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与龟兹先民直接“对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95
颗粒名称: 遗迹:与龟兹先民直接“对话”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62-163
摘要: 另外,在山区及河谷地带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古城、城堡、烽燧、佛寺和古代冶炼等遗址,成为中原王朝治理古龟兹地区的历史证据。在考古挖掘方面,首先进入古龟兹地区的是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探险队,他们大多打着考古探险的幌子,却干着窃取珍贵文物的勾当。中国考古学者在嘉庆二十一年首次发现克孜尔石窟,陆续有专家学者进入古龟兹地区作实地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科院新疆考古队、北京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佛教协会等组织专家对古龟兹地区各地进行考古发掘,众多考古发现和珍贵文物出土都在这一时期。
关键词: 新和县 龟兹文化 遗址

内容

古龟兹地区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如石斧、石镰、石犁、砍砸器、磨石、网槌等石器工具,这些器物被考古学界定名为“砾石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揭示了古龟兹地区史前文明的辉煌。此外,在古龟兹地区的古墓葬中还发现了大量石铜时代的陪葬器物,这也是破解古龟兹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实证。另外,在山区及河谷地带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古城、城堡、烽燧、佛寺和古代冶炼等遗址,成为中原王朝治理古龟兹地区的历史证据。在考古挖掘方面,首先进入古龟兹地区的是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探险队,他们大多打着考古探险的幌子,却干着窃取珍贵文物的勾当。中国考古学者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首次发现克孜尔石窟,陆续有专家学者进入古龟兹地区作实地考察。20世纪以后,著名学者黄文弼、韩乐然等人陆续来古龟兹地区考古发掘,并有许多收获。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科院新疆考古队、北京大学、新疆大学、中国佛教协会等组织专家对古龟兹地区各地进行考古发掘,众多考古发现和珍贵文物出土都在这一时期。
  远古先民的生活状态在墓葬中体现得比较完整。古龟兹地区墓葬习俗的变化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公元13世纪以前古代墓葬中的随葬物品,是研究那个时代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可以和史书记载相互印证,从而完整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性。除克孜尔古墓葬群之外,古龟兹地区考古发掘收获颇丰的还有多岗墓地,共发掘墓葬100座,均为石堆墓。墓葬习俗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墓口上方为大的砾石土封堆,封堆上堆以卵石,另有少量的石围石堆墓。在发掘过程中见有带墓道和墓室底部置棺床的石堆墓葬,墓葬的埋葬习俗有单人葬、两人葬、多人葬及一次葬、二次葬等。出土文化遗物的类型有石器、陶器、铜器、骨器、金器等,出土实物共计600余件。从出土遗物看,与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文化遗物大体相同,属于西部天山南坡山前察吾乎沟文化多岗类型,是古龟兹地区早期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的体现,墓葬的时代为东周至春秋。这些石堆墓主要反映了两汉以前古龟兹地区墓葬形制及葬俗特点,是早期绿洲农业经济和半游牧文化的反映。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给考古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还是能从其他文献中寻得一些蛛丝马迹。历史上古龟兹地区出现过许多操不同语言的民族,目前,根据考古发掘只能认定欧罗巴人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所著的《历史》中,曾描述了生活在中亚塞克人的情况。他将塞克分成水边塞克、牧地塞克、戴尖帽的塞克三种。有些学者曾经以为希罗多德的《历史》带有神话色彩,而不足以采信。但随着近现代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发现那些“戴尖帽的塞克”其实就是古龟兹地区古代居民之一。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古龟兹地区,北依天山,横卧绿洲,地理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丰富,一直有着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古龟兹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同各种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本土文化,这都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