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 和谐水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12
颗粒名称: 和谐城市 和谐水务
其他题名: 乌鲁木齐水务发展30年回顾
分类号: F294.2
页数: 3
页码: 183-185
摘要: 30年像一幅长卷,展示一路多样的风景;30年像一首乐章,奏出水务人的精神乐章;30年像一部史诗,诉说着城市水务事业发展历程。从1958年到2008年,从50年前的几眼手压机井到今天的23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水保障,从满街道的污水横流,到如今的地下蛛网密布的600多公里排水管网,乌鲁木齐城市水务事业已走过半个世纪,从纤弱递进到宏大,从贫弱革变为强盛。目前,乌鲁木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近20亿元、职工1000多人的大型水务企业。
关键词: 新疆 乌鲁木齐 水务

内容

30年像一幅长卷,展示一路多样的风景;30年像一首乐章,奏出水务人的精神乐章;30年像一部史诗,诉说着城市水务事业发展历程
  从1958年到2008年,从50年前的几眼手压机井到今天的23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水保障,从满街道的污水横流,到如今的地下蛛网密布的600多公里排水管网,乌鲁木齐城市水务事业已走过半个世纪,从纤弱递进到宏大,从贫弱革变为强盛。目前,乌鲁木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近20亿元、职工1000多人的大型水务企业。改革开放30年来,水务事业以“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为奋斗目标,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为城市发展营造了和谐氛围。
  上善若水30年风雨铸就辉煌事业
  解放前的新疆,民不聊生,自来水是何物,远非普通百姓所能想象,就是商家富户,达官贵人,用水也是靠肩挑驴拉。当时乌鲁木齐的水位埋层较浅,普通百姓随便在河滩挖坑汲水解决饮用,水质根本无法保证,排水设施尤为简陋,常常是“晴天恶臭掩鼻过,雨天黑水满街流”。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乌鲁木齐第一代水务人带着党的嘱托和全市人民的厚望开始创业。他们学技术、研究设施方案,建水厂、铺管道,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分别修建了手压机井和电机井的水站,为乌鲁木齐水务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新疆第一座水厂三甬碑建成送水,天山区的胜利路、团结路、和平路一带居民最先用上自来水,当年城市供水总量12.3万立方米,用水人口2万人。同年,新市区北京路修建了乌鲁木齐第一条下水管道。乌鲁木齐城市现代水务事业粗具雏形。1958-1965年,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形势,乌鲁木齐水务人大干快上,扩大供水面积,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日益加快,供水范围扩大到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和新市区部分区域,供水量从12万立方米/年剧增至411万立方米/年,用水人口从2万增加到27万。1966年“文革”开始后,各项事业横遭凄风冷雨,供水事业的发展放慢了脚步,但一直未曾停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8年,改革的春风真正翻开了乌鲁木齐水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1980年第三水厂建成,1983年8月建成哈玛山水厂(第四水厂),供水范围扩大到水磨沟区和哈玛山地区。1985年,供水量达到3695万立方米/年,供水主干管达232公里,用水人口75.6万人,供水事业初具规模。
  从1989年至2004年底,我市以政府投资、企业贷款的形式,开发新建水源,建成新水厂,改造管网布局,先后建成了三处大型骨干水源工程。同期还新建、改建了近400公里直径100毫米以上供水管网配套设施。到2004年底,已形成每日67万立方米的供水能力,供水管网总长度达700公里;市区供水普及率达92%以上;日人均生活用水量近120升,基本缓解了乌市供水紧张的状况。同期,城市排水事业也在生生不息地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市排水管线仅有近百公里,排水建设在城市的很多地方还是空白。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市政府加大投资,统筹规划,城市排水管线迅速递增,到2005年,首府排水管网形成了以乌鲁木齐河为界的河东、河西污水排放系统,水磨沟到卡子湾以及头屯河排放系统,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盖率达到80%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整合城市水务产业链,加快城市水务事业发展,将原有的制水(部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合为一体,组建了水务集团公司。2005年8月31日,乌鲁木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乌鲁木齐市最大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公司现拥有4座自来水厂(三甬碑水厂、柴西水厂、红雁池水厂、西山水厂),6家供水公司(天山区供水公司、沙依巴克区供水公司、新市区供水公司、水磨沟区供水公司、头屯河区供水公司、东山区供水公司),一家排水公司和一家污水处理公司。
  水务的重组,给城市水务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真正实现了统一规划、集中决策、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目的。水务集团积极落实城市南控、北扩、东延、西进战略,配套完善城市供、排水设施项目建设,拓展水务服务区域,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把改革和创新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水务信息化建设,确立城市预警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区域计量有效核算成本、控制支出;实施科技测漏有效减少漏损、节约成本;科学调压减少爆管事故;公开招标、规模采购降低费用;推行预算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通过企业改革创新,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乌鲁木齐水务事业进一步向现代化一流水务企业发展的进程。至2007年底,乌鲁木齐城市供水能力74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总量约1.6亿立方米/年,用水人口230余万,供水管线800余公里,排水管线600余公里,遍布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
