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温宿城 敬畏的感动(下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81
颗粒名称: 古老的温宿城 敬畏的感动(下篇)
分类号: I253.6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走近温宿县城,就看见一堵高大的土“墙”横在面前,这种独特的地貌,被当地人称为“坎坡”。其实,它是东至台兰河、西至托什干河之间的一片冲积平原,而这堵“墙”则是经洪水冲刷形成的断层。就在温宿城西北面的坎坡上,有一片荒滩,据说是老宅遗址。还没去探寻温宿老宅遗址之前,就听当地一位老人说,在很久以前,坎坡上面住的是富人,坎坡下面住的是穷人。坎坡上早就没有人家了,富人们都搬下来住了。
关键词: 温宿城 阿克苏 新闻报道

内容

高老庄 曾经的驿站
  走近温宿县城,就看见一堵高大的土“墙”横在面前,这种独特的地貌,被当地人称为“坎坡”。其实,它是东至台兰河、西至托什干河之间的一片冲积平原,而这堵“墙”则是经洪水冲刷形成的断层。
  就在温宿城西北面的坎坡上,有一片荒滩,据说是老宅遗址。
  还没去探寻温宿老宅遗址之前,就听当地一位老人说,在很久以前,坎坡上面住的是富人,坎坡下面住的是穷人。坎坡上早就没有人家了,富人们都搬下来住了。
  驱车沿着艾西曼布拉克街向西直上坎坡,飞扬的尘土紧紧跟随着车尾,直到古宅遗址。
  如今,这里方圆五、六千米没有人烟没有树木,只有高低不平的土包和沟壑,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些杂草和灌木。远处东北方向才能看到一大片绿洲——那是1986年开始营造的柯柯牙绿化工程。
  在几堵残墙中,有一块温宿县1992年立的石碑,上面刻着“高老庄”三个大字。这就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降妖魔”“猪八戒背媳妇”“唐玄奘收徒弟”的高老庄吗?
  谁能想像到这片荒原上曾有的豪宅富庄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温宿城许多老一辈居民口头流传,过去这里的确有过一户姓高的人家,不仅庄园很大,而且人丁兴旺,是很有名气的。现在看到的高老庄,只有大门、厅堂、旁屋、卧室、厨房、仓库等残破的墙基,由此可想像到它的原貌。
  这里的庄园或村落是如何消失的呢?也许是毁灭于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的那场大地震,温宿古城都毁了,高老庄恐怕也难逃此劫,也许是搬迁于道光19年(公元1837年),在新筑的温宿“汉城”重建了新宅。这些谜团只能有待于专家解析了。
  我试图去寻找一些有关高姓家族的蛛丝马迹,或是文字记载,或是族人后裔,但都一无所获。掐指算算,从明隆庆4年(公元1570年)吴承恩开始写作《西游记》,距今已有400多年了;从唐贞观19年(公元645年)玄奘开始编著《大唐西域记》,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寻找《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有关高老庄的背景史料,是一件极其渺茫的事。
  温宿县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在高老庄插有一个木桩,传说唐僧夜宿高老庄时用它拴过马,有位游人问我,你有什么根据说这是唐僧的拴马桩呢?我反问,你有什么根据说这不是唐僧的拴马桩呢?”传说总归是传说,是没有历史真实性的。
  然而,在历史上,温宿确实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驿站,唐朝高僧玄奘也确实途经“跋禄迦国(即温宿国)西北行三百里,度石碛,至凌山(天山)”,翻越别迭里山口,转道中亚去印度取经的。
  王子坟 曾经的郡王
  早就听说温宿县城北面的坎坡是一大片古代的墓群,而且其中有一座王子坟。还听说在这片古墓群中,曾经发掘出十几具木乃伊(风干的古尸)和一些随葬品,据考证,是一个清代遗址。
  这天,是个晴朗有风的日子,我远远就看到坎坡上旋风卷起的土柱左摆右晃,直至渐渐消失。带着好奇心,我探寻了这个古墓群。
  沿途,阶梯式的维吾尔民居,一层一层地从坡下依次排列到坡顶,形成了一道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一棵高大的黑桑子树立在这片民居的中央,据说这棵树已经有100多岁了。
  我们顺着民居中的一条小道拾级而上,见到古墓群,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肃穆和苍凉的感觉。最先跳入我视野的是一座规模显赫的陵墓,这就是王子坟。
  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拱拜孜建筑,四方形的墙体,分别连接着四个圆形的角柱,拱形的穹顶,拱形的门,全部镶嵌着彩色的琉璃瓦,墓室顶部还绘有精美的图案。陵墓虽然有些残损的痕迹,但依然能看出它曾经的气派,显示出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同行的温宿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杨寒介绍:自汉神爵2年(公元60年)汉朝廷在乌垒城(今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到唐景龙3年(公元709年)在龟兹设立安西大都护府,至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在惠远城设立伊犁将军府,统管西域的军政事务。与此同时,西域的“城廓诸国”依然施行郡王制,这些郡王们或被朝廷册封,或由家族承袭,或者是武力争夺,形成了西域三十六国的历史。
