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绿色的柯柯牙》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155
颗粒名称: 回顾篇
分类号: S732.45
页数: 14
页码: 026-039
摘要: 沧海横流,激流搏浪,彰显本色。荒原击鼓,金戈铁马,尽领风骚。公元1985年春,阿克苏地委、行署的决策者们把目光盯在一个名叫柯柯牙的地方,几经运筹帷幄,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开发柯柯牙,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柯柯牙绿化工程位于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郊东北面的黄土高坡。从1986年至今,阿克苏地区各族军民积极响应地委、行署的号召,利用春秋两季,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劳动。昔日荒漠如今变成林海,防护林生机盎然,经济林生长良好,阿克苏城区风速减缓,灰尘下降,风沙危害明显减少,柯柯牙绿化工程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柯柯牙工程是依靠各部门各单位财力、物力和各族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完成的。
关键词: 柯柯牙 绿化工程 科学植树

内容

沧海横流,激流搏浪,彰显本色。
  荒原击鼓,金戈铁马,尽领风骚。
  公元1985年春,阿克苏地委、行署的决策者们把目光盯在一个名叫柯柯牙的地方,几经运筹帷幄,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开发柯柯牙,植树造林,绿化家园。
  公元1986年秋,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荒原失去了平静,开始有了生机与活力,有了欢笑和期待……
  二十年,阿克苏各族军民一代接一代,众志成城,和衷共济,他们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雄奇旷世的人间奇迹!
  依靠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大力开展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
  阿克苏地区绿化委员会
  柯柯牙绿化工程位于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城郊东北面的黄土高坡。这里曾是一片亘古荒原,土壤贫瘠,沟壑纵横,盐碱严重,荒凉沉寂,平均含盐碱2.87%,最高含量达9.87%,是风沙危害的发源地。
  1985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柯柯牙建造一条宽幅林带,既可防风治沙,改造生态环境,又可创造经济效益,促进阿克苏地区农业的发展。
  从1986年至今,阿克苏地区各族军民积极响应地委、行署的号召,利用春秋两季,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植树劳动。昔日荒漠如今变成林海,防护林生机盎然,经济林生长良好,阿克苏城区风速减缓,灰尘下降,风沙危害明显减少,柯柯牙绿化工程初步显示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柯柯牙工程是在国家没有立项的情况下,发动水利、林业、交通、城建等部门联合投资建设的,在工程设计、工程规模、工程质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其主要做法和体会:
  加强领导 精心指挥
  1986年,地委、行署成立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历任地委书记担任总指挥。指挥部成员由林业、水利、交通、城建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地区领导先后多次率领指挥部成员和技术人员到柯柯牙现场调查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并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柯柯牙绿化工程的总体规划、引水工程、植树方案等进行了周密的科学论证,制定了施工方案,并从工程引水、占用土地、建设资金、部门关系等方面及时进行了协调。
  发动群众 兼顾奋斗
  柯柯牙工程是依靠各部门各单位财力、物力和各族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完成的。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初期,有人讥讽为“劳民伤财”、“瞎胡闹”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柯柯牙绿化工程能否建设成功表示怀疑。针对这些思想,地委、行署一是每期工程开工前,都要召集各单位领导开会,宣传全民义务植树和建设柯柯牙绿化工程的意义、科学依据和取得的成就;二是工程指挥部把任务分给各单位,每一期工程完工后,地区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总结表彰;三是地区领导每年都参加植树劳动,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由于以上工作,沟通了干群感情,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劳动热情。
  多方联合 协同作战
