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90
颗粒名称: 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98
页码: 19-116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毯的工艺流程也随之发展变化,从原始的手工编织打结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但无论工艺形式怎样变化,少数民族毯最主要的制作程序仍然依靠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完成,保持了传统手工的特点。少数民族毯具体的制作有100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程序、编织成型工序、后期美化工序三大部分。这时还未加工的羊毛称为“生毛”,经水洗后称为“净毛”。化学染色是先在40℃~45℃的水中,加置酸类物质,一般是硫酸或醋酸,待完全吃酸后,再加入助染剂和染料溶液。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中没有绘制图案这一道工序,当时的图案都是通过工匠们的口传心授得到世代相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产工艺

内容

第二部分 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 毯
  一、少数民族毯的一般生产工艺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毯的工艺流程也随之发展变化,从原始的手工编织打结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适合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但无论工艺形式怎样变化,少数民族毯最主要的制作程序仍然依靠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完成,保持了传统手工的特点。少数民族毯具体的制作有100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程序、编织成型工序、后期美化工序三大部分。
  (一)前期准备工序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六道工序:选毛,洗毛,梳毛、纺纱,染色,合股经、纬线,绘制图案。
  1.选毛。少数民族毯的制作工序从选毛开始,选毛就是将剪下的羊毛按颜色分类,同时将杂质清除干净,以保证毛纱染后的质量。这时还未加工的羊毛称为“生毛”,经水洗后称为“净毛”。
  2.洗毛。洗毛要求把羊毛中的脂肪、尘埃和杂质等清除掉,从而保证在染色时,不会出现染花、色暗、染不透等问题,影响羊毛的质量。所以,要求毛纱洗得均匀、透彻、干净,同时,又不能损伤羊毛的纤维。洗羊毛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含残油率低于1%,含残矸率低于1%,含杂质率低于1.5%,回潮率控制在16%。洗羊毛时先用清水粗洗,再用热碱水净洗,达到清洗掉毛上的油脂和消毒的作用,最后再用温水清洗去碱性。传统的清洗过程中要用木条反复砸、压,并用水不断冲洗,使毛变得洁净而有光泽。
  3.梳毛、纺纱。洗净的羊毛晾干后就称为净毛了。虽然机器化作业已经非常普遍,但现在依然存在纯手工梳毛、纺纱。手工梳、纺采用梳耙子梳毛,梳耙后毛纤维变得松散、平顺,这时羊毛称为“熟毛”,可以用来纺纱。
  传统的手工纺纱就是纺纱者一只手拿着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毛条,绕在锭子顶端的凹槽里。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毛条碾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或者是用木制的纺车纺纱。由于手工纺纱效率低,粗细不均匀,所以现在大都采用机器纺纱。近几年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地毯消费者返璞归真和环境产品理念逐步升温,对手工毯需求逐年增加,若顾客需要手工捻线的毯子,仍可用手工。
  现在,梳毛、纺纱工序已经基本机器化,通过梳毛机和粗(细)纱机,根据毯子不同的档次要求生产出不同纱支的毛纱。少数民族毯一般使用3.5支、4.2支和6支粗毛纱,以及8~12支的细毛纱。由于机器纺纱粗细一致,加捻均匀,它不仅比手工纺纱速度快,能提高产量,而且更有利于稳定和保证毯子的质量。机械化的梳毛、纺纱工序如下:
  (1)合毛。根据产品质量指标和纺纱支数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各种羊毛的性能和特点,要将各种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要求喷洒合毛油和乳化白油,进行充分的混合,达到混合均匀,颜色均匀,干湿均匀。黑花毛、黄残毛和死毛严禁使用。
  (2)粗梳。在粗纺梳毛机梳理的作用下,不同品质块状羊毛和毛束逐渐梳顺,各种纤维进一步混合,并逐渐松解成单根纤维。经过充分混合的毛网,进行切割后搓成粗细均匀并具有一定强力的粗纱(小毛条),粗纱无捻度,强力差,还需在细纱机上进行加工。
  (3)细纱。从粗纱木轴上,经过退卷给条机逐步退出,通过牵伸,将粗纱抽长拉细,以达到纱线支数要求,然后将纱条,经过加捻机加捻,使纤维之间抱合,以提高纱线强力,最后将纱线缠绕在纱管上。
  4.染色。毛纱染色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天然染色,一种是化学染色。
  天然染色的颜色主要依靠植物色素,少部分是从矿物中提取的,而这些植物染色中部分染料是名贵的中草药材,染出的颜色鲜艳纯正,色泽柔和,没有刺眼的光色。羊毛与人类的毛发一样,是有生命的,羊毛纤维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鳞片,紧贴鳞片的是保护纤维的油脂和蛋白质。天然染色,通常是以泡染和煮染的方法,在染色过程中不会伤害到羊毛纤维的鳞片和油脂,并且还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编织出来的毯子经久耐用。但是由于天然染色的成本高昂,目前已经较少使用。天然染色所用的植物染料源于自然中的花草和根木,取花蕊和花瓣,取草的叶和根,取木的根和皮,经过煮、榨等方法取出的色素液是很好的天然染料。常用的植物染料有:黄栀——含黄色素;槐米——来自槐树的花蕾,含黄色素;橡树——含黑色素;红花——含红色素;蓝草——含蓝色素。另外还有乌拉草、石榴皮、核桃皮和苏木等都是很好的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也有很多种,有朱砂、松石、珊瑚石等各种带色石,还有红土、黄土、青灰等等。
