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和谐新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19
颗粒名称: 文化滋养和谐新疆
其他题名: 改革开放30年新疆文化建设回放
分类号: G127.45
页数: 3
页码: 203-20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全区各族人民,让新时期的边疆老百姓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一翼的新疆文化,虽几经历史变迁,却始终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新疆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语言等特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全疆隶属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事业和产业机构3523个,从业人员15962人。在“五个一工程奖”中新疆取得了西北五省区和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入围.作品数量均排名
关键词: 新疆 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全区各族人民,让新时期的边疆老百姓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
  新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一翼的新疆文化,虽几经历史变迁,却始终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
  当代新疆文化在历史承袭、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渊源。新疆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语言等特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新疆处于古“丝绸之路”中段,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是东西文明对话、交流、碰撞的地方。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在此交汇,留下众多的古迹遗存,以“木卡姆艺术”和“三大史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世代相传,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情,都给新疆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疆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指向,并对各种流入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而发展起来的。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包含,共同成为新疆历史的精神写照,成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新疆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艺术表演、群众文化、大众传媒、文化消费、文化科研等门类齐全的格局,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至2007年,新疆已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艺术创作研究机构2个,书画院8个,高中等艺术院校3所,公共图书馆98个,博物馆28个、文化馆91个。全疆隶属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事业和产业机构3523个,从业人员15962人。自治区文学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大型歌舞《洒满阳光的新疆》《木卡姆的春天》《冰山上的来客》等轰动全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一批文学艺术作品走出新疆。全区各级文艺团体面向基层年均演出10438场次,其中,农牧区占50%以上,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申遗成功激励文化自信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一次世界级的评选,新疆代表中国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出。这不仅仅是因为新疆文化的魅力,更是因为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结果。因为这是在国家文化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才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
  与新疆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保护、挖掘和整理相对应的,是新疆各族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细心挖掘、积极举荐中。像少数民族“三大史诗”、音乐形式“花儿”等,这些几乎快被现代生活冲淡和漠视、而又曾经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内容,又被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在这种对民族文化重新建立起的前所未有的自信心鼓舞下,2006年,新疆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等多个方面。2007年,新疆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8项入选,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54个、初步遴选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约220名。
  同时,新疆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接待中外观众60万人次,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成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展示了我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国际木卡姆艺术研讨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研究等工作正进一步向深度扩展。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文化自觉
  自从小品《傻妞相亲》2006年7月起在沙湾县柳毛湾镇18个村队轮回演出后,“傻妞“这个勤劳致富、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乡村姑娘,便在当地家喻户晓。扮演“傻妞”的演员冯艳也成了农民心中的明星。实际上冯艳并不是专业演员,她跟“傻妞”一样,是个勤劳纯朴的普通农民。在镇上开展的文化系列活动中,她和其他村民一起主动报名参加,排排节目、练练歌,每天生活得很充实。
  更多像冯艳这样的农牧民在充分享受基层文化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文艺演出活动中来,展示着新农村的可喜变化。据了解,目前,由国家投资的1.64亿元的新疆40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建成392个,全区200多万农牧区群众享受到了这种家门口的文化服务;而连续5年在全疆组织开展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各族群众,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诞生了很多土生土长的农牧民明星。一支支来自群众、代表群众,同时又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群众文化团队在“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共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
  激发群众文化热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不仅仅是这些。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国家补助新疆县级“两馆“建设资金3720万元;同时,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投资8500多万元的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工程和投资555万元的自治区图书馆消防改造、外墙维修工程,先后在2005年国庆节前夕竣工开馆。投资1.12亿元的新疆民族歌舞学校建设工程即将竣工投入使用。投入127万元建设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在全疆已经建立了各级分中心、基层站(点)108个,基本形成了以自治区图书馆为中心,以各地州市、县图书馆为分中心,社区、乡镇文化站为基层站点的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平台。2004年至2006年文化部、财政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资助新疆的价值近300万元、29万册新书,也已全部分发到全疆48个县(市)图书馆和130个乡镇文化站。
  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为新疆广大农牧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平台,更带动了乡镇各种文体竞赛、巴扎新风、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家庭电影放映队、民间演艺等的纷纷涌现,这些政府精心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的各种有效文化载体和活动,在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基层和农村文化阵地的同时,也使新疆群众文化多姿多彩。
  精品创作推动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学艺术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根据数十几年前的红色经典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制作的同名电视剧,先后在全国近20个省市地方频道播出,并在浙江、黑龙江、山东、河南创下了收视新高。五幕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作为新疆第一部大型音乐剧,受到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疆内外公演61场,观众近7万人次,还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展演二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第二届“天山文艺奖”。在2007年进行的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这两部作品再次双双获奖。
  为了更好地实施文化精品和品牌战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立足新疆丰厚的文化资源,坚持文化创新的原则,建立激励机制,于2003年倡导设立了自治区综合性文艺最高奖——天山文艺奖,同时坚持精品生产前期主动策划、提前介入,后期密切跟踪服务的工作宗旨,激励了一批各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其中电影《美丽家园》、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影《吐鲁番情歌》、电视剧《苍茫天山》《冰山上的来客》;歌曲《卡德尔大叔的日记》,长篇纪实文学《卡德尔和一个村庄的传奇》入选“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在“五个一工程奖”中新疆取得了西北五省区和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入围.作品数量均排名第一的成绩。2008年,由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首部奥运题材影片《买买提的2008》受到影视界和媒体的关注,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国际体育电影周放映影片在全国数字电影院和流动放映队实施同日万点放映。
  2008年6月,新疆还在乌鲁木齐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国家级舞蹈团以及国内优秀舞蹈团的2600余名演职人员,在新疆人民会堂、人民剧场等10个剧场轮番举行45场演出,反响强烈。为国际舞蹈交流搭起一座友谊的彩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新疆、文化新疆的风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一批优秀剧(节)目、作品,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舞蹈“荷花奖”、杂技“金狮奖”等众多国内外艺术大奖。使新疆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全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使新疆各项文化工作稳步推进,也为构建和谐新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佟志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