  地区打破了过去植树造林由林业部门一家统管的局面,建立起林业、水利部门联合经营的新体制,动员林业、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积极参加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协同作战,每个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这些年来,各部门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都积极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筹资,水利部门先后修建渠道250公里,建设各类水利设施1084座,开垦荒地3.5万亩,推土527
  万立方。交通部门修建简易林区专用公路124.5公里,林区专用沥青公路15.8公里。林业部门和水利部门打机井7眼,建水塔7座,建房屋1.1万平方米,建设各种线路28公里。
  科学植树 专业管理
  柯柯牙绿化工程线长而面广,规划区内的各段土壤差异很大,许多地方盐碱很重,寸草不生。
  为了确保造林成功,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土壤化验分析,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实际,提出了秋季挖沟灌水压碱,来年春季植树的“挖沟压碱植树法,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出了各类树木定植方法。在施工建设中,指挥部每年组织几十名技术人员负责施工检查验收,按照设计标准严格把关,发放验收合格证,确保造林质量。1987年春季,在柯柯牙绿化工程第一批树木定植后,地委、行署决定成立柯柯牙林管站和水管站,由地区林业、水利部门联合经营,分别负责集资,收益对半分成,土地及林权双方共有,并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合同,两站采取承包责任制的经营管理方式,把林木全部承包给林农,林农按技术要求精心管理,保证林木茁壮生长。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柯柯牙工程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在阿克苏地区绿化造林史上前所未有。地委、行署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地委、行署每次召开柯柯牙植树造林动员大会时,都请各县(市)主管农业的领导和林业局长参加,还专门组织他们到柯柯牙参观,让他们以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经验为榜样,推动本地区绿化造林工作。现在,全地区的造林事业已出现了一个全民动员,大抓植树造林的局面。
  (载《绿色的呼唤》)
  黄与绿的断代史
  ——记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
  文/肖阳
  引子
  时轮已转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
  阳春3月。在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的阿克苏市,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刚才还是风和日暖,忽然间,市区东面柯柯牙上空腾起一片黄雾。“下黄土了,快回家呀!”于是乎人们大呼小叫,躲的躲,藏的藏,小学生们来不及背书包,便逃也似地往家奔去……
  人们还没进家门,天空早已经变成了灰黄色。盘踞柯柯牙的风魔挟裹着黄沙,劈头盖脑向人们打来。刹那间,飞沙走石,狂风呼啸,天地浑浊一片,一米以外不见人形。沙借风势,风助沙威,这两个恶魔在阿克苏城上空狂笑着、飞舞着。等到它们精疲力尽时,整个城市已成了灰突突的一片。人们只是皱着眉头说:“别的地方的春风是绿的带着花香,阿克苏的春风却是黄的夹着风沙。”
  世界在冥冥中等待。饱受风沙灾害之苦的阿克苏人也在期盼着环境优美的明天,只是不知该怎么去做。因为历史曾给过他们一次沉重的教训: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想在卡坡上植树,动用了大量的物力、人力,挖了许多坎儿井,结果不见水出,只好宣告失败,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设想把多浪渠水引到黄土台地,当时动员人们说有十大好处,渴望绿色的人们,手提肩扛,焕发出百倍的热情,可终因引水位置不对,工程废弃了。
  该消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应该来的总会到来,阿克苏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从而翻开了黄与绿的断代史的第一章——
  绿色的希望
  日历翻回到1985年的春天。一支小型车队缓缓爬上了黄土台地,车上鱼贯走出了地委书记颉富平等一行7人。沉重的脚步声惊醒了昏睡了千年的黄土地,它揉揉惺松的“睡眼”,望了望站在面前的这帮人,轻蔑地扬起了一阵风沙,似乎在说:“想征服我吗?没那么容易。”是的,要治服它太难了。
  颉富平问身边的地区林业处处长毕可显:“老毕,这里种树能活吗?”“只要有水,就能活,”“这么重的盐碱怎么办?”“开沟灌水压碱。”这席话听似容易,干起来可就难了。为了取得确凿的依据,毕可显带领技术人员先后多次深入荒漠腹地,取到了58个剖面的土样,测得盐碱含量为5.58%,而国家规定的造林标准是不超过1%。有人劝他:“你何苦冒这么大的风险呢,万一树种不活,群众该怎么骂你呢?”这位林业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的老行家说:“我就是见不得光秃秃的地,为了能把卡坡变绿,为了我们下一代有个美好的环境,我甘愿冒这个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创造了奇迹,经过多次灌水压碱,到1989年,土壤盐碱含量下降到了0.82%。
  1986年2月,地委、行署联合召开了办公会议,提出了要从温宿革命大渠引水到阿克苏市东城区,在引水渠两边各造16千米长,100米宽幅林带。
  “老黎,能行吗?”
