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数民族毯的一般生产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91
颗粒名称: 一、少数民族毯的一般生产工艺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34
页码: 19-54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毯的工艺流程也随之发展变化,从原始的手工编织打结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但无论工艺形式怎样变化,少数民族毯最主要的制作程序仍然依靠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完成,保持了传统手工的特点。少数民族毯具体的制作有100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程序、编织成型工序、后期美化工序三大部分。这时还未加工的羊毛称为“生毛”,经水洗后称为“净毛”。化学染色是先在40℃~45℃的水中,加置酸类物质,一般是硫酸或醋酸,待完全吃酸后,再加入助染剂和染料溶液。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中没有绘制图案这一道工序,当时的图案都是通过工匠们的口传心授得到世代相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产工艺

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毯的工艺流程也随之发展变化,从原始的手工编织打结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但无论工艺形式怎样变化,少数民族毯最主要的制作程序仍然依靠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完成,保持了传统手工的特点。少数民族毯具体的制作有100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程序、编织成型工序、后期美化工序三大部分。
  (一)前期准备工序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六道工序:选毛,洗毛,梳毛、纺纱,染色,合股经、纬线,绘制图案。
  1.选毛。少数民族毯的制作工序从选毛开始,选毛就是将剪下的羊毛按颜色分类,同时将杂质清除干净,以保证毛纱染后的质量。这时还未加工的羊毛称为“生毛”,经水洗后称为“净毛”。
  2.洗毛。洗毛要求把羊毛中的脂肪、尘埃和杂质等清除掉,从而保证在染色时,不会出现染花、色暗、染不透等问题,影响羊毛的质量。所以,要求毛纱洗得均匀、透彻、干净,同时,又不能损伤羊毛的纤维。洗羊毛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含残油率低于1%,含残矸率低于1%,含杂质率低于1.5%,回潮率控制在16%。洗羊毛时先用清水粗洗,再用热碱水净洗,达到清洗掉毛上的油脂和消毒的作用,最后再用温水清洗去碱性。传统的清洗过程中要用木条反复砸、压,并用水不断冲洗,使毛变得洁净而有光泽。
  3.梳毛、纺纱。洗净的羊毛晾干后就称为净毛了。虽然机器化作业已经非常普遍,但现在依然存在纯手工梳毛、纺纱。手工梳、纺采用梳耙子梳毛,梳耙后毛纤维变得松散、平顺,这时羊毛称为“熟毛”,可以用来纺纱。
  传统的手工纺纱就是纺纱者一只手拿着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毛条,绕在锭子顶端的凹槽里。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毛条碾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或者是用木制的纺车纺纱。由于手工纺纱效率低,粗细不均匀,所以现在大都采用机器纺纱。近几年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地毯消费者返璞归真和环境产品理念逐步升温,对手工毯需求逐年增加,若顾客需要手工捻线的毯子,仍可用手工。
  现在,梳毛、纺纱工序已经基本机器化,通过梳毛机和粗(细)纱机,根据毯子不同的档次要求生产出不同纱支的毛纱。少数民族毯一般使用3.5支、4.2支和6支粗毛纱,以及8~12支的细毛纱。由于机器纺纱粗细一致,加捻均匀,它不仅比手工纺纱速度快,能提高产量,而且更有利于稳定和保证毯子的质量。机械化的梳毛、纺纱工序如下:
  (1)合毛。根据产品质量指标和纺纱支数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各种羊毛的性能和特点,要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要求喷洒合毛油和乳化白油,进行充分的混合,达到混合均匀,颜色均匀,干湿均匀。黑花毛、黄残毛和死毛严禁使用。
  (2)粗梳。在粗纺梳毛机梳理的作用下,不同品质块状羊毛和毛束逐渐梳顺,各种纤维进一步混合,并逐渐松解成单根纤维。经过充分混合的毛网,进行切割后搓成粗细均匀并具有一定强力的粗纱(小毛条),粗纱无捻度,强力差,还需在细纱机上进行加工。
  (3)细纱。从粗纱木轴上,经过退卷给条机逐步退出,通过牵伸,将粗纱抽长拉细,以达到纱线支数要求,然后将纱条,经过加捻机加捻,使纤维之间抱合,以提高纱线强力,最后将纱线缠绕在纱管上。
