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汉唐以来的龟兹文化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38
颗粒名称: 二、关于汉唐以来的龟兹文化的研究
分类号: K203
页数: 2
页码: 2-3
摘要: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就《唐代屯田与新和》做了大会主旨发言,认为古龟兹所在的新和县藏有40多座汉唐古城,文化底蕴深厚,神秘而令人向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龟兹学研究无论学术内涵,还是文化价值,都堪与敦煌学研究、吐鲁番学研究相比肩。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树辉《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相关历史——兼论龟兹石窟的始毁年代》一文,通过对西天山南北地区居民所属部落及其语言、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回鹘文文书反映的历史背景的研究,认为西天山南北的布古尔以西地区和伊犁河流域于11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喀喇汗王朝攻占。龟兹石窟便是于这期间开始损毁的。
关键词: 新和县 丝绸之路 龟兹文化

内容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就《唐代屯田与新和》做了大会主旨发言,认为古龟兹所在的新和县藏有40多座汉唐古城,文化底蕴深厚,神秘而令人向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龟兹学研究无论学术内涵,还是文化价值,都堪与敦煌学研究、吐鲁番学研究相比肩。
  新疆新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邢春林研究员《新疆渭干河西岸唐代烽燧遗址的调查与研究》一文通过对渭干河流域的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渭干河西岸烽燧、关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新疆渭干河西岸唐代烽燧遗址群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预警防御体系,烽燧遗址既环绕驻军屯田遗址群,又兼顾丝路中道烽燧线的布局及完整,具有卫护丝绸之路中道和唐安西都护府军事基地的双重功能,是特点较为突出的一段烽燧遗址群,使我们对该地域的烽燧体系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朱悦梅《从出土文献看唐代吐蕃占领西域后的管理制度》一文,探讨了吐蕃势力从青藏高原进入西域后,面对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区域文化特征的新占领区,其军事建制体系运作的特征与其管理体系的演变轨迹。从而考察吐蕃的管理模式在其制度体系内如何实现转换,以保证吐蕃新占领区利益与本土利益保持政治生活的平衡关系。
  新和县委史志办杨持纲《由“李崇之印”与“汉归义羌长印”引发的一些历史思考》一文,从对李崇的身份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作用等问题的探讨出发,认为“李崇之印”与“汉归义羌长印”在新和县的出土,是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的最好物证。
  新和县委党校朱顺金《浅谈隋唐时期龟兹白氏政权之始末》一文,通过对白氏政权的建立、灭亡过程的阐述,总结了白氏政权对西域长时间统治的特征,对研究古龟兹地区众多佛教文化遗址具有现实意义。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树辉《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相关历史——兼论龟兹石窟的始毁年代》一文,通过对西天山南北地区居民所属部落及其语言、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回鹘文文书反映的历史背景的研究,认为西天山南北的布古尔以西地区和伊犁河流域于11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喀喇汗王朝攻占。龟兹石窟便是于这期间开始损毁的。

知识出处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的24篇优秀论文,主要围绕古龟兹文化传统、龟兹文化与丝绸之路、汉唐屯田文化等课题展开论述,探讨了龟兹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古龟兹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