  阿克苏河管理处的黎仲康处长咬咬牙:“行!”他知道这个字的份量有多重,第二天便与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的同志踏上了征途。经过半个月的勘察测量,得出的结论是:太难了,难也得上。为了绿色,他担起了这份重任。
  有了依据,地委领导经过几次讨论酝酿,1986年4月终于拍板定案。柯柯牙绿化工程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上马了。地委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柯柯牙绿化指挥部,当时的地委副书记康克俭任总指挥,副秘书长何俊英为常务副总指挥,毕可显、黎仲康、丁士超、张金山、马光义、王福堂担任副总指挥,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靠着绿色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向黄土台地播绿的核心。
  世界上先有了水,才有了绿色,有了绿色便有了生命,水是生命之源。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断代史掀到了第二章——
  渠、路、地大战
  1990年,阿克苏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场春雨,唤青了婆娑的树苗。在防渗渠源头,渠水清清,凉亭依依,路边的龙爪柳,馒头柳吐露着春芽,长16.4千米的路,我们的车仅用了20分钟就到了。
  四年前同一地点,背景:一望无际的荒漠。一辆土黄色越野车劈开黄浪缓缓前行。周围溅起了1米多高的“土花”。“看不见了!”“快用刮雨器刮!”车推着黄土前进。“糟了!”,车又陷进去了。车轮在半空中打着转,扒起阵阵黄土,司机怎么拼命转动方向盘也无济于事。“下车走吧。”
  车上走下刚领受了修渠任务的黎仲康。黄土猛往胶鞋里灌,16千米的路他们竟用了6个小时才到。“4月至9月,工期太短了,”望着高低不平、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这位广东人的脑子里开始紧张工作起来:植树得有水,引渠得修渠。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迎着困难上了。
  卡车拉着水泥、石头,还没前进几步就掐了进去,司机们急得哭了:“怎么办呢,工地上还等着要材料呢。”“推土机推。”在茫茫大漠中,推土机推着一辆辆汽车,慢慢前进。
  黄风呼啸,250名施工人员的嘴唇起了白渣渣的一层皮,很多人的嘴巴、鼻子流了血。
  “渴呀,干渴难忍。”“水呢,有没有水?”“还没拉上来。”都下午4时了,他们的午饭还没吃上。自己生火做饭吧,一次次被风吹灭,好不容易烧好了一锅饭,又刮进了一层黄沙。“吃吧,管它呢,”用口吹吹,味道还满好,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7月骄阳似火。城里的姑娘们打着阳伞还嫌热,工地上的人们可都光着脊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该有多难受。可想而知,头上的汗水掺和着黄土顺着脸颊流下,跟一道道小泥河一样。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黄土中拼搏着,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一条长16.8千米,配有505座桥、涵、闸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修成了。工期整整提前了两个月。望着这些泥人,地区领导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动情地说:“谢谢你们!”
  1986年11月初,颉富平带领指挥部的同志视察防渗渠道。
  交通处的王殿武副处长被稀里糊涂地拉到了现场。颉富平当场宣布他为工地副总指挥:“老王,这条路就看你的了,十天内修好”。“没钱,让我拿啥修?”康克俭笑了:“有钱还找你老王干什么?!”
  老王没再说什么。
  修路先得压路基,黄土台地盐碱含量大,见了水就凝成粘泥巴,半米深的黄土层完全靠洒水车,洒水车前脚进去,后脚出来时,四个轮子被稀泥死死缠住,没办法,只好用40千瓦的拖拉机拉。
  路刮平了,铺石子是个大工程,王殿武奇迹般地调来了几乎全城的大卡车拉运土石方。这样的路按常规算,每铺1千米要花费15万元,而这条路的修造只花了装车费和汽油费,全出的义务工。
  十天后,路修成了,望着平坦的石子路,康克俭舒心地笑了,他说找对了人。
  如果说渠与路是绿化工程的先导,那么平地就是绿化工程的前奏了。
  大自然造就了黄土台地,似乎是专门用来与人作对的。这里非但地势高低不平,而且沟壑丛生,有的地方甚至高出地平面2米还多。沉结了几千年的黄土,在盐碱的作用下,有的地方坚如磐石,推土机推过去,来来回回只留下几道白印子。
