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墨,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79
颗粒名称: 姑墨,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分类号: I253.6
页数: 5
页码: 30-34
摘要: 姑墨,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闻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钢、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汉书·姑墨国传》。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时属西城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这是2005年2月的第一天,在温宿县城东60千米喀拉尤勒滚镇,如今兵团第一师五团东南一隅。随葬物品多数被盗,仅存有一只玉珠金耳环。公元75年,汉明帝逝世,汉朝举国哀悼。
关键词: 姑墨 阿克苏 新闻报道

内容

姑墨,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闻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钢、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汉书·姑墨国传》。
  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时属西城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
  第一站 拉尤勒滚 曾繁荣一时
  阳光透过枝桠散射在房舍中间的一片空地上,废弃的农具和荒草丛中一条毛色灰白的狗正懒散地斜卧着,不时扭过头在身子、尾巴或者腿脚上随意舔,更多时候它目光呆滞地竖起耳朵倾听屋檐下几位老太的闲聊。
  不远的院子里一位中年男子慢慢地挥动着手里的铁叉,将一捆捆干草堆积又拆散,在和屋里的人说了几句话以后,他停下手头的工作,卷莫合烟,原地盘腿坐下抽了起来。
  这是2005年2月的第一天,在温宿县城东60千米喀拉尤勒滚镇,如今兵团第一师五团东南一隅。
  20年前,这里是五团广播学校所在地。更早的2000年前,曾经有一个名叫姑墨的古城首府建在这里。
  1964年12月,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这里挖出一系列陶器碎片、磨制石器,骨锥等,经研究推测遗物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2500年的铜石并用时期。这里被命名为喀拉尤勒滚古遗址。1980年,这里又发现了用25厘米×25厘米方砖砌成的古墓,砖缝均用金属液灌制。随葬物品多数被盗,仅存有一只玉珠金耳环。由此推断,在2000多年前的姑墨,这里曾经繁荣一时。
  2005年2月1日,我从温宿县城辗转来到这里,看见只有上面叙述的情况了。温宿县文管所一位和蔼可亲的资料保管员劝说我:“不用去了,遗址在很多年前就被居民替代,当年出土文物的地方也被填平,你现在去什么也看不见了。”
  黄昏时分,炊烟袅袅从不同的人家飘出,夹杂着青菜萝卜的味道,随风潜入了我空荡的胃。那条毛色灰白的狗站起来抖抖身子,到3家院子门口转了一圈,索然而归,目光依然呆滞。
  阳光中微微透出些寒意,在逗留了一个中午外加一个下午的时间,9次试图访谈没有结果之后,我决定离开。阳光依然透过枝桠散射在这片土地上。
  第二站 台兰河沿岸 姑墨的城池
  严格说来,姑墨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依附地位,东邻的龟兹过于强大,相对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也就比姑墨多。其实很多战争里面都可以看见姑墨的影子,但它总是只能演绎配角。
  公元75年,汉明帝逝世,汉朝举国哀悼。西城都护府传檄向诸城郭报丧。当时西域的焉耆、龟兹、姑墨等反汉阵营见汉朝大丧,以为有机可乘,出兵袭击西域都护府,杀死了都护陈睦。其余诸城郭也一哄而起,举兵围攻坐镇疏勒的班超。
  班超临危不乱,与疏勒王联手,坚守孤城。疏勒虽被围困了一年多,始终屹立不倒。
  公元78年,班超从疏勒、于阗、鄯善等地调集士兵1万多人,组成联军,攻破姑墨。这样,就使西域反汉阵营的头领龟兹陷入孤立境地。当年姑墨的军事阵地在台兰河沿岸留下了一处遗址,叫做佳木古城。