  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染色方法是化学染色。化学染色是先在40℃~45℃的水中,加置酸类物质,一般是硫酸或醋酸,待完全吃酸后,再加入助染剂和染料溶液。待染液均匀后浸泡毛纱,用45~60分钟的时间逐渐升温至沸点,再煮沸半小时。有的需要加红矾,有的则需在染色前,先将毛纱用铬酸钾处理,等等。当然,染不同颜色的毛纱,它的具体工艺过程和操作注意事项也不完全相同。毯子的毯面是由彩色毛纱的横截面来显示的,并由此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纹样。因此,对于染色工艺,特别是其染透性的要求较高。具体流程如下:
  (1)小样试验。根据图案颜色、色样(色样本的色号)合理地选择染料,找出所需染料的配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染料和助染剂的配制,通过在化验室内进行试染,找出最佳方案。
  (2)洗纱。用适量的洗毛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把毛纱放在洗线机内压扎和冲洗,以除掉毛纱中的杂质和油污,使洗净的毛纱达到透彻、洁白、均匀一致,为染色创造好条件。
  (3)漂白。一般产品,毛纱不需要漂白。制作艺术毯的毛纱,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染制一部分浅色和比较娇艳的颜色,需要进行漂白,以便去掉毛纱的天然色素。
  (4)染纱。按色号小样及染料配比选择适宜的染料,按照染纱工艺的操作方法,使染料均匀而牢固地与毛纱纤维相结合。
  由于毯子要经过化学水洗处理,所以染料应具备耐酐、耐氯、耐摩擦等特性,目前各种染料有数十种,但适宜上述要求的仅有两三种。
  5.合股经、纬线
  合股是指人工操作合股绕纱机或手工缠纱机,按照毯子品种和工艺要求的栽绒股数合股缠绕,其目的在于节省毯子编织环节的时间。
  根据产品和质量要求,不同规格的毯子要求使用不同规格的棉纱,以增加经、纬线的强力、弹力、耐磨度,提高均匀度,保证毯子有较好的身骨。
  6.绘制图案。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中没有绘制图案这一道工序,当时的图案都是通过工匠们的口传心授得到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新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对传统图案保护意识的加强使得这一道工序越来越重要。绘制图案由准备工作、放稿、绘制工艺图(即用道数艺匠纸点制坐标艺匠图)、晒图和标色五个环节组成。
  (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粘纸、方纸、量活,打半个线等。要注意按不同道数毯子的比例留足抽头,因为洗后长、宽缩水率不一样。
  (2)放稿。是以色稿为依据,将纹样按照织作的比例进行放大的工艺。大稿要符合色稿的基本精神,大、小活要顺套,纹样增减要合理,纹样造型要美观,墨线要挺拔均匀。大稿还要适合织作和片、剪的工艺要求。
  (3)绘制工艺图。根据订单的具体要求,以色稿为参考,定出图案大稿所需要的色调,并将所需要的色线标号。
  (4)标色。绘制图案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在大稿上,用色戳和标号,标出各种纹样的颜色。写色分为写地色(指大地,大、小边)、写纹样色相(俗称写大号)和写纹样色阶(俗称写小号)三个方面。写色的效果应层次分明,有虚有实,均匀稳重,色调和谐,达到娇而不艳,飘而不燥,美观大方的效果。
  (二)编织成型工序
  1.上经。将织毯需要的经线,按照订单长、宽的要求环绕在机梁上。上经时,经线要横平竖直,经头准确,不压不叠,密度均匀,松紧一致,靠边的经线要密1~2根。上经后要按照每10厘米一个单元的标准核对经头数、宽度、抽头。
  2.绽经。把支经杆分开的前后两批经线,按照规定的密度,用经线做套,分别绽在两根缯棒上,便于拴头、过纬、抽、拉绞操作。
  3.引机。通过机械力(千斤顶)调整丝杠使经线达到工艺规定的张力。
  4.打底子。在打底子前,先用两根经线往返编正“人”字形的结扣,然后用两根细纬合并在一起为梭,交错往返经线,形成布状衬边。打底子不要过紧、过松,防止起皱。
  5.拴头(结扣)。现在我国少数民族毯的结扣法,主要采用森纳扣(sehna),这种结扣方法出干古波斯的森纳城,我国的专业人员则俗称为“8”字扣。普通“8”字扣的结扣步骤是:首先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抠起前经,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捏住的色线头迅速地从抠起的前经后边递给右手食指和拇指,将线头捏住。此时,左手又将后经抠起,右手食指将色线头从后经后边递过来,左手食指和拇指将递过来的色线头捏住,并与相连的那组毛线并排拢顺,垂直下勒至纬板并拱起拇指,形成“8”字形,再用刀把毛纱砍断。
  打结的要求是“平、顺、短、齐、地”五个字。平:指每个栽绒结互不相压,排列平整。顺:指每股毛线平行并列。短:指砍标准头。齐:指两股毛纱的合股线砍得一样齐。地:指栽绒结扣与纬板距离非常接近。
  砍头的要求是“稳、准、狠”,达到没有蜂窝头、躺头、窝头的效果。
  6.撩边。当粗纬和细纬过到边经时,用毛线连同粗纬或细纬与边经缠线在一起,以使毯边的栽绒结不致脱落。撩边时,要撩紧、撩匀,不要压,高度与纬板一样平,撩上边(右边)要逆时针转,撩下边(左边)要顺时针转,粗、细纬交替缠绕,不出疵边。
  7.过纬。根据栽绒毯组织结构特点,纬线分为粗纬和细纬两种。先过粗纬,把祖纬穿于前后两批经线中。后过细纬,将细纬连锁在前后两批经线之间。过纬的主要技术要求是紧度适当、均匀一致,长度符合标准。因为纬线是组成毯子毯基的骨骼,关系到整个毯子的外形。如果松紧不匀,对毯子的规格和内在质最将影响极大。
  8.砸耙子。砸耙子是为了把纬线砸平、砸实,按照纬线密度规定把栽绒道数排匀。
  9.剪荒毛。用剪刀将要求标准厚度以外的栽绒毛头剪去。剪毛时,要理顺毛头,端平剪刀,“底扇贴紧活面,掌握住吃剪量(厚度)。”
  10.倒机。当毯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经线短,无法继续编织,需要将织完的部分分段,陆续从下梁转到后面的操作过程,以保持正常的编织高度。
