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13
颗粒名称: 区域经济
分类号: F061.5
页数: 60
页码: 255-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区域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经济计量模型在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领域应用初探、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研究、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和产业发展基本取向研究等。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区域经济

内容

经济计量模型在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领域应用初探
  刘频 刘兴德
  根据《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地区发改委承担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目标要求研究》课题,研究期限为2011—2015年,部分指标展望至2020年,形成专题报告。
  一、专题研究的工作方法
  一是广泛收集资料。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为此,我们从资料数据入手,做了大量的采集工作。分别到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指挥部、地区援阿办、地区统计局、地区人事局等部门及地区发改委各科室收集有关人才或人力资源的统计资料、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各专项规划及课题研究资料,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学术资料以及重大项目有关前期和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等资料。在所收集的资料中,尤其是地区统计局提供的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9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地区发改委《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的建议》等资料对本次调研课题的完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在完成资料收集工作以后,对资料重新加工整理,对地区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4296个法人单位基本情况、2009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5977个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的数据重新按国民经济行业,按人力资源、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技术等级进行分类汇总,结合地区2004、2009年经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研究地区人力资源和人才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发展趋势。根据《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的建议》,预测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趋势、速度和经济总量,为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总量的预测奠定基础。
  三是开展重点调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市)、企业和经贸、人事、劳动和就业保障、招商、旅游等部门,通过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全地区人才现状和主要发展思路,听取“十二五”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建议和措施。
  四是全面深入学习研究和国家相关政策,为确定地区人才发展目标、思路和布局奠定了理论基础。确定“十二五”人才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布局是专题调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体现地区2010-2020年人才工作方向性的标杆,也是指导专题调研的先决条件。
  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张春贤、努尔·白克力等自治区领导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地委书记黄三平2010年6月7日在中共阿克苏地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文件精神,明确了2011-2020年人才需求和预测专题调研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
  二、专题研究技术路线和成果
  预测和确定人才发展目标,除了常规预测方法,本次预测我们还采用了弹性系数法、一元线线回归和柯布—道格拉斯等计量经济分析模型。现就柯布—道格拉斯模型为例简要说明。
  理论依据:经济增长是由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资源配置、结构创新等因素所推动。而在资源、资本和劳动等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本的形成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渠道为教育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包括普通教育支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劳动者上岗培训等)支出、社会公共教育(文化传播媒体等)支出。
  模型的建立:根据以上原理,为验证从业人员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构造了柯布—道格拉斯模型(被认为提供了对现实经济的合理描述的一种简单的生产函数),即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以物质积累、人力资本数量、人力资本质量为自变量,构筑了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LnYt=LnAt+aLnKt+βLnLt+γLnHt
  其中:α为物质资本对产业的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γ为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以2004—2008年数据为样本,经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后显示,现阶段,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每增加1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加0.001亿元。同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业人员每增加1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加0.003亿元;而物质积累每增加1亿元,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346亿元。由于样本数据量仅有2004、2008年两年,样本量偏少,模型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资本投入带动,而人力资本作用较小。为此,下一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整要围绕如何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由于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数据加工量过大,所需要资料过多,本调研课题仅对人才总量需要和趋势进行了测算,具体人才需求的布局等还需要借助其他技术方法予以补充和完善。
  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测算的2015年分行业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采用人才需求弹性系数模型对人才的布局进行预测(人才需要弹性系数=人才需求增长速度/分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详细对国民经济60个行业的人才布局进行了测算。
  修正目标和布局的有关数据。人才需求预测是建立在2004、2009年两年数据基础之上,由于数据量偏少,为稳妥起见,我们采用了已测算的人才发展趋势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定的目标要求相结合的办法,对人才需求目标和布局有关数据进行修正。①人才发展速度按《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08—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4.6%的要求计,2015年地区人才总量达到107077人;②按《规划纲要》全国2015—2020年要求的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2.9%计,2020年地区人才总量达到123530人;③按《规划纲要》要求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即37312人,比2008年增长48%;④按《规划纲要》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8%,即52235人,比2008年增加9倍。⑤按《规划纲要》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10%,即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2353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达到1235人、4941人、6177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经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和采用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技术处理,反复修正,最后形成专题研究成果,即《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研究》,目录如下:
  1、阿克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效1.
