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龟兹文化与现实问题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41
颗粒名称: 五、龟兹文化与现实问题的研究
分类号: K203
页数: 3
页码: 5-7
关键词: 新和县 丝绸之路 龟兹文化

内容

历史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伟大遗产,如何合理利用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新和县文体广电局局长鲍自斌《浅谈新和县的历史文化》一文,详细介绍了新和县基本历史情况和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了解了新和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希望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彰显龟兹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新和县文联魏强《新和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承艺人的管理及保护——新和县对民间艺人管理保护的一些做法》一文,详细介绍了新和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承艺人的管理及保护,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为弘扬新和乃至龟兹地域民间优秀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新和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新疆新和县旅游局副局长徐苏豹《打造汉唐屯田文化下的新和县旅游产业探究》一文,对新和县汉唐屯田文化旅游产业情况、汉唐屯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汉唐屯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
  广东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王超杰《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浅谈》一文,通过对西域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认为在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可初步确定采用的内容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众多学者还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综合研究,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如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并成《渭干河绿洲与丝绸之路》,论述了渭干河绿洲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石云涛《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考察了唐诗中所涉及的西域地名和交通情况的内容,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暨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王妤《浅议地理环境对北方、南方陆上丝路及海上丝路的影响》及《早期的四海地理观与北海、西海的地望》,作者将地理环境引入丝绸之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角度。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心喜《“江南丝绸之路”命名刍议——兼议所谓“丝绸之路”的源头和起点在浙江》,通过对江南丝绸之路命名及丝绸之路源头和起点问题的研究,认为“江南丝绸之路”命名值得商榷;而新提出的“江南丝绸之路”,更多的是源于它的生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庆新《从澳佑(OcEo)考古看扶南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认为澳佑遗址是灿烂的古扶南文化的代表,也是东南亚海洋文明的典型,是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一个贸易中心,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等等。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孝迁《民国时期中西交通史译著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王应宪《现代大学中的“西北史地”教育》、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博士贾建飞《清代新疆的内地移民与采金业的发展以乾嘉时期为中心》等论文还进行了专题研究。
  经过3天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取得了以下的成绩:第一,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对龟兹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第二,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贡献;第三,进一步明确了新和县在古龟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促进新和县,乃至新疆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光明前景。会议提出今后在历史上的龟兹国中心区域之新疆库车、沙雅、新和、拜城等地,将携手共同打造“大龟兹文化圈”,以整体推进龟兹文化学术研究。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