  11.下活。下活是毯子在编织完工后,从机梁上剪下来,直到半成品交验的过程。
  (三)后期美化工序后期美化工序包括平毯、洗毯和后整理三个环节。这些工序对毯子的外观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毯子的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1.平毯
  平毯是对毯子半成品进行美化修饰的第一道工艺的处理工序,即毯面的剪平处理,使整个毯面的栽绒层,厚薄一致,毯面平整,不显道数,为进一步美化修饰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前平毯是用大剪刀剪平毯面,平毯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现在平毯大都采用机械平毯。
  2.洗毯
  传统的洗毯工艺就是将织好的毯子放进池中反复清洗再晾干,不能很好地避免毯子遭虫蛀问题,所以,现在的洗毯大都利用化学水洗处理,不但能预防虫蛀,还使毯子产生丝一般的光泽和质感,并使毯子的弹性增强,色泽鲜艳,毯面洁净,手感光滑。而且大都采用机器洗,可以同时洗多张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化学水洗采用的是碱性次氯酸盐工艺,即通过碱性次氯酸钠、氢氧化钠、双氧水、漂白粉的作用,破坏羊毛纤维的鳞片,以达到光滑起绒的效果。近年来,少数民族毯专业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热——化学——机械加工新工艺,对羊毛的蛋白质结构和化学效应所引起的反应进行研究和利用,即对经过浸润化学药剂的毛纤维采用高温熨烫和机械加工处理,称为热熨光。经过热熨光处理后,使药剂和角蛋白产生不可逆反应,促使羊毛纤维的鳞片消失,从而减少了羊毛纤维的逆向摩擦,使绒头上部退捻而呈现牢固的直立排列形态,使绒头达到开绒、增强弹力、手感柔和、挺实的效果。由于消除了羊毛纤维表面依附的异质杂物和浮色,使色泽更显得光亮,协调统一。实践证明,采用热——化学——机械加工新工艺,毯子使用的时间越久,色泽越好。如果说,毯子的平洗工艺使毯子达到如花似锦的效果,那么,热——化学——机械加工工艺又给它锦上添花,使其经济价值更高,成为更珍贵的高级手工艺术品。
  3.后整理
  后整理是织毯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作用是弥补和修整各工序遗留下来的一些质量问题,使成品符合质量要求。
  后整理工序中最重要的是剪花工艺,剪花用手工剪刀剪,效率比较低,现在基本都用电剪刀,在没有破坏工艺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在有些地区仍然使用手工剪。剪花工艺使得毯子纹样轮廓鲜明、清晰,加之色彩斑斓,产生胜似浮雕的艺术效果,从而显现出它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也凸显其艺术价值。
  二、新疆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一)新疆毯的图案特色
  新疆毯的图案纹样以伊斯兰艺术凤格图案为主,和阿拉伯、中亚、小亚细亚地区纹样近似,属东方类型,纹样细密工整,配色鲜明,编织细密,起绒短而平滑。具体种类,可按照图案、花色和用途不同分类命名。
  1.按图案和花色不同分类:
  (1)阿娜尔古丽努斯卡。即石榴花地毯,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和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花纹地毯。这种式样分为三种形式布局:一是石榴花、蕾、实、枝、叶组成一枝花插在一只瓶上,一组或两组花纹向一个方向布满毯面;二是以毯中心对折对称布局;三是作“十”字对称布局,最后外加多层宽窄不同的图案边框,整个纹样布局装饰性很强,这种地毯多用群青、靛蓝、深蓝为底色,花、蕾、实为大红、深红,枝、叶为绿色。也有白底,深红、红边框,花、蕾、实为大红,枝、叶为土黄、绿色,使人感到晴朗的天空下,枝头结满了火红的咧开嘴的石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毯多铺在客厅。
  (2)拜西其切克古丽努斯卡。即一枝五朵八瓣花。此毯是由一枝五朵八瓣花、苞、枝、叶组成一组纹样,四方连续连缀布局,外加多层图案边框,毯子底色大都是湖蓝、宝蓝、深蓝、黑色,花、蕾、苞是淡黄色,枝、叶是翠绿、深绿色。整个毯面的花纹多变,颜色富有春意,似以初春盛开的花丝。这种毯也大多铺在客厅。
  (3)恰其玛努斯卡。即散花式样毯。因主体图案纹样是圆形适合纹样,形如满月,也称阿衣古丽,即月亮花。毯中心由一个或三个圆形适合纹样作中心主体图案,空间安排各种大小不同的花、枝、叶或团花,四角是几何形隅形,外加多层宽窄不同的图案边框。底部主要颜色为红色,靠近中心的边框有柠檬黄、天蓝等色,花为红、橘红、天蓝色,枝杆为黑色。整个毯面图案规整,又自由多变,色彩雅淡。一般做卧室壁毯用。
  (4)艾迪亚勒努斯卡。直译为印花床单式样毯,通称为美术式毯,新疆维吾尔族俗称为“洋花子”图案。其图案纹样多使用牡丹、玫瑰、芙蓉、梅花、芍药、百合花等花卉(即花篮图案)。此式样毯子的纹样布局,用以上各种花、蕾、枝、叶,较自由地组成中心主体适合纹样,没有通常的多层宽窄不同的规则二方连续图案边框,而是用花卉组成对称的自由边缘图案为框。使用色调浓淡对比使画面纹样有立体感,纹样组织严密,颜色丰富多变,犹如百花盛开,充满活力,使人精神振奋。它多做客室、卧室壁毯。
  (5)开里坤努斯卡。即像洪水暴涨冲击起的四溅浪花,按这种规律组八角形纹样,外层由曲形纹样边缘组成等边菱形格布局,根据毯子规格大小不同,由一组或两组连缀组成主体图案纹样,用巴达木、四瓣花、八瓣花等花纹穿插布满毯面。一般以红、蓝、紫红、天蓝为毯子的主要颜色。它用作壁毯或地毯,适用于多个场合。
  (6)伊朗努斯卡。即伊朗式毯。原产地是伊朗,其式样在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西亚、中亚一带各地广为流行,后经维吾尔族织毯工匠改造创新,成为维吾尔毯的一个重要品种。其主体图案用八角形纹样、菱形纹样,按照两个散点作四方连续边缀布满毯面,外部是多层二方连续纹样边框。其底色主要用红、紫红、黑、天蓝、深蓝、靛蓝等,花、枝、叶多用红、橘红、土黄、粉红、淡绿、天蓝等。这种毯子朴素大方、严谨庄重,一般用作壁毯,也有铺在炕上或地上的,是最多见的一种式样。
