上了广播、电话;农村广播电视人户工程给我们村免费发放了收音机、彩色电视机;村委会还装上了农村党员电化教育设备。现在更好了,手机基本普及了,连放羊的兜里都装着手机。谁家结婚、娃娃割礼,只要一个电话就行了。几户比较富的人家装上了电脑宽带,随时能看政策和农副产品行情。
  现在,每天我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抗震房,崭新的学校和村委会,成群的牛羊,绿油油的条田,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村里想着发家致富的人多了,喝酒赌博闹事的人少了;学科技知识的人多了,不懂科学种地的人少了。中央又让19个省市来帮助我们新疆发展,这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是南疆农村发展的见证人、亲历者,也是党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我可以自豪地说:“共产党‘亚克西’,党的恩情比天山高!”
  吃葡萄不忘引来清泉的人
  《人民日报》记者 戴岚
  核心提示
  社区增设活动室,提供便民服务,居民团结互助,党员带领致富⋯⋯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温宿镇柯克牙社区,倾听72岁老党员马木提·买买提讲述身边发生的点滴变化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我叫马木提·买买提,今年72岁,是新疆温宿县温宿镇柯克牙社区的一名老党员。
  2009年8月22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那一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我们社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居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吃葡萄不忘引来清泉的人。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恩情,我们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
  “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困难”
  活动有场所 办事有人跑
  过去,社区只有一个党支部,党员参加活动很不方便。去年11月,县上考虑到社区老党员、老干部热心参与活动的需求,根据居民居住和党员分布情况,将社区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5个居民小组组建了9个党支部,为每个居民党支部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居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室,供大家学习、讨论、娱乐。
  以前,社区没有活动场所,有的居民就去清真寺做“乃玛孜”,有的经常三五人聚在一起喝酒,喝醉了就斗殴闹事。自从有了党员活动室,大家都喜欢到党员活动室看书、看报、看电教片,党支部还经常组织群众进行文艺汇演,喝酒闹事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为方便居民办事,社区实行全程代办制,每天有一名社区干部值班,免费为居民跑腿办事。过去十几天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一两天就能办好。
  社区干部阿布都·卡德尔帮助残疾人吐尔斯乃姆莫合坦尔办理残疾人优惠证,还帮她申请到5000元小额贷款,办起了小裁缝店,每月收入2000多元。低保户希仁古丽·居买治疗心脏病欠债9万多元,社区干部帮她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拿到了政府的救助金21000元,还让辖区单位为她捐款2万元。希仁古丽·居买流着眼泪说:“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困难。”
  “共产党,亚克西”
  民汉互拉手 党员领致富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开展创建“红色楼宇、红色巷道”和“民汉互拉手、团结一家亲”等活动,我被居民推选为党小组长,负责管理楼房和巷道。
  去年以来,我们巷子里出现了好多新鲜事:
  60多岁的孤寡居民周治贤,平时生活靠低保金。去年冬天,下了好几天大雪,天气很冷,我把周治贤接到家里,像亲人一样照顾她;去年10月,二组的3个巴郎子不慎掉到柯克牙农口大渠里,被正好路过的居民李涛和赵建成救起;今年4月,居民托乎提·尼亚孜得了急性阑尾炎急需住院治疗,党员李明泽知道后,用自家的面包车把他送进县医院,还替他交纳住院押金1500元。
  如今,住在红色巷道的居民,不论是汉族还是维族,都是一家人。
  柯克牙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人多地少,居民生活困难。社区党员干部带领我们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安排了30多名居民就业,还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了居民收入。
  社区还举办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培训80名无业居民制作手工艺品,还在网上开网店,帮助销售手工艺品,每人每月的收入有3000元。富裕起来的居民,精心绣制了一幅锦旗,用维汉两种文字绣上“共产党,亚克西”,以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都实现了”
  过上好日子 不忘党恩情
  我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旧社会,没有人管老百姓死活,我母亲就是饿死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都实现了。
  党的恩情,我们祖祖辈辈不能忘。我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坚决跟着共产党走,我支持我的孩子加入共产党,也祝愿中国共产党前途无量。
  新疆拜城布隆乡木合太书记的“兄弟”
  《人民日报》记者 戴岚 陈维华
  夫康(维吾尔语:兄弟),我家那头牛又生娃了”电话里,传来木合太·买买提兴奋的声音。
  “好,我这就过去。”新疆拜城县布隆乡党委书记楚国强拿起公文包立即出发了,他惦记着托万克布隆村“牛娃子多了,要建挤奶站”的事儿。
  布隆乡托万克布隆村距拜城县城不足3公里。如何让布隆乡1785户农户尽快富起来?3年前,楚国强带领“一班人”跑市场、搞调研,梳理出了“畜牧致富”的发展路径。
  发展奶牛业,理由很充分:布隆乡离县城近,加上流动人口,县城人口有近5万人,是布隆乡发展奶牛业的潜在市场;布隆乡的核桃名气大,可要保持核桃的品质,冬季必须施足农家肥,一棵核桃树要施50公斤农家肥,全乡5000亩核桃树的肥从哪里来?布隆乡每年种植玉米上万亩,那么多的秸秆,烧掉有烟尘污染,堆在房前屋后同样污染环境。
  楚国强思忖着:养牛一举三得。玉米秸秆,是牛的上等饲料;牛养多了,核桃树的肥就足了。
  25亩核桃树、3头牛,一年的收入并不多。想多养些奶牛,又缺钱。”木合太说,“是楚书记想法子找贷款,又帮着搭建了牛羊圈。”
  木合太拽着记者看他家的牛羊圈:45头牛、20只羊⋯⋯突然一阵“扑棱、扑棱”声,朝着声响处望去,一群鸽子正从牛圈高处扑出笼。
  “400来只鸽子找食吃呢!”木合太的妻子海丽旦姆乐得合不拢嘴。“一星期赶一次巴扎,一只鸽子能卖个30多元。”海丽旦姆说,“现在日子好过了,3个娃也送进了学校。”
  说话间,木合太把楚国强拉到了一旁:“兄弟呀,眼下3头奶牛,一天产奶45公斤,要是40多头牛都产奶,乡里又没有挤奶站、储存罐,牛奶坏了,咋办?”
