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鲵”的生态特征及演化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947
颗粒名称: “蛙鲵”的生态特征及演化探讨
分类号: G236;X171
页数: 12
页码: 23-34
摘要: 从1983年春起对博格达山前坳陷地带红山区进行多次考察,先后采集到一定数量的各种化石。其中有两栖类古有尾目、古鳕鱼、古鸟类、介形虫、瓣鳃类、昆虫,还有蕨类植物等。根据出土古有尾目的咽颅结构及其捕食方式推测,暂定名为“蛙鲵”。“蛙鲵”是原始两栖类的一种,在生物进化中是重要的古生态地理群,对其的分析探讨,是古生态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蛙鲵”化石产在距今2.7亿年的二叠系地层中,该组主要由油页岩、泥灰岩、粉砂岩、砂岩等组成。这是 “蛙鲵 ”鳃的退化及呼吸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蛙鲵”化石出土很多,其中有不少全态完整的化石,但大型的全态化石尚未采集到。
关键词: 新疆 生态特征 演化探讨

内容

从1983年春起对博格达山前坳陷地带红山区进行多次考察,先后采集到一定数量的各种化石。其中有两栖类古有尾目、古鳕鱼、古鸟类、介形虫、瓣鳃类、昆虫,还有蕨类(芦木、羊齿)植物等。根据出土古有尾目的咽颅结构及其捕食方式推测,暂定名为“蛙鲵”。“蛙鲵”是原始两栖类的一种,在生物进化中是重要的古生态地理群,对其的分析探讨,是古生态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蛙鲵”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蛙鲵”化石产在距今2.7亿年的二叠系地层中,该组主要由油页岩、泥灰岩、粉砂岩、砂岩等组成。红山区二叠纪一三叠纪(距今2.8亿~1.95亿年)地层沉积完整,层位连续,是研究地层时代及脊椎动物的理想区域之一,为世界上少有。
  在二叠系地层中发现如此完好而又丰富的两栖类化石,在我国实属少见。据资料记载,两栖类古有尾目,最早曾在中古生代的泥盆纪发现过。红山区二叠纪发现两栖类古有尾目,将其地质时代由中古生代推到了晚古生代,说明两栖类演化的地质时代跨度是相当大的。这一新的发现,对研究两栖类的时代、进化、地层划分及其在二叠纪的地理分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蛙鲵”的生态特征及演化探讨
  根据资料记载,原始两栖类是由鱼类进化来的。陆地环境远比水域环境要复杂而多变化,两栖类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各种器官的功能亦须与新的环境相适应。从采集到的大量 “蛙鲵”化石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现对其生态特征及演化作探讨。
  (一)皮肤构造及特征根据化石资料,“蛙鲵”皮肤颜色无法确定,皮肤表面有微小黑色斑点,且从颈、背至腰两侧均布有指纹条痕。“蛙鲵 ”的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且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由于“蛙鲵”经常出没于水陆之间,黑色斑点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当“蛙鲵”爬上陆地离开水域时,黑色斑点可使“蛙鲵”减少或避免紫外线穿透皮肤,损伤内部组织。皮肤上的指纹条痕,可能是适应物质交换的间隙结构,也可能由于两栖类的肺脏演化未能与氧气的需要量相配合,其部分呼吸作用靠皮肤进行。皮肤呼吸的必备条件是本身须具有透气性,并经常保持湿润,表分泌黏液的腺体则逐渐发达。这可能就是皮肤上的特殊构造,指纹条痕所产生主要理功能,见图 2-1。
