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 “十一五 ”回顾和 “十二五 ”展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783
颗粒名称: 阿克苏地区 “十一五 ”回顾和 “十二五 ”展望
分类号: F403
页数: 21
页码: 3-23
摘要: “十一五 ”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经过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阿克苏地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新疆和全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展现了 “塞外江南 ”、 “西部明珠 ”的亮丽风采。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工业 展望

内容

“十一五 ”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地委、行署坚强领导下,在河南省、上海市、中央企业无私支援下,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紧紧围绕“64122”工程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乌鲁木齐“7.5”事件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经过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阿克苏地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新疆和全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展现了 “塞外江南 ”、 “西部明珠 ”的亮丽风采。
  一、 “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口径生产总值达到606.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9%;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2.2亿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2.7亿元,年均增长26.1%;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棉花、果品、肉类总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7.7%、51.4%、2.9倍和31%,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石油化工、煤电能源、煤化工盐化工、钢铁冶炼、棉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建成一批具备一定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支柱产业基础地位显著增强,工业园区核心地位得以奠定,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4亿元,比“十五”增长92.3%。现代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时期的34.7∶26∶39.3调整到“十一五”时期的29∶32∶39。
  (二)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7%,五年累计完成57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建成和在建2个机场、2条铁路、666条公路、8个电厂、11座变电站、1座水库等重大项目,电力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3.5倍,公路通车里程达10000公里。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通信能力稳步提高,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城市规模、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发展呈现互联互动良好态势,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10年的37%,城市(镇)建设各俱特色,阿克苏市、库车县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村村通电、通车、通电话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辖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11%;森林覆盖率达到6.1%,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外经外贸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0年招商引资额达到70.8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9倍;出口总值达到2.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62倍;实现旅游总收人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民营经济规模、经营水平迈上新台阶。行政管理、财政税收、投资、价格、粮食、棉花流通、医疗、农村综合管理等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实施了“双语”幼儿园、校舍安全改造、民汉合校等一大批工程,教育基础设施全面加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两基”攻坚高标准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54%,较2005年提高26.61个百分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开,“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龟兹、多浪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地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体育健儿在区内外多项赛事取得较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累计实施3万余户,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达98.8%,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97.7%;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碘缺乏病、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重大突发性、传染性、地方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5%以内。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关爱工程”深入人心,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基本实现。2010年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7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31元,年均增长14.7%、13.9%。抗震安居工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国有企业解危解困房等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各族劳动者给予社保、岗位等补贴,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参合率达98.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拜城、温宿、柯坪、乌什四个县展开,参保率达81%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一老一小”98%的覆盖面,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稳定基础进一步巩固
  地区各级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讲政治、讲党性、树正气”、“创先争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四项活动,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任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教育继续深化,加强对执行党的政治纪律、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和保障民生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治理“小金库”等工作的执法监察,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扎实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力度加大,启动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廉政风险评估预警试点工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社会满意率明显提高。
  围绕“奥运安保”、“国庆安保”,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方针,坚守维护稳定“第一责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起军警兵民联合防控指挥体系,加强社会面管控;组织万名干部进村(社区)入户面对面宣讲教育,社会管理防控能力有新的提高;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开展了宗教氛围浓厚问题的教育疏导专项治理,零散朝觐保持“零控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体系,信访总量、越级非正常上访大幅下降。“五五”普法成效显著,法制政府建设稳步推进,行政决策趋于完善,群众遵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持续保持对敌严打严防高压态势,集中整顿“治安乱点”,及时打掉了一批预谋暴力恐怖犯罪团伙,迅速平息了“针刺”恐慌,有效防止了“7.5”事件负面影响的蔓延,短时间内成功侦破“8.19”爆炸案件,保稳定工作坚强有力。