  4.染色。毛纱染色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天然染色,一种是化学染色。
  天然染色的颜色主要依靠植物色素,少部分是从矿物中提取的,而这些植物染色中部分染料是名贵的中草药材,染出的颜色鲜艳纯正,色泽柔和,没有刺眼的光色。羊毛与人类的毛发一样,是有生命的,羊毛纤维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鳞片,紧贴鳞片的是保护纤维的油脂和蛋白质。天然染色,通常是以泡染和煮染的方法,在染色过程中不会伤害到羊毛纤维的鳞片和油脂,并且还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编织出来的毯子经久耐用。但是由于天然染色的成本高昂,目前已经较少使用。天然染色所用的植物染料源于自然中的花草和根木,取花蕊和花瓣,取草的叶和根,取木的根和皮,经过煮、榨等方法取出的色素液是很好的天然染料。常用的植物染料有:黄栀——含黄色素;槐米——来自槐树的花蕾,含黄色素;橡树——含黑色素;红花——含红色素;蓝草——含蓝色素。另外还有乌拉草、石榴皮、核桃皮和苏木等都是很好的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也有很多种,有朱砂、松石、珊瑚石等各种带色石,还有红土、黄土、青灰等等。
  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方法是化学染色。化学染色是先在40℃~45℃的水中,加置酸类物质,一般是硫酸或醋酸,待完全吃酸后,再加入助染剂和染料溶液。待染液均匀后浸泡毛纱,用45~60分钟的时间逐渐升温至沸点,再煮沸半小时。有的需要加红矾,有的则需在染色前,先将毛纱用铬酸钾处理,等等。当然,染不同颜色的毛纱,它的具体工艺过程和操作注意事项也不完全相同。毯子的毯面是由彩色毛纱的横截面来显示的,并由此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因此,对于染色工艺,特别是其染透性的要求较高。具体流程如下:
  (1)小样试验。根据图案颜色、色样(色样本的色号)合理地选择染料,找出所需染料的配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染料和助染剂的配制,通过在化验室内进行试染,找出最佳方案。
  (2)洗纱。用适量的洗毛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把毛纱放在洗线机内压扎和冲洗,以除掉毛纱中的杂质和油污,使洗净的毛纱达到透彻、洁白、均匀一致,为染色创造好条件。
  (3)漂白。一般产品,毛纱不需要漂白。制作艺术毯的毛纱,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染制一部分浅色和比较娇艳的颜色,需要进行漂白,以便去掉毛纱的天然色素。
  (4)染纱。按色号小样及染料配比选择适宜的染料,按照染纱工艺的操作方法,使染料均匀而牢固地与毛纱纤维相结合。
  由于毯子要经过化学水洗处理,所以染料应具备耐酐、耐氯、耐摩擦等特性,目前各种染料有数十种,但适宜上述要求的仅有两三种。
  5.合股经、纬线
  合股是指人工操作合股绕纱机或手工缠纱机,按照毯子品种和工艺要求的栽绒股数合股缠绕,其目的在于节省毯子编织环节的时间。
  根据产品和质量要求,不同规格的毯子要求使用不同规格的棉纱,以增加经、纬线的强力、弹力、耐磨度,提高均匀度,保证毯子有较好的身骨。
  6.绘制图案。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中没有绘制图案这一道工序,当时的图案都是通过工匠们的口传心授得到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新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对传统图案保护意识的加强使得这一道工序越来越重要。绘制图案由准备工作、放稿、绘制工艺图(即用道数艺匠纸点制坐标艺匠图)、晒图和标色五个环节组成。
  (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粘纸、方纸、量活,打半个线等。要注意按不同道数毯子的比例留足抽头,因为洗后长、宽缩水率不一样。
  (2)放稿。是以色稿为依据,将纹样按照织作的比例进行放大的工艺。大稿要符合色稿的基本精神,大、小活要顺套,纹样增减要合理,纹样造型要美观,墨线要挺拔均匀。大稿还要适合织作和片、剪的工艺要求。
  (3)绘制工艺图。根据订单的具体要求,以色稿为参考,定出图案大稿所需要的色调,并将所需要的色线标号。
  (4)标色。绘制图案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在大稿上,用色戳和标号,标出各种纹样的颜色。写色分为写地色(指大地,大、小边)、写纹样色相(俗称写大号)和写纹样色阶(俗称写小号)三个方面。写色的效果应层次分明,有虚有实,均匀稳重,色调和谐,达到娇而不艳,飘而不燥,美观大方的效果。
  (二)编织成型工序
  1.上经。将织毯需要的经线,按照订单长、宽的要求环绕在机梁上。上经时,经线要横平竖直,经头准确,不压不叠,密度均匀,松紧一致,靠边的经线要密1~2根。上经后要按照每10厘米一个单元的标准核对经头数、宽度、抽头。
  2.绽经。把支经杆分开的前后两批经线,按照规定的密度,用经线做套,分别绽在两根缯棒上,便于拴头、过纬、抽、拉绞操作。