  的生
  (二)鳃的退化及呼吸系统的形成 “蛙鲵 ”的鳃从化石上看,已经趋向退化,鳃不再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从呼吸系统的演化来看,鱼类的鳔和两栖类的肺是同源器官。鱼类用鳃呼吸,两栖类用肺呼吸。因此,“蛙鲵”鳃的退化,意味着向与鱼类同源器官鳔的根本转化,已经形成了用肺呼吸的系统。由于两栖类原始性肺脏尚不足以担负全部呼吸作用,其皮肤与口咽呼吸仍占呼吸量的大部分。这是 “蛙鲵 ”鳃的退化及呼吸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唾腺与舌的构造
  根据资料记载,原始的总鳍鱼类已具有颌间腺,位于前上颌骨与锄骨之间,其作用可能分泌毒液,以麻痹猎物。现生的陆栖两栖类,也具有颌间腺,能分泌黏液,以湿润及协助捕捉猎物。这是为适应陆上生活而发生的重要改变。
  从二叠系地层中出土的“蛙鲵”,其口腔内部结构如何呢?根据化石图像分析,确有颌间腺的存在,其口腔内中舌两侧有形如香蕉状肌肉,肌肉外侧有较发育的颗粒状结构,可能是腺体组织,并较为发达。口腔中心部位有舌,舌有舌鞘,舌尖外露,指向咽喉,其作用有取食给咽喉的功能,又为陆地觅食昆虫的武器。舌的形态有明显的倒置现象,可能与捕食昆虫时倒转弹射有力有关,两侧腺体可以提供足够的黏液给舌尖,增强捕虫时舌尖的黏度,或者分泌毒液麻痹猎物,吞食水面或陆地的昆虫。
  (四)鳍的退化与 “蛙鲵 ”四足的特征两栖类四足的形成,很多学者一致认为:水中脊椎动物登陆后,为适应陆地需要,由原来的鱼鳍型演化为五趾的兽足型,不但骨骼、肌肉及神经的构造发生了改变,并且前肢的胸带也丧失其与头颅间的连接,直接与脊椎相连,后肢的腰带也由原来单一的耻坐骨分化为三块骨(髂骨、耻骨、坐骨),与脊柱的荐椎相连接,使在爬行时发生强大的推动力,牵动身体前进,并可支持身体以抵抗地心引力。
  从出土“蛙鲵”化石观察:“蛙鲵”仍属原始四足类,它的前肢、后肢均具典型的五趾,并且前后肢一样长。前肢肩带发育,由肩胛骨与颈椎后的脊椎直接相连;后肢耻坐骨外,有明显的髋骨,髋骨窝与股骨直接相连。“蛙鲵”的四足及结构与比它更早更原始的坚头类要进步得多。可见 “蛙鲵”化石的四足结构,与很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
  (五)头骨的特征
  根据“蛙鲵”化石的头骨特征,推测“蛙鲵”可能是一种古鳕鱼类的类鳕骨鳞鱼进化来的。类鳕骨鳞鱼化石与“蛙鲵”化石,均出土于二叠系地层,其岩性都是粉砂质页岩,同时类鳕骨鳞鱼的头骨与“蛙鲵”头骨有近似的结构特征,这种头骨结构的近似性,为探讨“蛙鲵”的起源提供了依据。
  1.类鳕骨鳞鱼头骨特征根据化石,类鳕骨鳞鱼上颌骨的前颌骨长、下颌骨短,鼻骨、额骨、顶骨其长度约各占脑颅1/3。鼻孔小,鼻骨窄,鼻后骨与前额骨呈弧线,向前弯曲。顶骨比额骨宽,眼眶骨小,眶后骨及后额骨不清。齿尖而短,口裂大,见图 2-2。
  2. “蛙鲵 ”的头骨特征
  根据化石,“蛙鲵”颅骨变高,上、下颌骨一致,口裂大;齿长且呈锥形,前门齿4颗;鼻孔较鱼大,眼眶骨大,额骨变窄,顶骨靠前与眼眶接近,耳骨及后顶骨发育,见图 2-3。
