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 十字路口的艺术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魅力阿克苏》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73
颗粒名称: 龟兹 十字路口的艺术丰碑
分类号: I253.6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走进库车,就走进了龟兹故国的都城。2005年1月24日,我和黄昏同时到达库车。冬天的库车像一位卸了妆的妇人,安静而饱满,沧桑而生动。透过车窗,看见太阳在不远的天空中散射着微弱的光芒。龟兹是西域诸国中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国。从政权建设角度看,职官制度较完备,其治所在今库车。北有天山流下的雪水,南有塔里木河,农业相当发达。
关键词: 龟兹 新闻报导 历史

内容

第一站 龟兹故都民族的辉煌
  走进库车,就走进了龟兹故国的都城。2005年1月24日,我和黄昏同时到达库车。冬天的库车像一位卸了妆的妇人,安静而饱满,沧桑而生动。
  透过车窗,看见太阳在不远的天空中散射着微弱的光芒。天空有些晦暗不清,一如大地上许多隐遁的历史。
  龟兹是西域诸国中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国。从政权建设角度看,职官制度较完备,其治所在今库车。北有天山流下的雪水,南有塔里木河,农业相当发达。
  龟兹又名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冶炼、酿酒业也比较发达。龟兹国有自己的文字,人们擅长音乐舞蹈。东汉初,佛教传入龟兹,魏晋后得以盛行。
  东晋时,前秦将领吕光伐龟兹立王弟帛震为王。其时,高僧鸠摩罗什和声振长安的琴师苏祗婆均为龟兹人。库车城的东边是如今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城,干净光鲜,然而冷清。
  正在筹建的步行街两边,有两排玫瑰色调的建筑,仿佛几个老成的年轻人,沉默中透出几许期待。
  西边是老城区,浓烈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新城与老城中间夹杂的皮朗古城、汉代名延城、唐代名伊罗卢城,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便将西域的首府放在了龟兹(今库车)附近一带。
  汉宣帝时期,龟兹王降宾娶汉宗室解忧公主女与公主同入朝,学习汉制,回来后“乐汉衣服制度,治官室,作徼道周卫,出人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深受汉文化影响。
  龟兹建筑师们利用特殊的地形,巧妙地从希腊、伊朗、印度等各国建筑文化中吸收自己需要的成分,进而再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融为一体,所以当年的龟兹之辉煌是可以想像的。
  一晃千年,如今的古城还在吗?又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第二站 皮朗古城 冬天的安静
  25日清晨,空气清新,漫步杏花路再折往天山路,一千米外的地方,矗立着一块石碑,字迹已模糊,凑近一看,“龟兹古城”字样依稀可见。
  石碑背后是一片果林掩映的民宅,一条小路弯弯斜斜地从石碑脚边过去,小路左边依偎着一条小渠,右边是一堵残墙,墙上稀稀落落地长着荒草,高高低低地向西蜿蜒。
  从地图上看,这里就是古城北墙了。跨过石碑,沿着小路进去,就是当年辉煌一时的西域首府——龟兹。
  古城早已废弃。如今东、南、北三面仍有残存的城墙,夯土建筑,周长约7千米。
  资料里是这样记载的:“东墙长1446米、高约7.66米;墙外每隔40米左右,有长宽各4.8米的马面。南墙长1809米,断续残留。北墙长过2000米、高2.4米。西墙已无迹可寻。”据说,城内建筑遗址曾经比比皆是,从发掘情况看,早期文化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石器、骨器、陶片。另外还发现少量铜器和汉五铢钱。
  从晚期文化层中,曾出土排列整齐的一组大陶缸,共33只。还出土了铺地用的莲纹花砖、蓝纹砖、筒砖、其纹饰、形状与唐代长安大明宫的铺地砖略同。
  此外,还出土有乾元通宝、开元通宝、中字钱和大历元宝等古钱币。
  位于文化路上的县政府后面就有古城墙。东墙和南墙也残存,独缺西墙。据勘查,古城呈方形,墙周长8千米,这与玄奘所记:“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相符。
  一般认为皮朗古城即唐西域首府龟兹伊罗卢城,也是汉代延城所在地。这是上个世纪中下叶,北大教授黄文弼经过两次考察后在《新疆考古的发现》里确认的。
  随着时光流逝,如今这里叫做皮朗村,人口密集,很多遗址已近消失。当年黄教授资料里记载的面积将近400平方米的哈拉墩,如今都已经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土了。
  即便是保存较完整的北城墙,如今也已经成了年轻人谈心的好地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年轻人这样告诉我:“这里安静,特别是冬天。”
