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 屯垦戍边的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507
颗粒名称: 天山南北 屯垦戍边的丰碑
其他题名: 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社会改革发展30年成就纪略
分类号: F324.1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30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执行中央赋予“屯垦戍边”使命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群体,也概莫能外,乘势而上,步入辉煌。1979年,全国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农垦农牧团场渐进推行“财务大包干”制度改革,初步克服了团场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改革开放使得天山南北风起云涌。198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被撤销建制7年后,重新恢复。于是,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诞生了。总产量方面,粮食增长37.2%、棉花增长92.3%,油料增长66.9%,甜菜增长62.3%。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水准高于全国平均值。兵团平均每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51名,平均每万亩耕地有农业
关键词: 新疆 兵团 农牧团

内容

30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让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走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执行中央赋予“屯垦戍边”使命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群体,也概莫能外,乘势而上,步入辉煌。
  奋起二次创业 再造兵团辉煌
  1979年,全国改革开放之初,新疆农垦农牧团场渐进推行“财务大包干”制度改革,初步克服了团场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农牧团场普遍对职工实行“三定一奖”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行浮动工资、联产计奖等分配办法,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百万军垦盼改革,引得春风过玉关。改革开放使得天山南北风起云涌。198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被撤销建制7年后,重新恢复。恢复建制后的兵团人,群情激荡,豪迈地“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直追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洪流。
  改革发展中的兵团在新疆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4年10月,在庆祝兵团正式成立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西部开发的成功典范”。从1982年至1994年的12年间,兵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空前发展,取得了令人称颂的成就。1994年,兵团耕地面积恢复性达到1600万亩,兵团兴修水利、治理沙漠,规模经营、科学种田,形成了机械化程度高,农工素质好,中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贸工农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七五”、“八五”期间,兵团农业发展速度平均年递增5.2%,高于3%的全国平均速度,职工人均收入比1982年增长162%。人们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勤劳致富,追寻幸福,以改革与发展激励起来的巨大热情与积极性不遗余力地建设“塞上江南”创造自己新的美好家园。
  1983年,兵团在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程中,在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在石河子、博尔塔拉、五家渠、奎屯等许多垦区各种组织形式与联合方式的联产承包生产单元如雨后草原上的蘑菇,纷纷破土而出。无论是石河子垦区一四三团的李国信,还是农五师博乐垦区八十四团的卜宪运都是改革国有农场固有生产方式的尖兵。他们不约而同率先创办了家庭农场。于是,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后的农场,秋后一结算,农工既丰产又丰收,过去干瘪的腰包鼓起来了,改革成果十分抢眼。九十团卢明锡为锁住风沙改造农业生产环境,他如同一棵青松挺立阿拉山大风口,率先创办了第一个家庭林场。
  一马当先有人闯,万马奔腾赶上他。于是,自1983年起,兵团大张旗鼓兴办家庭农场,提出“一主两翼”的发展口号,一主,就是办家庭农场承包土地固定15年不变;两翼,即鼓励职工开办开发性家庭农(林、牧)场,发展职工家庭庭院经济。这项改革举措挑战延续传承了几十年的国有农场的“一大二公”,团、营、连、排、班五级管理,农工敲钟上工、吹哨子收工军营式的旧生产模式。
  广袤的原野上,独户、联户或者劳动联合等群众首创的承包方式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星罗棋布,使得绿洲垦区更加郁郁葱葱。到1987年,兵团共建立了12.63万个生产承包单位,承包职工占当年职工总数的85.5%,承包土地占播种面积的90.7%,家庭农场由1983年开始试办的1066个发展到1987年的70926个。极大地调动了百万职工的积极性,1987年,全兵团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2.5%,棉花增长了70.9%,油料增长14倍,甜菜增长57.4%,经营体制改革崭露头角。
  1987年,兵团党委在农牧团场全面推进“两费自理”、租赁经营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实施棉花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普遍开展“两高一优”攻关活动提高生产水平。1998年,兵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牧团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动“两费自理”和土地租赁经营步伐,农业连队取得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1998年,全兵团四大作物亩产分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方面,粮食增长37.2%、棉花增长92.3%,油料增长66.9%,甜菜增长62.3%。
  2001年兵团《关于深化农牧团场改革的意见》及3个配套文件(即“1+3”文件),提出了以“固定、自主、分配、服务”为重点,扩大基层民主和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2006年《关于进一步完善“1+3”文件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又提出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目标,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框架,这项重大的改革举措极大促进了团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发展特色和高效经济作物。
  矗立在天山南北的丰碑
  兵团继承和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的大漠戈壁上大兴水利、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兴建城镇、办厂经商,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达的绿洲生态体系。改革开放30年,兵团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服十业如虎添翼,更加欣欣向荣。兵团人在世界最干旱的地区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了100多座水库、10万公里渠道、3200多项灌溉工程,开垦并巩固了100多万公顷耕地,形成了中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机械化、集约化、大规模现代农业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2007年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兵团粮食亩产由125公斤提高到481公斤,增长2.8倍;棉花亩产由31公斤提高到136公斤,增长3.4倍;油料亩产由27公斤提高到172公斤,增长5.4倍;甜菜亩产由644公斤提高到4551公斤,增长6.1倍。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4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农业总产值的5.5倍,年均增长8.1%。
