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增亮城市底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98
颗粒名称: 多元文化增亮城市底色
其他题名: 阿克苏博物馆巡礼(下篇)
分类号: I253.6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新疆。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历史性地使新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交汇点,东西方文明在此彼此“见面”“碰撞”“交融”,也让新疆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关键词: 阿克苏 新闻报道 文化城市

内容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新疆。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历史性地使新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交汇点,东西方文明在此彼此“见面”“碰撞”“交融”,也让新疆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以物证史,更能让观众生动、形象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龟兹的艺术瑰宝
  公元前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龟兹地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
  在历史文化厅,有一尊鸠摩罗什像。据讲解员冯丽介绍,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七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九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师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后成为佛学大师。他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邀请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凉州待了17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公元401年,后秦文桓帝姚兴又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请他主持译经。他在长安前后住了将近12年,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
  龟兹佛窟寺的建筑、壁画和雕塑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洞窟形制多样,有供礼拜供养佛的大像窟和中心柱窟,有说法的精舍,有起居的僧房,有坐禅的禅窟,以及贮藏粮物的仓室等。壁画的题材主要有佛、菩萨、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护法像、僧尼、供养人、伎乐飞天以及禽兽动物等。
  阿克苏境内分布着许多石窟群,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洞窟依山崖开凿,从谷西、谷内,到谷东和后山区,现已编号的洞窟有269座。80多个洞窟保存壁画面积1万平方米。另有两座石窟位于库车县境内,库木吐喇石窟现已编号的洞窟有112座,森木塞姆石窟现已编号的洞窟有57座。
  在克孜尔石窟第205窟,壁画《焚棺图》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释迦牟尼两眼微闭,神情安详平和。右胁侧卧,其身前刻18尊弟子像,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皆静穆庄重,表现出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克孜尔石窟第171窟,约公元7世纪的壁画《度善爱乾达婆王》,画面有一对情人般的男女。故事讲述的是乐神善爱自恃演奏技艺高超,傲慢无理,佛涅槃前化作一女乐师前来与其比赛演奏箜篌,演技远胜善爱。然后佛现出本形,善爱深知悔过,于是礼佛听法,皈依佛教。
  龟兹石窟壁画除宗教方面的内容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音乐、舞蹈等世俗方面的内容。为研究龟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以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龟兹石窟壁画继承了键陀罗、马图拉等佛教艺术,又融合了波斯艺术、中亚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龟兹风格”。在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置于龟兹时,又有中原传来的“汉风格”壁画,到回鹘西迁后,又有了“回鹘风格”的壁画。
  文化的交流碰撞
  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儒家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西域各部派遣人员到长安学习唐文化,多种语言文字的流行反映了西域在当时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唐朝统一西域之后,中原地区繁荣的佛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回流,对西域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阿克苏现存的唐代石窟遗址具有浓郁的中原风格。
  位于库车县城北的苏巴什佛寺遗址,面积约2平方千米,被河水从中分割为东、西两寺。这里正是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西寺为主要部分,有高大的佛殿、佛塔、僧房、禅窟等。
  在展厅里,一块巨大的“佛足印”格外引人注意。冯丽说:“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过佛足造像碑石,比如山西五台山、陕西铜川玉华宫、西安卧龙寺、西安大雁塔,其史料依据完全来源于玄奘法师的传记著作。佛的脚趾上的‘卍’字纹象征火和光明;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智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钻象征护法,足掌心还有千辐轮相。”
  龟兹乐兴起于公元4世纪,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了印度、波斯等音乐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元素,东西文化融为一炉,自成体系。龟兹乐以热烈激昂著称,所谓“铿锵镗镗、洪心骇耳”,龟兹音乐大师白明达、苏祗婆将龟兹乐传入中原,风靡一时。龟兹乐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唐书》记载:“鼓舞曲,多用龟兹乐”。生发于龟兹本地的乐器——筚篥是龟兹乐中的主奏乐器,源于西亚的曲项琵琶和竖箜篌,经龟兹艺人的改良和传播,目前仍为中国的传统乐器。
  龟兹乐舞对长安的影响巨大。唐玄宗将“四部乐”改为立部伎、坐部伎。最为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春莺啭、轮台舞、模拟舞等,东传内地后,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一楼展厅内的体验区,观众站在镜子前,可以参与碗舞互动项目。唐代诗人张枯《悖拿儿舞》一诗中说:“春风南内百花时,道唱梁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拿儿。”诗中描写的就是唐代著名的碗舞。库车县维吾尔族中流行的《沙玛瓦尔舞》是从它演变发展而成。
  展厅内运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展示了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公元1903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考察团到达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大肆发掘,挖出一个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舍利盒盖上绘有四身有翼裸体童子。盒身绘有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其中6个舞者和2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面具,这是龟兹地区独有的“苏幕遮”舞的典型表现形式。此舍利盒,被大谷光瑞考察团掠回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邓丽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