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胜景 远迈汉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83
颗粒名称: 小城胜景 远迈汉唐
分类号: I253.6
页数: 5
页码: 50-54
摘要: 乌什县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已有文字记述,西汉时就并入祖国版图,是西域的一座古城,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人到乌什城,不能不看燕子山。燕子山的得名,缘于山上的浅海贝壳化石。燕子山分为两座山峰,贝壳化石比比皆是,无论大小都含有燕形花纹,有的如燕头,有的如燕尾,故有此名。
关键词: 阿克苏 汉唐 新闻报道

内容

乌什县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已有文字记述,西汉时就并入祖国版图,是西域的一座古城,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作为南疆最具旅游价值的县城之一,乌什县将“天南第一胜景”的燕子山、南疆唯一的钟鼓楼、灵秀甘甜的九眼泉都纳入城内,是一座把悠久的历史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县城,形成了“半城山色半城泉”的独特风景。
  燕子山
  人到乌什城,不能不看燕子山。
  燕子山的得名,缘于山上的浅海贝壳化石。燕子山分为两座山峰,贝壳化石比比皆是,无论大小都含有燕形花纹,有的如燕头,有的如燕尾,故有此名。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只有1500多米高的燕子山虽不高,也没有“神仙”,但在一马平川的地面突起,秀丽俊俏,只有一条小道可通往险峻的山顶。拾阶而上,间隔不远就修有小亭,供游人休歇赏景。山顶悬崖边,有座形状古朴的亭子,名曰“一览亭”,虽是近期的建筑,但依亭眺望,乌什的山水、雪峰、阡陌景象,日出、日落景色及县城全貌,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山路蜿蜓曲折,盘旋而上,外围筑有护墙,厚薄不一,城垛绵延,酷似古长城,被称为“燕子山长城”。它依靠着险峻的山势,颇有些雄关漫道的味道。
  燕子山的魅力,并不尽在此处。
  山上原有两尊石壁,其一是现在仍然屹立于山岩间,位于燕子山东侧悬崖峭壁处,险峻异常,突兀巨石光滑如砥,刻着“远迈汉唐”四个大字,每个字体约90×80厘米见方,笔法圆润而刚劲。乌什县文体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自治区考古人员曾多次来这里考证过,这四个字是清朝初期人士的笔迹,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1923年,经当时县知事马绍武雇匠人照原迹重新描写后再镌刻于石壁留传下来。
  另一题词据口传是“继超追骞”,因历史久远,无从考证。历代流传的说法也不尽一样,但无论怎么说,都与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有关。据史书记载,公元91年,班超向龟兹、姑墨出兵,岁末时来到乌什,平定了这些地方的叛乱,使西域回归了安宁,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与“远迈汉唐”石壁相呼应的是一巨型贝壳化石碑,上面尽是贝壳化石,大如拳头,由于游人的抠凿,多残缺不全了。
  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乌什县军民背土上山,开始了绿化燕子山的步伐,从山脚到山顶栽植了大量的树木,如今有成林的规模了。
  九眼泉
  乌什县属典型的河谷绿洲,境内林木蔽日,泉眼星罗棋布,一泉即为湖,一泉即成河,县城则为半城山色半城泉的佳地。而在众多的泉眼中,尤以水清甘甜的九眼泉而驰名。
  九眼泉位于燕子山下,似乎是被燕子山积压而出的水,九个泉眼依山一字排开,每泉相隔不足10步,泉水清激见底,四季连绵涌出,滚动如沸,微波涟漪,赏心悦目。夏天水凉冰爽,甘美无比,游人以享受甘泉为乐事;冬季冰天雪地,气候严寒,九眼泉却雾气四溢,如烟如云,别具一番景象,伸手触及,和夏日又有不同,清凉的泉水这时有了暖意。
  泉水不但纯净甜美,据当地人介绍,还可以治胃病,许多游人来到这里,都要拿矿泉水瓶装得满满的带走。
  从九眼泉边向山上望,可以看到半山腰一个山洞,名叫豹子洞,仔细看看,似乎真的隐藏着一个豹子头,而陪同者说,那是一块石头,不过造型极像豹子罢了。
  九眼泉周围被古老的杨树、柳树遮盖得严严实实,若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它们通过暗渠流入旁边的人工湖,湖中一艘石舫,与南北两岸拱桥相连,船上亭台楼阁俱全,可吟诗、可设宴,可垂钓、可戏玩,使人疑似到了江南,给人工湖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那些古老的树木,也千姿百态,有如静坐的长者,老态龙钟;有如挺立的将军,叱咤风云;有如张牙舞爪的小人,有如互相拥抱的恋人;还有的大树之中长出小树,形成有趣的树中树,子母树,守护着九眼泉。如今,聪明的乌什人都为它们起了别致的名字,让人越看越觉有趣,越品味越觉惊喜。
  这里的柳树,无论在大路还是小道上,都站得直直的,似乎是排排的士兵,公园的管理人员说,它们是新疆著名的“左公柳”。在史料中,清朝儒将、收复西部失地的左宗棠虽收复了新疆,可从没有到过乌什,左公柳怎么会扎根乌什呢?