  怎么办?施工期限越来越近,急得副总指挥黎仲康团团转。后来,还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古训提醒了他:“对呀,依靠群众的智慧。”他马上召集“诸葛亮会”。大家七嘴八舌:“推土机前面焊上钢齿。”“用炸药炸。”刹时间,工地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沉寂了几千年的黄土地发出了震撼人心的轰鸣。
  驻军部队指战员也上来助阵了。他们用铁钎、锤子一点点往下砸,再不行,跪在地上用十字镐一点点往下挖。手磨破了,衣服被汗浸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没有怨言,一块块泥土的松动就能换来他们惊喜的欢笑。
  包给农一师七团一块5亩左右的地,土质十分坚硬,两台推土机推了两个星期,车坏了,地还是没能平完,他们实在受不了了:“我们宁可不要那一万元钱,也不干了。”这时离交工期只有两天,如果不能按时将地平出来,将会影响下面几百亩地的灌水压碱。河管处的3名推土机手接过了任务,放水泡,换班推,硬是挑灯夜战,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就这样,从1986年9月20日接受任务,到10月底,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条7千米长,面积为2000亩的林带平地任务完成了。望着这群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的拓荒者,黄土台地无奈地臣服了。
  同“坏事可以变好事”的道理一样,黄风是可以被绿荫驱除的。不过,它需要人们付出一定代价,至少得献出热的心肠、韧的干劲,依靠各方密切配合。阿克苏人民深深懂得这一点。他们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描绘出断代史的中心篇章——
  绿荫初盖柯柯牙
  1990年3月23日,绵绵细雨还未停,绿化指挥部就不停地响起了电话铃声:“我们什么时候上去?”“还要等几天?”“怎么还不见通知。”人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3月26日,雨刚停,近万名义务植树大军,踏着晨雾开进了工地。黄土台地上,成了人的海洋。人们挥汗如雨。那情景,无论谁见了都会热血沸腾。
  可是,人们也记得,就在
  1985年秋季第一期工程时,众人的心还是冷漠的。动员会开完后,群众议论纷纷:“在卡坡上种树,简直是穷折腾。”“年年种树不见树,春天种了秋天当柴禾,劳民伤财。”大家怨声载道。一听说分任务的张金山来了,有的单位领导赶忙躲起来。“你们白天不在,晚上总回家吧!”负责分配任务的同志就蹲在门口等,不管怎样挨骂,能把任务分下去就行。尽管人们都上了工地,但热情并不高,他们疑虑:“这树种下去能长出叶子吗?”
  一天早晨,人们正赶往工地,忽然看见地委的卡车上站着一位身材高大的人,有人认出来了:“是颉书记呀!”人群沸腾了,他们没想到地委书记会亲自赶来参加劳动,而且是坐着卡车。地委、行署的其他领导同志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工地上。
  群众冷漠的心被激起了波澜,工地上掀起了劳动热潮。
  平时颇爱干净的女护士,一天下来,简直成了土人,她们互相打趣:“这下不用搽粉了。”上高中的女学生,手上打出了血泡,痛得直想哭,可看看周围的人,她们强忍着泪,垫上手绢又接着干了起来。
  刚入伍的新兵,还未洗去旅途风尘,就上了柯柯牙。一位四川籍新兵对记者说:“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退伍以前,能到这里旅游一趟,留个影,带回去,给乡亲们看看阿克苏人有多伟大。
  的确,阿克苏人民创造了奇迹,他们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87.3%,胡杨、沙枣的成活率达到100%,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85%的造林标准,他们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450公斤,打破了“在这里种水稻是做梦”的预言。
  1987年的春天,柯柯牙出现了绿油油的一片。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的卫星发回了报告:“中国西北部的荒漠地带忽然出现了一道绿色”。无怪乎凡来参观者都会一次次发出惊呼。自治区“三优一学”检查团的同志们情不自禁道出了真谛:这是阿克苏精神。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桃子、梨子丰收了,红枣年产2吨还多,葡萄一年产
  4吨。颉富平说:“把果子分给大家尝尝。”人们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咬一口,甜到了心窝,他们相信了,相信黄的历史会被绿的历史所替代。以后去柯柯牙参加植树劳动,几乎成了每个阿克苏人的义务,他们再也不用动员了。