  1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1.2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加速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结构趋于优化
  1.4人才输出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
  2、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口素质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2.2教育投入不足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2.3教育结构需要继续调整
  2.4人才数量少,质量低,高层次人才少,结构不合理
  2.5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3、阿克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
  3.1人才需求总量
  3.2人才产业需求结构预测
  3.3人才素质预测
  4、人才工作重点要做好的工作
  4.1建立新型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4.2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配置使用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4.3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新体制
  4.4创新人才工作思维,确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才观
  4.5培养学习型个人,建立人才教育和培训的新机制
  4.6培养人才与调整人才结构相结合
  当然,本次专题调研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对人才需求预测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深入细致;此外,人才预测的基础数据仅有2004、2009年两年的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由于数据量偏少,对人才的现状、发展趋势的把握和2015年人才需求的预测存在一定误差。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目标研究
  侯冠东 刘兴德 董淑雯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必须以新的思路取得新的突破。实施科教兴阿、人才强阿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各类人材的培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是实施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重要突破口。阿克苏地区作为一个维吾尔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阿克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阿克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规模效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据2004年、2008年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按照经济普查的口径(第一产业未完全统计),全地区从业人员168972人,比2004年增长6.0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78158人,比2004年增长43.4%,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4年的34.2%提高到2008年的46.3%;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40324人,比2004年增长128%,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4年的11.1%提高到2008年的23.9%;技术工人12853人,比2004年增长374.1%,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是从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还是从技术工人的角度来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含量均得到大幅跃升,地区持之以恒实施的科教兴阿、人才强阿战略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加速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与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相对应,地区经济正经历着发展史上又好又快的时期。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07.9亿元,比2004年增长64%,年均增长13.2%,向前推一个时期,即2000年—2004年,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也就是伴随着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地方生产总值的增速也相应提高了1.6个百分点。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人均地方总值由2004年的5979元/人提高到2008年9616元/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扩大,结构趋于优化
  2004年以来,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年均22.89%的速度快速增加,2008年全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6人,比2004年增长115%,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除传统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等人才聚集行业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25.1%、采矿业增长413.1%、制造业增长252.3%、建筑业增长7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05.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53.9%、房地产业增长20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2.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188.5%,人才行业分布更加合理。虽然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行业每万名从业人员各类专业人员增速低于全地区平均水平,但人才的拥有量仍高据榜首,其中教育行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6698人、卫生5792人、文化3479人、金融2743人,分别高出全地区平均水平4312人、3406人、1093人、357人。
  (四)人才输出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
  2008年全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数3208人,比2004年净增2869人;成人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数3945人,比2004年净增1024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数8382人,比2004年净增3797人,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均有大幅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得到极大的加强。同时,地区基础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2009年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44.9%,比2004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幼儿阶段的“双语”培养得到了强化,人才培养的后备资源得到了快速充实。
  二、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素质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文盲人口达11.8万人,文盲率达7.9%,比全国的6.72%高出1.1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过低,高中、中专受教育程度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较低。县或城市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虽也高于农村,但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关甚远。
  (二)教育投入不足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矛盾突出
  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近年虽有大幅增长,但难以缓解长期欠帐的矛盾,各级财政和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不断增长,但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高中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困难多、学校缺少教师周转房、双语寄宿制学校校舍严重不足、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规模很小、功能不全、“双语”师资培训基地缺乏、教师编制紧缺、教职工严重不足、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学校管理人才紧缺等问题。
  (三)教育结构需要继续调整
  一是普通高中招生数量过少,不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仅为44.9%,高初中学生人数相差悬殊,使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使很多学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无力升学深造,如果不能接着进行高中或职业技术培训,他们的知识很难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加快调整普通高中的规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以适应跨越式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高等学校招生和发展高等技术教育的要求。二是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调整转型,尤其是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偏低。
  (四)人才数量少,质量低,高层次人才少,结构不合理
  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0.76%,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14.2%,大专学历占31.3%,而中专及以下学历从业人员占了53.74%。从人才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则更低,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占1.5%,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7.2%,初级技术职称人员占15.03%,人才的知识结构还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才还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许多人大学毕业后一次分配定终身,再无深造学习机会。