  通过类鳕骨鳞鱼头骨化石与 “蛙鲵 ”头 骨化石的对比,其头骨结构特基近似图15。“蛙鲵”头骨结构特征与更早的坚头类相比,它们虽然均属原始两栖类,但头骨结构仍有较大差别。资料记载原始两栖类是由总鳍鱼进化来的,普遍认为总鳍鱼类与原始两栖类坚头类的头颅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由总鳍鱼类至两栖类的演化中,头颅逐渐变扁,基枕骨逐渐退化,翼骨逐渐变小,副蝶骨则逐渐增宽,外枕骨增大,前耳骨与上枕骨逐渐消失。所以,如仅从头颅的构造比较,人们几乎无法将总鳍鱼与原始两栖类(坚头类)加以分清。
  至于原始两栖类(坚头类)是由哪种总鳍鱼类演化而来?资料记载,现知总鳍鱼类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骨鳞鱼(又称为扇鳍鱼),另一类为腔棘鱼类,后者虽然原来生活在淡水中,但在三叠纪时期迁移至海中,其内鼻孔已经消失。在形态上它们具有上、中、下三叶的尾鳍,下鳃盖骨与内翼骨等部分或完全退化,所以绝不可能为两栖类的祖先。扇鳍鱼类又分为骨鳞鱼、孔鳞鱼与根齿鱼三科,此三科中谁是四足类的真正祖先,学者们的意见尚未一致。有的人持二系起源的看法,认为有尾类与无尾类由孔鳞鱼演化而来,其他两栖类则由骨鳞鱼演化而来。现今多数学者认为,全部两栖类系单系起源,都是由骨鳞鱼演化而来,其中的新翼鱼尤其受到重视。
  这里,对“蛙鲵”与坚头类头有很大区别的问题,作以下两点推测:第一,可能原始两栖类的坚头类与“蛙鲵”不是同一类起源;第二,类鳕骨鳞鱼很可能是古鳕的分异种,所以 “蛙鲵”与古鳕的演化有联系。因此,原始两栖类很可能属二系起源。
  (六)体形骨骼的测定
  “蛙鲵”化石出土很多,其中有不少全态完整的化石,但大型的全态化石尚未采集到。为了测量出红山区两栖类古有尾目一一“蛙鲵”的大型生态形体及其主要骨骼尺寸,将发掘最大的头骨化石和另一块与其相当的躯干化石,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测定。
  1.体形的测定与推算
  根据图2­4“蛙鲵”头骨和图2­5“蛙鲵”骨骼标本加上推测的部分颈椎和断裂的一段尾部,合成后“蛙鲵”的全长为55cm,最大体宽为8cm。查阅资料,两栖类古有尾目的 “蛙鲵”,这样的尺寸约为 10年龄段。
  2.头骨的测定
  (1)从眼眶后骨自两鳃盖之间测鳃间宽: 6.3 cm。
  (2)最大脑颅宽: 3.1 cm。
  (3)最大面颅宽:1 .6 cm。
  (4)从上唇至脑颅后骨长: 5.5 cm。
  (5)枕骨长: 1.0 cm。
  (6)眼眶骨长轴: 1.5 cm;眼眶骨短轴: 1.0 cm。
  (7)上门齿 4颗,最长门齿: 0.7 cm。
  (8)下齿最长: 0.6 cm。牙齿数约为 22颗,排列不齐,见图 2-4。
  3.肩胛骨的测定
  (1)肩胛骨扇最大宽度: 3.7 cm。
  (2)肩骨最大长度: 3.6 cm。
  (3)关节窝椭圆长径: 1.1cm。见图 2-6。
  4.股骨的测定
  (1)股骨中间骨径宽: 1.2 cm。
  (2)股骨最大长度: 3.3 cm。见图 2-7。
  5.腓骨的测定
  (1)腓骨中间骨径(宽):0.4 cm。
  (2)骨长: 2.2 cm。见图 2-8。
  6.骨盆的测定
  (1)骨盆最大宽度: 5.0 cm。
  (2)骨盆最大侧长: 6.3 cm。
  (3)骨盆中间最大长度: 3.85 cm。
  (4)骨盆前宽最大值: 2.5 cm。
  (5)骨盆后宽最大值: 2.5 cm。见图 2-9。
  三、“蛙鲵 ”的骨骼图解及复原
  详见图 2-1,图 2-5,图 2-10至图 2-16。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