  事实不断开阔领导干部的思路,从1万亩到3万亩,柯柯牙生态绿化体系工程远景规划已形成:20万亩的防护林将把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团团包围,绿色还将不断延伸,阿克苏的绿色未来不是梦。这部黄与绿的断代史还将继续,继续……
  绿色冲击波
  柯柯牙的绿色冲击波,波及到阿克苏全地区:温宿县的6条防护林带已完成了3000多亩;柯坪县的柯玛工程总面积1200亩;乌什县的阿合雅绿化造林工程3000亩已上马;库车石油基地和拜城宽幅林带已泛出了青绿。
  柯柯牙唤醒了人们的绿色意识。
  (载1990年6月5日《新疆日报》)
  拓荒故事
  柯柯牙是有记忆的——
  二十年来,阿克苏各族军民在一片沟壑纵横、风沙肆虐、盐碱深重、土壤贫瘠的荒原上,营造了面积达到7.2万亩的森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郁郁葱葱的森林,宛如一座巍峨的绿色丰碑,记录着拓荒者的功绩。这些为柯柯牙绿化工程作出贡献的拓荒者们,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有敬业求实的科技人员,而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平民百姓。
  这里记述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创业初期的几则故事。
  攻关尖兵
  1986年春,干渠工程全面施工。担负这项任务的是一支由地区水利处、阿克苏河域管理处组成的先遗部队。
  工程沿线地形起伏,地势复杂多变,洪沟纵横,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人员临时盖起了简易住房,修筑起临时道路。浮土太深,常是路软陷车,建筑材料的拉运靠推土机拖,施工和生活用水靠毛驴车拉运。他们顶风沙、战酷暑,填沟开渠,克服种种困难,提前两个月,建成了全长16.8千米的干渠。
  接下来开荒平地。工程指挥部要求,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2000亩地的平地任务。
  柯柯牙地势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沟壑纵横,有的洪沟宽30多米,深10几米,长达800多米,有的地方又高出地面两三米。沉积了几千年的黄土,在盐碱的板结下,坚如磐石,推土机推过,只留下几道自印子。
  怎么办?受力学原理启发,在“诸葛亮”会上,阿克苏河域管理处处长黎仲康和青年技术员们想出了在推土机前面焊钢齿、用炸药炸等办法。
  就这样,河管处推土机班的几个小伙子用推土机前面焊钢齿的办法,经过两天两夜苦战,最终拿下了这片高地。
  公路三变
  1986年11月底,此时的柯柯牙绿化工地上,大片的条田基本成型。同水渠平行宽12米、高0.8—1.5米的柯柯牙路基刚刚推起来,路面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土基松软,时有陷车发生。康克俭见状后,当场点将。地区交通处副处长王殿武担起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修路任务。
  三天后,王殿武率施工队伍进人工地。
  在一米多厚松软的土质上,平路机难以作业,只好用推上机初步整平,打桩放线定标高。筑路机械多是老式设备,60年代进口的苏联产平路机又笨又重且性能老化。王殿武思考再三,抽出资金购置2台消防用自带动力泵。洒水整治浮土,洒水少不见效果,洒水多则盐碱融化不渗透。平路机刮路又时常陷车,只得再开出推土机来牵引。工地上,白天晚上轮番作业,交通处机关和工程队每5个人操作1台水泵。十天后,第一期7千米路基土方的平整压实工程完成,路基修建平直,车速可达每小时80千米。
  为了确保劳动大军的顺利通行,指挥部又要求铺设16千米主干道的砂石路面。时值年末,汽车运输正当旺季,又恰逢机动驾驶员年度检审。于是在时间和车辆调配的比例上,王殿武表现出了他的统筹才能,他上下联络,多方协调,动员阿克苏城区有车辆的单位义务拉运砂石料。一个月后,如期完成。
  1992年3月,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部决定:从阿克苏市迎宾路进人到柯柯牙水管站至柯柯牙绿化工程龙口,修建15.84千米的沥青路面。1993年8月20日,沥青路面铺设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
  决堤抢险
  1987年3月28日下午4时许,柯柯牙干渠上段洪沟处突然决口。瞬时,滚滚水流冲垮30米宽的渠堤,向13米深的洪沟倾泄而下。
  告急电话迅速传到地委,地区领导颉富平、康克俭,绿化指挥部副总指挥何俊英、黎仲康、王殿武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索毅等相继赶到现场,指挥抢险。
  “迅速通知闸口停水!”
  “开便道泄水,引水浇地。”
  “垫沙石料,将洪沟铺平,用水泥板砌起来,修成永久性导流渠!”
