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580
颗粒名称: 四、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10
页码: 83-92
摘要: 藏毯技艺的传承区域处于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这一民间工艺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藏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藏毯的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源于藏传佛教文化,藏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独有的藏文化特点。贵族使用的毯子多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民用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号和中原丝绸的纹样。藏毯的图案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图案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目前藏毯生产企业除了用传统的手工设计图案之外,还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大增强了图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天然染料着色后稳定性强,持久,又能就地取材或适度种植,质量可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图案

内容

(一)藏毯的图案特色
  藏毯技艺的传承区域处于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这一民间工艺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藏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价值突出表现在藏毯的图案特色上。藏毯的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源于藏传佛教文化,藏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独有的藏文化特点。
  传统图案最常见的有佛八宝、暗八仙、文房四宝、二龙戏珠、山水吉纹、龙云、龙凤、牡丹、宝相花等,每种图案都有寓意。寺院用毯图案主要有龙纹、佛人、八吉祥、金刚杵等,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容。贵族使用的毯子多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其中单独纹样主要有:龙、凤、仙鹤以及象征吉祥的动物、植物和山水等;组合纹样有吉祥雍宗图符、“鼎”纹、“寿”字纹装饰、日月宝贝、吉祥八宝、国王七宝(属印度佛教文化,即方胜、连环钱、犀角、令牌、象牙、珊瑚、珠宝)、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龙凤呈祥、“卍”字永结等;此外还有属于汉地佛教文化的各种纹样。民用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号和中原丝绸的纹样。
  藏毯的图案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图案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目前藏毯生产企业除了用传统的手工设计图案之外,还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大增强了图案的设计开发能力。
  藏毯图案大致分为五大类,即:江垫式、龙凤式、满地铺式、城郭式和嘎雪巴式。
  1.江垫式。把取自中原锦缎上的缠枝西番莲格式的图案,织在卡垫上的统称为“江垫”。当然卡垫图案来自锦缎的不单这一种,其它几种也有不少图案来自锦缎,但这一类形式比较明确单一、特别,也比较集中,是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2.龙凤式。龙凤式是所有龙凤图案卡垫的总称,它是按图案内容区分的。例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穿云龙、蛟龙闹海、二龙逐凤、凤凰戏牡丹等等,其纹样多半也是来源于锦绣服料。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固定格式,图案都离不了龙、凤、云、花、水等,且多是反转对称或相称。
  3.满地铺式。这一类图案的纹样来源极为广泛,内容也很丰富,有取自藏靴上绣花纹样的,有取自古代中原绣花衣料上的,有来源于藏族建筑装饰上的,也有从印度丝绸和织锦上搬来的等等。内容和风格差异虽大,但在章法形式上却有着很多相近的地方,同样都是纹样布满全毯,且分布均匀,通常无边,整个图案往往形成两个或三个较为明显的节次,两端总是以向心的趋势集中。
  4.城郭式。藏语中把锁口“丁”字纹的叫“加架”,意即汉地城墙。其特点之一是有边框纹样,而且多带“丁”字纹小边,形如城郭,我们借助这层意思把凡有完整边框纹样的图案称作“城郭式”。最常见的大边形式有以下几种:①锦纹盒子边,盒子里的纹样多为暗八仙、佛八仙、国王七宝或三者杂而用之;②水纹边;③花草边。
  5.嘎雪巴式。以人名称谓,嘎雪巴·曲杰尼玛是江孜贵族,曾任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他对卡垫图案尤有兴趣,通过对内地近代丝绸刺绣的研究,吸收了刺绣被面和刺绣衣料上的大花大叶以及整枝花的形式,并结合卡垫的生产工艺特点,创造出一种类似内地“彩花式”的新图案,深为藏族群众所喜爱,人称“嘎雪巴白萨”。“嘎雪巴式”的特点是章法自由流畅,形象色彩突出,有些像内地早期的“彩花式”图案,花纹比较均匀地分散在所有的空地里,其典型格式是四角有四块水纹。分类者把后来的一切大朵大枝、三点交错或两点对称排列的花卉图案全归入此类。