  (五)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中,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三个行业占了65.59%,非生产性人才是地区人才的主体。在地区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煤炭开采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企业、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拥有的人才数量仅占全地区人才总量的5.55%,经济主战场的专业技术力量明显不足。而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则更低。
  三、阿克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
  由于地区人才数据库尚不完善,理论上还有较大欠缺,技术方法掌握不足,现仅能根据2004、2008年人才现状资料,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对地区“十二五”时期和2020年的人才需求进行粗略地估算,仅供参考。
  (一)人才需求总量
  人才的需求总量变化受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劳动力总量、科技水平、人口总量、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与人才相关度的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预测“十二五”和2020年人才发展总量。
  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半,经济发展速度较“十一五”明显加快,跨越式发展的特征明显,为较好地满足阿克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基于目前地区人才培养的实际,在人才发展速度上暂按《规划纲要》中提出的2008—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4.6%的要求计,2015年地区人才总量达到107077人,按全国2015—2020年要求的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2.9%计,2020年地区人才总量达到123530人。
  (二)人才产业需求结构预测
  围绕“64122”工程建设,按照人才需求与产业的发展基本匹配的原则,同时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2015、2020年的产业人才资源需要预测如下:
  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表(一)
  
  到2015年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077人,2020年达到123530人。要按照上述目标,才能保证加速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稳步提高第一产业人才的需求。
  三是人才素质预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产业、各部门吸纳从业人员的数量有较大增长,预计年均增速比2004—2008的加快1个百分点,达到年均2%的增长速度,由此预测2020年地区城镇单位全部从业人员预计达到186559人,按《规划纲要》要求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即37312人,比2008年增长48%;按《规划纲要》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8%,即52235人,比2008年增加9倍。按《规划纲要》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10%,即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12353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达到1235人、4941人、6177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四、人才工作重点要做好的工作(一)建立新型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一是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丰富人才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大中专院(校)教育的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适应;采取合力培训、外派、定向、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急需的煤炭、纺织、石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跨世纪人才。
  二是大力开展以人才在职培训为中心的综合化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才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动适应能力。逐步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新型继续教育体制,确保人才得到定期的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等方面的在职培训。
  三是增加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教育投资的比重,实现投资结构的战略调整,把由重生产性投资和项目投资,转向对人才资源的超前性投资;通过国家扶持、地方财政拨款、企业社会资助等各种途径,加大对急需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奖励在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以及在人才培养、引进、举荐等方面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二)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配置使用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完善人才市场,建立以人才市场为主体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培育人才市场主体,积极培育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才流动、竞争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调节职能,稳定用好现有人才队伍。不断开展行业和县、乡人才对口交流,建立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的定期轮岗、交流轮换制度;制定优惠政策,保持生产第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
  (三)以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新体制
  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发挥人才的才能,克服人才管理中的弊端,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实现由单纯管理型向综合管理服务型转变。综合运用工资、职称、奖励等手段,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按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深化职称评定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推行专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
  (四)创新人才工作思维,确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才观
  一是树立经济发展以开发物质资源为中心向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中心转变的观念。长期以来,充分开发物质资源,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资源竞争的时代被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科技竞争时代所取代。虽然目前地区发展思路的重点仍是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资源导向型战略,但从适应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未来地区必须由自然资源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变为人才资源导向的发展战略。为此要把人作为资源和资本,强调开发的潜能,围绕有利于人才成长、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主观能动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这是搞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理念。
  二是树立人才开发模式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开发模式转变的观念。随着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组织结构模式不断变革,为发挥人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才管理要由“控制型”管理向“指导与激励型”管理转变。人才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影响人才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开放和信任的人才环境,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工作,使人才能够相互合作,发挥最大价值,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现实的条件。在实施人才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重视人才内在需求的人性化管理,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机制、体制方针,营造培养、吸引、凝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培养学习型个人,建立人才教育和培训的新机制