  五年取得的良好成绩来之不易,加深了地区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阿”道路,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工程、大项目战略,才能推动经济建设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二是只有坚持民生优先,使各族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时期新阶段的新期盼。三是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为科学跨越和长治久安扫除障碍、拓宽空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只有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增进各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夯实维稳基础、健全维稳长效机制,实现稳定保发展,发展促稳定。五是只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努力增强“造血”功能,才能推动地区破解难题、释放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六是只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素质,才能为后发赶超、科学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一是经济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优、区域不平衡、内在活力不强、跨越动力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弱,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工业发展受人力、资源、金融、交通等多方面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任务艰巨、步履艰难。四是受境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和“7.5”事件的影响,“三股势力”暴力恐怖活动进入了新的长波形活跃期,地区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社会稳定大局的掌控能力和宗教事务的管理能力较弱;个别党员宗旨观念不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肩负着率先在南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光荣使命,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64122”工程,努力把阿克苏打造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宜居宜业的南疆中心城市,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努力抢占加快发展的制高点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着眼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要广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努力实现“三化”协调推进、加速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为带动,加快构建以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日、月、星、珠”工程。石油化工产业方面,重点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加快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160万吨尿素、12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4万吨聚甲醛、60万吨烯烃、20万吨三聚氰胺、35万吨聚丙烯、10万吨1,4-丁二醇、8万吨亚氨基二乙腈、10万吨DL-蛋氨酸、60万吨氨醇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相结合的化工产业,延伸拓展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氮肥生产基地。在煤电能源产业方面,以原煤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吨、发电装机突破600万千瓦为目标,加快俄矿1000万吨产能扩建、河北开滦240万吨煤矿、大平滩240万吨煤矿等项目建设;抓好徐矿阿克苏热电厂一期2×20万千瓦、二期2×66万千瓦、俄矿1000万吨煤矿2×60万千瓦坑口电厂、国电库车火电厂二期2×33万千瓦、浙江能源拜城2×66万千瓦火电厂、国电库车第二火电厂一期2×35万千瓦、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热电联产35万千瓦、沙雅循环经济园区2×35万千瓦热电联产、山西金晖聚氯乙烯项目120万千瓦自备动力、温宿循环经济产业园210万千瓦硅铝产业自备动力等项目建设;加快库车河、库玛拉克河、托什干河等流域水电开发,重点抓好大石峡水利枢纽、小石峡水电站、亚满苏水电站等项目建设。在推进煤化工盐化工产业方面,以焦炭生产能力稳控在60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为目标,加快新疆兆丰能源90万吨煤焦化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按照煤-焦-电石-盐化工一体化的思路,加快山西金晖100万吨、湖北兴发100万吨聚氯乙烯等项目建设。在壮大钢铁冶炼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全力以赴抓好八钢拜城钢铁基地和温宿县硅铝产业建设,力争2015年形成300万吨和1.8万吨多晶硅产能,积极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开展商业性风险勘探;加快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在纺织工业城建设方面,以纺绽规模达到600万锭为目标,支持华孚100万锭、浙江巨鹰集团20万锭、雅戈尔集团30万锭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纺织企业落户纺织工业城,支持山东鲁泰、河南海洋、新和健鹰、阿克苏巨鹰、华孚棉业、河南新野等企业技改扩建;依托浙江省化纤纺织优势和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优势,结合地区棉纺产业发展,加快引进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化纤产品生产企业,全面提升纺织产业整体水平。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以农林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为目标,扶持和引进屯河集团、益海粮油、金谷粮油、好想你枣业、澳新枣业、天娇红枣业等企业特别是果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加快形成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保粮、稳棉、强果、兴畜”的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粮食300万亩、棉花450万亩、林果450万亩、肉类总产27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234万千瓦、特色农产品110万亩、果品贮藏保鲜率、加工率分别达到果品总产量的30%以上的目标,着力抓好粮食后备产区、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沃土工程、林果业科技支撑保障体系、灾害综合防控体系等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两个龙头、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中心城镇、村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打造阿克苏市、库车县两座龙头城市;推动县城和重点镇扩容提质,增强城镇的竞争力和集聚力,构建主体功能明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各项基础设施亟需建设和完善,而基础设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占领制高点的需要,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把增投资与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管好用好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投资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要抓住中央加大对新疆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大干快干实干,以基础设施大建设推动大发展,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目标,实施一批公路、铁路等重点工程,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完善铁路网络建设,加快发展支线航空,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要建设一批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中小河流重点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同时,要加快750kV超高压输电网为核心的电网网架建设和“数字阿克苏”建设步伐。
  (三)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工程,着力解决好就业、养老保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有力鼓舞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信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力促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全力抓好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引导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的流动和转移机制;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2012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90%的城镇人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普遍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全覆盖;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立和完善救助体系;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地、县、乡、村四级文化体育基础施建设步伐,村(社区)级文体活动室覆盖面达80%,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覆盖,着力发挥“龟兹·多浪”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东风工程”、农(牧)民书屋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加快完成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的信号覆盖工作,抓紧实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工程,提高维吾尔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延长和增加维吾尔语节目播出时间和播出频道,发展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到2015年,标准化县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500/10万以下,以乡镇为单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接种合格率达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内,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面健康教育;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9%以内,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干预工作,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水平,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优惠政策。