  早期的织毯匠人在编织图案时根本没有图纸可依照,完全是按照脑海中构思的图案进行编织的,最后织出的图案竟与事先设计的完全一致。这些高超“凭空织造”技艺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这些图案寄予着人们在浓厚的宗教信仰中,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再生之日的幻想,展示了人们的勤劳智慧和精神力量,以求最大的欢乐和慰藉,祝福人间吉祥、平安、和睦、长寿的极乐愿望。
  藏毯在色彩的使用上紧贴大自然,体现出朴实无华之美。但是在过去藏毯对颜色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寺院和贵族使用黄色、杏黄、杏红和大红色,而平民则多用蓝色、黑色和驼色。藏传佛教的派别也以颜色划分:黄色象征格鲁派,红色象征宁玛派,白色象征噶举派,红白黑三色象征萨迦派。
  图案色彩不仅与民族宗教、生活习俗相联系,还与寒冷的气候、单调的生活、旷野的需要都有关。所以,以红、绿、黄、蓝、白、黑等对比色最为鲜艳,给人以兴奋、愉快之美感。如传统龙凤式藏毯,大地色为深蓝,无边框,两组龙凤图案以对角对称占据毯面四方,龙头、肢爪、鳞片采用深红色,龙的勾线、鳞片、鼻、唇为土黄,龙须、发、角、肘毛、脊鳍、尾均为白色,整体色调明快,动势腾然;凤的头冠、肢爪为深红,翅膀、脖线为土黄,凤身用淡黄线条交叉呈网形,翅羽为淡蓝,凤尾羽毛用多色线,飘然扬起,使得色调艳丽、多变;毯面中间一束红心白线勾的宝相花,使构图向心、集中,龙身腾空追啄宝珠,凤嘴衔着花枝跑动着,使毯面呈现出自然构图,丰富的色彩、欢快而动感极强的美丽画面。现代式藏毯构图以高原风光为主,去繁从简,清晰明快,色彩上求变化,显其高雅而不失质朴的民族特点。同时也积极吸纳了当今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并通过多种不同色毛纱交织表现,令人赏心悦目。
  精美质朴的藏毯编织工艺是藏族在游牧、农耕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而古老的传统艺术,浸透着民族性格、理想追求、审美情趣,饱含着藏族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它同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极富魅力。
  (二)藏毯的工艺特色
  1.藏毯的原料特色
  藏毯的生产原料与其它地方编织物的原料不同,主要栽绒原料为羊毛、牛绒、羊绒,藏毯用毛要求纤维粗壮,有刚性、不易黏结,具有很好的弹性、耐磨性和光泽度。
  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大白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土种羊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西宁大白毛”。由于高原地区海拔高,草原草质好,无污染,这里生长起来的藏系绵羊毛色纯净、毛质极好、绒毛厚,呈亚白色,纤维较均匀而特长、弹性强、拉力大、光泽度好、耐酸耐碱性强,为羊毛中的上品,是编织藏毯的最佳原料,被誉为“锦缎样的软浮雕”。用这种原料织出的藏毯坚韧耐磨、质地柔软,经化学水洗后,光泽犹如锦缎。早在19世纪后期,“西宁大白毛”就被国际毯业公认为是编织毯子的最佳原料。
  山羊绒:素有软黄金、白色云彩之称。青藏高原的山羊绒纤维纤细而均匀,柔软而富有弹性,光泽柔和,集轻、暖、软、滑于一身。
  牦牛绒:除亚洲之外,世界其它地区都没有牦牛的自然分布,而青藏高原的牦牛在数量上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牦牛绒的颜色多为黑色、褐色、黄色、灰色、白色,保暖性与山羊绒相当。
  2.藏毯的染色特色
  藏毯所用纱线染色主要是采用古老而传统的植物染料经加工染制而成。植物染色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柔和、自然,色彩搭配协调且不易褪色,利于环保等。民间也沿用本地土产染料。土产染料的基本颜色有蓝、绿、黄、红、白、棕、黑等几种。如:橡壳染后为驼色;大黄、槐米为黄色;大黄叶为浅黄;大黄根为深黄;板蓝根为蓝色;茜草根为朱红色等;用大黄叶罩染深浅不同的蓝色纱即可得到不同的绿色。有些染色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比如藏红花染的红色就经久不衰(但因藏红花是名贵的中药材,做染料很有限,不会被大面积使用)。用植物染色的藏毯,经日晒和空气氧化后,色泽会越来越柔和。
  天然染料着色后稳定性强,持久,又能就地取材或适度种植,质量可靠。但采集、加工这些染料所用时间长、工序繁杂。
  3.藏毯的编织特色
  藏毯的编织工艺也独具特色,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其它地域毯子的生产,均采用传统的“8”字扣或“马蹄扣”。打结方法是在一根经线上只包含一个打结圈的单栽绒结,其工序称为“指扣刀砍”,也就是每头儿必砍,这种方法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藏毯织法为重叠连环扣,俗称“手捧缠”。就是把纱线环绕在绕线杆上,待织完一行时,将纱线扣全部跺实,用刀具将杆上的纱环割开。也可采“挽头儿割绒”,即将绒纱同时缠绕在经线和编织杆上,连续操作,挽到一定长度才割绒一次,割绒同时抽出编织杆,相比传统“8”字扣的每头儿必砍,明显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毯子的厚度由编织杆的直径决定,因此毯子厚薄控制自如。
  用藏毯打结法织出的毯子,毯面出现的效果是层层纱的断面、毯面形成自然横向条纹,看上去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经过粗剪、精剪多次加工使图案突出、线条清晰,增强了毛绒的厚实感。毯背疙瘩有致,体现了粗犷、古朴、自然之美。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