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独龙毯的文化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26
颗粒名称: 十三、独龙毯的文化内涵
分类号: F262
页数: 2
页码: 151-152
摘要: 独龙毯的产生和发展与独龙族息息相关,独龙毯几乎成为独龙族的标志,因此,独龙毯的文化内涵与独龙族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独龙族是居住生活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独龙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人民勤劳、勇敢,有着优良淳朴的道德观念。独龙族人还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如今,现代社会虽然改变着独龙族人的生活面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族人特有的传统服饰。除了作为衣服,独龙毯还有其它广泛的用途。将脱了粒的粮食在铺开的毯子上晾干,而后又将粮食装入毯子并背回家,可谓是独龙毯的妙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独龙毯 文化内涵

内容

独龙毯的产生和发展与独龙族息息相关,独龙毯几乎成为独龙族的标志,因此,独龙毯的文化内涵与独龙族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独龙族是居住生活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独龙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人口58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新中国诞生时增加了3000多人。由于地理环境极为封闭,又远离内地,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独龙族社会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人们的生活形态尚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痕迹,生产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己纺线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身,妇女还崇尚文面的习俗。独龙语与怒族语基本相通,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族人民勤劳、勇敢,有着优良淳朴的道德观念。重信用,遵诺言,是独龙族人的传统美德。他们的住房不加锁,粮仓门上仅横竖插上几根树枝作记号,从不担心被盗。独龙族人还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如今,现代社会虽然改变着独龙族人的生活面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
  独龙村寨多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族人有的用竹篾编织成地板和墙壁;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族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彩色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族人引以为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族人特有的传统服饰。毯子披在身上,左缠右绕,紧贴着身犹如一身合体的衣服。毯子的披法有多种:有男披法、女披法;有单披法、双披法;有正披法、斜披法、缠绕法等等,变化多端,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女人一般采用双披法和斜披法,毯子上彩色条纹顺着身段延伸,再佩戴一副耳环和挎一个篾箩,独龙族妇女的风采便得到淋漓的展现。男人多采用单披、斜披、缠绕披法,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披法,如上山打猎采用缠绕披,这样便于行走和追寻猎物;在家休闲时采用斜披法,这样很简便;而若在特定场合,如剽牛仪式或祭猎仪式上,剽牛手或祭司披毯就要采用横式正披法,再持上梭镖和法器,塑造出威武、飘逸和神圣的形象。
  除了作为衣服,独龙毯还有其它广泛的用途。有的用作被子盖,有的用来背小孩,有的用来当口袋,有的用来当屏障;远方的朋友来访,它是最好的纪念品;青年男女们还把精心编织的独龙毯作为定情物互相馈赠;每当收割粮食的季节,独龙族人于田头或山地里铺几张独龙毯,在毯子上给粮食作物脱粒,是最佳的收粮食方法,既简便又有效地控制了粮粒散失。将脱了粒的粮食在铺开的毯子上晾干,而后又将粮食装入毯子并背回家,可谓是独龙毯的妙用。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