  (7)夏木努斯卡。即夏木式毯。夏木直译是蜡烛、黄昏。乃玛孜夏木,其意思是太阳将落山,黄昏初点灯时作的第四次礼拜。这种毯子是麦加最常见出售的一种叙利亚式样地毯,维吾尔族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后带回作为纪念,视为圣毯。这种式样的毯子后经维吾尔族地毯艺人的创新成为新疆地毯的一种重要式样。毯面是菱形为主构成中心单独纹样,在普蓝、深蓝或群青空地上以两个散点做斜式延伸,用规则红、橘红和土黄、天蓝色四瓣花、八瓣花及枝叶连续装饰,四角织以角饰与中心单独纹样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毯面,外部用多层宽窄不同二方连续图案做包边框。图案及色彩庄重肃穆,具有浓郁的伊斯兰教风格。作为圣毯,主要挂在墙壁上或穆斯林做祈祷跪拜时垫用。
  (8)着克努斯卡。即博古式或称仿古式。它的纹样布局式样很多,大体可分为五种:
  ①飞禽为主题花:如孔雀、鸳鸯、白头鸟、白鹤等;
  ②走兽为主题花:如夔龙、虎、狮师、鹿等;
  ③壶、盆、罐、坛、瓶、炉上面插上各种牡丹、梅花、佛手、莲花、玫瑰、石榴等带枝、叶、苞的枝花为主题花;
  ④以棋、琴、书、画为主题花,加上述各种花卉和果类;
  ⑤山水风景为主题花。
  此外,这种毯子的边框式样也分多种:无边,有两条相同颜色直线框,有的只加四个角隅花纹,有单层宽边框,有宽窄一二层边框,有宽窄不同多层纹样边框等。其纹样是用“卍”字纹、云纹、回纹、古钱纹、三叶纹、齿纹、蝙蝠纹,也有用各种枝花组成的连续纹样。
  这种毯子一类是红、蓝两色底,花是黑、紫、灰、淡土黄等色,颜色简单,清淡素雅;另一类是多色,用大红、大绿、黄、粉红等色花卉,红底配以绿框,整个毯面色彩火红翠绿,对比强烈,是卧室壁上或炕上通用的一种毯子。
  2.按照用途不同分类:
  (1)加依乃玛孜努斯卡。穆斯林祈祷时用的一种礼拜跪垫毯,由四组龛形纹样组成,每组龛形纹样外部都有二方连续图案组成门框,中部主体纹样由长寿树的图案组成或是一枝巴达木、有金香、石榴花、蕾、实、枝、叶构成,有的底部也有壶、盆、罐、坛,将花插入内,龛形顶部是排列整齐的花朵,每组纹样间隔和上下部分用一层或数层二方连续纹样装饰。因新疆在伊斯兰教圣地的东方,加依乃玛孜努斯卡铺地时,其龛形顶部必须面向麦加的西方。这种毯子要经常保持清洁,并放在干净的地方。
  (2)翟迪瓦勒努斯卡。一种炕围毯,是由礼拜跪垫毯发展来的,也同印花布墙围格式相同。主要以多组龛形纹样连续组成,有的可长达两丈左右。每组龛形纹样,中部都有单独主花饰纹一组,仍多是长寿树、巴达木、石榴、牡丹、芙蓉、有金香、四瓣花、八瓣花,有的还将其插入壶、盆、罐、坛、瓶中,而两侧是石墩、圆柱,分别代表麦加圣地和圣地寺院。有些毯子的龛形上部还有一盏变形灯,意为永恒光明、照亮四方,或是一组“古兰”,由造型优美的阿拉伯文字组成的古兰经教义图案。
  (3)依坦坎斯努斯卡。马鞍、椅、凳、炕上用的种坐垫毯。有两种式样,一种式样是经过缩简纹样后的伊朗式地毯,另一种式样是以适合形纹样做中心花,以回纹、云纹为外框的方形坐垫毯。
  (4)潘阳达斯努斯卡。为长毯、条形毯。其纹样、色彩同地毯许多品种大体相同,只是织长了,纹样、颜色简化了一点而已。如:一种是菱形相隔相错连续布局,空间有规律地穿插安排巴达木、四瓣花、八瓣花纹样,外加多层二方连续纹样边框,底色是红、蓝等,花纹多用红、橘红、土黄等,同开里坤式地毯大体相同。还有阿娜尔古丽(石榴花)花纹的长毯,底色主要是天蓝、深蓝等,石榴、枝、叶为红、赭、土黄、淡土黄等。这种长毯,是欢迎高贵宾客、重大宴会、迎接新娘时,在途经地、走廊上铺的一种地毯,表示尊敬、隆重。另有旧时大巴依(大财主)走廊上铺用长地毯,以示富有、尊贵。
  (5)卡利瓦特洛拉姆斯卡。床用毯,常用双菱形主体纹样,是适合床上铺的毯子,底色多用红、蓝色,上有各种较淡颜色的小花。
  (6)霍尔青。用织毯的方法制成的马褡子、褡裢,由三段栽绒毯(两正方、一长方)组成面子,上面的花样分很多种,其他毯子式样上有的图案纹样它都使用。如伊朗式的菱形纹样,艾迪亚勒式的各种大花,博古式的瓶、盆、坛、罐,插上各种花卉纹样等等。
  新疆毯的图案装饰艺术使新疆毯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从新疆毯的诞生之日起,其图案纹样的表现力就在不断演化、组合、融会与发展,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文化心理和艺术特色,反映了其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心态。
  (二)新疆毯的工艺特色
  1.原料特色
  新疆毯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选用了和田羊毛作为织毯用的原料。和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放牧条件孕育了我国著名的半粗异质毛羊种——和田土种羊。其羊毛纤维粗细适中、强力大、拉力强、光泽好。用其纺染成规格各异的毛纱织就的毯,质地柔软,富于弹性,经久耐用,防潮抗腐,长期铺用,光泽犹存。
  2.结扣特色和田羊新疆毯的结扣,虽然效果上与其它地区的“8”字扣法相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上却是不相同的。
  新疆毯结扣的区别之处在于打结时,右手一次扣起一对经线,用食指和大拇指将经线分开,左手持毛纱在右手下面将毛纱绕在经线上,同时用左手拉紧,右手拿刀切断毛纱。这个动作要配合协调,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在一秒多的时间内完成。
  3.工具特色
  编织毯子的工具主要有铁耙、剪刀和刀,其中铁耙的作用是夯牢纬线和稳固结扣;剪刀的作用是剪掉过长的绒毛,俗称“剪荒毛”;刀的作用则是在结扣后用来砍掉毛线形绒头。
  新疆毯的铁耙形状粗而短,把手处为椭圆形,铁耙的齿很短,这种形状有利于在敲打时更好地发挥力量,并且铁耙的覆盖面更加大。它的缺点是缺乏灵活性,比较笨重。新疆毯的剪刀形状比普通剪刀长,剪刀的壁要比普通剪刀薄,剪刀的刃与把手的连接处有一点弯度,这是为了在毯面上剪荒毛时更加方便。新疆毯的刀在外形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刀的头部做成圆弧状,这样避免了在结扣时刀头砍到经纬线的情况。此外,刀刃下方的针可以在结扣时挑起经线,这样比起直接用手挑起经线要便捷得多。
  三、哈萨克族花毡的品种、图案和工艺特色
  (一)哈萨克族花毡的品种特色
  在哈萨克族中花毡种类十分丰富,如:图地双关纹互换拼花毡、几何纹缝花毡、平纳绣花毡、索子绣花毡和“十”字绣花毡。哈萨克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与山区地带,所居住的毡房,主要靠毛毡围建。所以,花毡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1.按照用途不同分类:
  (1)毡房外围毡。围于毡房外壁,扎绑在毡房的木杆骨架的外部,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通常用素毡。这就是细君公主所说的“旃为墙”。