  抢险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
  下午6时左右,又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在大堤决口时,一辆拉运砂石的铁牛55拖拉机受阻停靠路边,由于路面突然坍塌,拖拉机连同拖车陷入洪沟……
  在场的领导果断指示:把机车拖上来。可是,被洪水冲出的决口已形成陡壁,吊车无法靠近。
  调来4辆推土机,找来钢丝绳。拖!深陷的拖拉机与拖斗形成一个尖角,死死的卡住,必须将机车和拖斗分开。
  技术员张先悦、推土机手杨洪坤冲下沟底,用铁榔头敲击连接梢。“铛、铛、铛……”随着敲击声,堤上的人心都提到噪子眼上。“注意上面塌方!”大家担心那13米高、已有裂缝的陡壁坍塌下来。危急时刻,索毅也冲下沟底,3人互相协助,打出连接梢,系好钢丝绳,走出沟底,人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1台“东方红”推土机拖不动,2台、3台、4台,在艰难的扭动中,终于把铁牛55机车拉了出来。然而,那辆满载石料的拖斗却翻了个滚,埋在了沟底,被不断上涌的泥沙湮灭。
  经过两天三夜的激战,决口填平了,冲垮的大堤筑起来了,道路修通了,干渠恢复了水流……
  风口种树
  提起三毛以西3000亩盐碱地秋季植树成活率达97%的奇迹时,人们都对林业专家毕可显竖起大拇指。
  1987年6月的一个下午,指挥部召开会议,提出一个方案:秋季在三毛以西地段植树3000亩。
  “凭什么?”第一个跳起发言的是林业专家毕可显,“要知道,这里是风口,由山口前来的季风寒流长驱直人经过这里。树苗种下等不到缓过气,就会风干。不消说待一个漫长的冬季了。劳民伤财,3000亩苗木当柴烧”。
  毕可显,秉性刚烈。在工作中,尤其是搞科研项目中,向来把科学依据作为稳操胜券的前提,那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事他是断然不能认同的。
  人们的思绪纷纷,有人点头赞同,有人提出异议。下午7时,颉富平和何俊英,还有毕可显,不约而同地上了三毛以西那片被风剥蚀的土地。毕可显手掌里捏起一把上,用手指轻轻捻着,任土粒从指缝间沙沙流下。
  “沙质土,不能保水保肥,土还瘠薄,苗根不能保墒。”毕可显操一口浓烈的山东口音,嗓门洪亮。
  “从踏勘的第一步到第一批苗木的成活,我们一次一次优选设计方案,一项一项讨论技术措施,你老毕,几乎是白天晚上泡在这块荒原上……”颉富平拍拍毕可显的肩膀。
  “颉书记,我不能为此让大家落个骂名!”毕可显语调沉重。
  “我不怕!”颉富平微微地笑了,“我也做好了挨骂的思想准备!多少人在这块土地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懂得了用科学来治理这片荒原。”不久后的一天早晨,毕可显将一份沉甸甸的技术措施书放到颉富平的办公桌上。
  那些天,毕可显领着几个技术员起早贪黑在三毛以西3000亩地的片区内,每天巡回20多千米,先后取回58个土壤剖面作化学分析。夜晚,他在灯下查阅资料,结合自己30多年来的造林经验,在树苗的抗风保墒措施上,提出了改良土壤和采用种植接杆标准苗的方案。
  毕可显认为,如果在作业程序上,严格执行这项技术方案,就有可能成功。果然,在这
  3000亩的三毛以西的风口地段创造出奇迹。
  老张派工
  柯柯牙植树造林当初,工程副总指挥张金山(时任地区建设处副处长)负责各单位的任务分配、工地劳动力调配及工程验收。
  他戴一顶船形毡帽,穿一身肥大略显拖沓的衣裤,衣服的颜色却总同他白晰红润的面容不相称,胸前别一枚文革期间制作的毛泽东同志的徽章。
  他晴天满身土,雨时全身泥,常是披星戴月,跑了工地跑各单位。不少单位负责人象躲瘟神一样躲他。劳动地段划分、工时劳力调配、验收不合格返工,你不照面怎么能行?张金山永远笑嘻嘻地,你要玩捉迷藏,我就耐心寻找,上午找不到你那就下午,下午再找不到就待第二天早晨候在你办公室门口。你说风凉话你发火,我一遍一遍给你讲绿化工程的意义,而且还告诉你,我也清楚:“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树老地方”。他是河南人,把“老地方”说成“闹底房”。听的人又气又笑,不容他把话说完,抢过话头夸他总结得好。既然是这样就不要“瞎胡闹”、“穷折腾”了,“如果能种树,我们的老祖宗早种了”。张金山不紧不慢,接着再告诉你现在种树不同往年,是经过科学论证有科学依据再科学种植的。
  后来,听的人在百般无奈中接受了任务。
  再后来,看到柯柯牙种树有了成效,每到春、秋植树前,各个单位都急不可待地催问什么时候上工地,张金山办公桌上的电话几乎从早响到晚。
  父子上阵
  198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启动,作为柯柯牙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的何俊英就成了大忙人。
  当时,何俊英挑起了最难搞的协调工作。他到各单位宣传柯柯牙工程的重大意义,让各单位都能自觉地参加义务绿化劳动。
  1990年春,正值何俊英的儿子在驻阿某部任副参谋长。在分植树任务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500多亩,一个星期内一人一亩必须完成,没得商量,这是死命令!”