  培训教育是实现人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开发、获取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一种基本动力,继续教育是提高人才能力的重要条件,不断学习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基本途径。从目前情况看,引进人才是必须的,但大量的人才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培养。因此,创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型个人,真正把人才培训作为一种开发、一种投资和一项新型的重要产业,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一是建立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资本积累机制。教育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导内容,在人才资源开发中起关键性作用。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迫切要求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人才的开发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才素质的提高,为人才资源的挖掘和使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开发人才资源,就是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资本积累机制,从知识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提升人才资源的素质,调整人力资本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培养学习型个人,鼓励更多的个人参与终身学习,形成自觉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社会氛围,通过培养学习型个人来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二是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实施终身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继续教育是积累人才能量、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环节,是知识更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激发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要强化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规划与协调。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者继续教育实施办法,严格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实现从记录凭证向资格凭证的转换。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依托国内科研院所建立继续教育基地。要适时充实、改进培训内容。围绕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以及与发展市场经济相关的内容进行知识更新。要加大培训教育投资力度。培训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部分,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武器,要建立多渠道投资的体制,政府对教育经费要列人年度预算并逐年增长;企事业单位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建项目、技术革新和事业发展投资中,也要确定适当比例用于继续教育。此外,还应当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拓宽培训教育投资渠道。
  (六)培养人才与调整人才结构相结合
  围绕“64122”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推进地区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上,努力实现人才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相互促进。
  要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入才工作信息化建,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和产业发展基本取向研究
  刘频 朱建明 刘兴德
  一、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预期目标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目标确定的依据
  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三个因素:一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根据统计部门分析,按全国9%的GDP年均增幅以及人口等因素来测算,以2008年为基准,到2015年我区人均GDP年均增速要达到10.5%,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也就是每年GDP增速必须要超过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地委中心组学习会上黄三平书记讲话要求指出,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1.5番,在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到2020年再翻1番。
  根据上述要求,按全国9%、自治区12.5%的GDP年均增幅以及人口等因素测算,以2008年为基数,到2015年全国、自治区人均GDP分别为39943元/人、39983元/人,以自治区2015年人均GDP39983元为目标,若以2010年为基数,则阿克苏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要达到27.1%GDP年均增长29.6%GDP达到1000亿元,比2010年翻1.87番,。到2020年GDP达到,1994亿元,比2010年翻1番。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按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15%的增速测算,到201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须保持年均17.1%的增幅才能达到西部平均水平”。
  根据上述要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按西部12个省市年均15%、自治区17.1%的增幅测算,以2008年为基数,到2015年西部地区、自治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613元/人、34516元/人,以西部地区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613元/人为目标,以2010年为基数,阿克苏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要达到2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按15%的增幅测算,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79元/人,分别比全疆和西部地区高出1861元、1802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据初步匡算,2010年-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量预计可达21169亿元,相当于过去30年中央对新疆转移支付总量的3倍多”;“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266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二是地区“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经济指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投入1元固定资产投资,将产出1.428元增加值,地方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8。三是浙江省未来十年将在阿克苏地区投资150亿元左右。四是浙江省民营资本雄厚,经济活跃,已在阿克苏有了一定投资,“十二五”在中央大力支持新疆发展和浙江省对口帮扶政策的激励下,更为浙商提供了投资、创业的平台,浙商必将成为阿克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根据上述要求和数理分析判断,2015年GDP要达到1000亿元,则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778亿元,年均增长37.2%,五年累计投资2278亿元,比“十一五”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翻2番。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是当前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时期,调整结构的立足点就是扩大内需,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二是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改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口岸建设,加快发展边境贸易,实施进出口优惠政策、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等,都对商贸物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地区“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指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全社会每创造一元的财富,则有0.254元用于直接的物质消费,地方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95。
  根据上述形势和数理分析判断,2015年GDP要达到1000亿元,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达到253亿元,年均增长33.2%,翻2.07番。
  (五)人口目标确定的依据
  2001年以来,地区人口呈U型增长,即2001-2003年人口平均增长2%-2.3%,2004-2007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近两年增长速度又恢复到了2001-2003年的水平,2009年地区人口达到218.1万人,比上年增长2.26%。同时考虑到阿克苏地区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已经到来,加上地区经济活跃度日渐增强,外来人口逐年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人口年均增速达到2.25%,以此为据,2015年地区人口将达到249.3万人,但要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工作,才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现有的12%的水平。二、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期间预期目标的支撑依据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
  “十二五”期间,中央对新疆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任务。阿克苏地区做为全疆的资源富集区,优势资源转换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有中央的大力扶持,有全国经济最活跃的浙江省的大力援助,更有喀什打造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阿克苏具备了良好的先发优势。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地委、行署提出了“把阿克苏率先打造成新疆经济的增长极和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当前的中央新疆座谈会的政策取向,充分表明了民生领域的建设将由中央、浙江省尽最大努力扶持,这就使地区能够围绕“把阿克苏率先打造成新疆经济的增长极”这一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集中精力,放手一博,关键要把地区的几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一)有效地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为地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在土地、财税、投资、金融、进出口、产业、人才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解决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以上政策地区各部门、各县(市)都要认真研究,如果政策上使用得当,地区产业发展将如虎添翼,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远大于中央的资金补助。
  (二)积极鼓励和引导浙江省民营资本到阿克苏地区投资
