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鳍翅鸟”化石的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960
颗粒名称: 一、“鳍翅鸟”化石的发现
分类号: G236;X171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1991年4月22日,在新疆准噶尔东南断裂带西北部红山区二叠纪粉砂质页岩地层中,进行关于古鳕鱼古生态地理群的考察,发现了一块生态性状奇特,与古鳕鱼体态差别很大的化石标本,其出土地层的时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该化石前身两个胸鳍展开,宽大形似翅,胸鳍前有发育为前肢的迹象,其端部有5爪。它的身躯前背部无类似古鳕鱼鳞片结构,发现有羽毛特征,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经显微镜观察,其碳化羽丝仍然保留着,后半部有背鳍。发现有头、颈,颈部弯曲侧压于胸腹之下,头于右翅腋下伸出,身体左侧有大腿及跗跖骨、指骨等迹象。它对进一步研究“鳍翅鸟”原始羽毛,仍有参考价值,图解从略。
关键词: 新疆 “鳍翅鸟”化石 发现

内容

(一)“鳍翅鸟 ”化石第 1号的发现
  1991年4月22日,在新疆准噶尔东南断裂带西北部红山区二叠纪粉砂质页岩地层中,进行关于古鳕鱼古生态地理群的考察,发现了一块生态性状奇特,与古鳕鱼体态差别很大的化石标本,其出土地层的时代,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经过认真判读化石,仔细分析化石上的每一个痕迹(有些部位还借助于显微镜的观察),观察到一些新物种的生态性状。该化石前身两个胸鳍展开,宽大形似翅,胸鳍前有发育为前肢的迹象,其端部有5爪。它的身躯前背部无类似古鳕鱼鳞片结构,发现有羽毛特征,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经显微镜观察,其碳化羽丝仍然保留着,后半部有背鳍。发现有头、颈,颈部弯曲侧压于胸腹之下,头于右翅腋下伸出,身体左侧有大腿及跗跖骨、指骨等迹象。
  这一系列事实表明:新物种属于既有鱼也有鸟的生态性状,但从其鳍形似翅、有羽毛特征、有头、有颈也可以判断,这是鱼类向鸟类进化的临界生态化石,因为翅的演化还处在鱼的胸鳍上移扩大阶段,所以称它为 “鳍翅鸟 ”,见图 3-1。
  1.鳍翅的测定(按原标本大小)
  鳍翅由鱼的左、右胸鳍上移演化而来,展开形态为一近似直角三角形,与身体垂直,翅长为6 cm翅宽为3.5 cm,左同时展开,长度为 12 cm,前肘与鳍翅相连,肘端有 5爪,前肘指爪,完整,化石形态清晰可见。
  2.背鳍测定
  背鳍 1个,背鳍展开形态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其中一腰边与背相连,三角形底边为鳍端,鳍端展开最大宽度为2.1cm,背鳍长为3.5 cm。
  3.前背羽测定
  鳞已退化,为变态原始羽状,羽宽 1~1.5 mm,羽长4.5 mm。
  4.体形测定背鳍以前形态如鸟,背鳍以后形态如鱼。全身长满羽毛,背宽3cm,除头、颈外,其体长约15cm(因尾部化石断缺)。上述第1号“鳍翅鸟”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晚古生代二叠纪鸟类的进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这个新线索,已基本证明其生态性状为鸟类,但其全部器官是否已具备鸟的特征还需要解剖学的证据。因此,必须继续发掘这方面的化石资料。
  (二)“鳍翅鸟”化石第2号的发现
