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绿色的柯柯牙》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163
颗粒名称: 拓荒故事
分类号: S732.45
页数: 6
页码: 034-039
摘要: 二十年来,阿克苏各族军民在一片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盐碱深重、土壤贫瘠的荒原上,营造了面积达到7.2万亩的森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这些为柯柯牙绿化工程作出贡献的拓荒者们,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有敬业求实的科技人员,而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平民百姓。担负这项任务的是一支由地区水利处、阿克苏河域管理处组成的先遗部队。施工人员临时盖起了简易住房,修筑起临时道路。工程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2000亩地的平地任务。告急电话迅速传到地委,地区领导颉富平、康克俭,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何俊英、黎仲康、王殿武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索毅等相继赶到现场,指挥抢险。
关键词: 柯柯牙 拓荒 故事

内容

柯柯牙是有记忆的——
  二十年来,阿克苏各族军民在一片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盐碱深重、土壤贫瘠的荒原上,营造了面积达到7.2万亩的森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郁郁葱葱的森林,宛如一座巍峨的绿色丰碑,记录着拓荒者的功绩。这些为柯柯牙绿化工程作出贡献的拓荒者们,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有敬业求实的科技人员,而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平民百姓。
  这里记述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创业初期的几则故事。
  攻关尖兵
  1986年春,干渠工程全面施工。担负这项任务的是一支由地区水利处、阿克苏河域管理处组成的先遗部队。
  工程沿线地形起伏,地势复杂多变,洪沟纵横,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人员临时盖起了简易住房,修筑起临时道路。浮土太深,常是路软陷车,建筑材料的拉运靠推土机拖,施工和生活用水靠毛驴车拉运。他们顶风沙、战酷暑,填沟开渠,克服种种困难,提前两个月,建成了全长16.8千米的干渠。
  接下来开荒平地。工程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2000亩地的平地任务。
  柯柯牙地势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沟壑纵横,有的洪沟宽30多米,深10几米,长达800多米,有的地方又高出地面两三米。沉积了几千年的黄土,在盐碱的板结下,坚如磐石,推土机推过,只留下几道自印子。
  怎么办?受力学原理启发,在“诸葛亮”会上,阿克苏河域管理处处长黎仲康和青年技术员们想出了在推土机前面焊钢齿、用炸药炸等办法。
  就这样,河管处推土机班的几个小伙子用推土机前面焊钢齿的办法,经过两天两夜苦战,最终拿下了这片高地。
  公路三变
  1986年11月底,此时的柯柯牙绿化工地上,大片的条田基本成型。同水渠平行宽12米、高0.8—1.5米的柯柯牙路基刚刚推起来,路面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土基松软,时有陷车发生。康克俭见状后,当场点将。地区交通处副处长王殿武担起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修路任务。
  三天后,王殿武率施工队伍进人工地。
  在一米多厚松软的土质上,平路机难以作业,只好用推上机初步整平,打桩放线定标高。筑路机械多是老式设备,60年代进口的苏联产平路机又笨又重且性能老化。王殿武思考再三,抽出资金购置2台消防用自带动力泵。洒水整治浮土,洒水少不见效果,洒水多则盐碱融化不渗透。平路机刮路又时常陷车,只得再开出推土机来牵引。工地上,白天晚上轮番作业,交通处机关和工程队每5个人操作1台水泵。十天后,第一期7千米路基土方的平整压实工程完成,路基修建平直,车速可达每小时80千米。
  为了确保劳动大军的顺利通行,指挥部又要求铺设16千米主干道的砂石路面。时值年末,汽车运输正当旺季,又恰逢机动驾驶员年度检审。于是在时间和车辆调配的比例上,王殿武表现出了他的统筹才能,他上下联络,多方协调,动员阿克苏城区有车辆的单位义务拉运砂石料。一个月后,如期完成。