  四是提高村镇建设水平。规划建设新农村和新城镇,配套建设居住区的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村庄和小城镇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和周边绿化等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进“富民安居、富民兴牧”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建6万户农村居民安居房、1.24万户游牧民定居房、千户农林牧场职工安居房,完成21.12万户小户型家庭改建和庭院改造任务,全面解决农村5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五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到2015年,城市供水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城镇居民用气,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四)强化科技和教育支撑作用,为跨越式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动力不足、人才支撑管理乏力,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我们要把科技、教育事业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位置。
  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创新型阿克苏建设,以科技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推动地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要围绕地区重大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重点,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鼓励发明创造与自主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浙江省对口援助省市的科技合作,以“阿克苏棉纺城浙江科技园”等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提高创新能力;继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全面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收杂费书本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扩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规模,力争到2015年培训产业工人10万人次,全地区拥有10万人左右的产业工人队伍;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2015年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
  (五)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提供强大动力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围绕提高执行力和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地区集聚。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外引内联、东联西出”开放战略,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内地省市的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积极申报和争取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工业园区设立海关监管库。继续推进乌什别迭里口岸开通,加快乌什别迭里口岸过货通道和温(宿)-昭(苏)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加工出口业务,扩大以地域产品为主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营销能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外贸企业。
  强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区别对待,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瞄准国内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先地位的知名企业,引进、支持企业新上快建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大项目大工程。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常性招商,加大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错位互补的产业集群,解决工业经济产业“断头”问题。注重选商引资,坚持“好资源配好项目”和“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快引进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和对地区经济长远发展拉动作用大的项目。充分发挥浙江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吸引浙江各类企来来阿投资,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交流新格局。引导全社会支持招商工作,创造“亲商”、“便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每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
  (六)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繁荣和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物流、金融、旅游、社区、家庭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在物流业方面,加大现代粮食物流基地、南疆石化产品专业物流基地、煤炭供应物流基地、50万吨棉花储备库、特色林果(鲜活农产品)南疆物流中心、阿克苏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应急物流服务体系、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力度。在金融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大金融业,争取新成立或引进金融机构6家,成立投融资公司2-3家,小额贷款公司存量达到10家以上;培育、推进上市公司,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引进和推动2-3家公司上市,培植2-3户企业作为上市的后备资源;调动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地区经济建设力度,力争金融机构当年新增贷款不低于当年新增存款,年度贷款增幅不低于本系统全疆年度平均增幅,力争实现贷款年均增速30%以上;积极支持和发展贷款、担保服务业。在旅游业方面,着力做强“峡谷系列游”、“龟兹文化游”、“塔河胡杨游”、“天山生态游”、“多浪文化游”和“农家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业,重点打造以217国道为主线,以库车、阿克苏市为中心,北起天山、南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集新疆特有的千佛洞、石窟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精品。在社区服务方面,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加强社会化服务网络、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旅游、娱乐、继续教育等社会化老年服务业。在家庭服务业方面,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提供家庭服务,建立健全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环境管理,以工业为重点,加强节能减排,遵循生态规律,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八)做好浙江省对口援阿工作
  浙江省对口援阿围绕对口支援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精心谋划民生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智力支持等支援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的抓手,增强“造血”功能。突出改善民生方面,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实施“百万城乡居民饮用水”工程、实施“农牧民增收”工程、健康普惠工程、“关爱温暖工程”、实施“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工程。突出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支援,强化教育扶持,推进干部人才援助,加大科技惠农力度。突出产业合作,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和优势资源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支持建设“浙江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与孵化平台。突出经贸交流与合作,按照平等协商、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两地特色优势、人文精神的作用,积极开展浙江省和阿克苏地区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
  (九)大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
  共同探索地区与一师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新机制,共建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促进一师和地区协调发展,形成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衔接、产业布局配套、企业联合重组、市场体系对接的新型合作发展机制。促进一师和地方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发挥一师在农业装备、科技推广等方面优势,探索建立与周边农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租和代耕代种合作关系,推进一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地区农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关系,扩大农技服务覆盖范围,示范带动全地区经济发展。加大一师与地方干部挂职交流力度,促进干部融合团结。加大政策落实上的衔接和沟通,确保各项政策在兵团辖区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知识出处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腾飞的阿克苏——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记述了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型工化、重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新农村建设、经贸流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春阳
责任者
刘兴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