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28
颗粒名称: 一、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21
页码: 155-175
摘要: 新疆毯的主要生产地在和田地区,2005年,和田地区约有织毯户2.5万户,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织毯产量在60万平方米左右,实现销售2.55亿元。仅手工毯一项,全地区农牧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在毯业发展中,涌现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如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最有影响、生产水平最高的新疆毯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10000平方米。在和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毯。和田羊毛手工毯销售市场广阔,许多产品远销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设计制作地毯和艺术挂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制作赠送了艺术挂毯。但目前藏毯产量、出口额规模小。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发展现状

内容

(一)新疆毯行业发展现状
  新疆毯的主要生产地在和田地区,2005年,和田地区约有织毯户2.5万户,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织毯产量在60万平方米左右,实现销售2.55亿元。仅手工毯一项,全地区农牧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在毯业发展中,涌现一些技术水平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如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最有影响、生产水平最高的新疆毯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10000平方米。在和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毯。和田羊毛手工毯销售市场广阔,许多产品远销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和田地毯有限责任公司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设计制作地毯和艺术挂毯,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制作赠送了艺术挂毯。
  手工毯是新疆和田具有优势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随着独具特色的和田手工毯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逐步增强,和田农民农忙种地,农闲织毯,走出了一条“离上不离乡”的致富之路。据和田地区乡镇企业局统计,从2005年开始,国家、自治区累计对和田毯业发展投入资金2419万元,免费发放毯子编织架13643个,同时和田地区采取“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农民在家织毯,涌现出一批织毯经济大户。
  “种地年收入3000元,织毯年收入7000元,织毯收入远远超过了种地收入。”和田市伊力奇乡阿热勒村村民巴哈古丽·阿布都艾尼说,“以前我们农民都靠种地维持生活,那时候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现在除了农忙以外,我们就在家里织毯赚钱。”和田地区乡镇企业局负责人介绍,2008年,和田地区手工毯织毯户已达3.5万户,年总产量88.97万平方米。
  (二)藏毯行业发展现状
  西藏是生产藏毯的重要区域。近几年,西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做大做强的要求,并已付诸实施。但目前藏毯产量、出口额规模小。据自治区商务厅提供的资料,2005年,全区有国营藏毯企业9家,生产藏毯30万平方尺,出口额75万美元,出口主要形式是邮售。
  青海是藏毯的发源地,又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毯原料“西宁大白毛”的主要产地。藏毯虽源于青海,但由于历史、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原因,21世纪以前,青海藏毯发展缓慢。21世纪初,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藏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3年,青海省政府制定了全省藏毯产业发展目标,着力培养龙头企业,在组织领导、资金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促使藏毯产业高速发展。2005年底,全省藏毯企业有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羊集团)、青海海源地毯有限公司、青海美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青海源荣进出口贸易公司。其中藏羊集团是国家、青海省两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又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现拥有8家全资企业:青海高原藏羊地毯有限公司、天津市藏羊地毯有限公司、天津市藏原地毯有限公司、西藏藏之梦地毯有限公司、青海藏羊机织地毯有限公司、藏羊集团上海分公司、日本青海藏羊地毯株式会社、欧洲德国藏羊地毯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一家:青海多巴藏羊地毯有限公司;合作企业四家:青海省海糊藏毯有限公司、宁夏中卫藏羊地毯有限公司、甘肃临夏雪羚毛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定陶县藏羊地毯有限公司。2005年底,青海省内有藏毯加工车间总计232个,其中藏羊集团220个(不含省外)。全省藏毯从业人员22917人,其中藏羊集团2.2万人(不含省外)。全省藏毯产成品达到32.8万平方米,其中藏羊集团30万平方米(不含省外)。全省藏毯出口额2252万美元,其中藏羊集团省内结汇1830万美元、美亚公司50万美元、源荣公司372万美元。
