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797
颗粒名称: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0
页码: 143-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对阿克苏市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思考及建议、新疆产棉大县阿瓦提县当前棉花市场分析及建议措施、加大特色林果业发展力度快速增加农民收入、阿克苏地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存在间题及对策、阿克苏地区农村改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新农村 建设

内容

对阿克苏市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思考及建议
  李雪玮
  一、林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克苏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建设“中国枣园”、“中国红富士之乡,为目标,大力实施50万亩优质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树品牌”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特色林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局面已开始形成,构建了农民依靠林果业增收8000—10000元的框架,使林果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效益初步显现,林果业发展的成效集中体现在:
  (一)特色林果业发展思路明确。
  这些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市委、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粮、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设,把特色林果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推动。成立了阿克苏市林果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阿克苏市林果业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等促进林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更加明确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市、乡两级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始终把发展林果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重点,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措施更加有力。
  (二)林果业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过全市各族干部职工的多年努力,目前,全市林果业面积已达到52.47万亩,其中:其中红枣25.13万亩、核桃15.24万亩、红富士苹果4.62万亩、香梨6.03万亩,其他1.46万亩,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奋斗目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经济林建设任务。并逐步形成了以依干其乡、良种场为主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以拜什吐格曼乡、喀拉塔勒镇为主的香梨生产基地;以库木巴什乡为主的核桃生产基地和以拜什吐格曼乡、喀拉塔勒镇、托普鲁克乡、阿依库勒镇为主的红枣生产基地。
  (三)对农民的增收作用进一步凸现。
  通过实施特色林果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林果业已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2009年,全市林果挂果面积32.5万亩,果品总产17.36万吨,林果业收入达到3.5亿元,占总收入的12.93%。人均林果业收入1615.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今后,随着进入结果期和盛果期果树面积的不断增加,林果业产值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将会有大幅度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林果业挂果面积将达到40万亩,果品总产23万吨,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农民林果业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大约1万户。到2015年,优质林果业面积将稳定在61.4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4万吨,其中:红枣面积34.1万亩,产量25.2万吨,核桃面积16.7万亩,产量2.3万吨,香梨面积6万亩,产量15.1万吨,苹果面积4.6万亩,产量11.6万吨;林果业产值将达到2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实现农民人均10000元的收入目标。
  (四)林果业质量增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阿克苏市把提高林果业科技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作为林果基地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实施“林果业科技培训年”、“林果业质量管理年”和“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良种使用率普遍提高,嫁接改良、矮化密植、配方施肥、整形修剪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重点树种的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果品基地快速发展。大力实施“百万果农技能培训”工程,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创建了一批优质高效、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林果示范推广基地,培育了亩均效益突破万元的红枣高密植栽培示范园,提升了林果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农民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
  林果业生产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随着林果发展面积迅速扩大,林果生产质量管理压力急剧增强,现有技术队伍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需求。二是对现有果园管理粗放,重造轻管现象仍较突出,低产果园较多。三是林果业管理科技含量不高,林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滞后,果农缺乏独立的操作技能。四是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林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果品销售比较薄弱,商品率低,品牌意识不强。五是无固定干鲜果品交易市场流通能力受阻,储藏深加工能力还很薄弱等。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达不到有机果品及绿色果品指标要求,真正的无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少。
