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育谱写辉煌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18
颗粒名称: 30年教育谱写辉煌篇章
分类号: G521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光阴荏苒,30年弹指一挥间。围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疆教育系统坚持以努力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切实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南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今年14岁的她,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实验中学读初中二年级。阿克陶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大多数群众分散居住在山区和牧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如今,阿克陶县学生公寓中心已经接纳了该县8个乡的2358名初中学生集中寄宿。
关键词: 新疆 教育事业 辉煌篇章

内容

光阴荏苒,3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30年,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新疆的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注支持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围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疆教育系统坚持以努力办好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切实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两基”工程: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南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有迷人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这样一幅美好的图景: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最开心幸福的是学生!
  古丽尼莎,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今年14岁的她,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实验中学读初中二年级。
  “我来自200多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好,我非常喜欢。”古丽尼莎用汉语介绍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家里穷,小学毕业后,父母不打算让我继续上学了。”
  然而,2006年8月底的一天,正准备去放羊的古丽尼莎突然接到乡里的通知,说有车来接她去县里的中学上学。“听到这个消息,我不敢相信是真的。”古丽尼莎想起当时的情景,还很兴奋。几天后,古丽尼莎和乡里300多名小学毕业生一起,来到县城的实验中学读初中。
  阿克陶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大多数群众分散居住在山区和牧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6%。2006年,阿克陶县用国家投入的300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和筹集来的560万元资金在县城集中建设了一个1.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中心,把乡里的初中适龄少年接到城里的学校读书。如今,阿克陶县学生公寓中心已经接纳了该县8个乡的2358名初中学生集中寄宿。
  阿克陶县实验中学的老教师买买提·尼牙孜感慨地说:“30年前,山里的教学点、教室也是破破烂烂的,四处漏风,到了冬天,就没法上课了。”买买提·尼牙孜曾经在乡下教书,谈到30年来教育的变化,他感触颇深,“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办学条件好了,教育质量也提高了,大山里的孩子都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了。”
  从2003年起,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1.9亿元,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程”,使自治区56个县205万名贫困学生得以享受。2005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增加投入,使“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中小学生,占到全区这一阶段学生的69.3%。全区已有92个县(市)实现了“两基”目标,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8%,较1977年提高了5.08%,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达93.88%,较1977年大幅增长。
  2007年,自治区获得国家授予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成就奖”,基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双语教学:汉语儿歌在天山南北唱响
  和田,这个祖国边陲的美丽地方,素来被称为“美玉之都”。在和田,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96.4%,民族教育一直是这里教育工作的重点。
  阿依左娜是加罕巴格乡中心小学学前“双语”班的一名学生。2006年9月,她进入乡里开办的学前“双语”班学习。“听说乡里有学前‘双语’班,我第一时间找到校长,要求把孩子送去学习。”母亲阿米娜罕接着说:“我没读过什么书,不会汉语,别人家懂汉语,一斤杏子可以卖4元,我不懂,一斤只能卖3元,吃了不少亏。”
  不过,现在让阿米娜罕感到欣慰的是,女儿阿依左娜尽管刚上了一年学前“双语”班,但6岁的阿依左娜已经能够说30多句汉语日常用语,她还学会了20多首汉语歌曲。
  如今,走进和田的乡村学校,常常能听到动听的汉语儿歌,那是学前“双语”班的孩子们在学唱歌呢!
  和田地区的老百姓发现,2006年9月以后,和田农村一下子“冒”出了很多过去没有的教育机构——学前“双语”班。
  去年,和田地区共开办了300个学前“双语”班,10810名少数民族农民的孩子得以走进学前“双语”班学习,这个数字超过了招生计划的16.3%,农民的热情可见一斑。
  农民买买提·吾斯曼翘起大拇指兴奋地对笔者说:“农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了,农民送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少数民族教育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买买提·吾斯曼说:“想想自己,也是这几年才学会说汉语的。30年前,不仅没有人教汉语,大家的观念也远远达不到今天这个水平,没有人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如今不同了,老百姓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汉语不好,将来要走出去,可以说很难。如今,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学习汉语成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热切期盼,前后对比,30年发生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始终坚持把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作为“稳边兴疆”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1984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在少数民族学校加强汉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1992年,启动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少数民族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规定,并创造条件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汉语课,积极推广中小学“双语”授课实验班的教学模式。2007年,全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班8788个,学生29.4万名,分别增长了39倍和53倍。2006年9月,在自治区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南北疆七地州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启动,2007年,学前“双语”幼儿已达到18.05万名。
  自治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小学和学前阶段,由城市延伸到乡(镇),规模成几十倍增长,许多地区的“双语”授课班已从数、理、化三科使用汉语教学发展到除母语课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教学的新模式,自治区“双语”教学多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远程教育: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每天早上,哈斯也提都要比学校的其他教师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哈斯也提是喀什市夏马勒巴格乡斯尔克其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之所以要提前到校,是因为哈斯也提除了教学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接收通过卫星传过来的远程教育资源。
  “我们这里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北京是早上8点钟上班,而我们这里是10点钟。”哈斯也提接着说:“如果10点钟到学校,就不能全部接收远程教育资源了,这对学校可是个不小的损失。”
  如今,走进斯尔克其村,远远就能看到一口白色的“大锅”架在村小学的房顶上,就是这样的一口“大锅”改变了这里教师多少年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走进斯尔克其村小学的远程教育资源办公室,老师正在接收数据,墙上是各种关于远程教育的规章制度,旁边的资料柜里装满了各种教育资源光盘。“已经有400多张了,这些资料中,很多都是我们教师可以用上的。”斯尔克其村小学校长阿不力米提·买买提艾力告诉笔者:“我的汉语就是通过这些光盘学的。”
  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远程教育:“30年前,连电视机是啥样都不知道,如今,不仅学生可以借助电视机学习知识,就连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远程教育网络也到了边远的学校,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同喀什市的农村中小学一样,在新疆各地农村学校,因为远程教育的实施,教师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远程教育在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目前,新疆已建成农村中小学教学光盘播放点2101个、卫星教学接收点4785个、计算机教室1268间。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共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高校校园网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新疆教育区域网、卫星宽带网。在全区88个县(市)的6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覆盖,94%的农村中小学都能与城市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覆盖使新疆的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自治区今年还将建立新疆远程教育网、直播课堂、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和视频会议系统,以此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此外,全区已基本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着更多的人才。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蒋夫尔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