  2000年-2005年,海藏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每年都超前研究下一个年度国外各地区毯子色彩、图案的流行趋势,并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从当初的45道藏毯提升到60道、70道、120道、150道、260道藏毯,从羊毛藏毯扩展到丝毛、丝绒、牛绒、羊绒、驼绒、纯丝等藏毯,并荣获6项国家专利。“藏羊”、“藏之梦”两个品牌的产品达14个系列近百个品种,花色、图案增至数千个。产品销往欧、美、日等22个国家、地区和120多家固定客户。
  2005年,青海藏毯出口占中国2004年各类毯出口总值7.73亿美元、手工毯出口总值2.1亿美元的2.91%和10.7%,占尼泊尔2003年藏毯出口值的56.7%,占2004年全球毯子出口值85.7亿美元和手工毯出口值14.73亿美元的0.26%和1.5%。从以上数据看,藏毯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2007年,青海省藏毯生产规模达到58.3万平方米,已拥有藏毯产业集群企业9家,在农牧区村、镇建有半成品加工车间近300个(含手纺纱车间),省内农牧民从业人员约3万人,实现出口创汇3275万美元,为全国手工毯出口之首,实现内销2633万人民币。至2008年,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藏毯国际博览会。目前,青海藏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显区域性产业集聚的趋势,在国际毯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把青海真正打造成为“藏毯之都”,需要在继续巩固藏毯做大做强的前提下,抓住伊朗毯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生产下降、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减少的机遇,在传承藏毯文化和藏毯工艺的基础上加强对世界名毯波斯毯、东方毯等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使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类藏毯在青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壮大。
  印度目前是世界手工毯的第一出口大国,其发展部署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仿制各种档次、各个品种的波斯毯。我们是否要走仿制波斯毯的老路?项目组认为,尼泊尔毯在欧洲市场的畅销和下滑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传递了重要信息,世界在不停地发展,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今日波斯毯虽仍在世界市场销售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室内装饰、家具、材料和工艺发生了变化,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追求世界装潢潮流的趋势,并按消费者选择的格调,满足市场较多人群的日常消费,技术革新正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品与现代潮流相融合的必经之路。毯子发展趋势实际存在着“古典”和“现代”之分,以波斯毯为代表的伊朗毯、阿富汗毯、土耳其毯、巴基斯坦毯,罗马尼亚、俄罗斯阿尔莫尼亚毯为古典派所喜爱,而摩洛哥巴贝尔毯、尼泊尔毯则受现代派欢迎。中国藏毯因其分类较多,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受到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中国藏毯要博采众长,传承地域民族特色,学习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和改进工艺,紧握世界装潢潮流的脉搏,把注意力放在品种艺术创新上,打造中国藏毯国际性生产集散地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藏毯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它容纳劳动力多,是扶贫和解决就业的重要产业。据调查,藏毯每出口100万美元,就能安置1600个劳动力,消耗掉西宁大白毛150吨。根据青海藏羊集团资料,农牧区妇女熟练编织每工人每年从事藏毯生产10个月时间,平均
  年增收4500元。它为众多不愿出远门的农村妇女提供了就地挣钱的机会,脱贫效果显著。同时,随着藏毯产业的发展,牧区丰富的绒毛优势资源通过精深加工,使原料附加值成倍提高,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为农牧民解决了绒毛的销售问题。
  近些年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农牧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镇也有富余劳动力;同时城乡每年还有新增劳动力。据统计,2006年,青海省共有劳动力总量260万人,其中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约52万人,妇女占一半以上。这些劳动力适合从事手工藏毯编织,部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可以成为手工藏毯生产骨干,这有效解决了他(她)们退耕和退牧后的生计问题。