  二、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经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和市场经验,我市林果业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一是区位环境条件。阿克苏是南疆的中心,是地区政治经济交流的中心,虽然没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但却具备了优越的区位优势、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已具备发展条件的工业园区、相对畅通的物流环境、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比较优势。近年来,按照南疆物流集散中心的思路,阿克苏市集散中心的框架目前已基本形成,南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已逐步显现,这为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二是科学技术条件。阿克苏市连续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市在长期的林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林果业生产中,特色林果业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林果业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果品的贮存。大大加快了特色果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使苹果、香梨等果品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为特色林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人才条件。近年来,阿克苏市以林果质量增效年活动为载体,按照“适时、适地、适人“的原则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将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无形网络和有形培训紧密结合,启动了“百万果农技能培训”工程,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训了一大批农民园艺技术人才,目前全市从事园艺工作的技术人员约5000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25人,其它4968人,共组织各类现场会、交流会9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约12万份,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4.8万人次,为特色林果业发展奠定了一定人才基础。
  三、对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建议
  发展特色林果业,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客观准确地分析形势,把握规律,利用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促进林果业由扩张规模向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转变,由农民一家一户销售向集约化、产业化转变,巩固林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柱地位,推动我市特色林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快果品外销平台建设,努力拓展内地林果市场。
  充分认识加大特色林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外销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拓农产品市场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推进阿克苏市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工作重心由基地建设转移到市场开拓上来,把精力放在林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上来,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营销措施,力求产品市场开拓工作取得实效。
  拓展内地林果市场一方面为企业搭桥牵线,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果品市场,创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的合作营销关系,让内地广大消费群体认识和接受阿克苏特色果品;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在各大城市设立阿克苏果品营销窗口,广泛开展直销和代理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扩展各方销售渠道,支持各类营销主体开拓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和建立营销组织,扶持专业协会、种植大户和有销售经验的能人从事林果营销,引导鼓励乡村两级开展果品自产自销壮大销售队伍。
  (二)积极参加林果展会,扩大产品知名度。
  加强林果产品市场外销平台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后促进特色林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任务和战略重点。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以每年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新疆农产品(特色林果产品)展会为载体,积极打造区外特色林果产品销售平台。把每年举办的林果产品交易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早部署、早安排。积极动员组织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林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等参加展会,组织好各类林果精品展示,把招商引资和签订产品销售订单作为林果产品交易会的重点,为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奠定基础。
  (三)进一步加大林果业科技培训力度。
  一是注重培训效果。结合当地主栽树种,按照林果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节,分层次、分批次、分区域、分内容,因地制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发挥好市、乡、村各级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的作用,采用现场示范、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重点突出现场示范和演示,提高技术骨干和果农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培训基础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抽查,年终有总结,真正把培训效果落到基层。三是加强对林果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通过传授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综合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能力强的林果综合技术服务队伍,为提高林果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四)进一步增强林果业灾害防控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林果业面积扩大、树种趋同、规模集中,林果业有害生物的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低温冻害和大风沙尘等自然灾害也对林果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必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围绕“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做好各类灾害的防御工作。