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801
颗粒名称: 阿克苏地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分类号: F287
页数: 10
页码: 169-178
摘要: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的优质陆地棉和长绒棉生产基地。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已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地区优质棉基地经过13年的建设实施,已形成库车、沙雅、新和、阿克苏市、温宿、阿瓦提六大优质棉生产基地,逐步建成了农田水利、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农机服务等优质棉基地所具备的配套设施,拥有棉花收购加工、棉纺、皮棉销售、良种加工供应等完整的产业链,并积累了丰富的棉花生产经验,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棉花质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棉花产业已成为地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严格实行品种区域化布局,重点向阿克苏市、库车、沙雅、阿瓦提、新和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商品棉 基地建设

内容

一、优质棉基地建设情况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的优质陆地棉和长绒棉生产基地。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已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地区优质棉基地经过13年的建设实施,已形成库车、沙雅、新和、阿克苏市、温宿、阿瓦提六大优质棉生产基地,逐步建成了农田水利、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农机服务等优质棉基地所具备的配套设施,拥有棉花收购加工、棉纺、皮棉销售、良种加工供应等完整的产业链,并积累了丰富的棉花生产经验,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棉花质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棉花产业已成为地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区植棉业发展迅速,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资源配置和区域优势逐步显现,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主产棉区、高效棉田集中,以优质高产高效抵御市场风险,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89.36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436万亩,增加246万亩,总产由12.96万吨增加到46.3万吨,增加33万吨,棉花总产量已占全疆的近三分之一,单产由68公斤/亩提高到106公斤/亩,提高38公斤/亩,成为新疆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之一。棉花收入年均为农民提供了50-60元的增收空间,棉花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多年保持在37%至45%之间,显现出优质棉生产显著的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阿克苏地区的棉花生产发生了飞跃,从一个植棉小区发展成了一个植棉大区,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棉花良种繁育生产体系进一步健全,棉花整体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十五”期间,围绕棉花新品种选育、高标准原种生产和完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基地重点建设了品种优化工程,集中资金建成了1个区域原种生产基地、5个商品种子生产基地,地区6个优质棉基地县(市)配备了种子脱绒、加工、精选等进口主机设备和配套仪器设备,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种子加工生产线、彩钢板厂库房和高标准种子繁育田,初步形成了棉花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良繁体系。使地区棉种的加工能力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0%,种子加工质量提高了一个等级,带动了全地区棉种加工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良种面积实现全覆盖,优良品种覆盖率100%。
  三是建设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实施节水示范和高标准棉田工程,促进了地区节水农业发展。“十五”以来,为提高产棉区的综合科技含量,推广棉花高效节水技术。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六大主产棉区共建设实施棉花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项目和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23个,项目区棉花单产提高了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棉花生产用水保证率和水利用率的提高,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带动了产棉区高标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2009年,地区棉田节水面积已达130万亩,占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的28.8%。
  四是棉花生产科技手段得到显著改善,为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棉区农技推广工作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优质棉基地建设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主产棉县(市)农技服务体系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农技推广工作手段有了很大改进,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九五”、“十五”、“十一五”棉花基地建设,为地区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棉花生产的优势、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原棉品质全面提升,具备了优质棉生产的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棉花已成为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阿克苏地区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均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但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劳动力紧缺和科技力量薄弱等不利于棉花生产的条件。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配套率低,灌、排工程老化失修,抗旱能力不足,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区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由于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和管理维护机制,投入缺口大,欠账较多,工程老化、损坏失修严重、效益衰减。阿克苏地区现有700多万亩耕地,灌溉用水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仅为0.30~0.45%,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没有针对棉花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供需矛盾突出,不能经济用水。农田普遍存在次生盐渍化现象,影响了单产的提高。
  二是棉花品种混杂问题仍然存在,棉花品种、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全面解决,高等级棉(1-3级)比例70%,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也有在棉花采摘、晾晒、贮存、装运、交售等环节对棉花质量控制不严的间题;三是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地、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已购置了仪器设备、新建和改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并在人员技术上进行了充实,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地、县服务推广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但仍存在设施不全,尤其是乡镇基层基础设施简陋,工作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手段落后,制约了农业新技术、良种繁育的推广和普及。
  四是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大力推广棉田节水。目前,我区农业用水效率低,水利用率只有45%,农田灌溉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平均每亩灌水量达到750立方米。棉田节水面积仅完成了37%,还有近300万亩的棉田未实现节水。