  另外,藏毯产区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藏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收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
  (三)宁夏毯行业发展现状
  1.宁夏毯企业基本全军覆没
  2005年,宁夏有6家手工毯企业,其中3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截至2008年,宁夏6家手工毯企业基本全军覆没。这些企业在国际、国内地毯市场的影响下,出现大面积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改制或改变产品结构维持经营,甚至转行经营。
  据项目组了解,宁夏中卫地毯有限公司已经倒闭,倒闭原因是市场萎缩,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宁夏隆德县地毯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唯一维持正常经营的宁夏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也举步维艰。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宁夏元化工厂,后改名盐池县地毯总厂。目前,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有员工480人,其中女工450人,回族96人,年产量10万平方英尺,年产值500多万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元,销售收入280万元,下设8个——宁夏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加工点。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地毯、挂毯、汽车和沙发坐垫等,地毯以仿古毯为主,也产美术毯、礼拜毯等。2007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誉为“地毯传承者”;2008年3月,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2.经营困难迫使宁夏毯企业转产经营
  宁夏毯企业转产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纵向转移。企业不再从事真正的手工制毯,主营方向转向通过羊毛收购或初加工后再转让,从中获利。有的企业利用原有原材料采购渠道收购羊毛,转销给地毯企业或加工农户;有的企业加工羊毛成纱线后转卖给地毯企业或加工农户。另一种是横向转移,即地毯企业不把产销地毯作为主业,而转产羊绒制品或皮毛制品。如原地毯企业宁夏成丰工贸有限公司开始经营皮毛加工和销售,宁夏宏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已完全转到羊绒产品上。
  3.工序外包应对成本上升
  面对成本上升,宁夏毯企业不得不将部分工序外包出去。企业负责图案设计、原材料收购、染色、产成品后期加工及销售等工序,主体的编织工序转给其它企业或农户。例如,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将洗毛、纺纱等工序外包出去,并通过提供地毯图案、原料和织架,委托农民在家编织地毯后再收购,以降低成本。
  另外,宁夏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手工地毯培训就业项目,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残疾人可以在家独立织毯,也可以到企业工作。宁夏银川市共有各类残疾人9.9万,占全市人口的6.8%,其中主要集中在银川市区,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培训和引导,增强就业能力。织毯技能培训不仅拓宽了残疾人的就业渠道,而且很好地保护了传统民族工艺。
  (四)蒙古毯行业发展现状
  1.经营特色鲜明
  蒙古毯有以下特色:一是以挂毯为主,且构图较新颖时尚。例如,内蒙古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生产以风景、人物肖像、名画系列挂毯,堪称挂毯中的精品,也代表手工毯业未来创新趋势。二是汉宫毯特色鲜明,生产工艺简化。汉宫毯具有波斯毯的特色,兼具中国文化元素,很受西方国家消费者喜欢。三是原材料以内蒙古本地产细毛羊羊毛为主。
  2.经营状况良好
  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企业产值、从业人数上看,蒙古毯产业发展状况整体上好于宁夏。原因是内蒙古毯业企业的创新意识较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毯子图案设计,产品以出口为主。
  (1)内蒙古赤峰敖汉旗长虹地毯厂
  企业拥有固定资产312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拥有手工地毯编织加工设备30台(组),其中6米织机8台,4米织机4台,还包括洗毯机、梳毛机、平整机、雕塑机、烘干机等设备。现有员工35人,年产值近100万元,上交利税约2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出口到韩国、美国和日本等。
  长虹地毯厂以生产手工地毯和挂毯为主,也生产坐毯、靠背、蒙古包等民族用品。手工毯编制密度包括57道、70道、90道、100道、120道、150道等。其挂毯构图很有特点,主要包括琴棋书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琴棋书画以模仿名人墨迹和佳作为主,山水人物主要是通过仿古摹今,融合中国传统水墨丹青技法,所织人物形象逼真,山水仿佛身临其境。