一是科学制定特色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有害生物检疫体系建设和有害生物防治减灾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健全“高残留农药禁用监督制度”、“果品质量安全追踪制度”和“林果病虫害预测预报定期会商制度”等综合防控体系工作机制,指导各乡镇场开展灾害防御工作。二是积极整合农业植保、林业森防、林管站、园艺站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成立林果业灾害防控监测中心,通过公开招考、聘用等形式,择优选择一批学习植保专业的技术干部,充实到林果业灾害防控第一线,统一承担指导全市林果业灾害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控工作。三是围绕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科学使用化学药剂,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把喷洒石硫合剂、束诱集带、布粘虫胶、铲埂除蛹、安装杀虫灯等作为必需管理到位技术,常抓不懈。系统地开展建设麻雀窝,赤眼蜂、扑食螨繁育、食虫鸟人工饲养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四是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认真研究防护林标准与模式,强化防护林网建设,不断完善现有林果基地的防护林网,增强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培育林果龙头企业。
  利用已建成的具备发展条件的工业园区为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利政策,营造有益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地吸引扶持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前来阿克苏市发展林果储藏加工业,积极支持、引导本地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林果产品的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和市场营销,建设一批中小型林果加工企业群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粗赁、订单等形式参与林果基地建设和生产,不断带动林果规范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和效益。重视和解决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公平合理诚信的环境,协调好企业和农民的购销协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赢。
  (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果品品牌。
  以红枣、苹果、核桃、葡萄曾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阿克苏系列果品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农业产业峰会、林果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为企业顺利参展、成功参展做好服务;加大对现有林果品牌的整合力度,打破产地和企业的区域界限,以使用集体商标为手段,统一使用、共同打造阿克苏区域果品品牌。
  新疆产棉大县阿瓦提县当前棉花市场分析及建议措施
  王筱元 邵鲁江 李治勇
  阿瓦提县作为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县之一,棉花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面对今年特殊的市场形势,客观分析棉花市场形势,采取相应措施,对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阿瓦提县棉花基本情况
  2010年,全县种植棉花100万亩,较去年增加0.11万亩,经测产,皮棉单产83.08公斤/亩,预计总产8.3万吨。其中:长绒棉种植面积85.45万亩,主栽品种为新海21、新海31,单产77.3公斤/亩,总产6.6万吨;细绒棉种植面积14.55万亩,总产1.7万吨。
  我县新棉收购工作于9月23日开称,截至11月4日,累计收购新棉63.98万担(皮棉3.2万吨),加工皮棉24.78万担(1.24万吨);销售皮棉12.57万担(6286吨移库);折算皮棉库存量为51.41万担(2.57万吨)。
  二、阿瓦提县棉花市场面临的新形势
  (一)棉花收购量低于去年同期
  受气候影响,我县棉花成熟期较往年延后10-15天,棉花收购工作随之滞后,而今年棉花市场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棉农将棉花储藏待售,处于“惜售期高”状态。面对紧缺的棉花资源,处于棉花收购下游的阿克苏市尤其是西大桥及哈拉塔至阿拉尔一线的棉花收购企业为抢夺资源,打起了“价格战”,籽棉收购单价较我县均价高出0.2元左右,造成棉花资源外流。
  截止11月4日,我县新棉收购量仅为63.98万担,较去年同期100.81万担下降了36.5%,部分棉花收购企业日收购量仅维持在80吨籽棉以内,收购企业以往“门庭若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各收购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收购总量均下降5万担左右。
  (二)棉花收购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国内纺织行业复苏强劲,订单旺盛,带动棉花价格一路上涨,纺织行业需求强劲,籽棉收购价格没有下行空间;目前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屡创新高,棉花收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处于棉花收购下游的周边棉花企业“价格战”对我县棉花收购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棉农的销售预期价不断升高。2010年,我县细绒棉开称收购均价为10元/公斤,较去年6元/公斤上升66.67%,长绒棉开称收购均价为11.5元/公斤,较去年7元/公斤上升64.28%。至开称以来,棉花收购价持续上涨,国庆期间,在棉花价格小幅回落之后,棉价继续呈现上涨趋势。目前霜后花即将上市,收购企业为确保棉花质量,加大了收购力度,长绒棉收购价已突破15元/公斤,最高收购价达到15.5元/公斤,日益攀涨的价格加剧了棉农的“惜售”心理。
  (三)棉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高涨的棉价带来的不利因素通过生产链不断向下游产业传递,引起了棉副产品的连锁反应,棉副产品价格也随之持续上涨,棉短绒(二道绒)价格已达到12.5元/公斤,而棉籽价格也创历史新高,长绒棉棉籽价格达到3.5元/公斤,细绒棉棉籽达到3.65元/公斤,光籽价格也达到了2.6元/公斤。目前按照棉籽油8.5元/公斤、棉粕1.5元/公斤折算,油脂企业棉籽收购价在3.2元/公斤的情况下,盈亏尚能平衡,在棉籽价格一路高涨的趋势下,县域内油脂加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规避风险,暂停棉籽(毛籽)收购,在认真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及权衡利益之后,部分企业已陆续签订了光籽购销合同,目前,我县5家油脂企业仅1家投产营运。
  (四)收购资金筹集压力过大
  面对高涨的棉价,农发行放贷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若农发行此时放贷,必将加剧价格战;若停止放贷,又可能出现企业因资金不足给棉农打白条的情况。既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又要避免企业打白条,农发行面临“放与不放”的矛盾。10月前夕,我县农发行仅放贷5000万元的棉花收购资金,并限定最高收购价,因实际收购价格高于农发行限定价格,农发行处于停放状态。企业收购资金基本属于自筹,由于资金不足,加之棉价过高、风险太大,部分收购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为了弥补收购资金短缺,收购企业加足马力,开始加工皮棉,销售棉籽,甚至部分企业已与阿克苏市的油脂企业签订了“期货”棉籽,通过抵押等贷款方式从农行等其它金融机构筹措棉花收购款,收购企业在自筹资金运作下,经一个月的收购周期,资金已基本用尽。自治区农发行从确保今年棉花收购工作顺利进行,杜绝“打白条”现象,切实保护棉农利益的角度出发,实行小额放贷,10月底,我县农发行放贷2.7个亿的收购资金。