  1992年3月,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决定:从阿克苏市迎宾路进人到柯柯牙水管站至柯柯牙绿化工程龙口,修建15.84千米的沥青路面。1993年8月20日,沥青路面铺设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
  决堤抢险
  1987年3月28日下午4时许,柯柯牙干渠上段洪沟处突然决口。瞬时,滚滚水流冲垮30米宽的渠堤,向13米深的洪沟倾泄而下。
  告急电话迅速传到地委,地区领导颉富平、康克俭,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何俊英、黎仲康、王殿武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索毅等相继赶到现场,指挥抢险。
  “迅速通知闸口停水!”
  “开便道泄水,引水浇地。”
  “垫沙石料,将洪沟铺平,用水泥板砌起来,修成永久性导流渠!”
  抢险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
  下午6时左右,又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在大堤决口时,一辆拉运砂石的铁牛55拖拉机受阻停靠路边,由于路面突然坍塌,拖拉机连同拖车陷入洪沟……
  在场的领导果断指示:把机车拖上来。可是,被洪水冲出的决口已形成陡壁,吊车无法靠近。
  调来4辆推土机,找来钢丝绳。拖!深陷的拖拉机与拖斗形成一个尖角,死死的卡住,必须将机车和拖斗分开。
  技术员张先悦、推土机手杨洪坤冲下沟底,用铁榔头敲击连接梢。“铛、铛、铛……”随着敲击声,堤上的人心都提到噪子眼上。“注意上面塌方!”大家担心那13米高、已有裂缝的陡壁坍塌下来。危急时刻,索毅也冲下沟底,3人互相协助,打出连接梢,系好钢丝绳,走出沟底,人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1台“东方红”推土机拖不动,2台、3台、4台,在艰难的扭动中,终于把铁牛55机车拉了出来。然而,那辆满载石料的拖斗却翻了个滚,埋在了沟底,被不断上涌的泥沙湮灭。
  经过两天三夜的激战,决口填平了,冲垮的大堤筑起来了,道路修通了,干渠恢复了水流……
  风口种树
  提起三毛以西3000亩盐碱地秋季植树成活率达97%的奇迹时,人们都对林业专家毕可显竖起大拇指。
  1987年6月的一个下午,指挥部召开会议,提出一个方案:秋季在三毛以西地段植树3000亩。
  “凭什么?”第一个跳起发言的是林业专家毕可显,“要知道,这里是风口,由山口前来的季风寒流长驱直人经过这里。树苗种下等不到缓过气,就会风干。不消说待一个漫长的冬季了。劳民伤财,3000亩苗木当柴烧”。
  毕可显,秉性刚烈。在工作中,尤其是搞科研项目中,向来把科学依据作为稳操胜券的前提,那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他是断然不能认同的。
  人们的思绪纷纷,有人点头赞同,有人提出异议。下午7时,颉富平和何俊英,还有毕可显,不约而同地上了三毛以西那片被风剥蚀的土地。毕可显手掌里捏起一把上,用手指轻轻捻着,任土粒从指缝间沙沙流下。
  “沙质土,不能保水保肥,土还瘠薄,苗根不能保墒。”毕可显操一口浓烈的山东口音,嗓门洪亮。
  “从踏勘的第一步到第一批苗木的成活,我们一次一次优选设计方案,一项一项讨论技术措施,你老毕,几乎是白天晚上泡在这块荒原上……”颉富平拍拍毕可显的肩膀。
  “颉书记,我不能为此让大家落个骂名!”毕可显语调沉重。
  “我不怕!”颉富平微微地笑了,“我也做好了挨骂的思想准备!多少人在这块土地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懂得了用科学来治理这片荒原。”不久后的一天早晨,毕可显将一份沉甸甸的技术措施书放到颉富平的办公桌上。
  那些天,毕可显领着几个技术员起早贪黑在三毛以西3000亩地的片区内,每天巡回20多千米,先后取回58个土壤剖面作化学分析。夜晚,他在灯下查阅资料,结合自己30多年来的造林经验,在树苗的抗风保墒措施上,提出了改良土壤和采用种植接杆标准苗的方案。
  毕可显认为,如果在作业程序上,严格执行这项技术方案,就有可能成功。果然,在这
  3000亩的三毛以西的风口地段创造出奇迹。
  老张派工
  柯柯牙植树造林当初,工程副总指挥张金山(时任地区建设处副处长)负责各单位的任务分配、工地劳动力调配及工程验收。
  他戴一顶船形毡帽,穿一身肥大略显拖沓的衣裤,衣服的颜色却总同他白晰红润的面容不相称,胸前别一枚文革期间制作的毛泽东同志的徽章。
  他晴天满身土,雨时全身泥,常是披星戴月,跑了工地跑各单位。不少单位负责人象躲瘟神一样躲他。劳动地段划分、工时劳力调配、验收不合格返工,你不照面怎么能行?张金山永远笑嘻嘻地,你要玩捉迷藏,我就耐心寻找,上午找不到你那就下午,下午再找不到就待第二天早晨候在你办公室门口。你说风凉话你发火,我一遍一遍给你讲绿化工程的意义,而且还告诉你,我也清楚:“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他是河南人,把“老地方”说成“闹底房”。听的人又气又笑,不容他把话说完,抢过话头夸他总结得好。既然是这样就不要“瞎胡闹”、“穷折腾”了,“如果能种树,我们的老祖宗早种了”。张金山不紧不慢,接着再告诉你现在种树不同往年,是经过科学论证有科学依据再科学种植的。
