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毯的品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18
颗粒名称: (一)藏毯的品牌
分类号: F273.2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藏毯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不同品牌特色的藏毯。西藏最早地毯品牌当属“汪丹仲丝”,其毯面厚重,四周有长长的毛穗。据《娘曲郡》一书记载:公元11世纪前后,后藏仲娘地区就开始生产藏毯。其次是江孜卡垫,当地人习惯把面积18平方米以上的称为地毯,以下的称作卡垫。江孜生产的地毯以棉纱为经,毛线作纬,精密编织而成。2006年,国家授予江孜藏族卡垫织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手工捻线已成为加牙家庭妇女的主要劳动。2007年6月10日,经国家批准,加牙藏毯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也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又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关键词: 哈萨克族 品牌

内容

藏毯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不同品牌特色的藏毯。西藏最早地毯品牌当属“汪丹仲丝”,其毯面厚重(厚约40毫米以上),四周有长长的毛穗。据《娘曲郡》一书记载:公元11世纪前后,后藏仲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白朗县汪丹)就开始生产藏毯。
  其次是江孜卡垫,当地人习惯把面积18平方米以上的称为地毯,以下的称作卡垫。江孜生产的地毯以棉纱为经,毛线作纬,精密编织而成。地毯染料除了酸性染料外,还使用野生植物汁液、矿石和带色土调配成36种不同颜色。据传在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执政期间(公元1617年-1682年),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区手工业展评会”,当时被评为西藏优质产品的就有江孜卡垫。历史上江孜的楚西贵族、朵西贵族以自己家族名字命名的卡垫——“楚西壁沙”、“朵西壁沙”就很有名。拉萨的大贵族夏扎和擦绒也曾雇佣优秀的民间手工业者生产自己设计的“夏扎邦典”、“擦绒邦典”。2006年,国家授予江孜藏族卡垫织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藏毯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使得安多藏毯和康巴藏毯在编织技艺、图案设计上存在差异。康巴藏毯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藏毯的编织技艺;而安多藏毯则在设计上将藏汉文化融为一体,构思巧妙,色调和谐,风格独特。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毯,加牙也是安多藏毯的发源地(今距西宁市24公里处的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清朝乾隆年间,青藏高原上的高僧喇嘛觐见皇帝,把藏毯作为贵重礼物呈敬,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当时,加牙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者干啥哩。”可见手工捻线已成为加牙家庭妇女的主要劳动。
  在加牙藏毯中最有名的要数杨氏藏毯。杨氏藏毯都是男性手工制作,由于男性手上力量大,砸得结实,所以织出的毯子牢固、耐磨。更独特的是杨氏藏毯制作一上架后,一次完成编制、平修、剪花、修整等工序,下架时全部工序完成,顾客就可拿走成品毯子。杨氏兄弟掌握的制作藏式一杆旗马鞍毯和骆驼圆形鞍,已成独有手艺。杨氏兄弟修补藏毯技艺也称一绝,不论是磨损还是火烧等损伤,都能修制如初。杨正贤、杨正泰等四兄弟是加牙藏毯早期制作艺人,清朝康熙年间他们从南京来到青海后分别定居于西宁、湟中等地。杨正泰在今天的加牙村安家,杨永柱、杨永良是他的第七代。2007年6月10日,经国家批准,加牙藏毯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也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十一五”期间,青海“藏羊”牌手工藏毯传承其青藏高原的独特编织方法,不断改进工艺,加大科技含量,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快电脑设计图案步伐,注重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藏羊”牌藏毯和“藏羊”牌商标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2008年又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