  全乡4000头奶牛,再不建挤奶站、储存罐的话,一旦销路困难,农牧民的生计就成问题。半年多来,楚国强和乡干部们忙着找市场。现在,阿克苏地区一家大型奶企已经承诺包销布隆乡全部牛奶。
  “牛奶找到了市场,政府帮着建‘挤奶站’。”楚国强的心事化解了,木合太一家和布隆乡养牛大户的心里踏实了。
  “龟兹故事”:小县排出大舞剧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10月15日晚,新疆艺术剧院上演了一台美不胜收的五幕大型舞剧《龟兹恋歌》音乐优美,舞姿动人,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舞剧中美妙的龟兹乐舞,让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有谁想到,将这台大型舞剧搬上舞台上的并不是省、地区级大型专业演出团体,舞台上近100位演员全都是由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文工团演员自己担任。
  一个小县,何以敢排一台五幕大型舞剧?
  库车与龟兹的渊源
  三千多年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出现了一个强盛的国家,这就是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国。这里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汇,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产。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均设在此。
  更让龟兹享誉海内外的,是这里的文化,早在汉唐时期即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的瑰宝之一。龟兹文化主要体现在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和龟兹乐舞。正是因为乐舞,龟兹在汉唐时期就被西方誉为“西域乐都”。龟兹乐舞风格自吕光东归时传到凉州后,再被带到中原,推动了中国古典雅乐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崭新纪元。
  至唐代,龟兹乐舞谱写了中国音乐史上辉煌的一页。据说安禄山所跳的舞蹈就是龟兹乐舞。龟兹乐舞传至中原后,继而向东向南辐射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向西传到东欧。唐代著名音乐家苏祗婆就是龟兹人,她所创的著名音乐《琵琶曲》被定为唐朝宫廷宴乐。龟兹乐舞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主要音乐舞蹈。
  史书上记载的,盛行在唐朝的《胡旋舞》、《苏幕遮》等舞蹈,都是龟兹乐舞的主要代表作。而以琵琶、箜篌、筚篥等为代表的龟兹乐,曾在中国的音乐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如此丰富的音乐资源,让过去的龟兹、现在的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拥有了巨大的文化资源。
  如何保护传承龟兹乐舞
  时光毕竟过去了三千多年,龟兹石窟、壁画艺术、龟兹乐器等都留下了它们的形态,但龟兹乐舞却逐渐湮没,人们只能通过史书上的记载和头脑中的想象去认知它。
  如何让龟兹乐舞从人们的记忆中走出,让龟兹乐舞重现今天的舞台,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库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龟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不断加大对龟兹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依托各类研究、新闻出版、影视机构,先后编辑出版《龟兹文化研究论集》、《龟兹史料辑录》、《龟兹古国》等系列书籍,拍摄了《阿艾石窟之谜》、《消失的沙漠绿洲古国》、《龟兹》等电视片和《库车情歌》等音乐作品,让龟兹文化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通俗文化。
  为更好地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库车县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队伍,录制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库车民歌,收集各类民间艺术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库车赛乃姆”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他们还规划设立了库车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了民间文化资源库,为250名优秀的民间艺人建立了声像档案,减免了民间艺人的义务工,每年给30名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发放生活补贴近10万元,并鼓励他们多带徒弟。
  他们还连续多年举办“龟兹学术研讨会”和“库车民歌研讨会”,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早在几年前,他们就率先在新疆县级单位推出了大型龟兹乐舞剧《千泪泉》,引起国内外音乐舞蹈界的极大兴趣。而他们的文工团更是先后赴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国内的山东、江苏、江西等地演出,获国内多项大奖。
  库车县县长玉苏甫江·买买提说,我们就是想通过围绕龟兹文化这个品牌,在展示龟兹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龟兹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龟兹恋歌》的发展
  公元三世纪时,位于丝绸之路重镇的古龟兹国内,安定繁荣,生气勃勃。莲花随父亲带领商队从长安归来的路上,由于没有水,商客们干渴难耐,步履艰难。正当莲花焦急万分时,与挖渠引水的克孜相遇,克孜带领大家找到了水源,莲花对克孜产生了爱慕。但商客木达却心生妒忌,对莲花与克孜的爱情无理干涉。最终在悠扬的筚篥声和动人的五弦琵琶声的演奏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龟兹恋歌》的剧情。
  整个剧情以一对恋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宏大地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的繁华和龟兹古国作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安定繁荣,以及龟兹歌舞独特的迷人魅力。
  据库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远介绍,《龟兹恋歌》经历一年多的准备排练,几经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五幕大型舞剧的创作。为创作此舞剧,库车县投入200多万元的财力,所有演员均来自库车县文工团,创作队伍则邀请了新疆最顶尖级的人员,大家齐心合力打造了这台歌舞盛宴。
  “我们曾尝试过多种宣传手段,宣传龟兹文化。只有让人了解了龟兹文化,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的目的。舞剧是一种活态化的宣传手段,老少皆宜,一目了然。用舞剧的手段宣传龟兹文化,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入了解龟兹文化,进而对龟兹文化产生兴趣,才能达到我们宣传的目的。而传承的同时又打造了我们的文化品牌,让文化成为形象产业、拉动产业,这不是件好事吗!”张文远部长意味深长地说道。
  据主创人员介绍,此剧虽说刚刚推出,但创作修改的路还很长,他们就是想通过演出,倾听到更多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意见,进一步地修改完善,使它真正成为库车文化的亮丽品牌。
  好消息则随之传来。《龟兹恋歌》尚未上演,已经有多家演艺公司赶到库车县,观看演出后要求签订协议,准备让它走出新疆,走向全国。
  一个小县歌舞团,创造了奇迹。而这个奇迹正在越变越大。
  走出荧屏 来到田间
  ——新疆文联送欢乐下基层库车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室外的天还黑着,新疆库车县东达坦乡58岁的苏力堂·伊明起了个大早,连早饭都没吃就坐车来到离家30公里外的县城宾馆。前几天,乡文化站工作人员告诉他新疆文联的艺术家要来县里给大家讲课时,他默默筹划着今天的事。
