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独龙毯的工艺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604
颗粒名称: 2.独龙毯的工艺特色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5
页码: 112-116
摘要: 在独龙族村寨,每家每户都会编织独龙毯,编织工艺代代相传。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现在多用棉线、羊毛纺制。据统计,一户人家一年可以织15~20床毯子。很早的时候,独龙族织毯取材于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独龙族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编织一床独龙毯,从纺线到按照图案织布,需要很多道工序以及不同的器具才可以完成。首先是纺线,独龙族妇女用线锭把棉毛或者羊毛纺成棉毛线。白色的纬线与不同颜色的经线层层相织,形成绚丽多彩的独龙毯。
关键词: 独龙毯 工艺特色

内容

在独龙族村寨,每家每户都会编织独龙毯,编织工艺代代相传。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现在多用棉线、羊毛纺制。据统计,一户人家一年可以织15~20床毯子。
  很早的时候,独龙族织毯取材于麻。麻是一种野生植物,在漫长的采摘渔猎生活中,人们发现了麻的表皮柔软结实,并用其捻成线,再织成麻布。一幅麻布宽约尺余,数幅拼连就成为毯子,一床毯的完成要花数十天。早期编织的独龙毯是单色的,后来人们用水冬瓜树皮和另一种草本植物浸泡麻线,麻线就被染成了红色、青色、黑色等,于是,织出来的独龙毯便有了红青白黑各色相间的条纹,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独龙族妇女们喜欢用各种
  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图中白色工具为“蒙铛”(怒语),即梭子,用来挂纬线;竹竿状工具为“董铛”(怒语),在排线机和织布机上间运送并固定经线;刀片状工具为“缯码”(怒语),在织布机上将固定好的经线分为上下交错的两层,起分隔的作用。
  编织一床独龙毯,从纺线到按照图案织布,需要很多道工序以及不同的器具才可以完成。首先是纺线,独龙族妇女用线锭(怒族称为“瓦切”,傈僳族称为“格鲁”)把棉毛或者羊毛纺成棉毛线。第二步是用绕线架绕线。第三步是排线,编织者将同一种颜色的线在排线机上转六到七圈,也就是排线排六到七次后,换其它颜色的线继续排,直至把经线排好,可以用来织布,一般情况下至少有七种颜色的经线;排线机上一个小工具,怒语称为“瓷乃苦”,在排线过程以及后续的织布过程中起着分线的作用,避免经线混缠在一起。织布前还需要把已经排好的经线从排线机上挪到织布机上,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工具“董铛”(怒语)。接下来的工序是织布,织毯者用缯曾码”(怒语)将固定好的经线分为上下交错的两层线,然后用“蒙铛”(怒语),即梭子,挂纬线。白色的纬线与不同颜色的经线层层相织,形成绚丽多彩的独龙毯。在织布环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起溃”(怒语),它主要起挂钩的作用,将其一头系在树干上,一头挂住编织中的毯子;这不是一般普通的挂钩,它是由树根自然形成的,据传只能是长势整体偏向东方的树的树根才能用来做“起溃”。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