  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独特,具有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专业市场非常活跃、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的特点,而这正是阿克苏地区的弱项,阿克苏丰富的资源正是浙江省的劣势,地区着力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大多与浙江互补性强,尤其是在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与精深加工产业、特色旅游业等方面借助浙商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
  (三)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为千亿元生产总值目标夯实基础
  一是做大做强石油石化工业。“十一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国家电网四家央企在疆投资将达到4360亿元,比“十一五”将有大幅提高。要协调中石油、中石化加快地区油气生产力和储备基地建设,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要积极利用投资大幅增加的契机,与中石油、中石化就炼油项目进行磋商,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1000万吨的生产能力。积极利用“逐步放宽天然气利用政策,增加当地利用天然气规模”的政策优势,除满足城乡气化需要外,积极争取天然气用量,力推100万吨乙烯、200万吨化肥项目早日达产。围绕上游产业,加快塑料制品、化纤制品、橡胶制品和精细化学工业发展,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如果上述目标得以实现,2015年石油石化产业将创造增加值124亿元(其中石油加工50亿元,乙烯34亿元,化肥30亿元,其它10亿元)。如果加上石化下游产品的拉动作用,预计2015年该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将达到140亿元左右。
  二是加快煤电能源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地区煤电能源产业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持续加大对能源的需求,以喀什经济特区建设为核心,必将形成旺盛的能源需求,借此机遇,阿克苏电力基地建设将有望成为南疆片区的支撑电源。根据电力弹性系数分析(电力弹性系数为电力消费年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十一五”期间阿克苏地区平均电力弹性系数为1.47,据此测算,2010-2015年地区年均电力需求量增长速度将达到43.37%左右,2009年地区发电量为28.27亿千瓦时,2015年电力需求将达到245.5亿千瓦时,如果加上喀什、克州、和田用电量的大增,电力需求还将大增。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南疆地区电力消费将快速增加,对阿克苏地区的电源建设和南疆片区的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地区能源基地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必须优先发展电力工业。要按照坚持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抓好国电库车火电厂二期2×33万千瓦、库车第二火电厂2×30万千瓦、徐矿阿克苏热电厂二期2×30万千瓦等一批火电项目建设,加快南疆750线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积极利用中央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序开发阿克苏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建设梯级电站。利用中央规划建设一批5000千瓦以上并网光伏电站,建成3至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政策,发展地区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鼓励和支持热电联产和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但就目前已在建和规划建设的电力项目,全部投产合计总发电量将达到121亿千瓦时,缺口电量将125亿千瓦时。2015年,若按245.5亿千瓦的发电量测算,2015年电力行业将创造增加值27亿元左右。在煤炭资源开发方面,伴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在做好现有矿井的扩产的同时,继续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力争“十二五”末达到3000万吨的产能,并借助中央提出的“以准东、准南、库拜、吐哈等煤电为主,加大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建设2至3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的要求,积极争取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按3000万吨的煤炭产量计,2015年煤炭开采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将达到50亿元。
  三是加快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发展。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鼓励焦化企业推进焦化副产品深加工和余热发电项目,提高焦化产业综合效益。做好煤炭资源优化配置,力促已规划的盐化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力争至2015年有两家盐化工项目投产运营,主要盐化工产品达到200万吨左右,就可创造70亿元的增加值。
  四是培育壮大钢铁冶炼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按照中央提出的“适度发展钢铁冶金,加快发展铜、镍、铅、锌等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的政策,全力以赴做好300万吨的八钢拜城生产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形成产能;加快新探明的铌、钽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可研规划和开发利用,2015年按300万吨的钢铁产量计,可创造增加值50亿元。
  五是培育壮大棉纺产业。用活用好中央提出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抓住自治区规划纺织工业“两城七园一中心”战略布局的有利机遇,加快阿克苏地区“纺织业城”和沙雅纺织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加快纺纱、织布、印染及服装加工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打造为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加工基地建设,按300万锭纺织的产能,预计2015年纺织行业将创造增加值10亿元。
  六是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依据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借助企业的人才、品牌、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提升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整体水平。同时,争取中央在“支持粮油、林果、番茄、啤酒花、肉类、乳制品等特色农林牧产品深加工业,力争将阿克苏建成为国家绿色农林牧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的要求,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七是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十二五”期间,随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下游与之配套企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农副产品深加工设备和采掘业机械装备、输变电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棉纺织装备等。若按2009年工业行业结构中的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0%的比例测算,预计该行业将创造37亿元的工业增加值。
  八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十二五”期间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积极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浙江企业以扶持阿克苏企业上市为中心,开展并购重组,加快具备条件的企业股份制改造,争取浙江省和自治区保荐机构在阿克苏培育优质上市公司资源,争取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加大对新疆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指导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2-3家企业成功上市。
  (五)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目前全区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96%,而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17.1%,农业每立方水产出量仅为1.37元,远低于全国7.6%的平均水平。南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已经接近承载能力,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十二五”期间,在重点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田上大基地建设的同时,优先发展现代节水滴灌技术,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基础工程建设。要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改变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实现农业发展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把依靠科技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中,切实加大农、林、牧、渔业各项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十二五”期间,预计农业增加值增速为10.1%,农业增加值达到128亿元。
  (六)其他方面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78亿元,累计投资2278亿元,占“十二五”期间建设项目22847个、总投资7815亿元的29.1%。若暂按2015年778亿元的投资计算,按2009年18%的增加值率估算,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140亿元。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业,随着石油、石化、煤炭、林果、棉纺等产能的迅速增加,将获得大的发展,加上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预计将带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十一五”期加快3个百分点,增速达到17%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1亿元。
  综上,经对各个主要行业的分析,经初步测算,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8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9亿元(工业增加值402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27亿5);第三产业增加值241亿元。与1000亿元的目标相比,尚有103亿元缺口,就需要地区各县(市)、各部门积极谋划项目,尤其是在工业领域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通过工业的发展弥补缺口,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完成。经调整后,预计到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29.85∶30.36∶39.79调整为12.8∶63.1∶24.1。