  作为农民画家,苏力堂·伊明“作品”颇多。4年间,他给县里提供了102幅农民画作品。“我想听听大城市里来的艺术家们讲些什么。想自己也能办个培训班,教乡里村里的孩子。”苏力堂·伊明说。
  12月19日上午,在库车县四个地点,美术大讲堂、书法大讲堂、舞蹈大讲堂和摄影培训大讲堂同时开讲来自库车县各乡镇文化活动站、中小学美术老师、舞蹈、摄影爱好者纷纷走进大讲堂,聆听新疆文联各专业艺术家的讲解。
  此时送欢乐下基层“百花回报沃土艺术奉献人民”库车行也正式拉开了大幕。
  “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些平日很难见到的专家们讲课,我太高兴了。很生动,对我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来自库车县三区文化站的伊米提·库尔班在摄影培训大讲堂听完新疆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晏先的讲课后,激动地说。
  而在龟兹歌舞团五楼排练厅里,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早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听说迪丽娜尔老师要来做舞蹈讲堂,库车县的舞蹈爱好者心情激动,用龟兹歌舞团舞蹈演员马木提·木沙的话说就是:“常在电视里看到老师的舞姿,特别想让她给自己辅导辅导,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从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舞蹈的表现力培养到怎么做一个合格的舞蹈者,迪丽娜尔一一给大家讲解,赢得阵阵掌声。
  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在下午齐满镇文化大院的演出现场。当艺术家冒着严寒来到这里时,大院里已挤满了3000人。迪丽娜尔的独舞刚结束,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大妈就走到她身边,深情地说:“姑娘,我太喜欢你的舞蹈了。家里准备好了葫芦包子,你和大家来吃吧。”
  被誉为维吾尔族笑星的新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阿迪力·米吉提在齐满镇的演出结束后,立即被观众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维持秩序的人员也变成了他的粉丝。
  新疆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高建新感慨地说:“从库车行中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向往与渴望,这对我们来说是动力,更是鞭策。我们一定要把最好的艺术作品送给人民。”
  新疆文联党组书记黄永军深情地说:“此次活动向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文艺只有走进生活,走进人民心中,才能主动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新疆文联要把这种活动常态化,让文化惠民工作深入人心。”
  阿克苏地区昂首向前
  《新疆经济报》记者 刘俊佑
  十月的阿克苏,秋风送爽,广袤的大地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一幅幅温暖的图景在百姓心中升腾,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正绘就着阿克苏地区潜力无限的未来。
  过去的五年里,阿克苏地区各级党政用“黄牛精神”+“袋鼠步伐”迈开了腾飞的脚步。过去的五年里,阿克苏地区干部群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过去的五年里,阿克苏地区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升全区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保障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城市建设展新颜
  在阿克苏市,说到城市建设,就不能不提多浪河,这条穿越阿克苏市的河流,已改造成为市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来过阿克苏市的很多人都会说多浪河改造是大师级的手笔,多浪河景观带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
  多浪河景观带东侧与多浪公园相连,广场上有一只美丽的凤凰,风凰的头朝向东方,凤凰东侧为一个九大行星广场,太阳和凤凰形成一个丹凤朝阳的美好场景。沿着杭州大道往前走,宽阔的水韵广场进入人们的视野,广场正中的水面上,数字化技术与电影艺术融合的杰作——“水幕影院”正立中央,“现代之光”的改造思路别有新意。“现代之光”、“多浪之魂”、“龟兹神韵”、“军民鱼水情”四部分,构成了多浪河景观带的主体,因为融合了多元文化,它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阿克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文化归属。
  这里的每一个阿克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文化归属。为了让城市居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自2005年起,阿克苏市大胆提出要充分利用多浪河,把“水”的文章做足、做够,确立了建设“水韵之城,人居最佳”、打造南疆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多浪河景观带。
  民生投入大幅提升
  这五年里,每一个到过阿克苏的人,几乎都见证了国家和自治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手笔,亲历了民生优先的细致关爱,也一同刷新着新疆效率,而这些都将成为阿克苏地区建设幸福新疆的不竭动力。五年来,在阿克苏地区的建设中,民生,是全局的,和谐阿克苏的构建,有赖于此;民生,是宏观的,社会繁荣稳定的保障,系于一脉;民生,是沉甸甸的,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一件件利民行动、一项项惠民措施,让阿克苏地区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触摸”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品尝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五年来,改善民生、普惠民众的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竭尽全力办顺民心的实事、得民心的好事、暖民心的难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十二五”开局之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向全地区人民作出了新的庄严承诺。
  置大项目建设深得民心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后劲更足的阿克苏地区已经显示出按捺不住的勃勃雄心。就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结束后不久,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就来到阿克苏地区调研,给阿克苏地区提出了“两个率先”的要求:在南疆地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在中央“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重大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阿克苏地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线,阿克苏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重大项目建设,要想实现“两个率先”更要依赖于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如今,“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凭借国家振兴新疆的东风,阿克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信心饱满、斗志昂扬,正以从容坚定、积极进取的姿态和气度,昂首向前!
