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龟兹龙马文化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80
颗粒名称: 四、龟兹龙马文化史迹
分类号: K203
页数: 3
页码: 113-115
摘要: 龟兹史料与考古实例对照的相互勘合表明龟兹龙马文化是西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这一悠久的文化内涵均已渗透于世俗神话传说和宗教之中。这个龟兹城北大龙池的传说是以神话色彩的方式而诠释龟兹是良马,即“龙马”的产生源地;其二,龟兹国人(土著)自认为是“龙种”来自“龙的传人”。库车县唐王城地处县城东南约80公里的荒漠中。龙首式柱头,直径10厘米,通长15厘米。尚有一件出土于克孜尔石窟寺的另类龙首陶祖,唐代,泥质红陶。以上所举例的资料表明,龟兹龙马文化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实物例证相互得到了印证,龟兹龙文化的传说已根植、渗透到社会埋葬习俗和宗教文化的领域之中。
关键词: 新和县 龙马文化 西域文化

内容

龟兹史料与考古实例对照的相互勘合表明龟兹龙马文化是西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这一悠久的文化内涵均已渗透于世俗神话传说和宗教之中。
  1.龟兹龙马的神话传说
  《大唐西域记》卷一“屈支国”条中载:“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橇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城中无井,取汲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饶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搆突厥,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这个龟兹城北大龙池的传说是以神话色彩的方式而诠释龟兹是良马,即“龙马”的产生源地;其二,龟兹国人(土著)自认为是“龙种”来自“龙的传人”。
  2.龙文化的形象例证
  龟兹考古发现的有关龙的资料主要有木雕的龙首及陶制的龙首等。主要有:
  (1)苏巴什西区塔庙墓葬
  地处库车河口东西两岸的苏巴什佛寺遗址久负盛名。墓葬则位于西区高耸的塔庙北侧。1978年秋发现时已被盗扰过。停放彩棺的木结构中有一件木雕的龙首构件。圆木雕刻的龙首,“颈部是锯出来的平面,眼眶后顶有一方孔,目、鼻、唇、口分明,眼珠突出,上唇外翻,上下各有尖牙一排,形象生动,并饰以红色,通长约15.7厘米”。
  (2)唐王城出土的木雕龙首
  库车县唐王城地处县城东南约80公里的荒漠中。古城建筑平面呈方形,墙垣为土坯和夯筑,周长约1074米,城墙高约8米,四面皆有马面及四隅筑角楼,城门置于西城墙的中部并有瓮城门建筑。城内有大型土台基,散露木建筑构件,如木雕龙首、木雕狮首、忍冬纹柱头等。城内曾出土陶、铜、铁、石器、龟兹小铜钱和唐代开元通宝等钱币。龙首式柱头,直径10厘米,通长15厘米。
  尚有一件出土于克孜尔石窟寺的另类龙首陶祖,唐代,泥质红陶。龙的双眼怒睁,吻部大张而含一男根。陶祖通长21.6、宽8.8、厚7.9厘米。夸张的艺术形象已表现出对龙的崇拜已是荒诞至极。
  以上所举例的资料表明,龟兹龙马文化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实物例证相互得到了印证,龟兹龙文化的传说已根植、渗透到社会埋葬习俗和宗教文化的领域之中。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