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布依毯的文化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24
颗粒名称: 十一、布依毯的文化内涵
分类号: F262
页数: 3
页码: 147-149
摘要: 布依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它已成为我国绚丽多彩的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员。布依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融会了民族民间优秀的纹样,产品特色非常成熟。布依毯以靛蓝和纯白两色为主,采用新颖别致、色调简洁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的图案,使布依毯成为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淳朴拙雅、富于幻想的纹样构图和精湛的手工打结编织技术赢得了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消费者的好评与赞赏。布依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布依毯 文化内涵

内容

布依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它已成为我国绚丽多彩的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员。布依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融会了民族民间优秀的纹样,产品特色非常成熟。布依毯以靛蓝和纯白两色为主,采用新颖别致、色调简洁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的图案,使布依毯成为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淳朴拙雅、富于幻想的纹样构图和精湛的手工打结编织技术赢得了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消费者的好评与赞赏。
  布依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布依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它的设计题材多源于布依族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蜡染,要了解布依毯的历史就必须了解布依族及其蜡染的历史。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布依族自称为“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有的还称作“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其余分布在黔东南、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及云南的罗平和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人口约254.5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总人口的95%以上。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三种方言,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布依族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
  崇拜,信仰多神。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蕴涵着悠久的民族历史,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都是布依毯设计的资料来源。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白、青、黑等色布服,布依毯的图案纹样多来源于当地自然风景和民俗,因此在颜色选择上也以蓝、白为主。布依族人心灵手巧,蜡染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花纹图案美观,精致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