  3.引机。通过机械力(千斤顶)调整丝杠使经线达到工艺规定的张力。
  4.打底子。在打底子前,先用两根经线往返编正“人”字形的结扣,然后用两根细纬合并在一起为梭,交错往返经线,形成布状衬边。打底子不要过紧、过松,防止起皱。
  5.拴头(结扣)。现在我国少数民族毯的结扣法,主要采用森纳扣(sehna),这种结扣方法出干古波斯的森纳城,我国的专业人员则俗称为“8”字扣。普通“8”字扣的结扣步骤是:首先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抠起前经,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捏住的色线头迅速地从抠起的前经后边递给右手食指和拇指,将线头捏住。此时,左手又将后经抠起,右手食指将色线头从后经后边递过来,左手食指和拇指将递过来的色线头捏住,并与相连的那组毛线并排拢顺,垂直下勒至纬板并拱起拇指,形成“8”字形,再用刀把毛纱砍断。
  打结的要求是“平、顺、短、齐、地”五个字。平:指每个栽绒结互不相压,排列平整。顺:指每股毛线平行并列。短:指砍标准头。齐:指两股毛纱的合股线砍得一样齐。地:指栽绒结扣与纬板距离非常接近。
  砍头的要求是“稳、准、狠”,达到没有蜂窝头、躺头、窝头的效果。
  6.撩边。当粗纬和细纬过到边经时,用毛线连同粗纬或细纬与边经缠线在一起,以使毯边的栽绒结不致脱落。撩边时,要撩紧、撩匀,不要压,高度与纬板一样平,撩上边(右边)要逆时针转,撩下边(左边)要顺时针转,粗、细纬交替缠绕,不出疵边。
  7.过纬。根据栽绒毯组织结构特点,纬线分为粗纬和细纬两种。先过粗纬,把祖纬穿于前后两批经线中。后过细纬,将细纬连锁在前后两批经线之间。过纬的主要技术要求是紧度适当、均匀一致,长度符合标准。因为纬线是组成毯子毯基的骨骼,关系到整个毯子的外形。如果松紧不匀,对毯子的规格和内在质最将影响极大。
  8.砸耙子。砸耙子是为了把纬线砸平、砸实,按照纬线密度规定把栽绒道数排匀。
  9.剪荒毛。用剪刀将要求标准厚度以外的栽绒毛头剪去。剪毛时,要理顺毛头,端平剪刀,“底扇贴紧活面,掌握住吃剪量(厚度)。”
  10.倒机。当毯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经线短,无法继续编织,需要将织完的部分分段,陆续从下梁转到后面的操作过程,以保持正常的编织高度。
  11.下活。下活是毯子在编织完工后,从机梁上剪下来,直到半成品交验的过程。
  (三)后期美化工序后期美化工序包括平毯、洗毯和后整理三个环节。这些工序对毯子的外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毯子的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平毯
  平毯是对毯子半成品进行美化修饰的第一道工艺的处理工序,即毯面的剪平处理,使整个毯面的栽绒层,厚薄一致,毯面平整,不显道数,为进一步美化修饰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前平毯是用大剪刀剪平毯面,平毯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现在平毯大都采用机械平毯。
  2.洗毯
  传统的洗毯工艺就是将织好的毯子放进池中反复清洗再晾干,不能很好地避免毯子遭虫蛀问题,所以,现在的洗毯大都利用化学水洗处理,不但能预防虫蛀,还使毯子产生丝一般的光泽和质感,并使毯子的弹性增强,色泽鲜艳,毯面洁净,手感光滑。而且大都采用机器洗,可以同时洗多张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化学水洗采用的是碱性次氯酸盐工艺,即通过碱性次氯酸钠、氢氧化钠、双氧水、漂白粉的作用,破坏羊毛纤维的鳞片,以达到光滑起绒的效果。近年来,少数民族毯专业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热——化学——机械加工新工艺,对羊毛的蛋白质结构和化学效应所引起的反应进行研究和利用,即对经过浸润化学药剂的毛纤维采用高温熨烫和机械加工处理,称为热熨光。经过热熨光处理后,使药剂和角蛋白产生不可逆反应,促使羊毛纤维的鳞片消失,从而减少了羊毛纤维的逆向摩擦,使绒头上部退捻而呈现牢固的直立排列形态,使绒头达到开绒、增强弹力、手感柔和、挺实的效果。由于消除了羊毛纤维表面依附的异质杂物和浮色,使色泽更显得光亮,协调统一。实践证明,采用热——化学——机械加工新工艺,毯子使用的时间越久,色泽越好。如果说,毯子的平洗工艺使毯子达到如花似锦的效果,那么,热——化学——机械加工工艺又给它锦上添花,使其经济价值更高,成为更珍贵的高级手工艺术品。
  3.后整理
  后整理是织毯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作用是弥补和修整各工序遗留下来的一些质量问题,使成品符合质量要求。
  后整理工序中最重要的是剪花工艺,剪花用手工剪刀剪,效率比较低,现在基本都用电剪刀,在没有破坏工艺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在有些地区仍然使用手工剪。剪花工艺使得毯子纹样轮廓鲜明、清晰,加之色彩斑斓,产生胜似浮雕的艺术效果,从而显现出它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也凸显其艺术价值。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