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哈烽燧:见证龟兹文化的一枚印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74
颗粒名称: 尕哈烽燧:见证龟兹文化的一枚印章
分类号: I253.6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天山脚下的库车,到底有多么神奇,谁也不知道,库车的维吾尔族老人说,你去问克孜尔尕哈烽燧;库车的却勒塔格山里,藏着多少秘密,谁也不知道,库车的维吾尔族老人说,你还得去问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你到底知道多少神奇与秘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典故。
关键词: 阿克苏 尕哈烽燧 新闻报道

内容

天山脚下的库车,到底有多么神奇,谁也不知道,库车的维吾尔族老人说,你去问克孜尔尕哈烽燧;库车的却勒塔格山里,藏着多少秘密,谁也不知道,库车的维吾尔族老人说,你还得去问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你到底知道多少神奇与秘密?
  尕哈烽燧的由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了库车,往县城西北走10千米,到了空旷无人的地界,眼前豁然一亮,蔚蓝的天空下,苍茫的却勒塔格山横亘于天边,一座高大的红色圆塔,仿佛一枚巨大的印章,屹立在山峰之前显得十分耀目。
  这就是盛名赫赫的克孜尔尕哈烽燧了。
  据记载,关于烽火台,早在商纣王时期就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新疆的烽燧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已派遣士兵,进驻龟兹地方,西汉中央政府为保护商业上和军事上道路的畅通,曾在丝绸之路上设置了许多烽火台,备上柴草火种,一旦发现敌情,点燃后浓烟直冲霄汉,一台点火,台台可以传递报警,统帅部就可迅速派兵遣将迎击敌军。
  从库车到拜城,盐水沟是重要的出口,通过黑英山乡踏向异国,也可以翻越冰达坂到达伊犁,因而,沿着盐水沟建烽燧,是必然的选择。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烽燧链中最幸运的一个,由于距盐水沟较远,这里又干旱少雨,却勒塔格山又为它挡住了大风,克孜尔尕哈烽隧得以度过近两千年的风雨,安然屹立于盐水沟边,成为研究古代交通、军事等的珍稀实物,是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路繁荣的见证。
  汉代的烽火台通常在台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悬挂装着干柴枯草的笼子,如有敌人来犯,夜间点着笼中柴草放火,叫做“烽”。台子上还堆放用以燃烟的狼粪、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烽燧由此得名。
  烽火台上面有什么
  3月4日,对龟兹文化很有研究的库车县退休老干部裴孝增说,烽燧的建造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在中原一带,临近河湖的地方,就地用黄胶土层层盘垒,夯实而成;还有的用天然板土、石块夹杂红柳、胡杨枝垒砌,每隔二三十厘米,铺一层芦苇,类似于建造塞墙;又一种在穿越山岳的地方,完全用当地石块砌成,每层石块间铺一层芦苇;还有一种是用土墼砌筑,每3至5层土墼间隔一层芦苇或红柳,这两种方法,在新疆是最常见的。而内地多用土坯,按照汉代“官墼”的规格,每块土墼重9千克,据居延汉简记载,“墼广八寸,厚六寸,长尺八寸;一枚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
  克孜尔尕哈烽燧虽身在新疆,却用的是内地的建造类型。顺着盐水沟再走3千米,才发现烽燧不是纯红色的,而是由红黄土混合夯土建起来的,土层里既没有石块,也没有红柳之类的植物枝条,合理地运用了新疆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特点,建造出省事又结实耐用的烽燧。
  烽燧的形状也不是圆形的,烽燧底部每边宽约6米至8米,是长方形的,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4.5米。
  作为中国首次将单体烽火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处古迹,克孜尔尕哈烽燧是目前古西域丝绸之路北道上建筑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烽燧遗址。
  烽燧高135米,相当于四层楼高,但据库车城内的几位老人说,其实原来要高一些,不过是不断坍塌,才落到现在的这个高度。
  由于克孜尔尕哈烽燧四壁陡直,几乎没有人上去过,除了在下面肉眼可见的几根木头露在外面之外,上面到底还保存有什么,目前没有人知晓,成了一个待解之谜。
  有关烽燧的凄美传说
  在维吾尔语中,“克孜尔”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克孜尔尕哈就是姑娘居住的地方。维吾尔族中最流行的民间传说:古时候,龟兹的一位公主长到16岁的时候,和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相爱了。然而,贵族的头都是方的,是不能和穷人成亲的。小伙子乔装成一个巫师,为龟兹王算卦时说他的宝贝女儿要被蝎子蛰死,必须要住在最高的地方,龟兹王就把女儿送到烽燧之上,于是小伙子时常攀上烽燧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相会。后来被龟兹王发现了,用乱石把小伙子砸死在却勒塔格山下,公主悲痛欲绝,最后在烽燧之上绝食殉情。
  在柔静如水的冷月之下,听着幽怨的胡笳之声,谁不为这位公主凄美的故事所感动?
  时光如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部门于苏巴什古城的塔殿之下挖出了一具女尸,她的头是方形的,众人哗然,更为神奇的是,女尸的腹中,竟然有一个胎儿!传说中16岁的公主是不是这具女尸,成了一个未解之谜。看来,只能让未来去找寻答案了。但龟兹贵族头是方的,在唐朝就已揭开了谜底。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龟兹贵族生下来后,趁着骨缝没有愈合,都用木架压扁,目的是与穷人的头型区别开来。烽燧还能保存多久?
  作为库车古龟兹文化的标志,克孜尔尕哈烽燧以它的完整和历史价值引起世人的注意。国家邮政局曾经发行过一枚小型张邮票,就是以它的造型为图案的。
  然而,历史的风云无情地剥离着克孜尔尕哈烽燧的肌肤,它身上的夯土不断地垮落着,留下了道道伤痕,是锋镝飞逝后的遗痕,还是风雨之刀雕刻的纹缕,已无从知晓,但目前的人为因素和环境正在加剧着对它的伤害。
  烽燧的西侧,有一个4米高的土坡,都是垮塌下来的土,上面布满了脚印。裴孝增说,20年前,这里的土台子还没膝高,可是,游人不断地在顺着这里试图攀登,土不断地落,20年不到,就垮了这么多。
  就在烽隧旁边的一条简易公路上,2005年还有载重车辆从这里经过。
  而环境的变化对它的伤害也不亚于人为因素,由于水位升高,烽燧的底部已经被盐碱侵蚀。另外,盐水沟的河道也在不断地逼近烽燧,两者的距离还不到5米,一旦有大的洪水,它们的距离还会进一步拉近。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要防止夯土垮落,只有喷一种新型的涂料,喷上以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保证烽燧的安全。
  可是,这种涂料价格很昂贵,地方上负担起来有压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烽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无权管理它,甚至不能动它,只有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来处理。
  烽燧伟岸的躯干伫立漠野,夯筑的肩胛,在时光长河中坚硬挺拔,这枚静憩在天空一样辽阔的大戈壁上的龟兹文化的印章,真要从我们的视野之中随风而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龚喜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