  王子坟,就安葬着清朝初期温宿郡王霍集斯的后商即温宿郡王哈迪尔。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霍集斯随兆惠将军征大、小和卓,擒获准噶尔叛匪头目达瓦齐有功,被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封为温宿郡王,霍集斯随后赴京城居住,乾隆46年(公元1781年),霍集斯卒,其子哈迪尔袭父爵。
  当时,清朝廷十分赞赏他们父子对新疆稳定、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乾隆皇帝还书写了一首诗——《赞霍集斯》,诗曰:奉元戎檄,擒达瓦齐。后稍观望,旋迎我师。同天军进,被围黑水。回部望族,居之京邸。
  1990年,王子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成为旅游景点。长期住在坎坡下的老居民依明·由努斯告诉我:“过去这里拍过电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神秘驼队》的外景地),现在又经常可以看到游人到这里来,需要好好地保护。站在这里,俯瞰温宿城,近处楼房林立,树木葱郁;远处阡陌纵横,田园锦绣。坎坡的边缘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线:一边是黄色的——逝去的历史;一边是绿色的——新生的现实。
  铁匠街 曾经的炉火
  铁匠街,就是今天温宿县城的布维艾介阿娜木巷,因巷北的古墓群内葬有名望很高的维吾尔族妇女布维艾介阿娜木,故以她的名字为巷名。其实,更负盛名的是这条街上聚集过许多技术高超的铁匠。
  温宿县背靠天山极顶——托木尔峰,连绵的山峦中有着丰富的矿藏,金属矿有铜、铁、铝、锌等,非金属矿有煤、硫盐等。
  在《汉书·西域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中,都有关于温宿开发利用矿藏的记述。尤其是在清代,温宿城手工业相当发达,种类也很多,有炼铁、铸铜、制革、纺织、印染、采盐、烧砖、铁木加工业等。在清乾隆15年(公元1760年),朝廷还在温宿设立了铸钱局,由此可见,其铸铜工艺水平的高超了。
  铁器制造业是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最为密切的行业,温宿城由此出现了一条铁匠街。我曾翻阅了有关资料,历史上温宿城的铁匠很多,在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铁匠人数达到130人。此外,还有银匠街、皮匠街。
  正是中午,这条铁匠街显得异常安静,两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口,默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当我上前和他们攀谈时,他们露出了爽朗的笑容。真没想到,其中一位名叫艾买尔·买买提尼牙孜的老人竟然就是铁匠,他告诉我,他祖辈四代都是在这条街上打铁。
  谈起铁匠街的过去,这位老铁匠说,那时这条街上打铁的人特别多,铁匠铺一家连着一家,打造一些坎土曼、镰刀、铁坎、铁钉、门扣、门环、铁铲、铁勺之类的用具,还有专门钉马掌的。每天从早到晚,这条街“噗噗”的风箱声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时过境迁,这条街上已没了往日的景象,仅剩下一家铁匠铺,而这个铁匠就是艾买尔·买买提尼牙孜的儿子,我问起他的生意时,他的父亲老铁匠插话说:“现在大机器那么多,做的东西又快又好,我们这样的手艺活已经挣不到钱了。以后,我就不让我的孙子再打铁了,我要让他上大学。”
  后记:在连续几天对温宿城古代遗址的探访中,我到了许多儿时经常玩耍或从未涉足的地方,每到一处,都真切地领略了它的历史文化,目睹了它的沧桑变迁。
  今天,古老的温宿城已旧貌换新颜:商场、机关、学校、医院、住宅小区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东大街、西大街、古城街、新大街⋯⋯一条条街道纵横交错。随着城镇环境整体硬化、绿化、净化、美化,那些深巷僻院,也在改变过去的模样,变得清新而整洁了。特别是那些具有鲜活时尚的娱乐休闲场所,更加丰富了温宿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
  我还了解到温宿县关于城镇建设的远景规划,即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拓宽街道,完善设施,以及解决供排水、用电和交通等事项。还提出了关于对境内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的措施。
  温宿城,是一座接纳现代文明的古城,也是一座弘扬历史文化的新城。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人物

吕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