  (2)内蒙古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
  内蒙古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是内蒙古集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研发与制造的骨干企业,是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专用礼品定点生产企业。现有员工260人,固定资产2000万元,净资产800万元。
  公司主要生产纯毛手工工艺挂毯、青铜器工艺品、辽代瓷器仿制工艺品、巴林石雕工艺品、民族旅游纪念等五大系列5000多个品种。
  力王公司生产的纯毛手工艺术挂毯,创意独特,把民族的挂毯编织工艺和世界流的艺术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独具工艺特色和完美艺术境界的纯毛手工艺术挂毯。毯艺小可精细入微,大可气势恢宏。名人肖像惟妙惟肖,西洋名画逼真形象。短件产品都富有文化内涵,堪称上等的艺术品。2002年,力王公司动用了31名员工,历时一年多,按原尺寸织做了北京北海“九龙壁”巨幅挂毯。在力王工业园区4000平方米的毯艺车间正中,悬挂着这幅巨作,这幅长27米、高6.65米的大型挂毯上,翻腾着九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创下了世界毯艺史上的奇观。
  (3)包头市科曼地毯有限责任公司
  包头市科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04年,继承了包头市地毯厂破产后的资产和部分员工。2008年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该公司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职工380人,其中包括安排下岗职工200人,残疾人15名,年产手工地毯30万平方英尺。
  科曼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汉宫地毯,该地毯是在波斯毯构图设计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图案设计讲究中心对称。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
  (4)赤峰市敖汉种羊场
  敖汉细毛羊主要以苏联美利奴羊为父本、蒙古羊为母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1982年,敖汉种羊场又引进澳洲美利奴羊品种导入杂交,改善羊毛品质。经化验,改善后的羊毛细度达66~70支纱,超细型羊毛细度达80支纱。敖汉细毛羊属于毛、肉兼用品种,以体格大、产毛多、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著称,在农村、牧区山地和丘陵区均可饲养。
  (5)乌审旗鑫源皮毛工贸有限公司
  企业地处鄂尔多斯市鸟审旗,1999年5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是乌审旗皮毛厂,已有45年历史。该公司是乌审旗唯一直接出口创汇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200万元,员工280人,各种皮毛专用设备120台(套),每年能生产羊剪绒制品150万平方尺,毯子5000方米,产品以出口为主,年出口创汇150万美元。
  (6)内蒙古天牧皮毛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地处鄂尔多斯市鸟审旗,公司占地1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50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规格的床毯、地毯和汽车装饰用品等。
  (五)布依毯行业发展现状
  布依毯兴起于贵州安顺市布依地毯总厂,安顺市布依地毯总厂始建于1972年,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是原轻工业部的重点企业、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及中国名牌出口商品产地之一。现有职工280人(其中退休98人),土地面积19304平方米,厂房面积9000多平方米,各类技术管理人员35人,拥有织毯机梁190台,自动染槽1台。
  建厂初期,布依地毯总厂用手工纺纱,粗细不匀、速度较慢,使得生产滞后、产量不高。1978年以后工厂扩大,人员增多,毛纱用量增大,因此改用机器纺纱,由于当时贵州没有毛纱设备,先把计划分配的羊毛从青海运到工厂,经过分拣后再用汽车运到重庆毛纺厂洗毛,然后转运到重庆地毯厂纺毛纱,最后拉回工厂进行染色,出纱率很低,基本在30%以下。这样成本高、时间长、周转慢,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从1986年起,安顺市布依地毯总厂开始扩建,贵州省经委批准给予240万元五年免息贷款,用于毛纺车间的扩建。1987年毛纺车间建成投产后,布依地毯摆脱了毛纱制约生产的困境,完善了生产经营的第一步,为地毯厂不断发展奠定
  了基础。
  自1987年起,布依地毯厂从原来的小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拥有一整套生产线的地,在鼎盛时期该厂年生产能力12000平方米。手工打结90道、120道抽拉洗布依毯,产品品种达数百个,以出口为主,远销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初,累计创汇350余万美元。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的大型布依毯就是该厂的产品。布依毯凭借其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在全国地毯业中形成了“布依地毯”品牌。当时生产和销售情况良好,工人天天加班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跟上市场需求,企业还把织毯加工发展到县、区、乡、村中去,发展的加工点有关岭、普定、贡达、镇宁、双堡、宋旗、四旗、幺铺、南街办事处等十多处,解决贫困地区1200人就业。