  维吾尔族村庄里的汉族支书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通讯员 王国纯
  从1983年至今,席承春一家始终是村里唯一的汉族家庭。三月里,地里的小麦还没返青,记者随席承春漫步在他生活了28年的村庄——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托万克多浪村。一路上他不停地和村民打招呼,或者停下脚步,与村民用维吾尔语交谈。尽管一个月以前老席已经正式卸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担子,但村民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席书记”。
  1975年,席承春从四川省蓬溪县来到新疆,先在农一师三团学习农机维修,第二年就被临近的阿瓦提县托万克库拉斯村“挖”走了。“村里当时有三台拖拉机,因为没人会修,出了故障只能送到三团修造厂维修。”席承春介绍他到托万克库拉斯村落户的背景。
  席承春堪称“多面手”,干个泥瓦活、修个拖拉机都挺在行,村民们有事都爱找他。
  1983年,席承春搬到托万克多浪村。全村365户人家,老席一家是唯一的汉族家庭。2004年,村民肉孜·吾甫尔想买车跑客运,请席承春陪他到成都买车。到了成都,肉孜·吾甫尔发现自己钱不够,老席就找亲戚借了7000元钱交给肉孜·吾甫尔。回到阿瓦提,老席马上拿出自己的钱寄给亲戚。2007年,肉孜·吾甫尔的收入情况好转,才把欠席承春的7000元钱还上。
  2007年,卡德尔·热西丁在地里装玉米秆时,不慎从拖拉机上摔下来,脊椎断了,县医院无法医治,老席当即找来出租车把卡德尔·热西丁往阿克苏地区医院送。前后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卡德尔·热西丁花了5万多元,其中1万多元是席承春垫付的。
  托万克多浪村过去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为了调优结构,老席和其他村干部带领村民先后定植了1000多亩核桃、800多亩红枣。果树修枝、嫁接,老席同样是一把好手。
  村里还养了4000多只羊。此外,在包括老席在内的乡、村干部引导下,全村有10来户农民购买了跑运输的客车,还有10来户在县城开餐馆、商店和修理铺。“不管在哪里,都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席承春说这话时,身边聚集着三四个维吾尔族妇女,七嘴八舌向老席表示问候,同时也表达她们各自的诉求。“她们找你有什么事?”记者问老席。“米热古丽家承包的土地不够种⋯⋯海尔尼莎想知道什么时候轮到她家盖安居富民房。”老席扭过脸来告诉记者。
  “编外援疆干部”林垂午
  《新疆日报》记者 杨新才
  他从“鱼米之乡”浙江温州走来,带着农民的质朴和踏实,参与边疆建设,艰苦创业,成长为一名优秀企业家。
  他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被人们称为“编外援疆干部”的林垂午。
  投身边疆建设义无反顾
  上世纪70年代初,处在经营困难中的拜城县水泥厂,向全国发出一则招聘公告,请有志者前来承包经营,条件是缴纳100万元保证金。这或许是当地最早的招商引资行为。当时,林垂午在温州平阳县人武部民兵工程处工作。看到这个消息,他在地图上找到了“拜城”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咱们去应聘。”林垂午的亲友听说他要去那个远在天边的地方,都一致反对,更何况,要缴纳100万元的保证金,即使在当时的温州,也是一笔天文数字。老人们说:“你还年轻,不知深浅。”同伴们说:“有100万,咱干啥不行?这怕是没救的事,好事能轮到咱们?”