  后来,听的人在百般无奈中接受了任务。
  再后来,看到柯柯牙种树有了成效,每到春、秋植树前,各个单位都急不可待地催问什么时候上工地,张金山办公桌上的电话几乎从早响到晚。
  父子上阵
  198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启动,作为柯柯牙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的何俊英就成了大忙人。
  当时,何俊英挑起了最难搞的协调工作。他到各单位宣传柯柯牙工程的重大意义,让各单位都能自觉地参加义务绿化劳动。
  1990年春,正值何俊英的儿子在驻阿某部任副参谋长。在分植树任务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500多亩,一个星期内一人一亩必须完成,没得商量,这是死命令!”
  这支部队是野战部队,平时作训任务就很重,每天训练都在8个小时以上,重的时候超过10个小时,吃过晚饭后还要训练,分给部队的任务是一块硬骨头,很难啃,没有挖掘机械,全靠战士两只手。可就这样,儿子没有和何俊英讨价还价,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父亲和部队的双重命令。
  到了工地上,其子身先士卒,率所部500官兵挥镐抡锤,打桩放线,七天七夜吃住在戈壁滩,白天头顶烈日黄沙,晚上卧听嘶鸣的烈烈西风。完工后,整个人瘦了十几斤。
  工地爆破
  “土太硬了,十字镐、钢钎都没用,干了六天,毫无进展,大家看怎么办?”1988年秋的一个晚上,在地区武警支队的会上,支队长宋金满提出了议题。
  “地委把柯柯牙最重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丢脸。”有人开始发言。“引水泡软了再干”“找重型机械”……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你们说的这些办法都可行,但时间不允许,看看还有什么办法?”宋金满说道。“干脆用炸药炸。”副参谋长李生辉提议道。“好李生辉,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宋金满最后一锤定音。
  李生辉接了任务后,仅用了两天时间,从支队直属分队挑选了骨干分子进行培训,准备了500公斤炸药。在爆破之前,他反复研究爆破程序,在爆破工作图上标明每一个战士的任务,在确定安全和爆破效果无误后,才开始实施现场爆破,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特殊婚礼
  在柯柯牙林海,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树,她的名字叫“爱情树”。
  1986年10月,驻某部汽车连志愿兵赵娟娃正准备回陕西老家与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完婚。但他得知部队要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首次大会战的消息后,主动放弃原来的打算,决定留下来参加会战。于是,他给未婚妻写了一封信,说明为了“柯柯牙”不能如期回去结婚。此时,家里双方父母已经做好操办喜事的各项准备,就等他早日回去。未婚妻也一再催促,他人不回去,怎么给亲朋好友交代呢?
  “柯柯牙”是谁?这个“柯柯牙”比她还重要?竟使心爱的人放弃结婚的大事?不知是赵娟娃由于匆忙信中没说清楚,还是姑娘急昏了头,她把“柯柯牙”误以为是新疆一个维吾尔姑娘。情急之下,她便匆匆踏上西行的火车,千里迢迢赶来部队。
  见到未婚妻,赵娟娃又惊又喜。听了未婚妻的追问,他又好气又好笑。“这可能是我在部队参加的最后一次重大会战,上至驻地部队最高首长,下至每个士兵都要参战,我怎么能离开呢?”真诚的理解使两个相爱的人心贴得更紧。
  部队首长和战友听说他们的故事后,都十分感动。大家在柯柯牙绿化工地上为他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特殊婚礼”,俩人携手种下了柯柯牙第一棵“爱情树”。
  此后,无论军队、地方,许多情侣在这里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爱情树”。
  (张柳、党天喜、蒋晓俊整理)

知识出处

绿色的柯柯牙

《绿色的柯柯牙》

本文记述了柯柯牙由一个土壤贫瘠,沟壑纵横,盐碱肆虐,草木稀疏的亘古荒原变成为林木的世界、花果的海洋,到处流水潺潺,瓜果飘香,牛羊成群,初步显现出她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柯柯牙在观光者眼中是生机勃发的绿色海洋,在诗人眼中是长袖舞动的绿色精灵,在作家眼中是灵感迸发的绿色涌泉,在歌唱家眼中是驰聘奔放的绿色乐章,在画家眼中是逶迤磅礴的绿色长卷,在摄影家眼中是醉心迷人的绿色天堂,在建设者的眼里是自强、奋斗、奉献的无悔追求,在各族人民心中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阅读

相关地名

柯柯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