走厂外加工路线,既解决了厂房有限难题,又解决了大批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既增加了产量,又扩大出口,为国家创收外汇;企业赢得利润,工人福利提高。1988年,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胡锦涛视察该厂并对其生产和外加工点的发展给予评价和鼓励。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厂生产销售开始滑落。1989年后,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单方面撤销合同,该厂已签订的合同得不到履行,产品卖不出去;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出口产品取消外汇补贴。自1992年起,布依毯的生产和销售同步下滑,到1996年基本没有出口,产品只靠内销。由于布依毯属于工艺美术实用品,价格较高,只有大型宾馆、机关、学校、戏院舞台使用,个人消费有限,导致企业处于困境。
  2007年,布依地毯厂改制,并纳入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为做大做强地方名优特品牌、持续发展安顺市民族布依毯、促进传统民族工业振兴,安顺市布依地毯总厂选择引资兼并方式重组企业资产。2008年3月,少数民族特色地毯产权交易在贵州阳光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转让标的“贵州省安顺市布依地毯厂”挂牌参考价格为1868.83万元。经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显示,安顺市布依地毯厂总资产为604788.05元(不含土地使用权评估值);负债为3872969.05元;净资产为﹣3268181元。因为该企业拥有部分土地使用权,经评估,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评估值为1808.35万元(估价设定用途为商用,两宗出让土地登记面积合计19304.1平方米)。两项综合后,安顺市布依地毯厂资产估值为1481.53万元。根据挂牌公告,拟受让方须具备在当地新建同等规模以上地毯厂的相关建厂条件;企业技改投资规模须在5000万元以上;建成后年产布依地毯20000平方米以上;须安排原布依地毯厂职工就业岗位不少于80个;企业冠名中要体现“布依地毯”字样。最终,经当地政府批准由安顺康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兼并安顺市布依地毯总厂,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组建新的民营企业,即贵州布依地毯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布依毯系列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公司计划新建厂房12000平方米,其中包含梳纺车间、打线导线车间、化染车间、织毯车间、平毯车间、洗毯车间、整毯车间等。目前该公司已在安顺市西秀工业园区征地56亩,即将开工建设。
  (六)版纳毯行业发展现状
  版纳毯作为云南三大毯类之一,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毯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版纳毯仅有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地毯有限公司(原版纳地毯厂)一家企业在生产,由于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不足,该厂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较计划经济时代并未有较大改善,产量和花色品种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
  昭通大山地毯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昭通版纳地毯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定为少数民族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优质产品奖。后因厂里大部分职工年龄普遍偏大,退休职工的养老安置问题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不得不在2004年选择改制,由一家主营房地产的私人企业收购并进行改组,最终于2005年4月成立新的大山地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新企业在保留传统的版纳毯的生产基础上,以“金殿牌”作为商标进行生产和销售。
  目前,大山地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全手工纯羊毛地毯、客厅毯、床前毯、圆铺毯、工艺挂毯、羊毛汽车垫、沙发垫等,产品规格有70道、80道、90道、100道、120道、150道,年生产手工毯10000平方米。昭通地毯厂生产的产品以其良好的透气性和经久耐用的纯羊毛手工工艺赢得了云南、四川等地顾客的信赖和喜爱,同时也在深圳、西安等地得以广泛销售。
  大山地毯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很强,公司内部制定了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规定、生产设备维护措施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激励机制。2004年公司改制以来,新老员工拧成一股绳,不断为企业的发展献策献计。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大家怀着保护版纳毯品牌的坚定信念,不断尝试以传统生产工艺获取新的市场份额,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