  他们对于历史有些漠然,对于这个地方,他们更看重的只是安静,也许这也是对历史缅怀的一种方式。大美无言,我这么相信着,继续游走。偶尔几声咳嗽引来狗吠一阵,天籟一般和谐而寂寞。
  游走一天,没有什么收获,古迹模糊,而在古迹遗址上生活的人们也似乎不愿更多的交谈,在安静的听完我的问话以后,他们总是歉然一笑,摇头离开。
  “大河在那边。”这是我在这一天中听到的唯一一句指点,这是在一位维吾尔族大娘微笑着听完我关于皮朗墩方向的话以后伸手指向的一个方向。
  我感谢万分,顺着大娘指点的方向走去,没有土墩,却与库车河不期相遇。
  河上横着一座桥,桥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询问时,我才知道自己已来到了库车老城,宽阔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作坊密集,从音像店里飘出的动听的民族音乐。
  一位老人在路边闲坐,对于我的到来似乎没有察觉,他说:“古城,河那边。”河那边没有古城,河边只有古渡,古渡上也有位同样的老人给了我同样的答案:“古城,河那边。”我奔波于这边与那边之间,临到黄昏,坐在古渡的夕阳里,看着悠闲而忙碌的人们,想起彼岸,彼岸是个永远不可到达的地方,虽然与我们只有一河之隔。
  第三站 昭怙厘寺 如今的荒凉
  26日,在滞留了一天之后,租车前往苏巴什古城,出库车县城东北约20千米来到却勒塔格山脚,被当地人称之为苏巴什故城的昭怙厘寺依山而卧,面对着南面一片空旷。
  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教圣地,如今是荒凉凄凄,沉寂无语。它是西域境内在新疆天山以南遗留下来的历史上最大的一座佛教遗址,大约始建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盛极一时,是研究丝绸之路佛教兴衰的见证。
  唐代高僧玄奘这样描述当时的古寺:“荒城北四十多里,接山间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文中的“伽蓝”即寺院,河的两岸各有一座寺院,名称都是“昭怙厘”,因寺院分立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今人称东、西昭怙厘寺,以示区别。
  进得寺来,沿坡西上,残垣断壁中,一座大殿临河而立,残余的三面高墙用结实的泥土夯筑而成,大殿四角嵌有无数马蹄面,仿佛无数眼睛安静地看着世界在外面枯了又荣。
  整个大殿分前、中、后三室,两边还有耳房。在长80米、宽50米、高13米的跨度中间却找不到一个支撑点,可以想像当时建筑师们的高超技艺。
  古城工作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这里是集体讲经说法的地方。相传,公元4世纪,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大寺升座,为西域各官员讲经,弘扬佛法。公元630年,玄奘也曾经慕名到这里讲经两个多月。
  大殿出来,左边10米之外相邻的是寺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佛塔。工作人员指着塔北侧底部露出的一个黑洞说:“那里曾经挖出过(木乃伊)古尸,到现在都解释不了。”那是1978年,库车县文管所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因洪水冲刷而显露出来的洞穴,洞中有一个木棺,棺内葬有一个青年女子,她腹中还有一个胎儿。木棺和古尸现陈列在库车文物馆里。
  古尸的随葬品中还有一件最为引人注目的东西是一个木雕龙头,说明墓主是个有一定身份的人,很可能与龟兹王室有关,但一个有身孕的女子缘何葬于佛寺,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
  站在塔顶,举目远眺,对岸的东寺一样沧桑而壮观,两寺中间宽阔的河床上,库车河平缓而过。
  无法想像当时僧人们是怎样往来于东西两寺,因为河床平坦,不可能架设木桥。河水清浅,河面上更不可能通行船只,平时不发洪水时,河床是干涸的,要是洪水到来,河沟里的一切东西都将被洪水席卷而去。
  在维吾尔语中,“苏巴什”是“水的源头”或“龙口”的意思。公元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占据龟兹,随即伊斯兰教开始取代佛教的地位,昔日香火缭绕的昭怙厘寺顿时清冷萧条,在历史中逐渐黯淡了下去。而辉煌的寺院建筑最终成为空立山前的废墟,在清风中不言不语。

知识出处

魅力阿克苏

《魅力阿克苏》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本书分黄与绿的断代史、绿色进行曲、山河如此壮丽三部分,反映了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以及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举。阿克苏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奇特,是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曾是古龟兹、姑墨、尉头诸国故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