  (五)棉花收购企业处于“收与不收”的两难局面
  面对棉价的高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收购资金的短缺等间题,棉花收购企业陷入“两难”的尴尬局面。
  1、收购成本高企使棉花企业经营基本无利可图,部分企业甚至是亏本生产。按照细绒棉(三级)收购价13.5元/公斤、衣分41、棉籽3.6元/公斤折算,企业生产成本在2.78万元/吨,市场销售价为2.7万元/吨,企业每加工一吨细绒棉要自行承担800元的生产成本;长绒棉按照收购价15元/公斤,衣分31,棉籽3.35元/公斤折算,企业生产成本在4.1万元/吨,市场销售价为4万元/吨,企业要自行承担近1000元的生产成本。部分企业在籽棉价格相对较低时也收购了一定数量的籽棉,整体来说盈亏尚能平衡,但也有部分企业前期未能积极收购,后期开始收购时籽棉价格已经上涨,导致企业平均收购价格偏高。
  2、棉花作为一种资源,为抢夺资源,各收购企业和棉贩竞相抬价,争夺相对有限的棉花资源,长绒棉一度炒作到15元,收购企业在“观望”棉花市场发展趋势后,因担心后期无棉可收,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只好咬牙跟进,无形中增加了棉花经营企业收购的风险,面对高价棉带来的高风险,部分企业已清醒看到市场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加上加工费用和贷款利息、保管费用等,销售成本会更高一些,且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将发生重大亏损,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我县3家收购企业已停止收购。
  三、建议与措施
  (一)面对棉花的强劲需求,需要对新疆棉花的发展战略有一明确定位。建议把新疆作为国家商品棉生产基地,参照小麦补贴管理模式,给予棉花同等政策,以稳定宜棉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二)建议继续加大国储棉抛储力度,以来化解棉花供求紧张的矛盾,平抑棉花价格。
  (三)新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仅涉及细绒棉,长绒棉是我县的优势资源,提高长绒棉质量检验水平尤显迫切,我县已经有14条长绒棉生产线完成了设备改造,建议继续研究出台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推行,并将长绒棉检验纳入公检体系。
  (四)考虑到我县棉花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及长绒棉加工的需要,建议增加或调整部分更新改造指标。
  (五)切实抓好新棉购销和防控风险工作。尤其加大棉花加工厂的管理力度,无加工资质的企业一律不得加工。严肃查处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无资质收购的行为。进一步加强棉花市场和质量监管,依法坚决取缔小轧花机、土打包机等非法加工设备,严厉打击无证照经营行为。
  加大特色林果业发展力度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毛泽辉 马维杰
  近年来,柯坪县紧紧围绕构建农牧民人均收入8000-10000元的产业结构框架,按照“调粮、稳棉、扩果、增畜、建大棚、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的发展思路,提出以红枣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林果业,加快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2万亩红枣特色林果业基地,基本实现了农业由单一种植业向以林果业为主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的转变,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柯坪县林果业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柯坪县缺水,加之水土盐碱化程度高,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柯坪县不适合发展高效林果业。为积极探索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新路子,2007年以来,县委组织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柯坪县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光热资源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红枣等高效作物。为把农民从种植粮食和棉花的种植模式向林果等高效作物转变,我县30余次组织干部、农民外出观摩兄弟县市发展林果业和高效作物的成功经验,并开展大讨论,切实转变了干部、农民的思想,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发展红枣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林果业,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的共识。
  1、以红枣示范园为模式的高效林果业得到推广。2007年,柯坪县按照亩均株数445株以上的矮化、密植、早实模式首先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红枣5916亩,其中定植红枣1007亩,枣棉套种酸枣4909亩。为了确保成活率,柯坪县专门选派43名林业技术人员进住乡村实施技术上的跟踪服务,并整合各类资金400余万元用于示范园建设,按照以奖代补的办法实行苗木、种子和化肥补贴。为了保证推广示范工作取得成功,还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招聘了30名大中专毕业生负责林果业示范园的日常管理及各种林果业管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通过扎实的技术服务和田间管理,建立的17个林果业标准化示范园(面积3020亩)定植红枣成活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有400亩成活率达90%以上,直播酸枣长势良好。保苗种植采取枣棉套种的模式种植,不仅红枣示范取得了成功,棉花生产也没有受到影响,进一步坚定了农民群众种植红枣的信心。
  2、以红枣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林果业得到大力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林果业和林果经济,是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柯坪县抓住地区林果业质量增效年有利时机,大幅度增加投入,以加速红枣产业的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了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2009年,全县林果总面积达5万亩,挂果面积3.6万亩,总产量3520吨,总产值994.69万元,较上年同期485.5万元增加了535.89万元,增幅116.8%,人均纯收入157.05元,其中全县红枣总面积2万亩,红枣人均纯收入达到81.76元。2010年柯坪县继续深化林果业增效年和林果业管护年“双年”活动,目前全县红枣实现有效株数1000万株以上,农民人均占有300株以上,为农民大幅度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特色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柯坪县光、热资源较好,但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耕地沙化严重,土地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水资源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枣的大规模种植。
  2、柯坪县林果业发展速度迅猛,而种苗建设投入不足,优质苗木供不应求,在苗木接穗、栽培、管理经验上缺乏专业知识人员,致使林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