  当兵出身的林垂午生性不服输:“越是艰难的事越有干头。”他说服了亲友,四处化缘,凑齐了100万元,带着100多人,踏上了征途。如今已60多岁的林垂午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应该是最早的援疆队伍之一吧。”
  上世纪70年代初的拜城县,百业待兴,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林垂午和他的同伴们住的是“干打垒”、地窝子,夏季蚊虫叮咬,冬季寒风刺骨。面对接踵而来的重重困难,林垂午选择迎难而上,硬是在大山里奋斗了10年,完成了拜城水泥厂的建设及后续生产,受到了阿克苏行署的表彰。
  1993年,林垂午承担了喀喇昆仑山某边防设施建设工程。这是他来新疆后面临的又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施工地点在喀喇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常年冰封雪裹,空气稀薄,气候一日三变,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就在这个“生命禁区”,他带领民兵施工队一干就是十多年。雪山、峭壁、隘口、达坂、冰河,一路洒下他的心血和汗水。工程优良率达91.67%,连续3年受到新疆军区表彰。他上山时体重80公斤,下山时已不足70公斤。1998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在接见林垂午时说:“你们为全国民兵争了光,为温州人民争了光。”并为之题词“爱国拥军”。1999年春节前夕,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专程来到工地,慰问林垂午和民兵战友们,亲笔题词称赞他们“血汗洒昆仑,丰碑树高原”。
  回想起在喀喇昆仑山施工的日子,林垂午非常感慨:“虽然特别艰苦,但我永远怀念在那里战斗过的日子。这对我的人生进行了一次洗礼,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奉献,这是我一生获得的最大精神财富,什么都无法与之比拟。”
  不辞艰辛做实事
  从喀喇昆仑山下来,林垂午又回到了第二故乡——拜城县。时值上一轮援疆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地招商引资也进入快车道。为了让资源尽快造福当地人民,他在拜城县注册成立新兴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他听说牧民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发现了煤炭资源,但山高路陡,车不能到达,他又不会骑马,便骑毛驴上山。70多公里的路,来回要7天。有一次毛驴失蹄,林垂午不慎从半山坡摔下来,左胳膊摔断,至今留有一道20厘米长的伤疤。
  发现煤的地方仅有一条鲜为人知的牧道与外界相连,无路可走成了制约开发的“拦路虎”。“修路!”林垂午再次做出令人意外的决定,“我们不能依赖地方政府把什么都准备好。”但家人反对:“修路耗费的资金巨大,更何况,发现煤的地方储量究竟有多少并不明确,路修好了,开采价值不大怎么办?”林垂午却有自己的想法:“就算没有多少煤,这条路也该修。我们不走,当地牧民可以走。”
  70多公里的高原道路,整整修了3年,耗资1.6亿元。路修好后,当地牧民方便了,更让林垂午高兴的是,他们发现了更多的煤,在那里建成了拜城县条件最恶劣、产煤最多、效益最好的“雪山煤矿”——苏拉合玛煤矿。如今说起这件事,林垂午仍十分感叹:“要是当时我只想到自己,就不会修那条路,如果不修那条路,就没有今天的收获。”现在,这个煤矿每年为国家纳税过千万。
  新一轮援疆开始后,林垂午更忙了,他把自己作为“编外援疆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9月5日,林垂午投资2亿多元的一家五星级仿古园林式宾馆在拜城破土动工。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亲临拜城为宾馆奠基,称赞他又为援疆出了一份大力。林垂午说:“投资这个宾馆,并不完全是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响应中央号召,想为拜城留点东西,也给自己留个念想,算是我来新疆40年的一个总结吧。为边疆人民做点事。”
  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2011年8月,拜城县文明委授予林垂午“慈善家”荣誉称号,这是拜城县首次授予这样的称号,这一称号也是对林垂午多年来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肯定。
  林垂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不进歌舞厅,吃饭简单,穿衣朴素,看似“抠门”,但事关公益却毫不吝啬。在新农村建设中,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加入到“一家企业帮扶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他了解到亚吐尔乡奥特贝希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困难,马上来到村里,不仅和村民们一起规划,还拿出50万元,帮助村上修了平坦的柏油路,架起了太阳能路灯。
  铁热克镇苏杭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民的生活问题让他牵肠挂肚。仅这5年来,他除了在生产上给予大量援助外,还给该村群众和县里的敬老院每年无偿提供30万元的煤。2010年,县里计划在北大桥社区建一所双语幼儿园,他听说资金有缺口,立即找到县里:“请县里把建这个幼儿园的钱用在别处,我无偿资助200万元,把幼儿园建好。”现在,一个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可容纳300名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已经投入使用。
  近年来,拜城县持续干旱,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县里不断加大永久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林垂午照样走在前面,他一次就捐款200万元支持水利建设。
  记者在拜城县文明委的一份文件中看到,仅这几年,林垂午为拜城县的公益事业捐款就达650万元。他说:“我是在拜城县发展起长的,理应对这里的人民常怀感恩之心,常行善举,用善款回报社会,这样才不会被钱所累。”