  佳木旧称扎木台,在蒙古语中是“路”的意思。这里如今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居民为主、人口千余的乡。离开佳木乡,沿着台兰河一路南下,河边的小路上不时有驴子架车叮当而过,步行5千米左右,过一座木桥,河西岸是一片方圆近千亩的棉田。
  丰收以后的大地总呈现出一派萧娑景象。棉田深处,几位维吾尔族老乡围在一堆火边正小声地谈论着什么,他们没有听懂我的问话,但是他们听出了我汉语中夹杂的“协海尔”一词,所以他们把手平平抬起,指向远方,他们说:“直直地走。”
  穿过棉田,尽头横卧一道两米见高的土埂,上得埂来,古城就在眼前一览无遗。四道城墙(应该是残墙)中间的城池俨然像似一个古罗马角斗场,只是这角斗场地上如今已经被开垦并种上了棉花。一家农户在棉田里悠然地烧着棉秆。
  走上前去与他们攀谈时候,他们说这里的棉花产量比外面整整高出一倍。
  “这地肥沃着呢,听说以前是个战场,后来那些人也不知道都搬哪儿去了,也许都死了吧,人死了以后会成为很好的肥料的。”
  张姓男主人这样说的时候,棉秆在橘黄色的火焰里啪啪作响。他说完站起身来,又抱来一堆棉秆,扔进火里,招呼他的家人过来烤火。
  这一天是2005年2月2日,天气阴冷。
  第三站 喀依古古城 看不见古迹
  在这离温宿县城不到18千米的依希来木其乡,找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
  在维吾尔语里,依希来木其是勤劳者的意思。据说这里的居民以勤劳著称。可这些勤劳的村民不能指给我通往喀依古故城遗址的路。
  还在阿克苏的时候,地区文管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介绍了汉代姑墨遗址情况后,说道:“有一个喀依古,你去问问温宿县文管所的同志。”
  来到温宿县,文管所的朋友都说有这么一处遗址,但是好多年没去,都忘了在哪儿,于是我便在他们提供的资料里暗暗留心。是有这么一处遗址的,具体在依希来木其乡喀依古村。
  当我在2月2日下午来到依希来木其乡的时候,人们都说没有喀依古这个村,临近天黑,我赶车前往阿克苏投宿,明天一定再来,我对自己说。2月3日,天气依然不见好转,天亮的时候我又回到了依希来木其乡,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依然热情而又无奈告诉我没有这个地方,他们表示,可以帮我问问维吾尔族老乡,可最终没有答案。
  当天中午时分,在巴扎依其买里村,一位猫腰在土墙上修缮的维吾尔族老乡对我说了一句那一天最为动听的话:“四大队四小队以前就叫喀依古。”
  沿公路西行约7千米,然后北折进入一片荒凉的田野。一条小路从中蜿蜒,顺小路北行约5千米,终于见到一个村庄,但是居民告诉我:“四小队,直直地走,山脚下就是。”
  其实不用走到山脚,再行约5千米,一个村庄静静地横卧于丛林中,村前荒草丛生,周边出奇地安静。独自行走,人也就被淹没了,看不见古迹,却似乎就在古迹包围中。走了一刻钟,草丛似乎没有尽头,突然“扑腾”一声,令我毛骨悚然,一看是一只黑鸟展翼远去。
  我茫然地走出了草丛,一群村民聚在渠边,对我的闯入投以一瞥,然后继续他们的沉默。
  稍息之后,我走上前去,步子平稳。准备我的访问,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始,他们依然沉默地冷落我。我继续试着和他们说话,心里开始有些慌乱。我看见一个小孩跑远,他的身后尘土飞扬,又很快落下,复归平静。
  一杯茶的工夫,一个小孩和一位中年人出现在路上,直直朝我走来。“干什么的?”他的汉语发问终于让我如释重负。
  我微笑着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等说完,他就说了这一天他的第二句汉语:“我们不知道古城,你找错了。”
  我开始试着转换话题,我问:“你们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吧?”中年人语气明显平和了许多,他说:“只有几十年,我们都是后面搬来的,听说之前有汉族人在这里住过,后来全都搬走了。几十年了,也没看见你说的古城。不然你自己看吧,这里只有我一个人会说汉语,我们在开会。”
  他最后说:“这里以前是叫喀依古。”然后转身投入村民的沉默中。
  这是一个平常的小村,转了半天真的没有看到半点古迹。只有风在树梢徘徊,在太阳落入地平线下之前,我离开了它。
  2005年2月4日,我试图从温宿县和阿克苏地区文管所找到更多的相关线索,可是没有成功。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