  3、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加工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红枣商品率较低,果品销售市场信息不灵,流通渠道单一,价格波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4、林果生产、技术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栽培技术不规范,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低产、劣质果园面积大,果品品质差,单位面积产量低,综合效益差。
  三、加快推进林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定思路,加快推进林果业产业化进程
  以红枣为主,杏为辅,坚持“逐增、稳控、增产、增效”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上高起点,技术上严要求,管理上高标准,集中连片、统一品种,通过粮果间作等栽培模式,突出矮化密植红枣发展。加快实施全县外围经济带工程和551工程(每个乡集体果园500亩、村集体果园50亩、家家户户1架葡萄),建立起一条以赛买提杏为主的林果经济带,形成一条基地建设与庭院定植相结合,果菜、果草、林牧相结合的富民新路,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打好基础。加快建设一批稳定的销售基地、拓宽市场,打响以柯坪红枣、黄杏为重点的优质特色林果品牌。林果要严格以绿色为标准,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使绝大多数农户参与并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提目标,实现林果业提质增效
  高效林果业将成为柯坪县农业增收的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实现柯坪县林果业总面积7万亩,果品总产5.6万吨,其中红枣面积5万亩,年均新增红枣面积6000亩,红枣总产量达到4万吨,红枣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红枣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人均红枣面积1.5亩,红枣有效株数4000万株,人均有效株数1000株。
  (三)抓落实,实现农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1、稳步扩大红枣规模。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实施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稳步扩大红枣规模,加快推进林果优良品种栽培、灾害防治,积极开展林果包装、贮存、保鲜和精深加工等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起涵盖林果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产业体系,实施红枣与小麦(棉花)间作套种,提高耕地产出率,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打好基础。
  2、加快推进科技支撑保障体系。以科技引领林果业发展,从栽种—培育—收获走精品、标准化林果发展之路。通过建设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加大县、乡、村、组四组林果业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推广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示范、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实地指导,帮助农民科学实施果树春季管理、越冬管护、栽培等管理技术,增强林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促进红枣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3、深入落实病虫防治措施。加强植物检疫、监测和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科学制定落实预防和防治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引进和蔓延。以冬春季病虫害预防为基础,做好春季喷施石硫合剂、冬季果树涂白、越冬虫害杀灭等无公害技术措施的组织和落实,全力做好除草灭草工作,降低草害减产幅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不断探索、试验、示范和推广适合本地的生物防治技术,为林果实现绿色化生产奠定基础。
  4、引进人才促培训。进一步提高林果科技支撑的功能和质量,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先导,采取短期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系统、全面的进行培训,从整形修剪、嫁接、育苗、栽培管理、测土施肥等关键环节入手,重视培养本土林果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通过对口援助,吸纳和引进林果业相关科技技术人才,不断充实林果业种植队伍,提升林果业队伍建设质量。
  5、重基地促增长。按照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突出矮化密植红枣发展,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的原则,狠抓干、鲜果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全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依托红沙河特色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特色林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年加工果品产量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60%以上,全面提升林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据测算,红枣加工前价值800公斤/亩×8元/公斤=6400元/亩,红枣加工后价值800公斤/亩×20元/公斤=16000元/,每亩红枣加工利润16000元-6400元=9600元。产品附加值增效明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成为引领全县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6、搞活流通抓销售。实行果品销售“一把手”工程,明确县书记和县长为果品销售第一责任人,通过市场销售平台建设,参加各类宣传展会,引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包装,帮助企业通过QS认证,争取技改项目资金,不断开发产品种类,积极推进林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好农民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林果生产流程、有机生产注册等服务性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把“柯坪大枣”、“柯坪黄杏”打造成为自治区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推动林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7、加强领导抓落实。牢固树立“抓林果业就是打基础、利长远”的思想。县乡村各级干部以强烈的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对林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盯着抓、盯着落实。全县层层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层层签订林果业发展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工作重点进行考核,通过组织农业生产现场观摩会,深入各乡相互观摩、相互启发、相互竞赛,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各行各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
  阿克苏地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樊东海
