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少数民族毯与婚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10
颗粒名称: 五、少数民族毯与婚俗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6
页码: 127-132
摘要: 新疆毯在维吾尔族的婚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提亲被同意之后,紧接着的是准备彩礼和定亲仪式。定亲仪式结束后,便商定迎亲的婚礼,维吾尔语称为“穷托依”。双方商定吉日后,正式举行婚礼。在举行婚礼当天,按照媳妇进门时脚不得着地的习俗,新娘到丈夫家后被扶在一块地毯上安坐。然后,由四个公认品行优良的小伙子,抬起地毯,将新娘抬到男方大门口。这时,门前点燃“神火”,由一位有威望的客人,用火在新娘头上绕三圈,表示消灾祝福。然后,新娘绕火一周,进入铺有红布或白布的大门。乐队、双方亲友随即拥入。全场立即沸腾起来,一对新人在亲友的邀请下,双双起舞。此时,客人们可歌、可跳、可欢、可呼,直至夜深。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婚俗

内容

(一)新疆毯与维吾尔族婚俗
  新疆毯在维吾尔族的婚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吾尔族青年男女成亲之前,都要经过提亲和定亲仪式。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长准备物色一位姑娘为儿媳时,事先都要履行提亲的程序。一提亲被同意之后,紧接着的是准备彩礼和定亲仪式。按照常规,女方要将地毯、被褥、枕头、皮箱等物品作为陪嫁;男方家准备彩礼,另外还要给姑娘的父亲做一件大衣,给姑娘的母亲做一件连衣裙,准备给姑娘的兄弟姐妹、妹夫、嫂子或弟媳的衣料。定亲仪式结束后,便商定迎亲的婚礼,维吾尔语称为“穷托依”。双方商定吉日后,正式举行婚礼。在举行婚礼当天,按照媳妇进门时脚不得着地的习俗,新娘到丈夫家后被扶在一块地毯上安坐。然后,由四个公认品行优良的小伙子,抬起地毯,将新娘抬到男方大门口。这时,门前点燃“神火”,由一位有威望的客人,用火在新娘头上绕三圈,表示消灾祝福(这是维吾尔族先民信奉拜火教的遗俗)。然后,新娘绕火一周,进入铺有红布或白布的大门。乐队、双方亲友随即拥入。这时,男女客人便在主人的院内或客厅里,跳起民间舞蹈“赛乃姆”,一直到揭盖头。揭盖头时,男方的母亲从轻歌曼舞的客人中走向低头坐在一旁的新娘,先送一件纪念品,然后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纱。全场立即沸腾起来,一对新人在亲友的邀请下,双双起舞。此时,客人们可歌、可跳、可欢、可呼,直至夜深。
  (二)哈萨克族花毡与婚俗
  1.哈萨克族婚礼
  哈萨克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间谚语说:“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所以在哈萨克族居住的“阿吾勒”(牧民的游牧村)里举行婚礼时,是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轻易离去的。当哈萨克族的毡房里传来活泼轻快的“加尔!加尔!”的歌声和笑语时,就表示传统的婚礼正在那里举行。
  哈萨克族娶亲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唱的婚礼歌,哈萨克语叫“奥加尔”。“奥加尔”实际上是一首婚礼组歌。内容包括“沙仁”、“加尔—加尔”、“森丝玛”、“告别歌”、“揭面纱歌”等。歌词的句式固定,格调明快,辞意诙谐,常用来表达歌者的聪明才智和感情。
  “沙仁”是婚礼歌的序歌。一般是在娶亲、嫁女的晚上唱。当新郎的弟弟约上伙伴到女方家传送喜信时,女家的姑娘和媳妇们在早已准备好的毡房里迎接客人。新娘头顶头巾或面纱,由四位年轻媳妇和少女陪同,端坐在花毡上哭泣。前来迎亲的新郎的弟弟和伙伴们唱起“沙仁”祝贺、劝解和开导新娘:
  让我把沙仁唱给新娘听哎,
  从不把它留在心怀。
  歌声像春风轻轻吹荡,
  会使你的心花盛开不败。
  骑过的栗色马体型健美高大,
  它比做新郎官一点也不差。
  你泣不成声,为何这样伤心?
  像是已离开阿吾勒,进了婆婆家。
  你披的皮袄不必用金丝线缝,
  而今一天的哭泣使你筋疲力尽。
  你要防止被人耻笑为娇弱女子,
  像鹰巢里的沙尔恰(捉不住猎物的鹰)那样无用。
  “沙仁”反复唱上几遍后,便开始唱“加尔—加尔”。这是一种团体歌,由小伙子们演唱。这种歌每一句歌词的后面都加衬词“加尔,加尔”。其内容和“沙仁”歌一样,也是劝导新娘到了男方家要夫妻恩爱,孝敬公婆,勤于家务,和睦相处。有的歌这样唱道:
  小伙子唱“加尔—加尔”情意深长,
  他们唱的是人生一世的好时光。
  假若婚姻不平等,只凭彩礼,
  夫妻双方不称心,生活照旧悲伤。
  脚踝骨,膝盖骨长在一条腿上,
  众人的智慧,才能像大山一样。
  请你别为家中的父老牵肠挂肚,
  若是孝女,公婆也像生身父母一样。
  毡房里“加尔—加尔”的歌声打动着新娘和婚礼参加者的心。特别是毡房外听歌的老大嫂和老大爷们,听到歌声会情不自禁地以“艾木因,艾
  木因”的《古兰经》祈祷词相和,祝愿每个人都称心如意。
  2.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哈萨克族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等。每当喜庆佳节,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糅进舞蹈表演当中去,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这就是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剪羊毛舞等舞蹈的来源。
  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卡拉角勒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粗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舞者的这些动作与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具有浓厚生活特色的各种动作糅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台表现力更强,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在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毡房里进行表演。不仅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舞法也可以因人、因地而异,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3.哈萨克族花毡与诗歌
  《汉书》细君公主传有诗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唐代诗人李端的《胡腾儿》诗云: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就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鸣鸣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