  (2)门帘毡。通常也为素毡,白天卷到毡房的顶部,夜晚放下。
  (3)地毡。素毡、花毡并用,通常铺有多层。
  (4)床毡。素毡、花毡并用,通常铺有两层。
  (5)火花垫毡。用于火炉附近,可防止火星进出。
  2.按照制作工艺不同分类:
  (1)擀花毡。擀花毡是用原色羊毛和染色羊毛在黑色羊毛或白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图案擀制而成。擀花毡的品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天然的白色和有色羊毛根据图案进行铺放,一次性擀制而成;另一种是首先将一部分白色羊毛擀成底毡,将另一部分白色羊毛染成五彩缤纷的颜色,然后把染好色的羊毛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铺放、拼贴在擀好的底毡上,经过二次擀制而成。前一种花毡外观古朴,制作过程环保,后一种花毡彩色绚丽。从毛色上分,有原色羊毛花毡和染色羊毛花毡两种。原色羊毛花毡的特点是不褪色,色泽沉着而不浮躁。从毛条制作上分,有手搓毛条摆图案和剪色毡条摆图案两种。
  (2)绣花毡。绣花毡是用彩丝线锁盘针法在色毡上绣出纹样,其做工十分考究,以彩色丝绒线或毛线用锁盘针法,把各种花卉对称地绣在紫、墨绿、红等色的毡子上。这种花毡常用在客厅的座位上。
  (3)补花毡。补花毡是用彩色布套剪成羊角、鹿角、骨、树枝、云等纹样缝绣在毡上,正反对补,其做法也很考究。具体是将各色布用毛线补在白色或驼色毡上。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即补与嵌相结合,再一针一线进行缝合。所用的布料一般都是条绒布或纹路比较大的布料,以便与较粗糙的花毡相协调。
  (4)嵌花毡。花毡中做工最精美的要数嵌花毡,嵌花毡是先把素毡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为节约用料,常采用阴阳对接的方法制作花毡。例如:用两块颜色不同的染色毡,裁剪成相同形状的图案,将底色与图案互调,即可缝制成两块图案相同、底色与图案相反的花毡。
  (5)印花毡。印花毡是用固定木印模印制的。花毡图案有花草、几何纹以及生产工具、窗棂、壁龛、城堞、飞禽走兽等,加以变形组合而成。纹样可分石榴花、鸡冠花、玫瑰花、马莲草、缠枝花、月亮花、缤纷蹄印、花瓶、“卍”字等。印花毡工序比较简单,但印制的花纹悦目新颖。
  (6)图地双关纹互换拼花毡。图地双关纹互换拼花毡是一种传统纹样的花毡,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中都很流行。最初为两色互换,即将黑、白两张花毡,以相同的纹样剪下互换,形成黑底白纹和白底黑纹两张花毡。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的发展,染色技术的提高,由2色发展到3~5色。如:将红、黄、绿、蓝、紫红、黑等几种大小、形状相同的色毡,绘上相同的图案剪下,然后互换图地。再用“人”字针法缝合,背后纳上一层普通褙毡即成。这种拼花毡色彩丰富,纹样细腻,线条流畅,但同时也失去了自然与粗犷。拼花毡通常采用传统的植物芽蕾纹,也有人称羊角纹、鹿角纹。这种花毡的特点是传统性强,纹样平面变化,特点浓郁,工艺制作简便,具有明显的程式化,实用性强。
  (7)平、纳绣花毡。平、纳绣花毡是一种从平绣移植来的绣毡方法。先将纹样描绘在毡面上,然后,按花卉、枝叶、花蕾的造型和色彩变化,用不同的染色毛线纳绣在上面。其花卉纹样吸收汉族平针绣的写实方法,但又较平针绣粗犷。绣完以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纳上褙毡。这种花毡的特点是纹样新颖、生动、活泼、自然,色彩变化丰富、坚实耐用。
  (8)几何纹缝花毡。这种缝花毡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先将色毡剪成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矩形、齿形等,然后按照事先想好的排列方式用“人”字针法拼接缝合,然后再纳上一层普通褙毡即成。这种花毡工艺简单,纹样简洁大方,省时省工,价格低廉,颇受人们喜爱。
  (9)“十”字绣花毡。“十”字绣花毡的绣法源于欧洲,后经前苏联传至新疆。通常绣在白布上,经纬分明,但在毛毡上没有经纬交叉点,需要上铺一块坯布,绣完后再将坯布抽掉,所以绣工慢,且较其它花毡欠耐磨,费工费时,但纹样及色彩含蓄而典雅。
  (二)哈萨克族花毡的图案特色
  哈萨克族花毡的图案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气豪放又不失柔美。另外,色彩艳丽,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哈萨克族花毡常见的花毡纹样有五类:
  1.动物、禽鸟类。这类图案常以羊角、羊、马、天鹅、小鸟、孔雀为题材。哈萨克族善牧马,养大尾羊,驯马、鹿,他们喜爱骏马,喜爱羊群鹿群,将马、羊、鹿作为图案,以预兆牲畜的兴旺。而且骏马狂奔的雄姿,大尾羊和鹿那虬曲的双角,皆体现出健美的风韵,带有鲜明的草原气息。哈萨克族崇敬天鹅,认为天鹅质朴高雅,是天使,将它视为心灵美的象征,至今还有把天鹅羽毛插在小孩胸前以示吉祥的习惯。展翅飞翔的天鹅,自然也成为图案的题材。有的天鹅图案还成串排列,大小不一,表现天鹅的群体活动,富于变化,生动活泼。此外,蝴蝶、小鸟、孔雀充满着生机,蕴含着吉祥与美丽,哈萨克族尤其喜欢孔雀开屏那绚烂的场景。
  这些动物图案大多较为抽象,注重大体,善抓特征,有象征性,而不求形似,借以表达哈萨克族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朴素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编织图案还出现了人、骆驼的形象,显得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2.自然环境与自然现象图案。如山、川、日、月、星辰、风云、波浪、火焰等,这也是人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所熟悉的事物。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现象和奇幻的变化,都给人以幻想,给人以思考。那来去不定的风,闪闪烁烁的星,普照万物的太阳日,滋润草原的雪山流水,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秘,从而产生崇拜,产生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形之于图。这些图案也含有希望风调雨顺、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有的图案将日、月、风、雨等绘于一图就明显地表露了这种祈求平安和热爱自然的情趣。
