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旧城墙的讲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82
颗粒名称: 阿克苏:旧城墙的讲述
分类号: I253.6
页数: 5
页码: 45-49
摘要: 120年前,阿克苏市仅仅是一片小小的村落,出于某种长远而睿智的考虑,罗长祜在这里筑起一座高大的城池,这个城池就是现在阿克苏市的前身。有城门4个:东门称“朝阳”,西门叫“挹爽”,南门谓“迎董”,北门曰“承承”。内樑柱上见刻有“光绪”字样,庙宇于1970年左右被毁。阿克苏城墙已基本毁尽,仅在兵团第一师招待所处保留了一道约12米的残墙。可是当我向人们询问这截唯一的城墙时,却被告知这墙早就不存在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袭来。
关键词: 阿克苏 旧城墙 新闻报道

内容

一截城墙与阿克苏
  ——城市是有生命的,而能证明他生命的,不是现在,是他的过去和他走过的路
  120年前,阿克苏市仅仅是一片小小的村落,出于某种长远而睿智的考虑,罗长祜在这里筑起一座高大的城池,这个城池就是现在阿克苏市的前身。
  在《阿克苏地区文物志》里关于这座城池有这样一段记载:城墙夯筑,夯层间距60公分、城周长2877米、高5-7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6米,城墙上有雉堞(矮墙)752个。有城门4个:东门称“朝阳”,西门叫“挹爽”,南门谓“迎董”,北门曰“承承”。原城门有几处庙宇。内樑柱上见刻有“光绪”字样,庙宇于1970年左右被毁。阿克苏城墙已基本毁尽,仅在兵团第一师招待所处保留了一道约12米的残墙。
  看到这段记载,真令人兴奋,虽然这座城市一路走来已日渐光彩夺目,但我们还是希望能看看她曾经的样子,就像一个长大了的孩子总想看清母亲年轻时的容颜,好找回自己记忆模糊的童年。可是当我向人们询问这截唯一的城墙时,却被告知这墙早就不存在了,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袭来。城市是有生命的,而能证明她生命的不是现在,是她的过去和她走过的路。
  我们不甘心,我多么希望它还健在,好让阿克苏城那梦幻一样的过去有个现实的证明。我们决定还是去访一访。
  阳光和煦的上午,我们找到了兵团第一师招待所大院。问了院子里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爷爷,老爷爷略加思索便连声说:“有!有!”我们几乎要蹦了起来。
  老爷爷带我们往大院深处走去,拐了一个弯儿后,那截历史的墙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不由地尖叫了一声。
  她还在,她真的还在。
  她在这里站了120年,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已深入骨髓,1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开始都默默目睹。我听见120年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抬着沉重的“夯”在这城墙上一下一下地夯着。我听见汗水砸进泥土的声音,还隐约看见他们被太阳晒得熏黑的面孔。如今,他们已随那些城墙一起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没有人会怀念他们,但我眼前这道墙里却有他们的影子在晃动。这墙里曾掺进他们的叹息,他们的笑骂,还有他们对新生活的期望。
  一个男人与阿克苏
  ——他选择了阿克苏河畔这片开阔平坦的沃野,开始着手实现他的梦想
  公元1883年的风从墙头掠过。1884年的阳光依旧照耀。那一年,罗长祜为修建这座新城而劳累成疾,病殁于阿克苏,当年他37岁。
  这是一个怀抱梦想、勇敢不同于凡夫俗子的男人。
  罗长祜184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自幼聪明过人,20多岁起就跟随左宗棠征南闯北,终生都有一腔仗剑走天下的豪情。
  1875年,阿古柏已侵占了中国新疆大部分地区,罗长祜随湘军刘锦棠部为收复新疆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战功。更为可贵的是,这是他主动请命要求的,那时,有人正为了保全性命而纷纷退避三舍。
  收复新疆后,罗长枯驻扎阿克苏(现温宿县),潜心于治理新疆、阿克苏之道。《阿克苏市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罗对中外交涉,边险要害,无不精心策划,操纵自如。”
  在他被任命为第一任阿克苏兵备道员(相当于地区行政长官)那年,他向他的上级刘锦棠奏请希望能在阿克苏老城南30里处择地修建一新城。
  至于他要建新城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有人研究分析说是因为当时天山雪水和地下水十分丰富,阿克苏老城(现温宿城)四周到处都是沼泽地,不适宜建筑房屋、扩大城区,城市的发展受到阻碍。
