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新疆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过30年》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492
颗粒名称: 发展中的新疆畜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畜牧业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上下的奋发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6和2002年两次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各地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实施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推动畜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畜牧业逐步成为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在促进新疆畜牧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缓解了畜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提升了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关键词: 新疆 畜牧业 发展

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畜牧业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上下的奋发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6和2002年两次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之后,各地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实施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推动畜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畜牧业逐步成为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30年来我区畜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与1978年相比,全区牲畜存栏量由2476.98万头(只)增加到了2007年的5284万头(只),增长113.32%;肉类产量由9.65万吨增加到169.2万吨,增长17.53倍;奶类产量由4.2万吨增加到202.3万吨,增长48.17倍;畜牧业产值由5.43亿元增加到227亿元,增长40.80倍。
  (二)畜牧业基本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自力更生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区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特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我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0年以来的8年间,国家在我区实施的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达到了209个,投入资金近45亿元,建设内容涉及到了草原生态建设、动物保护、良种繁育、信息体系、科技培训等多个方面。
  (三)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7年,全区牲畜母畜比例达到63.5%,牲畜出栏率达到了88.3%,分别较1978年增长20个和68个百分点,畜群周转速度明显加快,畜牧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多形式、多层次、持续地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全区牛的良种率已达59%,绵羊良种率达67%,猪禽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牛、羊良种率分别较1978年增长56个和34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牛奶、优质肉牛肉羊和细毛羊三个优势产业带建设,产业带中的牛奶、牛羊肉、细羊毛产量分别占全区总产量的81.6%、80%和76.6%,初步形成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畜牧业产业格局。
  (四)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全区定居、半定居牧民达到18.5万户,占到了牧民总户数的78%,其中,达到标准定居的约占37%。广大牧民正逐步摆脱四季游牧的生产方式,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和舍饲圈养方向转变,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牲畜冬春季死亡率由1978年的8%下降到了近年来的1%以下。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奶牛、牛羊育肥、生猪和家禽等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的兴起,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了2000多个,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的逐步转变。
  (五)畜牧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机构达到了1173个,其中自治区级3个、地州级28个、县级166个、乡镇和国营牧场级976个,人员总数达到了10388人。在职人员中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60%,专业人员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到了80%以上。与1978年相比全区兽医工作机构数量增加了近11倍,在编人数增加了5倍。特别是2005年自治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会议之后,全区进一步延伸动物防疫工作链,建立了9444名的村级防疫员队伍,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同时,通过免疫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措施的不断推进和以监促检、以检促防工作机制的建立,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牲畜因病死亡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近年来的大畜1%以下,猪、羊4%以下的水平。家禽因病死亡率由1978年的20%下降到了10%以下。
  (六)贯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初步建立。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疆内畜牧企业蓬勃发展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入驻新疆,全区乳品加工企业达到了52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190万吨。肉品加工企业达到了55家,年分割加工牛、羊120万头(只),生猪10万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成熟。全区畜禽良繁企业达到了215家,年生产种畜1.2万头(只),禽苗7000万羽,冻精200万剂。饲料工业从无到有,初具规模。从80年代初起步到现在,全区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到了267家,年生产各类饲料137万吨,其中配合饲料123万吨,浓缩饲料12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万吨。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畜产品出疆、出口贸易日益活跃。2007年全区调往内地的活畜超过了14万头,销住内地的肉类3.1万吨、奶粉2.5万吨、干酪素679吨、皮张2000多万张,销售收入达到22.64亿元;出口到中西亚国家肉类1.43万吨,出口禽蛋1007吨、干酪素1159吨、肠衣2140桶,外向型畜牧业已初见端倪。
  (七)科技兴牧硕果累累。一是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显著。1978—2007年,全区共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畜牧业科技项目8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400余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冻精配种、胚胎移植、冬羔生产、“三贮一化”、塑料暖圈、标准化养殖等一大批畜牧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二是畜牧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全区区、地、县、乡四级畜牧、兽医、草原技术服务机构达到了1452个,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160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595人,中级职称3100人,初级职称5900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成份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实施了农牧民科技素质工程。通过大范围、多层次地开展畜牧业技术培训,逐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会技术、懂管理、擅经营的畜牧业从业大军。