  3.生活用品图案。如花篮、花瓶、车轮、圣杖等。它们有的象征吉祥、幸福;有的象征顺利、平安;有的象征力量、智慧,用作装饰,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因此很受欢迎。
  4.几何图案。以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曲线、弧线等组成严谨的连续花纹,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并不像前述的几种图案,带有一定的含意,而是以整洁、大方、多彩的印象,增加饰物的质感、美丽,使环境显得充实、丰富,给人以视觉的愉悦。
  5.花卉树木图案。有巴达木、石榴花、桃花、无花果、金银花、波斯菊、紫罗兰、西瓜蔓、柳枝等。伊犁草原,四季鲜花不断,点缀大地,生机盎然,这些被视作生命、幸福和美丽的象征物,自然成为花毡图案的题材。
  此外,佛教的纹饰、伊斯兰教阿拉伯文书法纹样等,也被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汲入图案。人们在设计图案时,并不拘于单纯的种类,往往将花卉、动物、几何、自然现象等题材融于一幅图案之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哈萨克族花毡图案在色彩上很有讲究,含意深刻,这些图案的底色以红、黑、蓝为多,鲜艳浓郁,与哈萨克族沉稳、热情的民族性格相一致。
  (三)哈萨克族花毡的工艺特色
  花毡有其独特的工艺。历史上,毡、毯相提并论,原材料相同,但工艺不同。“毡之为物,无经无纬,文非织非纫”,因毡无纺捻编织工艺,纺织行业称其为“无纺织物”。新疆的哈萨克族有着悠久的花毡制作历史,主要包括以下七道工序:洗毛、弹毛、铺摊、浇水、擀碾、阴干、补贴花毡。
  补贴花毡纹饰构成格式多样,有对称式、平衡式、均衡式以及四方连续式等。以两面对称为上、下两条长边,中间有长方形适合纹样,两头有单独纹样,形成以中心“十”字为界的四角对称状。它的最大特色在于用阴阳互补的办法,使纹饰和色彩在对比中变化,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加了纹样动感、层次感和色彩的丰富感。
  1.洗羊毛
  洗涤羊毛油质污秽。这与织毯工艺中的洗毛工序如出一辙,目的都是为了把毛纱中的脂肪、尘埃和杂质等清除掉。
  2.弹羊毛
  将洗净的羊毛疏松和匀。把羊毛堆放在一张干羊皮上,家中一对成年妇女,如母亲和女儿、婆婆和儿媳等,她们相对而坐,每人双手拿着柳树条来拍打这些羊毛。在拍打羊毛的时候非常有节奏,左右手轮换交替,直到把它们拍打得融为一体,变得蓬松。
  3.浇水
  将弹好的羊毛铺摊在专门用于擀毡而编结的芨芨草圆板或竹帘上。用滚烫的开水浇洒铺摊于芨芨草圆板上的羊毛,在浇洒开水的同时将圆板或竹帘捆卷。
  4.擀碾
  卷完后用绳子从外面缠绕捆紧,再将一条约4~5米长的绳子打好接头,放在帘子中段,拉动绳子使芨芨草帘子随之滚动,并由人排成一列,用脚踩帘子持续2~3小时,此时初加工已告成型。将初步形成的毡坯与帘子分离,单独卷放在帘子上,多人排成一列,由两条胳膊用力使之来回滚动,再次加工,最后将加工定型后的毡子顺长对折后呈圆筒状立起,用清水冲洗先,除去其最后残留的污垢,然后将毡子取出晾干,不能暴晒。
  5.染色
  根据想要做的花毡大小和颜色标准,把毡子剪成几块,并染成所需要的各种颜色。染法主要是把各种颜色的染料放入锅里,水开后,再把剪完的毡块放到锅里进行漂染。
  6.纺线
  纺制的毛线用来将擀好的毡缝合在一起,因此纺制用的毛线要选用春天的粗羊毛,染成各种颜色并晒干后,把羊毛挂到左手拇指,用右手把“吾尔什克”(纺轮)放在膝盖上滚转制作粗毛线。
  7.补贴花毡
  指一条毡子上的花纹互补,使其色彩变化更加丰富,纹饰更有趣味。即按照预先设计,先选两种颜色的毛毡为基础,在这两种单色毛毡上以同一种纹样拓剪下来,将拓剪的图案互换,并与两种底色毛毡相补缝合,即A色与B底色互补,B色与A底色互补,然后再在其后背缝贴一块单色毛毡。这种花毡除了独特的纹饰效应外,还装饰趣味强,耐用结实。有的是将花毡分为4~8块,相互补贴,进行色彩调换。
  补贴花毡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纹样阴阳交错配置,形成静中有动的幻影效果,图案纹样达到纹饰相同而色彩不同。用剪裁方法剪贴纹样,用阴阳交错的办法转换色彩,使纹样粗犷有力。
  补贴花毡的纹饰内容极为丰富,多取材于游牧生活中常见的猎鹰、大雁、羝角(公羊角、鹿角)、牛羊骨和少量的花卉、蔓草,亦有齿牙、三角、方、圆、直线、斜线等几何纹样。这些纹样以高度夸张的手法表现,有似形非形、意到笔不到的写意效果,再以阴阳交错的处理手法和以强烈的红、蓝、绿、橙、褐等对比形成补色效应,极富动感。
  哈萨克族崇拜生灵,在毡房顶、屋顶、礼拜寺、巴扎(集市)上经常有摆挂的羊、羚、牛头骨和羝角,在花毡上多有羝角纹形象,寓示生灵常在、安定繁荣。
  四、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一)藏毯的图案特色
  藏毯技艺的传承区域处于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这一民间工艺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藏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价值突出表现在藏毯的图案特色上。藏毯的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源于藏传佛教文化,藏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独有的藏文化特点。
  传统图案最常见的有佛八宝、暗八仙、文房四宝、二龙戏珠、山水吉纹、龙云、龙凤、牡丹、宝相花等,每种图案都有寓意。寺院用毯图案主要有龙纹、佛人、八吉祥、金刚杵等,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容。贵族使用的毯子多用虎皮纹、狮纹、龙凤纹和花卉纹。其中单独纹样主要有:龙、凤、仙鹤以及象征吉祥的动物、植物和山水等;组合纹样有吉祥雍宗图符、“鼎”纹、“寿”字纹装饰、日月宝贝、吉祥八宝、国王七宝(属印度佛教文化,即方胜、连环钱、犀角、令牌、象牙、珊瑚、珠宝)、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龙凤呈祥、“卍”字永结等;此外还有属于汉地佛教文化的各种纹样。民用毯图案多用色彩鲜艳的花卉纹,其中也融入了佛教符号和中原丝绸的纹样。