  这支部队是野战部队,平时作训任务就很重,每天训练都在8个小时以上,重的时候超过10个小时,吃过晚饭后还要训练,分给部队的任务是一块硬骨头,很难啃,没有挖掘机械,全靠战士两只手。可就这样,儿子没有和何俊英讨价还价,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父亲和部队的双重命令。
  到了工地上,其子身先士卒,率所部500官兵挥镐抡锤,打桩放线,七天七夜吃住在戈壁滩,白天头顶烈日黄沙,晚上卧听嘶鸣的烈烈西风。完工后,整个人瘦了十几斤。
  工地爆破
  “土太硬了,十字镐、钢钎都没用,干了六天,毫无进展,大家看怎么办?”1988年秋的一个晚上,在地区武警支队的会上,支队长宋金满提出了议题。
  “地委把柯柯牙最重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丢脸。”有人开始发言。“引水泡软了再干”“找重型机械”……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你们说的这些办法都可行,但时间不允许,看看还有什么办法?”宋金满说道。“干脆用炸药炸。”副参谋长李生辉提议道。“好李生辉,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宋金满最后一锤定音。
  李生辉接了任务后,仅用了两天时间,从支队直属分队挑选了骨干分子进行培训,准备了500公斤炸药。在爆破之前,他反复研究爆破程序,在爆破工作图上标明每一个战士的任务,在确定安全和爆破效果无误后,才开始实施现场爆破,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特殊婚礼
  在柯柯牙林海,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树,她的名字叫“爱情树”。
  1986年10月,驻某部汽车连志愿兵赵娟娃正准备回陕西老家与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完婚。但他得知部队要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首次大会战的消息后,主动放弃原来的打算,决定留下来参加会战。于是,他给未婚妻写了一封信,说明为了“柯柯牙”不能如期回去结婚。此时,家里双方父母已经做好操办喜事的各项准备,就等他早日回去。未婚妻也一再催促,他人不回去,怎么给亲朋好友交代呢?
  “柯柯牙”是谁?这个“柯柯牙”比她还重要?竟使心爱的人放弃结婚的大事?不知是赵娟娃由于匆忙信中没说清楚,还是姑娘急昏了头,她把“柯柯牙”误以为是新疆一个维吾尔姑娘。情急之下,她便匆匆踏上西行的火车,千里迢迢赶来部队。
  见到未婚妻,赵娟娃又惊又喜。听了未婚妻的追问,他又好气又好笑。“这可能是我在部队参加的最后一次重大会战,上至驻地部队最高首长,下至每个士兵都要参战,我怎么能离开呢?”真诚的理解使两个相爱的人心贴得更紧。
  部队首长和战友听说他们的故事后,都十分感动。大家在柯柯牙绿化工地上为他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特殊婚礼”,俩人携手种下了柯柯牙第一棵“爱情树”。
  此后,无论军队、地方,许多情侣在这里种下了一棵又一棵“爱情树”。
  (张柳、党天喜、蒋晓俊整理)

知识出处

绿色的柯柯牙

《绿色的柯柯牙》

本文记述了柯柯牙由一个土壤贫瘠,沟壑纵横,盐碱肆虐,草木稀疏的亘古荒原变成为林木的世界、花果的海洋,到处流水潺潺,瓜果飘香,牛羊成群,初步显现出她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柯柯牙在观光者眼中是生机勃发的绿色海洋,在诗人眼中是长袖舞动的绿色精灵,在作家眼中是灵感迸发的绿色涌泉,在歌唱家眼中是驰聘奔放的绿色乐章,在画家眼中是逶迤磅礴的绿色长卷,在摄影家眼中是醉心迷人的绿色天堂,在建设者的眼里是自强、奋斗、奉献的无悔追求,在各族人民心中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阅读

相关地名

柯柯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