  一、优质棉基地建设情况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重要的优质陆地棉和长绒棉生产基地。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已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地区优质棉基地经过13年的建设实施,已形成库车、沙雅、新和、阿克苏市、温宿、阿瓦提六大优质棉生产基地,逐步建成了农田水利、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农机服务等优质棉基地所具备的配套设施,拥有棉花收购加工、棉纺、皮棉销售、良种加工供应等完整的产业链,并积累了丰富的棉花生产经验,棉花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棉花质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棉花产业已成为地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区植棉业发展迅速,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资源配置和区域优势逐步显现,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主产棉区、高效棉田集中,以优质高产高效抵御市场风险,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据统计,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89.36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436万亩,增加246万亩,总产由12.96万吨增加到46.3万吨,增加33万吨,棉花总产量已占全疆的近三分之一,单产由68公斤/亩提高到106公斤/亩,提高38公斤/亩,成为新疆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之一。棉花收入年均为农民提供了50-60元的增收空间,棉花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多年保持在37%至45%之间,显现出优质棉生产显著的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阿克苏地区的棉花生产发生了飞跃,从一个植棉小区发展成了一个植棉大区,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棉花良种繁育生产体系进一步健全,棉花整体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十五”期间,围绕棉花新品种选育、高标准原种生产和完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基地重点建设了品种优化工程,集中资金建成了1个区域原种生产基地、5个商品种子生产基地,地区6个优质棉基地县(市)配备了种子脱绒、加工、精选等进口主机设备和配套仪器设备,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种子加工生产线、彩钢板厂库房和高标准种子繁育田,初步形成了棉花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良繁体系。使地区棉种的加工能力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0%,种子加工质量提高了一个等级,带动了全地区棉种加工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地区良种面积实现全覆盖,优良品种覆盖率100%。
  三是建设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实施节水示范和高标准棉田工程,促进了地区节水农业发展。“十五”以来,为提高产棉区的综合科技含量,推广棉花高效节水技术。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六大主产棉区共建设实施棉花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示范区项目和高标准节水示范项目23个,项目区棉花单产提高了2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棉花生产用水保证率和水利用率的提高,有效解决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带动了产棉区高标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截至2009年,地区棉田节水面积已达130万亩,占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的28.8%。
  四是棉花生产科技手段得到显著改善,为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针对棉区农技推广工作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优质棉基地建设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主产棉县(市)农技服务体系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农技推广工作手段有了很大改进,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九五”、“十五”、“十一五”棉花基地建设,为地区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棉花生产的优势、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原棉品质全面提升,具备了优质棉生产的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棉花已成为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阿克苏地区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均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但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劳动力紧缺和科技力量薄弱等不利于棉花生产的条件。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配套率低,灌、排工程老化失修,抗旱能力不足,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区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由于缺乏有效的投入保障和管理维护机制,投入缺口大,欠账较多,工程老化、损坏失修严重、效益衰减。阿克苏地区现有700多万亩耕地,灌溉用水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仅为0.30~0.45%,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没有针对棉花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供需矛盾突出,不能经济用水。农田普遍存在次生盐渍化现象,影响了单产的提高。
  二是棉花品种混杂问题仍然存在,棉花品种、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全面解决,高等级棉(1-3级)比例70%,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也有在棉花采摘、晾晒、贮存、装运、交售等环节对棉花质量控制不严的间题;三是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地、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已购置了仪器设备、新建和改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并在人员技术上进行了充实,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地、县服务推广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但仍存在设施不全,尤其是乡镇基层基础设施简陋,工作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手段落后,制约了农业新技术、良种繁育的推广和普及。