  藏毯的图案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图案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目前藏毯生产企业除了用传统的手工设计图案之外,还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大大增强了图案的设计开发能力。
  藏毯图案大致分为五大类,即:江垫式、龙凤式、满地铺式、城郭式和嘎雪巴式。
  1.江垫式。把取自中原锦缎上的缠枝西番莲格式的图案,织在卡垫上的统称为“江垫”。当然卡垫图案来自锦缎的不单这一种,其它几种也有不少图案来自锦缎,但这一类形式比较明确单一、特别,也比较集中,是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2.龙凤式。龙凤式是所有龙凤图案卡垫的总称,它是按图案内容区分的。例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穿云龙、蛟龙闹海、二龙逐凤、凤凰戏牡丹等等,其纹样多半也是来源于锦绣服料。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固定格式,图案都离不了龙、凤、云、花、水等,且多是反转对称或相称。
  3.满地铺式。这一类图案的纹样来源极为广泛,内容也很丰富,有取自藏靴上绣花纹样的,有取自古代中原绣花衣料上的,有来源于藏族建筑装饰上的,也有从印度丝绸和织锦上搬来的等等。内容和风格差异虽大,但在章法形式上却有着很多相近的地方,同样都是纹样布满全毯,且分布均匀,通常无边,整个图案往往形成两个或三个较为明显的节次,两端总是以向心的趋势集中。
  4.城郭式。藏语中把锁口“丁”字纹的叫“加架”,意即汉地城墙。其特点之一是有边框纹样,而且多带“丁”字纹小边,形如城郭,我们借助这层意思把凡有完整边框纹样的图案称作“城郭式”。最常见的大边形式有以下几种:①锦纹盒子边,盒子里的纹样多为暗八仙、佛八仙、国王七宝或三者杂而用之;②水纹边;③花草边。
  5.嘎雪巴式。以人名称谓,嘎雪巴·曲杰尼玛是江孜贵族,曾任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他对卡垫图案尤有兴趣,通过对内地近代丝绸刺绣的研究,吸收了刺绣被面和刺绣衣料上的大花大叶以及整枝花的形式,并结合卡垫的生产工艺特点,创造出一种类似内地“彩花式”的新图案,深为藏族群众所喜爱,人称“嘎雪巴白萨”。“嘎雪巴式”的特点是章法自由流畅,形象色彩突出,有些像内地早期的“彩花式”图案,花纹比较均匀地分散在所有的空地里,其典型格式是四角有四块水纹。分类者把后来的一切大朵大枝、三点交错或两点对称排列的花卉图案全归入此类。
  早期的织毯匠人在编织图案时根本没有图纸可依照,完全是按照脑海中构思的图案进行编织的,最后织出的图案竟与事先设计的完全一致。这些高超“凭空织造”技艺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这些图案寄予着人们在浓厚的宗教信仰中,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再生之日的幻想,展示了人们的勤劳智慧和精神力量,以求最大的欢乐和慰藉,祝福人间吉祥、平安、和睦、长寿的极乐愿望。
  藏毯在色彩的使用上紧贴大自然,体现出朴实无华之美。但是在过去藏毯对颜色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寺院和贵族使用黄色、杏黄、杏红和大红色,而平民则多用蓝色、黑色和驼色。藏传佛教的派别也以颜色划分:黄色象征格鲁派,红色象征宁玛派,白色象征噶举派,红白黑三色象征萨迦派。
  图案色彩不仅与民族宗教、生活习俗相联系,还与寒冷的气候、单调的生活、旷野的需要都有关。所以,以红、绿、黄、蓝、白、黑等对比色最为鲜艳,给人以兴奋、愉快之美感。如传统龙凤式藏毯,大地色为深蓝,无边框,两组龙凤图案以对角对称占据毯面四方,龙头、肢爪、鳞片采用深红色,龙的勾线、鳞片、鼻、唇为土黄,龙须、发、角、肘毛、脊鳍、尾均为白色,整体色调明快,动势腾然;凤的头冠、肢爪为深红,翅膀、脖线为土黄,凤身用淡黄线条交叉呈网形,翅羽为淡蓝,凤尾羽毛用多色线,飘然扬起,使得色调艳丽、多变;毯面中间一束红心白线勾的宝相花,使构图向心、集中,龙身腾空追啄宝珠,凤嘴衔着花枝跑动着,使毯面呈现出自然构图,丰富的色彩、欢快而动感极强的美丽画面。现代式藏毯构图以高原风光为主,去繁从简,清晰明快,色彩上求变化,显其高雅而不失质朴的民族特点。同时也积极吸纳了当今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并通过多种不同色毛纱交织表现,令人赏心悦目。
  精美质朴的藏毯编织工艺是藏族在游牧、农耕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而古老的传统艺术,浸透着民族性格、理想追求、审美情趣,饱含着藏族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它同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样多姿多彩,极富魅力。
  (二)藏毯的工艺特色
  1.藏毯的原料特色
  藏毯的生产原料与其它地方编织物的原料不同,主要栽绒原料为羊毛、牛绒、羊绒,藏毯用毛要求纤维粗壮,有刚性、不易黏结,具有很好的弹性、耐磨性和光泽度。
  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大白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土种羊羊毛。历史上藏羊毛多通过西宁作为集散地销往国内外,故名“西宁大白毛”。由于高原地区海拔高,草原草质好,无污染,这里生长起来的藏系绵羊毛色纯净、毛质极好、绒毛厚,呈亚白色,纤维较均匀而特长、弹性强、拉力大、光泽度好、耐酸耐碱性强,为羊毛中的上品,是编织藏毯的最佳原料,被誉为“锦缎样的软浮雕”。用这种原料织出的藏毯坚韧耐磨、质地柔软,经化学水洗后,光泽犹如锦缎。早在19世纪后期,“西宁大白毛”就被国际毯业公认为是编织毯子的最佳原料。
  山羊绒:素有软黄金、白色云彩之称。青藏高原的山羊绒纤维纤细而均匀,柔软而富有弹性,光泽柔和,集轻、暖、软、滑于一身。
  牦牛绒:除亚洲之外,世界其它地区都没有牦牛的自然分布,而青藏高原的牦牛在数量上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牦牛绒的颜色多为黑色、褐色、黄色、灰色、白色,保暖性与山羊绒相当。
  2.藏毯的染色特色
