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近代蒙古毯衰败历史——以大有恒地毯的沉浮为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23
颗粒名称: 十、近代蒙古毯衰败历史——以大有恒地毯的沉浮为例
分类号: F262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近代内蒙古地毯业中,历史较久而又有点名气的地毯作坊数新中国成立前的归绥市大有恒地毯了。开始只有工人10名左右,后来扩大规模,有木机梁15套,工人50名左右,已经具备了弹毛、纺线、染色、织毯能力,当时算是“全能地毯作坊”。大有恒的加工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的:用弓弦弹毛,用木制纺车纺线,用铁锅或铜锅染线,没有洗毛线的设备,由工人用木制独轮车将白毛线运到西河沿去洗。1930年初,大有恒继续扩大规模,作坊有房屋50间左右,后来又在旧城北门里东马道巷16号大院,租了26间房屋,木机梁增加到30套,工人增至120名左右。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蒙古毯 地毯

内容

近代内蒙古地毯业中,历史较久而又有点名气的地毯作坊数新中国成立前的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大有恒地毯了。大有恒约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山西省清源县(今清徐县)阎村人王俊,从口里到塞外谋生,认识了隆和泰皮毛店里姓姜的地毯老师傅,二人商妥开地毯作坊,大有恒地毯作坊就这样办起来了。开始只有工人10名左右,后来扩大规模,有木机梁15套,工人50名左右,已经具备了弹毛、纺线、染色、织毯能力,当时算是“全能地毯作坊”。大有恒的加工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的:用弓弦弹毛,用木制纺车纺线,用铁锅或铜锅染线,没有洗毛线的设备,由工人用木制独轮车将白毛线运到西河沿去洗。1930年初,大有恒继续扩大规模,作坊有房屋50间左右,后来又在旧城北门里东马道巷16号大院,租了26间房屋,木机梁增加到30套,工人增至120名左右。
  大有恒的织毯工具有木制机梁、刀子、耙子、剪毛剪子、平毯剪子、剪花剪子、镊子等。所用原料,好羊毛向皮毛店购买,回退牛毛、驼毛、马毛、羊毛向黑皮坊购进,皮剪毛向白皮坊购买。所用棉经纬线,先是从祥源通布铺购买,在自家作坊合成经纬线,1931年后,直接从北京德泉线庄购买已经合股的经纬线。地毯图案有五龙、五云、五牡丹、四季花(梅兰菊竹)、鹿鹤相春、博古、山水等20多种。图案的绘制先是由老师傅用符号点在格子纸上,后来发展到画样子,画样子是请当时很有名气的画家梁通提供。产品主要分为三蓝地毯和带彩地毯两类,三蓝地毯每平方尺两元五角(银元),带彩地毯是两元四角。各种地毯除销售本地外,还销售到甘肃、新疆等地,也有洋行收购销往国外的。
  大有恒制作的地毯,大部分是机关、军界、大商号、召庙、官宦人家订货,也有部分现货出售的,但数量不多。1931年,傅作义定做了三块大号送礼地毯。到1933年,大有恒的木机梁增加到50多套,工人达220多名,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资金有3万余银元,成为归绥市地毯作坊中人数多、产量大、牌子亮的作坊,大有恒处于鼎盛时期。同年,班禅活佛来归绥市,从大有恒购买了一批地毯。
  1934年,由于旧城北城门东房屋被拆除,大有恒迁到北门里路西,大有恒占房屋25间左右。1935年春天,大有恒又在旧城北门外租赁房屋近30间。这年冬季,又给傅作义织做了两块五龙地毯。此外,还给当时军界的王靖国、赵承绶、曾延毅、孙长胜等做过地毯,也为百灵庙、席力图召等做过地毯。
  1936年是大有恒地毯发展的转折点,由于地毯销售不畅,积压过多,大有恒一次减员100多人。这一年,一些合伙人从大有恒退股,许多地毯师傅们先后离开到大同、张家口、北京等地谋生。
  1940年初,由于物价飞涨,地毯工人的工钱却不涨,工人生活越来越苦。因此,归绥大有恒、天德荣、天顺勤、崇文恒四家地毯作坊的工人联合起来罢工,选出代表与各家掌柜谈判,这些地毯作坊就用打骂徒弟、开除师傅、停火断炊等手段压服工人。后来,工人们利用各作坊掌柜之间的矛盾,迫使大有恒最先复工,把编织一平方尺地毯的工钱由四角提高到五角八分。其它三家地毯作坊一看大有恒提高了工钱,也只好把工人工钱与大有恒拉平了。
  1943年,日寇入侵,把皮毛控制起来,地毯作坊断了原料。就在这年,大有恒把早存原料用完后,宣布倒闭。1946年,归绥的地毯作坊全部倒闭,地毯工人全都失业。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