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诗中的西域中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90
颗粒名称: 二、唐诗中的西域中道
分类号: K878.4
页数: 6
页码: 147-152
摘要: 西域中道指从瓜州经伊吾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经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经大海道至西州,而后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经西州、龟兹西去的道路。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中道的记述:“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据《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七》下记载入四夷之路,其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其中关于中道的记述十分详细,云:。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
关键词: 新和县 丝绸之路 西域中道

内容

西域中道指从瓜州经伊吾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经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经大海道至西州,而后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经西州、龟兹西去的道路。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中道的记述:“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据《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七》下记载入四夷之路,其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其中关于中道的记述十分详细,云:
  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昆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昆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拔达岭。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
  中道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西州(即裴矩所谓高昌,唐平高昌,置西州)、轮台、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过葱岭。唐诗中有所记录和反映的主要是上述诸地。
  西州在唐时曾一度非常重要。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唐军先征服了占领大漠南北的东突厥,接着消灭了依附西突厥的西域高昌国,设置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后又攻灭了焉耆和龟兹,疏勒和于阗则臣服于唐。这样,天山南路全部进入唐之版图。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内的交河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统辖焉耆(后为碎叶)、龟兹、疏勒和于阗四都督府,称为安西四镇。西州政治、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实写的诗较多。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提到西州,云:“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此时安西都护府已移至龟兹,从龟兹东来要经过西州。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至德元载(756年)更名镇西。”“镇西”也出现在唐诗中。《杂曲歌辞》中有《镇西》一首,描写西域景象,云:“天边物色更无春,只有羊群与马群。谁家营里吹羌笛,哀怨教人不忍闻。”岑参有《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唐诗对西州境内的景物描述甚多,也可说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西州气候十分炎热,著名的火焰山就在那里。岑参诗中不止一次地对火焰山附近的气候和景色进行细致生动的记述和描绘: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经火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
  西州境内的交河城地势险要,安西大都护府最初选择设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交河城建筑在一个高达30余米的土台上,台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它们在土台首尾两端交会,使土台成为一个柳叶状的小岛,并得名为交河。由于河水的冲刷,土台边缘成为陡峭的悬崖,使交河地势险要而易于守卫。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交河”语汇诗歌共计40首。究其原因,一是因其险要且曾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引起诗人的注意,二是这里也是丝绸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三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在不少诗人笔下,交河成为西域的代名词。如骆宾王有《从军中行路难》诗云:“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李元紘《相思怨》,诗曰:“交河一万里,仍隔数重云。”杜甫《高都护骢马行》诗曰:“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又有《前出塞》诗曰:“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晚唐诗人胡曾有一首《交河塞下诗》,在他的笔下,“交河”是虚指,不是实指,而是边塞的象征。
  焉耆一称作为实指,见于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一诗,在诗题中确是实指,而且是岑参在西域确实经过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铁门关位于焉耆西北,《新唐书·志第三十三下》:“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东晋法显和唐初玄奘西行时都经过此关,当时他们只写到了铁门关两崖壁立、只露一线的险峻。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军事上的险要吸引了过往此地的人们的注意,因此“铁门关”常常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岑参路过此地时,由于安西四镇的设立,铁门关上已经有了唐朝官吏的驻守管理了,其《题铁门关楼》诗云:“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从诗中也可见这里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只是相当于一个驿站,是过往行人歇脚之处,因此也可寄宿,岑参有诗题曰《宿铁关西馆》。岑参的诗多处提到铁门关,并描绘它的险要: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银山碛西馆》)
  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铁关是西去或东来的必经之地,作为意象,在唐诗中代表着中外交往的要道。贯休《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之二曰:“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
  龟兹是安西四镇之一,安西都护府于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移至龟兹城(在今新疆库车),称安西大都护府,因此龟兹城显得很重要,“龟兹”一名,在唐诗中有的是实指,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诗云:“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晚唐诗人吕敞有《龟兹闻莺》一首,云:“边树正参差,新莺复陆离。娇非胡俗变,啼是汉音移。”说明他们都亲身到过该地。有时则是诗人想象中东来西往的行人经行之地,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诗云:“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出漠独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可知这位胡僧回天竺国是取道中道。
  龟兹是乐舞之乡,唐代不少乐舞、乐器、乐舞艺人出于龟兹,因此在唐诗中更多的写到龟兹艺术:
  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刘商《胡茄十八拍·第七拍》)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由于中道的繁忙状况,唐诗对龟兹的记述较多。另外,唐诗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写到“安西”、“镇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岑参《安西馆中思长安》、《送人赴安西》、《醉里送裴子赴镇西》;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等等。因为龟兹是安西都护府治所,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其中除了少部分泛指之外,有的是指代龟兹的。唐诗中安西有时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杜甫《高都护骢马行》:“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有时又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如张籍《凉州词》诗:“无数驼铃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姑墨本为西域故国之名,唐置州于此,所以《新唐书地理志》中称“姑墨州”,“姑墨”之名在唐诗中没有出现,引起诗人吟咏的是这里的“苜蓿峰”。岑参的诗《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诗中的苜蓿峰位于龟兹以西的姑墨州葫芦河附近,是一个报警的烽火台。苜蓿烽,当在葫芦河附近。葫芦河,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西出拓厥关,⋯⋯葫芦河为阿克苏支流托什罕河。”今阿克苏一带即唐代姑墨州。
  疏勒是西域南道和中道相会之地。“疏勒,在安西府西二千余里”。从此地西行越葱岭可去往波斯、大食等国家。疏勒是安西四镇之一,唐诗中以此作为绝域之地的象征:
  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之一)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王维《老将行》)
  节比全疏勒,功当雪会稽。(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
  从唐诗对南道和中道两道的反映情况看,中道似乎相对于南道更为重要。从岑参的诗中我们可以得到解答。他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曰:“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就表明了从西州回来是要经过莫贺延碛的。他自己所走的北道也是出了阳关之后折向西北,取道莫贺延碛西边去往西州: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日没贺延碛作》)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过碛》)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
  杜甫的《送人从军》一诗中也反映了这一点:“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因此,中道不只是可以从汉玉门关往西北方向去往西州,还可以选择从敦煌出了阳关之后折向莫贺延碛去往西州。唐朝时在唐太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先后去世后,唐蕃关系破裂,进入长期的对抗和战争状态,南道受到吐蕃的威胁和侵扰。而唐置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始终在中道一线。可能受此影响,中道对于南道来说,更多为行旅所利用,所以有关的诗也比之南道要多一些。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