  林垂午回报社会并没有停留在“出钱”上。随着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入,他在拜城与温州间奔走,促进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拜城与温州的平阳县结为友好县。他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到内地学习考察。今年,他又组织了温州的300多名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到拜城考察、交流。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自治区劳动模范、阿克苏地区劳动模范、拜城县政协常委、温州市先进企业家⋯⋯这是人民给他的褒奖。
  肉孜·卡德尔和他的汉族兄弟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通讯员 张辉
  肉孜·卡德尔盘腿坐在炕上,小炕桌上摆放着刚烤出来的馕,一把吉他平躺在肉孜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给你放一段专题片吧。”肉孜·卡德尔拿出一盘光碟放进DVD机,片子记载了他和一位叫吕玉和的汉族驾驶员长达30年的友情。
  “你在专题片开头的地方弹的是什么?”记者问肉孜。
  “《百灵鸟》”肉孜回答。
  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肉孜·卡德尔生于1957年。七岁那年冬天,肉孜在戈壁滩帮爸爸照看羊群时,烧火取暖不慎燃着裤子,左腿严重烧伤,最后不得不截肢。
  23岁那年,肉孜被安排到库车县劳服公司工作,因腿有残疾只能去看工地。寂寞时,他就怀抱吉他,自弹自唱,美妙的乐曲加上天生的好嗓子,总能赢得建筑工人一片喝彩声。
  肉孜还具有模仿天赋。五六岁时,就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公鸡、小毛驴、老虎的叫声,还有婴儿的啼哭声。即使到现在,每次听肉孜表演口技,妻子和女儿还会笑得前仰后合。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肉孜经常被人请去婚礼现场表演,为客人们助兴。
  与吕玉和结识就是在建筑二地上,两个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吕玉和在塔里木石油运输公司工作,每次开车路过库车,都会带些水果之类的礼品看望肉孜。
  2005年的一个夜晚,肉孜驾驶电动三轮车从婚礼现场回家,途中遭遇车祸,右腿被撞断。在家养伤期间,吕玉和经常来看他,有几次就留在肉孜家过夜。“他心好,我们俩就像哥哥弟弟一样。”肉孜说。
  2010年3月,肉孜的妻子帕提古丽生病住院,前后花了4000多元。吕玉和得知后,给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单位领导动员干部职工为帕提古丽捐款3650元。
  肉孜的另一位汉族好朋友叫孙大成,曾是牙哈镇麻扎巴格村小学的汉语老师。2004年,提前病退的孙大成因为住房拆迁,被安置到林基路社区,成了肉孜的隔壁邻居。
  两人很快也成了“两天不见就想得慌”的好朋友。孙大成的孩子在内地上大学,独自一人生活;没事的时候,他就到肉孜家串门,帮腿脚不便的肉孜劈柴。周围的维吾尔族邻居遇到什么困难,比如家里电线短路、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啥的,孙大成都乐意帮忙。
  肉孜外出表演,孙大成也会主动担当“装卸工”角色,帮着把电子琴、音响、还有轮椅搬上电动三轮车,然后坐上车,陪同肉孜到婚宴现场。演出结束后再帮着把各种器材搬上车。
  有人对肉孜身边总有一个汉族人相伴感到纳闷,肉孜就告诉他们:孙大成和我亲兄弟一样。
  卡德尔·巴克写下新日记
  《新疆日报》记者 张应翔
  腊月二十九日,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全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的家里早已挤满了村民。新疆军区政治部群工办副主任许峰宣读了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给卡德尔·巴克的回信,并代表军区党委和部队官兵为这位全国拥军模范送了慰问金。听了李继耐主任的回信后,在场的各族乡亲深受鼓舞,更受感动。
  2010年8月27日,由总政在新疆库车县阿格乡投资700多万元修建的“八一爱民学校”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同年古尔邦节,这位连续39年书写解放军爱民日记、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的维吾尔族老人,再次拿起了笔,代表全体村民向总政李继耐主任写去了感谢信。
  今年春节前夕,总政治部李继耐主任给卡德尔?巴克写了一份回信,信中讲到:获悉库车县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栏杆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乡亲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和振奋。这都得益于党的领导好,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好、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好。同时,欣闻总政为阿格乡修建的“八一爱民学校”竣工并投入使用,孩子们在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园里认真学习,快乐成长,我和您一样非常欣慰!这是贯彻党中央、胡主席关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落实军委确定的支持西部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9项援建举措的实际行动,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听着李主任的回信,卡德尔?巴克老人眼睛潮湿了,他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总政机关和李主任对我们栏杆村的关心和厚爱。过去我们栏杆村贫穷落后,尤其是乡里没有学校,许多娃娃上不了学,没文化,长大后连地都种不好。现在好了,总政和部队帮我们建起了学校,孩子终于有学上了,我代表栏杆村全体村民向李主任和部队官兵表示衷心地感谢!”
  感动之中,卡德尔?巴克老人随手拿起笔,他说:“总政李主任这么大的领导给我一个普通村民回信,我感到非常幸福,我现在就写在日记上,让后人永远知恩感恩!”