  ——改革发展30年促进了“白色革命”兵团棉花生产能力每年都上新台阶,2007年棉花播种面积达到919.59万亩,棉花总产量,达到124.72万吨,是1978年1.95万吨的63倍,亩产连续十多年创全国最高纪录。油料和甜菜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生产,工业用番茄、工业用辣椒、万寿菊、薰衣草等特色经济作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带动团场增效和职工增收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兵团农业生产立足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57.11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的303.53万千瓦,增长5.31倍,年均增长8.8%。机械作业达到3.5亿标准亩,农机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1400元。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
  ——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农业生产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把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与新技术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十大主体”技术、精准农业六项技术、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为主推技术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手段,各项技术覆盖面、到位率逐年提高,从种植业精准农业技术开始,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田间作物生长动态自动监测等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用广泛,主要作物亩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水准高于全国平均值。兵团平均每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51名,平均每万亩耕地有农业科技人员8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30年,从兵团恢复前的1978年到2007年,先进农业科技在种植业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覆盖到林果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业标准化建园面积和矮化密植面积不断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应用到林业生产中。2006年,兵团在全国各省(区)、直辖市粮食平均亩产排序中,名列第一,棉花平均亩产排序连续十年第一,棉花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来,2007年兵团节水农业驰名全国,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滴灌76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8.7%,滴灌规模世界第一。
  ——畜牧业养殖小区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十项主体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猪、牛、羊等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8%、50%和65%,位列全国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1%,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7年兵团农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192元,是新疆人均的1.9倍,全国的1.5倍,在西北五省区名列第一。
  ——在创业前期30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又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锐意进取,迅猛发展,兵团建设起了以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等新兴城市和几百座以团场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兵团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从农牧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形成了以轻工、纺织、食品、制革为主,兼有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门类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所辖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有较高水平。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五”以来,自2000年起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6个百分点,兵团的四个城市、175个团场和2200多个连队居民点的城镇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农工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末兵团城镇化率达到44%,小城镇聚集了兵团40%的人口,创造了兵团60%的生产总值。兵团已经形成城镇化的雏形。尤令人欣慰的是,边境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叫邻国称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改革开放30年来,兵团始终如一地遵循中央“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方针,在发展中壮大。伟大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模式和发展进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兵团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渐渐步入“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1978年,兵团生产总值仅为7.4亿元。经30年改革发展,2007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441.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3倍,年均增速9.5%。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实现较大突破,1978年兵团人均生产总值为374元,2007年突破2000美元,达到17088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比1978年增长9.7倍。
  经30年改革发展,兵团已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且看兵团物质文明辉煌业绩:兵团以仅占新疆约八点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占新疆比重近四分之一的农业总产值和六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生产了约占新疆七分之一的粮食,近二分之一的棉花,四分之一的油料,近三分之一的甜菜,四分之一的水产品,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食糖和接近二分之一的出口创汇商品。这就是改革发展中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