  原来,左公柳是左宗棠的部将刘锦堂栽植的。
  乌什县文体局的工作人员介绍,1876年6月11日,左宗棠派遣刘锦堂任前线总指挥,驱逐中亚匪首阿古柏。7月底,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和白彦虎逃跑到乌什。乌什、阿合奇等地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纷纷骑上骏马,和清军并肩作战,于10月底取得了胜利。
  公园的管理人员说,刘锦堂和将士们进入乌什后,在燕子山下歇营,运粮车上绑的柳枝,被他们随手插在路边的水渠上,结果,这些柳枝竟然成活了,成为绿荫。
  白杨参天,垂柳依依,百鸟欢唱。这山,这湖,这树,这泉水,组成了边陲小城特有的一幅风景画。若是秋季来到这里,看池中游鱼嬉戏,赏池边古树姿态,吟古人名诗佳句,缅先贤丰功伟绩,不用饮酒人先自醉了。
  钟鼓楼
  乌什县城的中心,有唯一一座南疆现存的钟鼓楼,它高16米,加上底座,大概有20米,在林立的高楼中,它的古朴仍然显得醒目。
  这座钟鼓楼修建年代为1766——1767年间,由于决策人物是伊犁将军明瑞,所以和北疆的惠远城钟鼓楼是同一形制,房顶、飞檐、门窗样式都大致相同,仅楼层有所区别,惠远城的钟鼓楼为三层,比乌什县的高了一层。
  钟鼓楼呈正方形,底座为岩石砌成,为典型的汉式传统建筑。楼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重檐落水式,下檐为滴水垂落底座,攒顶转角,上覆砖雕琉璃瓦,画栋雕梁;楼檐四角飞展凌空,檐角有龙头横梁,似乎飞腾于天地之中,把钟鼓楼高高抬起。
  檐周风铃迎风而鸣,其声清脆悠扬。灰墙仿琉璃瓦,古色古香。
  作为古代县城内最高的建筑,它名为钟鼓楼,现在既没有钟也没有鼓,更不用说更夫了,空落落的一座孤楼,仿佛一个老人,额头上刻画着过多的苦难与荣耀⋯⋯
  历史的河流溅湿每一位过客的面孔。班超在这里挥舞着银光闪闪的长剑弯刀,玄奘的脚步在这里蹒跚飘摇,钟鼓楼都没有机会与他结缘。可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却有幸结识了两位志士。其中一位是林则徐,他被贬到新疆之后,曾来到乌什,在这里丈量土地,设计水利项目,可是,在满清的腐败统治下,林则徐的梦想只能停留在纸上。
  另一位是林基路,他是1938年2月和李云扬一起从延安来到迪化(现乌鲁木齐市)的,在新疆统治者盛世才的疑忌下,于1942年1月15日,踏着林则徐的步伐,来到乌什,把钟鼓楼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他在乌什虽然仅有4个月。可是,却做出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成立了“乌什县平抑物价合作社”,稳住了物价;将28名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者送进了阿克苏救济院;医治传染病的医生也来到了乌什,控制霍乱等病的流行;1200份牛痘疫苗也来了,为儿童们增加了免疫力。
  在这4个月里,只有钟鼓楼才能触摸林基路的忧闷和孤独,感受林基路的情怀与真实。它化为他的知音,它成了他的寄托。1943年底,林基路回到迪化,一年后英勇就义。
  1984年,阿克苏地区文管所拨专款对钟鼓楼进行了修缮,使它焕发出了新的青春。
  热爱历史的乌什人,准备投巨资修复钟鼓楼,将这里开辟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老是一种文明,现代又是一种文明,这两种文明交织在了一起,将赋予钟鼓楼新的朝气。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婷
责任者
王海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