  村民艾则孜?吾甫尔说:“刚才听了李主任的来信,我很感动,这不光是卡德尔?巴克的光荣,也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我们要把李主任的关心鼓励和部队官兵的支持化作动力,军民团结如一人,努力把村子建设好,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军队的关心厚爱。”
  校长吐地?阿比提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考虑到生源及交通等诸多因素,新校址被选在了距离栏杆村较近,并且生源、交通等条件较好的阿格乡政府所在地——康村。新建的“八一爱民学校”,由综合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构成,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名中小学生上学,是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一流乡镇9年制义务中心学校,目前有学生453人。
  阿格乡党委书记韩双胜告诉记者:“阿格乡最远的村子距乡里170公里,最近的也在60公里以上。为了送孩子上学,许多村民要开着拖拉机、甚至骑着毛驴爬山涉水送孩子上学,远的地方要走好几天才能到学校,很是辛苦还不安全。很快,总政就专门给学校赠送了一辆可容坐40人的校车,专门接送学生,解除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稻农买买提的心愿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北京中南海
  胡锦涛总书记(收)
  秋田小町大米
  新疆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
  买买提·吾秀尔(寄)
  画面上,维吾尔族一家三口托举着一袋大米,米袋上写着上面几行字。画的背景是金黄色的稻田,右上角用维、汉两种文字写着“心意”两个字。
  3月8日,托乎拉乡托万克库尔巴克村的一面文化墙前,面对绘在墙上那幅出自自己之手的作品,买买提·吾秀尔眉眼间透出了自豪。
  《心意》这幅画创作于2008年,最初是画在纸上的。为何选择稻农邮寄大米给胡锦涛总书记这样一个题材?买买提解释:这些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还给种植水稻、小麦的农民提供良种、农资、价格等各种补贴,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买买提自己种了23亩水稻、3亩葡萄、3亩苗圃,还养了一群羊。家里不但有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还有小汽车。创作《心意》之前,买买提原准备给胡锦涛总书记邮寄一袋大米表达感激之情。想到邮寄大米的种种不便,最后还是决定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心意。
  一个种水稻的农民,是如何拿起画笔的?今年63岁的买买提·吾秀尔说,年轻时他就喜欢写写画画。2005年,乡里打算培养一批农民画家,村干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县文化站老师指导下,买买提的绘画技艺大有长进。
  他创作的第一幅水粉画表现的是巴扎上卖西瓜的人。这幅画至今还保存在库如力村委会。后来他又接连创作了《帽市》(花帽市场)、《猎鹰》、《寄托》等一批作品。其中《寄托》画的是买买提的爷爷奶奶在院子里种树,头戴毡帽的爷爷扶着树苗,带着白头巾的奶奶用葫芦给树苗浇水。买买提·吾秀尔说自己从爷爷奶奶那里继承了喜欢种树的传统,他家3亩苗圃每年出圃8万多棵杨树苗。
  托万克库尔巴克村文化墙上那幅《心意》是买买提今年2月17日至19日花三天时间完成的。尽管是自己两年半前的作品,但墙上画画和纸上画画毕竟不一样,买买提说他在高凳子上站了三天,“眼睛都花了。”
  托乎拉乡文化站站长吐逊阿不拉告诉记者,包括买买提·吾秀尔在内,该乡农民画家总共有18位。这些农民画家的作品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展出,部分画家的作品还获了奖,其中包括买买提·吾秀尔的画。
  八会合一会,两小时结束
  ——拜城县破惯例,让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抓落实
  《新疆经济报》记者 陈颖 通讯员 刘斌
  今年以来,拜城县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个变化让干部们拍手称快。
  4月中旬,拜城县将纪检监察、组织、政法、宣传思想、农业农村等8个会议“整体打包”,把8个大会合并成一个会来开,这是速度和效率的具体体现。按拜城县以往的惯例,这些会议中的每个会都要开半天时间,8个会加起来,至少需要4天才能开完,但今年这8个会合并成一个会,两个小时就结束了。
  拜城县委相关领导说,拜城县委、县政府采取这种“非惯例”开会方式,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开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给大家腾出更多时间抓落实。
  据该县相关部门统计,仅2010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的文件和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文件超过700多份,这还不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和县直部门的文件。会议多,文件多,县里开、系统开、部门开,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成为工作习惯,在这种会议上,讲话的人累、听会的人更累。
  对此,县委、县政府决定狠下决心,把削“文山”填“会海”与“科学跨越,赶超进位”结合起来,在全县启动改进会风的整改工作,要求县直部门、乡镇场厉行节约,坚持和倡导少开会、开短会、少讲话、讲短话、少发文、发短文、推行现场工作法、优化作风下基层、集中精力抓落实的态度和作风,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让干部跳出“文山会海”,深入基层问计帮民。
  今年以来,该县干部在摆脱“文山会海”的束缚后,有更多时间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他们了解社情民意,科学指导一线工作的时间多了。目前,该县领导和部委办局“一把手”深入基层、企业达100余次,走访基层群众达300余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60余件。
  “大会合并开,小会大‘拼盘’,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提高了效率。”当日的会议一结束后,与会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阿克苏地区县市长集体开微博
  《新疆经济报》记者 董少华 通讯员 王拓
  近日,在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穆铁礼甫·哈斯木的带领下,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及部分职能部门领导全部开通了微博,成为全疆第一个政府领导集体开微博的地州。4月12日,家住阿瓦提县的大学毕业生吴芳得知县长开通了微博,就立即上网成了县长微博的粉丝:“我想和县长交流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我认为这种方式很好。”
  2011年是自治区提出的民生建设年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年,阿瓦提县结合当前网络普及的现实情况,在1月份开通了“县长信箱”、“短信平台”,听取百姓心声、接受群众询问,已接待处理各类信访案件20余件,正在办理2件,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着力解决了民生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县长又开通了腾讯微博,从4月10日开通微博以来,他的听众就达到了1500多人。