  (注:本文数据系分析比较和研究预测,尚不能引为规划数据,仅供领导和有关规划人员参考)
  编者按:作者郑海涛是地区发改委一名干部,此次受地委组织部委派入驻拜城县,以其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经济视点捕捉到湿地生态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作了大量深入的调研,以详细的数据和开放的眼光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现予以发表,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以城带乡以点带面以旅促农协调发展
  ——合理利用拜城县湿地生态资源调研报告
  郑海涛
  “十二五”期间,中央对新疆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任务。自治区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七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指出使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拜城县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南疆工业新城、阿克苏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潜力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产业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随着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随着今年地区驻拜工作组到农村、社区深入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工作的开展,我作为地区发改委一名干部、工作队员在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的同时也结合自身职业特点进行了些探索和调研。现就如何利用拜城县丰富的湿地资源,以城带乡、以点带面、以旅促农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谈点思路和想法。
  一、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意义
  拜城县是干旱荒漠区的湿岛绿洲盆地,水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好,县境内冰川有木扎提冰川、喀拉古勒冰川、土盖别里齐冰川。地表水全部为山区降水、冰雪融水补给,通过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尔河流入盆地,年径流量为27.54亿立方米,加各处溢出泉水5.24亿立方米,每年地表总径流量为32.78亿立方米,水资源比较丰富,围绕5条大河流域湿地分布广泛。拜城县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北道所创造的龟兹灿烂文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龟兹文化的瑰宝,拥有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魔鬼城与察尔其雅丹地貌景区、铁热克温泉度假区、天山阿克布拉克草原生态风景区、铁热克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优势和著名景区(点)。
  通过围绕地区打造“龟兹故地、西域精萃”的整体形象,建设“丝路文化重镇、休闲避暑之都、绿色生态名城”旅游品牌,以拜城丝路历史文化、龟兹艺术文化、民俗旅游为重点,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口,多视角展示拜城县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风情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提高拜城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拜城旅游产业大发展。形成以历史文化重镇拜城为中心,以克孜尔石窟艺术文化、铁热克温泉、阿克布拉克草原、雅丹地貌和丝路古道景区为龙头,点、线、面结合,山区、平原、湿地、城镇互补,休闲度假、避暑观光、丝路历史文化、石窟艺术文化、民族风情、绿色生态游、探宝与探险特种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空间格局。构建南疆地区景点最精湛、服务完善、交通便捷的旅游经济区,逐步成为南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增加拜城县的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并成为全县经济的带动产业;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就业机会,改善部分贫困居民的生活,以及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将拜城县由地区旅游辐射地转变为旅游集散地,由观光旅游区转变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区,把旅游业逐步培育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融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二、目前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拜城县以克孜尔石窟、铁热克温泉、阿克布拉克草原、雅丹地貌和丝路古道等景区为依托旅游业迅猛发展。拜城县2001~2009年旅游接待与收入经营情况(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县旅游业呈加快发展趋势,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7%;国内旅游收入973.8万元,增长26.8%。旅游直接收入占GDP的0.43%,三产的1.43%;而旅游业及其带动的产业总收入,占GDP的1.86%,三产的5.76%。
  表1拜城县2001~2009年旅游接待与收入经营情况
  2009年,拜城县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完成旅游直接收入7482万元。但是作为拜城县“6321”工程中的六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还是比较薄弱,总体上还处于有“点”无“区”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线路“点多线长、旅长游短”。现有的旅游主线是307省道,它主要穿越了盆地内的绿洲与雅丹地貌区,对区内的冰川、峡谷、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表现不足。游客多是从阿克苏、库车出发以拜城两大知名景区克孜尔石窟、铁热克温泉为主要游览区观光,多是一日游走马观花。其它景区由于路途远知名度低往往是望途莫及。
  2、拜城克孜尔石窟、铁热克温泉两大知名景区分别处于拜城县城东西两点,景区间相距120多公里。虽然在拜城县城周边有部分乡村风情农家乐,但旅游基础设施和开发滞后,档次和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未形成一小时车程(60公里半径)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景点线路或景区,从而使拜城县城无法发挥旅游集散地的作用。
  3、历史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宣传。拜城县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至2000年10月,全县有登记在册的文物点6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克孜尔千佛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刘平国治关城诵、多岗古墓群、库木落克兀肯、温巴什千佛洞),厚重的文化积淀被誉为龟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景点有“故事”、有特点的不多,旅游点的文化与科学内涵挖掘不够,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4、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现有景点来看由于点散、线远没形成区域,产业链没有空间延伸,对当地经济拉动和农、牧民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发展绿色湿地生态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名城
  拜城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要素全、特色鲜明,产品互补性强,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旅游业的开发前景广阔。在做好现有景区功能完善、内容提升的基础上,应从抓住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入手,以湿地生态旅游为切入点。通过利用拜城县城区附近丰富的湿地资源加快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不仅可以衔接拜城东西两翼克孜尔石窟、铁热克温泉核心景区,极大地充实本县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区域旅游的美誉度,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而且可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快速流动,带动、激活县域相关产业向纵深发展,把拜城率先打造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名城。
  1、以点带面以“河谷湿地绿色生态风光”为主题,拜城康其乡木扎提河、喀拉苏河河谷、河口冲积三角洲湿地为开发切入点,衔接拜城东西两翼克孜尔石窟、铁热克温泉核心景区,提升拜城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由于康其乡阿热勒村距地处S307省道74公
  里处,距县城13公里,喀拉苏河和木扎提河交汇于该村东南部,并形成了近千亩河口冲积三角洲湿地。同时,还有可供开发冷水泉,红柳滩以及当地人称为“台湾城”(5大队)的湿地孤岛,湿地附近地貌原始灌木丛生,湿地核心区水生植物丰茂、野生鸟类飞翔,在“台湾城”中漫步绿树成荫,随处可见较原始的民居和劳动生产工具如木质的榨油、磨面工具和木质车轮等,多处种植有乡土树种桑树、杏树、土苹果树、黑加仑、葡萄、核桃极具乡土气息。无论从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来看都具有开发价值。
  2、以城带乡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可以把康其乡“台湾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同拜城县滨河公园以东沿木扎提河谷逐步开发绿色生态农业观光连为一体,以发展当地特色果蔬采摘、畜禽产品品尝、休闲餐饮娱乐、宾馆服务等,既可以缓解农副产品销售难、地少人多就业难的矛盾,又能使城乡逐步一体化,带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城市的绿肺”的湿地可以说是天然氧吧和垃圾过滤器,河水经过它的过滤可以变得更加清澈,作为工业新城的拜城来说起意义之大不言而喻。
  3、以旅促农化解当地湿地保护和农民与环境争地矛盾。以“台湾城”湿地为例,该村人口285户1378人,耕地面积3443亩,人均耕地2.5亩。近年来不断出现耕地“围剿”湿地的情况,导致湿地水源减少,水生植物、水栖动物、鱼类、迁徙鸟类的逐步减少。还因为河谷、河口湿地具有丰水期吸水,枯水期放水的自然调节水的功能,而且多为天然泄洪区。随着湿地的退化,每年汛期到来河谷沿岸都会出现耕地、牲畜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状况。因此,与其花大量人力物力抢险抗洪不如开发绿色湿地生态旅游,通过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农业发展、富裕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自然修复,建立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