  四是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大力推广棉田节水。目前,我区农业用水效率低,水利用率只有45%,农田灌溉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平均每亩灌水量达到750立方米。棉田节水面积仅完成了37%,还有近300万亩的棉田未实现节水。
  五是劳动力少,拾花困难。虽然地区各棉区已实现了棉花播种、田间管理的机械化,但在最费人工的棉花采收环节仍是手工作业,到了收花季节,劳动力紧张极为显著。收花时间拖得过长,既给棉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造成浪费,并影响棉花品质。地区每年棉花采收季节需要20万左右的采收工人,每年都存在采收工严重不足、且采收费用不断增加,造成用工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区棉花市场竞争力。加之由于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种植结构不统一,农户经济底子薄,政府投资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不足,政府重视程度和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不够,使机采棉技术推广受到制约。
  六是棉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目前地区有纺织企业22家,纺织用棉量不足棉花总产量的10%,其余棉花均以原料形式外调,且现有纺织企业的产品都以出售棉纱为主,而更深一步的加工没有,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到我区棉花产业总体效益的发挥。
  七是自然灾害频繁,影响棉花效益。近年来地区棉花生产受大风和冰雹等灾害的影响频繁,每年受灾面积在20万亩以上,今年又受低气温的影响,造成棉花单产和品质不高,影响了地区棉花生产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措施及建议
  一是仍然坚持“填平补齐、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建设要求,继续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种子工程、高标准棉田、技术综合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高。积极推行无公害植保,建立以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达到有效控制棉花病虫害发生。全面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攻关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棉花产业全面升级,力争在“十二五”,棉花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5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800万担以上,充分发挥基地的系统效益和整体水平;
  二是合理调整棉花生产布局。坚持压缩低产区、压缩分散棉区,稳定棉花主产区,使地区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向优势区域集中。严格实行品种区域化布局,重点向阿克苏市、库车、沙雅、阿瓦提、新和、温宿为主的高产优质棉区倾斜,大力推广优质棉品种、标准化生产体系。在抓好以“六大棉区”为主的40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在提高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以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为核心,将棉花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区域集中,形成细绒棉、中绒棉、长绒棉的发展格局。狠抓种子工程,以建设南疆棉花原种培育基地为目标,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和生产加工水平,形成从原种—区域原种—商品种—大田产业链,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完善棉花生产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地区棉花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促进优质棉基地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增强科技对棉花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新品种繁育和推广,增强生产发展后劲。为了提高棉种繁育质量,保障棉花良种供应,在棉花生产大县重点建设棉花良种繁育基地、优质棉花及棉种加工、检验、仓储设施等,全面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开展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根据棉区生产特点,以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田效益为重点,选择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县、大乡,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区。通过组装配套关键增产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实现大面积增产,亩产皮棉在100公斤以上,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促进棉农增产增收。同时注重培养一批棉花专业人才,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落后于棉花生产发展的状况。
  四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实行节水灌溉。继续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节水为核心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和灌区续建配套投入,结合水源特点确定灌溉方案,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确定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通过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棉田水肥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升棉花品质,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实现旱涝保收。
  五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提升地、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重点建设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和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两大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实行县、乡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定片、定村培训,采取办短训班、放录像、现场讲解、技术指导、电视讲座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不断提高棉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型农机具配套,大幅度提高农机服务和田间作业质量,以提高棉花质量,保证棉花的综合品质,适应国际棉花市场的要求和竞争能力。
  六是加强棉花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严把棉花采摘质量关,杜绝异性纤维混入。要引导棉农分期采摘、分次晾晒、分类存放、分等交售。大力推行棉布包袋采摘、存放、交售棉花的办法,从棉花生产环节杜绝异性纤维混入,防止掺杂使假。加强棉花收购质量管理,提高收购品质。提倡棉花加工企业与棉花产区结合,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预约收购的方式,严格质量检验。加强棉花市场管理,规范棉花市场运作程序。