  阿瓦提县委副书记、县长艾合买提·吐尔地说:“从开通微博以来,不断有区内外群众通过微博与我本人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我县民生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我认为微博的开通,不但可以同群众直接交流,更主要的是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同时,还促进了我县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将县长信箱和微博打造成我们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解决民事的有效通道。”
  “对大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我都将认真予以对待。欢迎大家与我一道,将我的微博建成体察民情民意、反映民声的又一有效平台。”记者在艾合买提·吐尔地的微博上看到,他不仅欢迎大家通过微博多提意见和建议,还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
  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的市长、县长借助微博平台,将阿克苏各县市政府的最新资讯、日常工作和市长、县长的所感、所想快捷、直观地与大众分享、交流和讨论。他们不但鼓励大众在微博网页留言,分享对政府的施政期望和意见,还达到了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聚拢民意、科学施政服务的目的。
  据介绍,在穆铁礼甫·哈斯木的带动下,目前,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的公安局、建设局也随即集体开通了微博,与公众进行直接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乌什县“小信访”承载大稳定
  《新疆经济报》记者 高虹 通讯员 容新海
  “行,我同意和解,我现在就写保证书,办理各类手续。谢谢你们,我们之间再不会伤和气了。”近日,乌什县鑫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刘某拉着该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陆斌的手说。至此,刘某与赵某的因入股退费纠纷在当天“县委书记大接访”的协调下成功化解。
  刘某、赵某于2009年合伙开办了一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两个人一直心存猜疑。因赵某参与公司经营较少,两人商定赵某退出公司经营,但在刘某付给赵某入股费的问题上发生纠纷,两个人来到县信访接待大厅上访。当日负责接访的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陆斌在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后,认真地给他们作了细致的分析,并从多个层面进行了耐心的劝说,希望他们本着心平气和好商量、握手言和天地宽的态度考虑问题,并召集信访局、工商局、信用社等相关人员召开协调会,最终使这一起信访案件息诉罢访。
  近年来,乌什县建立了以县信访局为中枢的县、乡(镇)、村三级信访网络,107个村和5个社区分别建立了村(社区)信访领导小组,设有纠纷调解委员会,县财政每月还为乡(镇)信访工作人员发放岗位津贴,有效地调动了信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减少因不明法规、政策而导致的盲目上访,县信访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还组成政策宣讲组,在各乡镇和村组进行政策宣讲,内容涉及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自2008年开始,乌什县就确立了“县委书记大接访”制度,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名县领导在县信访接待大厅负责接访,直接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全程参与案件的调查、协调和处理,直至“案结事了”。同时,县领导坚持每星期带案下访所联系的乡(镇)、村(社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情况,解决问题。仅2011年上半年,就接待来信来访36件92人次,现场协调解决27件,督办化解9件,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
  拜城有位农民“大田专家”
  《新疆日报》记者 朱必义 通讯员 刘斌
  “中国的专家分为两类,一类在大墙(研究院所)里,一类在大田里。”类延奎猫腰钻进一座小拱棚,里头一蓬他本人用拜城当地野生菌培育出来的平菇足有5公斤重。
  去年9月,拜城县举办农展会,类延奎培育的平菇获奖,奖金500元。
  面容消瘦的类延奎是拜城县米吉克乡阿热其格村的普通农民,同时又是山东大学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特聘的“高级工程师”。先后就读于山东畜牧兽医学校和山东电大生物专业的他,曾经和山东大学生物科技开发公司合作,成功培育出“蒙山虫草”。
  2008年,类延奎来到新疆。拜城县对这位“大田土专家”高度重视,不仅给他划拨了食用菌培育场地,县科技局还为他提供了50万元专门用于野生菌调查和驯化的科研经费。
  “土专家”果然不辜负众望。2009年,类延奎在拜城县康其乡一片杨树林里,采用“断根法”在杨树根部接种野生牛肝菌(也叫杨树菇)获得成功。“拜城杨树资源多。在杨树根部接种牛肝菌每亩地产量可达300公斤,而且还能促进杨树生长。”类延奎介绍。
  去年10月,类延奎前往老虎台乡附近的天山山脉,在靠近雪线的地方发现了食用菌家族中的“极品”——块菌。
  “全世界食用菌种类有2000多种,块菌无论营养价值还是身价都是其他菌类不可比的。”类延奎发现的块菌隐身于云杉树下50-60厘米深的泥土里,“狗能闻到泥土里大的块菌,人只能看到表面的小块菌,而且是野猪拱出来的。”类延奎幽默了一下。随后他拧开一个广口瓶,让记者闻瓶中两疙瘩黑乎乎其貌不扬但菌味十足的块菌。
  目前类延奎正在做块菌人工促繁,他的住处也因此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和长长短短的试管。与此同时,拜城县林业部门也种下1万多株榛子树——块菌菌种接种到榛子树根部效果最佳。
  类延奎正在做的研究还有拜城当地野生平菇和金针菇的驯化。今年3月,他在米吉克乡几截杨树墩上发现了野生平菇和野生金针菇。下一步的工作是从这两种野生菌中分离出菌种来,然后进行推广。
  “平菇和金针菇市场上不是很多吗?”记者提出疑问。
  “利用野生菌种培育的平菇和金针菇,产量可提高50%,而且味道更香。”类延奎解释,各地栽培的平菇和金针菇菌种经过几代培育,生产性状已经大大退化。此外,用本地野生菌种栽培的平菇和金针菇,更适宜拜城水土光热条件。
  类延奎让记者仔细看小拱棚地上生长的一丛丛平菇,经历了一个冬天,这些菌类在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居然没被冻死。
  小拱棚以外,类延奎还建有两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钻进棚里,记者惊喜地看到,一排排菌袋上已经长出了密集的平菇和金针菇。
  “理论上每座棚每年可产30吨食用菌。”类延奎笑得很灿烂。

知识出处

2011聚焦阿克苏

《2011聚焦阿克苏》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阿克苏地区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某规划,抢抓机遇争主动,攻坚克难促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众志成城保稳定,改革创新强党建,全面奏响了“跨越奋进超千亿、两个率先铸辉煌”的雄壮乐章,推动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