  五是劳动力少,拾花困难。虽然地区各棉区已实现了棉花播种、田间管理的机械化,但在最费人工的棉花采收环节仍是手工作业,到了收花季节,劳动力紧张极为显著。收花时间拖得过长,既给棉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浪费,并影响棉花品质。地区每年棉花采收季节需要20万左右的采收工人,每年都存在采收工严重不足、且采收费用不断增加,造成用工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区棉花市场竞争力。加之由于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种植结构不统一,农户经济底子薄,政府投资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不足,政府重视程度和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不够,使机采棉技术推广受到制约。
  六是棉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目前地区有纺织企业22家,纺织用棉量不足棉花总产量的10%,其余棉花均以原料形式外调,且现有纺织企业的产品都以出售棉纱为主,而更深一步的加工没有,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到我区棉花产业总体效益的发挥。
  七是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棉花效益。近年来地区棉花生产受大风和冰雹等灾害的影响频繁,每年受灾面积在20万亩以上,今年又受低气温的影响,造成棉花单产和品质不高,影响了地区棉花生产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措施及建议
  一是仍然坚持“填平补齐、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建设要求,继续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种子工程、高标准棉田、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高。积极推行无公害植保,建立以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达到有效控制棉花病虫害发生。全面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攻关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棉花产业全面升级,力争在“十二五”,棉花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800万担以上,充分发挥基地的系统效益和整体水平;
  二是合理调整棉花生产布局。坚持压缩低产区、压缩分散棉区,稳定棉花主产区,使地区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向优势区域集中。严格实行品种区域化布局,重点向阿克苏市、库车、沙雅、阿瓦提、新和、温宿为主的高产优质棉区倾斜,大力推广优质棉品种、标准化生产体系。在抓好以“六大棉区”为主的40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在提高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以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为核心,将棉花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区域集中,形成细绒棉、中绒棉、长绒棉的发展格局。狠抓种子工程,以建设南疆棉花原种培育基地为目标,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和生产加工水平,形成从原种—区域原种—商品种—大田产业链,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完善棉花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地区棉花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促进优质棉基地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增强科技对棉花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新品种繁育和推广,增强生产发展后劲。为了提高棉种繁育质量,保障棉花良种供应,在棉花生产大县重点建设棉花良种繁育基地、优质棉花及棉种加工、检验、仓储设施等,全面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开展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根据棉区生产特点,以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田效益为重点,选择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县、大乡,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通过组装配套关键增产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实现大面积增产,亩产皮棉在100公斤以上,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促进棉农增产增收。同时注重培养一批棉花专业人才,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落后于棉花生产发展的状况。
  四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实行节水灌溉。继续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节水为核心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和灌区续建配套投入,结合水源特点确定灌溉方案,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确定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通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棉田水肥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升棉花品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实现旱涝保收。
  五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提升地、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重点建设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和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两大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实行县、乡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定片、定村培训,采取办短训班、放录像、现场讲解、技术指导、电视讲座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不断提高棉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型农机具配套,大幅度提高农机服务和田间作业质量,以提高棉花质量,保证棉花的综合品质,适应国际棉花市场的要求和竞争能力。
  六是加强棉花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严把棉花采摘质量关,杜绝异性纤维混入。要引导棉农分期采摘、分次晾晒、分类存放、分等交售。大力推行棉布包袋采摘、存放、交售棉花的办法,从棉花生产环节杜绝异性纤维混入,防止掺杂使假。加强棉花收购质量管理,提高收购品质。提倡棉花加工企业与棉花产区结合,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预约收购的方式,严格质量检验。加强棉花市场管理,规范棉花市场运作程序。
  七是建立和完善棉花信息服务网络,依托因特网发布市场信息,介绍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为棉花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棉花生产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有机棉,建立优质无公害棉花生产模式,创生态环保棉品牌。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现有棉纺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棉纺规模,形成棉纺产业集群带,提高纺织用棉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从棉花生产到纺织环节的全程与国际标准接轨。
  八是实现植棉全程机械化,推广机采棉技术模式,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地区推广使用。目前,棉花生产除浇水、间苗、定苗、采棉等作业仍用人工外,其他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0%左右。如果能够对棉花的收摘实现机械化,那么地区棉花生产后期收花时的劳动力紧张就可以得到缓解,同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规模经营效益。推行机采棉技术,可先在棉田种植条件好的县市示范推广,逐步尝试从小型摘棉机到大型采棉机的使用,加速地区棉花生产管理的机械化进程。
  九是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竞争能力。按照棉花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在棉花主产区,以纺织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棉花加工企业为纽带,以棉花主产区为基地,开展优质棉和高品质棉订单生产。大力发展棉农合作组织和棉花中介组织,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格局。

知识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型工化、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新农村建设、经贸流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樊东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