  4、依托当地民俗遗迹增添龟兹文化内涵。拜城县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应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要挖掘龟兹历史文化内涵,古为今用,为我发展。可依托“台湾城”现有原始的民居和劳动生产工具如木质的榨油、磨面工具和木质车轮,以及拜城特有的岩盐器皿、煤雕、土纺织等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资源建立龟兹民俗风情展示区,既可向广大游客展示本地龟兹民俗风情,又可作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展示新旧社会发展和深入开展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机遇发展绿色湿地生态旅游
  1、从国际、国内大环境来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前所未见的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国际、国内对湿地保护和开发也愈加重视。如放眼全球被河流改变的城市首推美国的圣安东尼奥,虽然规模在德克萨斯州屈居第三,可因为优越的生态环境让圣安东尼奥成为发达的商务城市、旅游城市、会展中心、健康中心,其城市魅力跻身全美城市“第一方阵”。我国北方城市潍坊也是如此,通过河流生态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生态环境让潍坊成为北方少有的宜居城市。我国西部地区2000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投资2172.2亿元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一系列林业生态重大建设工程,大大加快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保护和建设进程。
  2、从阿克苏地区来看有全国经济最活跃的浙江省的大力援助,更有喀什打造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阿克苏具备了良好的先发优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地委、行署提出了“把阿克苏率先打造成新疆经济的增长极和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当前的中央新疆座谈会的政策取向,充分表明了民生领域的建设将由中央、浙江省尽最大努力扶持,这就使地区能够围绕“把阿克苏率先打造成新疆经济的增长极”这一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集中精力,放手一博,把地区的几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为此,提出“十二五”期间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加大道路交通、物流仓储、乌什口岸开放、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等力度,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餐饮、宾馆、物流、商业、文化、休闲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地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努力把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南疆、面向中亚的商贸旅游集散地。
  3、从拜城县自身来看,拜城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县,而且是一个资源强县,具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60余种矿产,是南疆的煤炭基地、阿克苏地区的电力能源基地和水资源供给地,主要有木扎提河、喀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喀拉苏河、克孜尔河流入盆地,年径流量为27.54亿立方米,加各处溢出泉水5.24亿立方米,每年地表总径流量为32.78亿立方米。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人均生产总值10000元,增长20.1%;财政收入43086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完成财政支出79635万元,增长26.41%。雄厚的矿产资源和经济优势为拜城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通过实施“6321”工程发展六大产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和温州援拜的实施,特别是浙江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大省,援建交流也可为拜城县的旅游业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援建队伍不仅带来了他们的资金、技术,也带来了客源、市场,对拜城县的旅游业也可起到不可估量的宣传推动作用。拜城县和库车县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上有较大的竞争性,但在自然资源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温泉、湿地、魔鬼城和古道旅游资源,可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发展。
  五、政策建议
  1、由于生态旅游开发所涉及的问题政策性较强,应认真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在土地、财税、投资、金融、进出口、产业、人才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为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间题。
  2、按照地委、行署的部署有效地鼓励和引导浙江省民营资本到拜城投资。浙江省经济发展模式独特,具有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专业市场非常活跃、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的特点,而这正是阿克苏地区的弱项,阿克苏丰富的资源正是浙江省的劣势,地区着力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大多与浙江互补性强,作为拜城县尤其要在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与精深加工产业、特色旅游业等方面借助浙商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
  3、要坚持促发展和促就业并举,围绕绿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旅游景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石窟艺术文化”、“庙宇宗教文化”、“山地草原风光”、“河谷湿地草原生态风光”和“神秘荒漠风光”等主题,逐步打造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丝路历史文化、石窟艺术文化、庙宇宗教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和旅游线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拜城县旅游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色生态资源的稀缺性也在逐步凸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态区域也将越来越少,从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系统的完善性、市场竞争力、区域经济和社会条件来看,拜城完全具备形成“绿色生态”和“古色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为疆内生态旅游目的地。
  狠抓节能减排打造“绿色阿瓦提”
  ——阿瓦提县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筱元
  近年来,阿瓦提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力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大力提升企业和全社会的资源优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努力向管理要节能效率,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009年全县万元GDP生产总值综合能耗2.4599吨标煤,同比下降2.06%,节能量0.48万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03%;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885.46吨、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749.93吨,两项指标均控制在年度减排计划范围之内。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组织协调体系逐渐完善健全。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经贸、发改、统计、建设、财政、环保等1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例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确保了全县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二)严格考核,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及时制定了《阿瓦提县单位GDP能耗统计办法》、《阿瓦提县单位GDP能耗监测办法》、《阿瓦提县节能工作考核办法》、《阿瓦提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阿瓦提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阿瓦提县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阿瓦提县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阿瓦提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每年分管县领导与阳光热力、鲁泰丰收棉业、永和油脂等耗能高、排污量大的重点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对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节能工作重点任务进行细致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半年和年终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各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有力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
  (三)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有效推进。