  1991年6月9日,在前述第1号化石出土地点,又发现了“鳍翅鸟”第2号化石。与第1号“鳍翅鸟”化石相比,差别很大。它形成于浅湖沼相泥岩上,生态形体已经部分分解,但还保存了部分骨骼、脏器可以辨认。腰荐骨明显,并有尾椎骨痕迹;两块肺叶,其中一块分解,肺气管外露,另一块还未分解,肺叶上肋骨槽非常清楚。在靠近肺叶处有类似鱼类卵巢两块,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巢中卵体清楚,有部分肠道脏器也清晰可见。该化石的发现,为证明“鳍翅鸟”的演化,提供了解剖学上的依据。第一,腰荐骨是鸟类骨骼系统中特有的骨骼特征;第二,肺叶上肋骨槽是鸟类呼吸系统脏器的特征;第三,卵巢类似鱼类。由此可见,原始“鳍翅鸟”还保持着鱼的胚胎组织,具有种群演化临界生态的解剖特征,同时也是“鳍翅鸟”特有的祖征,见图3-2。
  (三)“鳍翅鸟 ”化石第 3号的发现
  1991年10月12日,在上述两块化石出土地点的西边300m处,发现第3号“鳍翅鸟”化石。该化石形成于二叠纪浅湖相泥岩,表面有深姜黄色粉砂岩薄层,主体岩性为浅灰色泥岩,形态清楚。该化石“鳍翅鸟”头部分解,头骨外露,并且头骨不在原位,移向腹后臀部左侧,鼻腔开裂,面颅、脑颅完整,口张开,上、下颚完整齐全,眼眶骨清晰。这一头骨的发现,对完善它的骨骼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化石“鳍翅鸟”颈部分解,并向身前左上部斜移,颈部羽毛整齐清晰,胸骨移向右前方,颈部与胸骨在左右鳍翅前方,呈“八”字形散落,其间有类似节肢动物多足纲的“马陆”,成为两类耦合伴生,前肘及肘端指爪,在胸前有残留部分。左右鳍翅展开,腹部向上,后背鳍稍有侧压,但鳍形清楚,尾鳍钝圆,胸腹两侧羽毛清晰。前背羽毛柔软,羽轴不甚发育,胸腹羽短而硬,并作横向排列,背鳍与尾鳍之间,有向大型尾羽发展趋势。因此,该化石的发现,使“鳍翅鸟 ”原始羽毛的确切形态,及羽毛不同部位的差异性,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经鉴定该化石:鳍翅、背鳍形态特征与第1号“鳍翅鸟”化石完全一致,各部位羽毛特征比第1号化石清晰,由于头骨和尾鳍在化石上完整保存,因而补充了“鳍翅鸟”第1号化石的不足。经测量:该“鳍翅鸟”体长11.6cm头骨脑颅宽7mm脑颅前后长9mm,尾鳍根最大宽度1.5cm,尾鳍最大长度 2.2 cm,尾端圆,形不分叉,见图 3-3。
  (四) “”幼鸟)化石第 4号的发现
  鳍翅鸟(在第3号化石相同的时与地点发现第4号化石,它是第3号化石上断裂掉落下来的一个碎块,整个化石长只有7cm宽3.5cm。在这块化石上,“鳍翅鸟”的幼鸟生态形体是极小的,但两翅及头、眼清晰可见。它,的两翅展开,昂首欲飞的形态很逼真,身旁还有8颗卵的痕迹。经显微镜观察和图片放大,对其形态作了初步分析,并找出它与第1~3号化石的关系。该化石的鳍翅、头部形态与1、3号化石的“鳍翅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1、3、4号化石属于同种,第4号化石为“鳍翅鸟”的幼鸟,见图3­4。“鳍翅鸟”幼鸟化石的发现,对“鳍翅鸟”生长、发育、生活史的了解,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五)“鳍翅鸟 ”化石第 5号的发现
  1991年10月,采集到“鳍翅鸟”化石第5号。这块化石形成于二叠纪粉砂质页岩上,形态完整,头、眼、喙均清晰可见,两翅展开,并可见后肢,见图 3-5。
  (六)“鳍翅鸟 ”化石第 6号的发现
  1991年11月14日,在上述采集点向南5m处发现“鳍翅鸟”化石第6号,这块化石形成于二叠纪油页岩上,全态分解严重,只有左、右展开两只鳍翅比较清楚,还有部分羽毛,保存面积虽不大,但羽形均较清晰。它对进一步研究“鳍翅鸟”原始羽毛,仍有参考价值,图解从略。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