  罗长祜的建议得到了奏准,于是他选择了阿克苏河畔这片开阔平坦的沃野,开始着手实现他的梦想。当年,也就是1883年,新城就建成了,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其中的阿克苏市。他们当时给这座新城取了个动人的名字叫普安城——普天之下皆安宁,多么美好善良的愿望。
  一个市民与阿克苏
  ——一个城市的历史也许就隐藏在它的人民的欢笑和泪水里
  凭借有限的想像力,我们无法了解在这座城里生活过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但我们希望能找回些什么。一个城市的历史也许就隐藏在它的子民们的欢笑和泪水里。我们找到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的退休教师庞湍。他是这个城市众多“移民”中的一个,他热爱阿克苏。
  1952年的时候,庞湍还是一个小小少年。那年,他随母亲从家乡来阿克苏,投奔父亲。那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旅行。他们坐大卡车从西安市到阿克苏市整整用了2个月时间。
  庞湍老师是这样描述他与阿克苏城的第一次相见的:“一路上颠颠簸簸,几乎看不到绿色,偶尔有人烟,也都是些破旧低矮的小土房子,孩子的新鲜劲儿早被折磨得昏昏沉沉。睡着睡着就听大人们说:‘到了!到了!到阿克苏了!我睁眼抬头一看,呀,一座又高又大的城池挡在了前面,挺威风的。当时,我们是顺着现在的东大街进入东门——朝阳门的,那时的东大街还只是一条很窄的土路。那城门又宽又厚,包着铁板,坚不可破的样子。
  我家就在朝阳门内,就在现在的一师老年活动中心那里,离城墙很近,每天都能看到城墙。那时候,高大宽厚的城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常和小伙伴们爬上城墙玩“打仗”游戏。
  城墙上有战壕、掩体,我们还从里面挖出过古代的箭头和现代的子弹。有时候我们不打仗,绕着城墙转着玩儿,走一圈儿得一个多小时呢。
  1952年的时候,阿克苏旧城还是完好无损的,城区大体是东至今蓝岛商厦,西至今文化中心,南至今飞达印刷厂,北至今世纪商厦。城区主要街道是一个“十”字路,就是现在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的部分。
  街道很窄,只能容两辆木轮马车并排通过。由于是砂土路,遇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街道两边有人开了商店和作坊,也有摆小地摊的,有本地维吾尔族商人,也有来自天津、甘肃等地的汉族商人。当时城里还有一家小小的照相馆,是一个天津人开的。
  每逢巴扎,城郊的乡民就乘着木制高轮牛车,或骑着小毛驴儿,成群结队地来赶集。有时还有驮着盐巴、茶叶等日用品的驮队经过。驼铃叮当,引得行人不断张望。
  “巴扎上有乡民们从自家园里采摘来的桑椹、瓜果,也有抓饭、拉面、烤馕、烤肉。羊肉和鸡蛋都很便宜。有的人会买些东西回去,有的人就只是带着孩子们来转一转,看看新鲜。那时候,孩子们能在巴扎上与家人吃到一碗凉粉就觉得特别开心了。”
  庞湍老师说,现在的行署办公大楼所在地,在那时被老人们称作“道台衙门”。那时那里有一排高大的房屋,有着雕花的门窗,是曾经的衙门所在地。门前有五、六棵很粗大的需一人张开手臂才能抱住的白杨树。听老人们说,这几棵树是那“衙门”刚建起时种下的。一个愿望与阿克苏
  ——他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他留给阿克苏的,是一座城和一个美好善良的愿望
  1883年,阿克苏新城开始修建时,罗长祜已患病在身,但他仍兢兢业业,不敢放松,加紧筑城。
  有关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阿克苏市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884年入春后(新城已建起),(罗长祜)潮热自汗,惊悸咯血,但仍强起从公⋯⋯”
  那年的二月初一,他带病巡防,检查哨所,慰劳他的士兵们。第二天早晨,在半路上,他汗出如注,被侍从抬回,因救治无效辞世。
  他的遗言是要部下们“照常治事、守法奉公”。他就这样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那一年,他只有37岁。他留给阿克苏的,是一座城和一个美好善良的愿望。这个愿望,经过后人们100多年的努力已实现,而且还在发扬光大。而他曾呕心沥血筑起的那些城墙,已在1956年至1972年间渐渐被拆除,正如他当年所期望的一样,这里会繁荣昌盛。城墙阻碍了城市的扩展。
  如今,那唯一的一截城墙因被当作一师招待所堆放废弃物的小院一侧院墙而保存了下来,岁月已把它变得面目全非。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晓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