  厚德载物水务事业始终心系百姓
  水务事业,是与首府百万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水务集团始终把“优质服务,用户满意”作为自己秉持的天职,从讲政治的高度,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优质高效的水务服务,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在水务行业里,有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城市排水工作——“看不见的战线”、“地下工作者”。它很贴切地说明了排水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特点。每天,上百吨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流淌在全市地下蛛网般的排输管道中,任何一处出现堵塞,排水工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事故现场。为了让市民喝上放心水,水务集团严格按照卫生部饮用水的规范标准,实行由水厂净水工段、水厂化验室、公司水质监测中心组成的三级监测制度;加强供排水管网养护维修巡查工作力度;规范抢险处置工作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责,建立了社会投诉率、故障发生率、处置及时率“三率”监督考核机制;坚持以12345市长热线和12319城市热线作为城市服务品质考核平台,配套完善各项服务规范,建立健全应急抢险处置反应机制,提高传递、处理、反馈执行力度。2007年,在城市服务热线考核的30余家单位中,水务集团以96.81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二,2008年服务热线的办结率、及时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至今保持着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市民的广泛赞誉。
  和谐共赢 构建现代一流水务企业
  水务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精细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员工。“绩效论成败,成败论英雄”是乌鲁木齐水务集团用人的最高标准。不论员工在什么工作岗位上,绩效将是其最终评判标准。企业建立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以情动心,感情留人;搭建平台,事业留人;劳有所值,待遇留人。精细管理是指细节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一种责任。通过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员工个人理想和高素质生活追求。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水务集团党委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工作实际,以健全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宣传、提供保障为着力点,努力为企业经营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水务集团积极构建“平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做好城市供排水公共安全及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生产、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水质安全应急演习和消防安全演习;强化安全生产督查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完成多项突发水务公共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处置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强化预防控制事故工作机制,科学调配管网压力,大幅度减少供水管网爆管事故;通过借外力开展检测管网漏损,供水管网漏失率大幅降低,有效节省了水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水务集团始终坚持公益为先、效益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集团公司追求效益和服务社会的两重属性。推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更新、更深的层次发展。全面开展国际合作,加快推进水务集团信息化建设,推进国际先进的在线检测技术,全面完善区域计量,供水管线联网调配,管网流量、压力、水质等相关数据采集,努力实现水务行业科学化决策、数据化监测、合理化调度、系统化管理、自动化操作的经营管理目标。2007年企业经营数据表明,水务集团业务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成本支出被有效控制并逐步降低,经营性减亏成效突出,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明显好转,水务集团开始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和谐发展,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需。和谐,方能构建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永久的活力。水务集团以“上善若水、和谐共赢”的企业宗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加大企业文化展示和宣传,对外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对内树立“协作、进取、和谐”的企业文化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乌鲁木齐市水务集团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海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