  (八)畜牧业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区与多个国家尤其是中亚各国的畜牧业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与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日益密切。在引进了国外资金、智力和技术,开展畜牧业科技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多边和双边等渠道,我区引进对外合作项目达到10多个,引进国外资金上亿美元,累计到国外考察、培训、劳务输出近千人。在促进新疆畜牧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缓解了畜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提升了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三十年来的成功经验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新疆畜牧业不断变革的三十年。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区畜牧业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也在不断地变革着生产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首先是与全国一样放开了对农牧民自留畜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984年之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进,我区广大牧区全面推行了草场、牲畜双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结合取消畜产品派购制度,放开畜禽产品市场和价格等政策措施,使畜牧业逐步走上了以家庭自主经营为主,市场化运行的发展轨道。1986年自治区召开的北疆牧民定居现场会,拉开了全面实施牧民定居这一造福牧民宏伟工程的序幕,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特别是1996年和2002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从新疆的实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两次召开全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确立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使我区畜牧业彻底摆脱了传统副业的从属概念,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尤其是2002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农村经济结构要实现以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转变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提出的现代畜牧业“五化”要求,以及2005年自治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两大目标,指明了新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掀起了发展畜牧业的热潮。2002年到2007年的六年间,全区牲畜出栏增长了66.5%;肉产量增长了103.85%、奶产量增长了119.89%、蛋产量增长了36.85%。
  可以说,正是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对畜牧业进行再认识,不断对畜牧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有效地解决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才促进和保障了全区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有效地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是实现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广泛发动群众是我们党多年来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发展畜牧业一以贯之的成功经验。如在牧民定居方面,通过发动牧民加大自有投入,实现了76%的牧民定居、半定居的成果。在畜牧业技术服务方面,鼓励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民间畜牧业技术人才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畜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通过推行公司加农户、股份合作制等经营模式,吸引一大批农牧民从以种植业生产为主转向了从事畜牧业专业生产,成为了近年来推动我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具体的措施上,一是加大了政策的引导。1996年以来,自治党委、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从不同的侧面对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业工作进行推动、扶持和引导。全疆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如昌吉州提出了“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全面推进”的畜牧业工作方针,通过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引进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养殖基地等措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走在了全疆前列;和田地区变畜牧业“五统一”为“五服务,”产生了非常好的产业引导作用。此外,喀什地区实施的“养殖大户战略”,博州推行的畜牧业小额信贷,阿勒泰地区把品种改良等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等,都对全区畜牧业大好局面的形成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狠抓点型示范。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广泛的效应,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了重点突破、点型引路的策略,集中力量发展各类畜牧业示范户、示范场和示范区,借助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牧民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引导,极大地调动广大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各项畜牧业生产性投入中,80%以上是由农牧民自主投入的。
  2008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继1996年和2002年之后,召开了第三次全区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我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把握“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两个方向;统筹“畜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农区牧区城郊畜牧业协调发展,区内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开拓”三种关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四项原则;建设“牛羊肉、奶类、细羊毛、生猪、禽蛋”五大产业带,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畜牧业行政执法六大体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将我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对外加工出口基地。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十二五”末,全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再翻一番,其中肉类总产增长90%,达到320万吨;奶类总产增长120%以上,达到450万吨;禽蛋总产增长85%以上,达到51万吨。实现畜牧业生产和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农区和城郊畜牧业规模养殖量占总饲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畜牧业净收益率达到35%,畜产品商品率达到9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0%,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年人均增收保持在200元以上。

知识出处

走过30年

《走过30年》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文集分理论政治篇、经济篇、社会、科教文化、军队等篇,收录了《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反腐倡廉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民构筑社会保障长城》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