  七是建立和完善棉花信息服务网络,依托因特网发布市场信息,介绍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为棉花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棉花生产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有机棉,建立优质无公害棉花生产模式,创生态环保棉品牌。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现有棉纺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棉纺规模,形成棉纺产业集群带,提高纺织用棉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从棉花生产到纺织环节的全程与国际标准接轨。
  八是实现植棉全程机械化,推广机采棉技术模式,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地区推广使用。目前,棉花生产除浇水、间苗、定苗、采棉等作业仍用人工外,其他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程度达50%左右。如果能够对棉花的收摘实现机械化,那么地区棉花生产后期收花时的劳动力紧张就可以得到缓解,同时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规模经营效益。推行机采棉技术,可先在棉田种植条件好的县市示范推广,逐步尝试从小型摘棉机到大型采棉机的使用,加速地区棉花生产管理的机械化进程。
  九是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竞争能力。按照棉花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在棉花主产区,以纺织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棉花加工企业为纽带,以棉花主产区为基地,开展优质棉和高品质棉订单生产。大力发展棉农合作组织和棉花中介组织,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格局。
  阿克苏地区农村改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艾海提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地区十分重视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使地区农村严重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高,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阿克苏地区改水防病工作取得的成效
  阿克苏地区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大部分乡、村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牧民群众长期直接饮用河水、涝坝水、浅层手压井水等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根据调查,地区农村饮用河水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0%,饮用涝坝水的占20%,饮用浅层手压井水的占30%。
  我区农村饮水工作自1994年开始,国家和自治区每年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人畜饮水工程建设。16年来,解决了80%以上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家庭畜牧业、庭院经济和设施农业的发展。2000年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200多元,到2009年达到4833元;二是农牧民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流行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率明显降低,水致地方病如氟中毒、砷中毒以及消化系统等疾病明显减少。近十年内全地区未发生过流行性肠道传染病,为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自来水入户率大幅提升。截止目前,完成农村改水工程总投资4.81亿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补助3亿元,地区配套1.8亿元,建成农村水厂168座,累计解决了25.59万户、120.38万人的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其中:已饮水安全100万人,21万户,入户率达83%,基本结束了我区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
  二、当前改水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
  1、仍有部分水厂,由于采用地表水源,存在水源污染较重,来水量减少,水厂规模小,设施陈旧,净水工艺落后,供水管道老化,出水水质差等问题,已难以达到饮用水标准。
  2、有约5%零散户居住在地貌复杂、偏僻的区域,供水管道铺设难度大,成本高,投资效益低,实现自来水通户困难多。
  3、据调查有10-15%的农村住户家庭不愿接通自来水,主要原因:一是对使用饮用自来水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用水方式,仍以河水、井水代替自来水。二是目前入户费每户280元到600元,一些特困户、低保户因经济困难不能开户使用自来水。
  4、各县普遍存在因水源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及新增人口,部分水厂须进行水源建设、水厂扩容、合并、管网延伸、改造、增建增压泵房等。
  5、目前水厂运行管理采取由个人承包买断和当地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由于水管人员少,在用水管理及收费上,无法实现抄表到户、管护到位,以采取承包到村和聘请临时水管员的方式,客观造成漏损率高、偷水、毁表等问题。
  三、建议
  1、为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样水质检测、数据上报、核实汇总及分析工作,建立监测数据的审核检查制度,加强卫生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2、加快区域供水衔接工作,尽快明确区域供水管道铺设路径,便于各乡镇在管网改造时合理布局,减少投资,加快进度。各乡镇要切实按照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对陈旧管道进行更新,尚未铺设供水管道的村和村民小组抓紧时间铺设管道,确保年度区域供水工程按计划竣工,发挥效益。
  3、提高开户率,加强宣传和引导,对未开户的居民,加强科学、文明、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其转变认识,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对改水资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适当提高改水补贴标准,对特困户、开户困难户给予适当减免。
  4、解决偏远住户吃水问题。根据地区实际状况,约5%的住户由于居住偏僻,通水存在实际困难,近期实现通水难度较大,建议先采取打井方式努力提高用水质量,2-3年通过规划和中心村调整,居住集中后通水。
  5、深化区域供水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便于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减轻居民负担,研究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和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职能,由村委会负责管理,或划归区域供水专管机构统一领导,根据各镇供水实际状况核定人员、审计资产,人财物一并划转等改革形式。

知识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型工化、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新农村建设、经贸流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