  一是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依托年产20万吨棉花秸秆资源优势,引进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国能阿瓦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1×1.2万千瓦生物发电项目,年生产“绿电”0.8亿度,提供草木灰约8000吨,节约标准煤5万吨;积极推广沼气池、太阳能技术应用,累计建设沼气池7159井,年节省煤5011吨、节电71.59万千瓦,加大高效节水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累计推广滴灌棉田24.58万亩,年节水约4000万立方米。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重复用水利用率达61.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6%。二是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新上项目能源审计和环保评估审查,鼓励、支持重点企业、行业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落实好节水、节电、节煤等各项措施,实现节能降耗、企业增效的目标。三是大力推进企业节能技术进步,积极引导、督促重点能耗企业进行节能技改,加大对阳光热力、兴隆免烧砖、永和油脂、海丰油脂等技术落后、高能耗企业投入,指导督促其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产能提升。四是全面落实车辆油改气工作。“十一五”以来,累计改装公交车40余辆;改装出租汽车160辆,双燃料出租车占出租车总数的90%以上。五是加强公共机构节能指导,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起,通过安装声控灯、节能灯、控制空调使用时间、最大限度的无纸化办公、加强公车管理等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六是严格落实污染物减排,全面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切实从源头上加强污染控制,不断加强对重点企业排污监管以及县城氧化塘的管理,全面启动县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辖区内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95%以上;深入开展大气环境治理,积极开展阳光热力公司脱硫工程和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四)广泛宣传,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不断提升。
  积极利用“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6·5”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声势浩大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国家节能政策和日常生活节能降耗小常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节能降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设部门深入建筑地施工队伍送发宣传单和讲授节能降耗知识;旅游部门指导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开展“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教育活动;教育部门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节能宣传进校园、进教室、进课堂活动;科技部门大力宣传了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广电部门制作并播出了节能减排相关新闻、专题片县电视台和广播滚动循环播放;质监部门重点宣传了节能政策、法规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广泛宣传,营造了全社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良好氛围,各族群众对资源优患意识明显提高,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的努力,阿瓦提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长远发展考虑,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困难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偏短,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阿瓦提县是产棉大县,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工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工业结构主要是以棉纺、棉油等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偏短,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装备水准低、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能源消耗高。阿瓦提县发展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指标、环境容量指标严重不足,节能减排任务任重道远,压力非常大。
  (二)节能减排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对节能减排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不足,重经济增长、轻节能减排意识依然存在,未能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投入与产出的辨证关系,在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方面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体节能减排效果。
  (三)节能减排投入不足。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意愿不强烈,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实施力度不够:一些老企业,因负担重、设备陈旧,对落后的生产能力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一些企业在发展上重外延、轻内涵,因节能减排的投入大、收效慢,投入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技改项目需要资金缺口大,筹集资金困难。除此之外,由于阿瓦提县财力有限,对节能减排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欠账较多,对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设备更新改造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影响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四)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有待创新。
  一是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面临着配套政策措施不足、调控不力的状况,在财税政策、专项扶持投入、示范引导激励等方面尚未形成配套体系,更多地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进行,难以更大程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节能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杠杆难以引导和促进节能降耗工作。三是对一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制度、办法,如何在阿瓦提县实施,尚在探索之中,调控在总体上还缺乏手段。
  三、对策及建议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发展资源消耗少、对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加能耗、排放的环境容量指标,为工业化发展预留空间。
  (二)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门槛。
  把好行业准入关,在符合产业政策前提下,坚持低耗节能项目优先原则,确保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的顺利上马,严控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把节能评估和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第一道准入门槛,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节能和环保评估审查,凡新建项目达不到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环保和节能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予以关闭。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各个领域,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大力发展废旧物资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治理和转化;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重点行业、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四)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
  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落实一批对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示范项目和企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秸秆发电技术等,逐年扩大节水滴灌面积;发展“绿色”能源,支持鼓励阿瓦提国能生物发电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新上项目,发挥阿瓦提县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加快谋划、推介、招商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积极推广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地、节水、节肥和节药技术。
  (五)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县财政增加投入,政府应设立节能减排或者清洁能源发展基金,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项目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在污染物处理设施和供热、供气工程的建设、运营中引人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加大对落后设备技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脱硫设施建设、运营投入,实现节能生产、清洁生产,保证治理效果。
  (六)加强对节能减排的考核监管和宣传。
  进一步完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推广方面的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到节能工作中。大力宣传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环境保护法》及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节能减排意识的贯彻和普及,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等活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企业主及广大群众节能减排意识,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广泛宣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重要性,形成更加浓厚的节能氛围,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提供舆论支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定期公布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知识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型工化、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新农村建设、经贸流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