  藏毯所用纱线染色主要是采用古老而传统的植物染料经加工染制而成。植物染色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柔和、自然,色彩搭配协调且不易褪色,利于环保等。民间也沿用本地土产染料。土产染料的基本颜色有蓝、绿、黄、红、白、棕、黑等几种。如:橡壳染后为驼色;大黄、槐米为黄色;大黄叶为浅黄;大黄根为深黄;板蓝根为蓝色;茜草根为朱红色等;用大黄叶罩染深浅不同的蓝色纱即可得到不同的绿色。有些染色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比如藏红花染的红色就经久不衰(但因藏红花是名贵的中药材,做染料很有限,不会被大面积使用)。用植物染色的藏毯,经日晒和空气氧化后,色泽会越来越柔和。
  天然染料着色后稳定性强,持久,又能就地取材或适度种植,质量可靠。但采集、加工这些染料所用时间长、工序繁杂。
  3.藏毯的编织特色
  藏毯的编织工艺也独具特色,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其它地域毯子的生产,均采用传统的“8”字扣或“马蹄扣”。打结方法是在一根经线上只包含一个打结圈的单栽绒结,其工序称为“指扣刀砍”,也就是每头儿必砍,这种方法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藏毯织法为重叠连环扣,俗称“手捧缠”。就是把纱线环绕在绕线杆上,待织完一行时,将纱线扣全部跺实,用刀具将杆上的纱环割开。也可采“挽头儿割绒”,即将绒纱同时缠绕在经线和编织杆上,连续操作,挽到一定长度才割绒一次,割绒同时抽出编织杆,相比传统“8”字扣的每头儿必砍,明显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毯子的厚度由编织杆的直径决定,因此毯子厚薄控制自如。
  用藏毯打结法织出的毯子,毯面出现的效果是层层纱的断面、毯面形成自然横向条纹,看上去重重叠叠,层次分明。经过粗剪、精剪多次加工使图案突出、线条清晰,增强了毛绒的厚实感。毯背疙瘩有致,体现了粗犷、古朴、自然之美。
  五、宁夏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一)宁夏毯的图案特色
  宁夏毯以仿古毯为主,最常用的构图为格律体,讲究“四方”和“八位”,此构图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图案风格之一。这种构图方式讲究环抱、中心对称布局,主要有“奎”、“角”、“边”等部分组成,有人戏称为“四菜一汤”式。
  宁夏仿古毯以羊毛为原料,选用植物染料染纱,不易褪色,仿照我国古代宫廷毯和西北民间毯图案织作,色调深沉、古色古香,成品“造旧”处理,使之反新为日,与古毯十分相似。
  宁夏毯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寺院用毯,二是贡品和王族礼品用毯,毯子的用途决定其独特的图案设计。
  寺院用毯的图案以佛教符号纹样为主,如金刚杵、“卍”字纹、八宝纹、祥云纹、佛珠纹等。按照用途还可以细分为:幡毯、挂毯、禅毯、柱毯等。幡毯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礼佛仪式用毯,其图案常用龙纹、虎头纹、佛八宝纹样,既有吉祥之意又有威严感;挂毯的图案以佛像、喇嘛人物为主;禅毯是寺院内用量最大的品种,经堂里一排排条形禅毯和大小不等的禅垫都是僧人诵经、礼拜的必用品,所以禅毯的图案以佛教符号纹样为主;柱毯在寺院里的作用非常重要,用来包裹和装饰经堂柱子,图纹以升龙为主题,所以人们尊称其为“龙抱柱”毯。
  作为贡品和王族礼品用毯的图案多以祥花瑞草、暗八仙纹样为主。如象征能力非凡的暗八仙,比喻团圆美满的团花,以表达人们的良好祝福之意。早期的宁夏毯常用锦地图案,这是一种用各种花卉有规律地组合纹样覆盖整个毯面的图案,这些锦地纹包括“卍”字纹、回纹锦、花瓣锦、龟背锦等。
  (二)宁夏毯的配色特点宁夏毯颜色搭配特别讲究,通常是在蓝色花纹图案中搭配红色、黄色和月白色,历史上这些颜色都是用植物染料染成。
  宁夏毯黄色的大量使用是由于宫廷用毯和寺院用毯的原因。在明清时期,颜色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黄色为宫廷的专用色,红色为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阶层使用的颜色。在藏传佛教中,当时实力最强大的“黄
  教”也使用黄色,喇嘛的僧帽、寺院建筑的顶端、寺院装饰物包括寺院用毯都是黄色。锈红色则大量使用于祝寿毯、贺喜毯中。宁夏毯主色以红、黄和月白为主,配色主要有姜黄、靛蓝和藏红等,蓝色花纹与红色、黄色、驼色和白色的对比搭配形成了宁夏毯独特的装饰格调,体现着冷与暖、深与浅的色彩对比,整个图案看起来醒目并富有活力,因此这种配色被称为“阴阳配”。
  (三)宁夏毯的原料特色
  宁夏毯原料来自“宁夏毛”,即宁夏及附近地区放牧的滩羊羊毛。宁夏滩羊是我国独特的裘皮用绵羊品种,羊毛纤维细长均匀,富有丝样光泽和弹性。滩羊体质结实耐粗饲,能适应干旱气候和风沙的袭击,抗逆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宁夏滩羊毛纤维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刺毛、无髓毛、有髓毛和两型毛。刺毛,毛纺工业一般不利用;无髓毛是毛纺工业上的优质原料;有髓毛,分为正常有髓毛、干毛、死毛三种;两型毛,组织学构造接近无髓毛,它一部分有髓,一部分无髓,髓质较细,直径为30~50微米,其工艺价值介于无髓毛和有髓毛之间。
  宁夏滩羊主产于宁夏的盐池、同心、灵武及贺兰山东麓地区,并包括甘肃、陕西、内蒙古与宁夏相毗邻的地区。滩羊羊羔生长至35日左右,叫二毛羔羊,其全身被覆有波浪形弯曲的毛股,毛股紧实,毛色洁白,光泽悦目,毛稍有半圆形弯曲,与躯体主要部位表现一致,弯曲数在3~7个,弯曲部分占毛股全长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弯曲弧度均匀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少数有扭转现象。腹下、颈、尾及四肢毛股短,弯曲数少。被毛由两型毛和无髓毛组成,两型毛约占46%,无髓毛约占54%。两型毛细度为
  26.6±7.67微米,无髓毛细度为17.37±4.36微米。
  宁夏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滩羊的生长繁殖,宁夏地属暖温性干旱草原,地势平坦,土质坚硬,四季干旱少雨,空气湿度低,年气温较高,植被稀疏。宁夏天然牧场中牧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饮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和硫酸盐成分,矿化程度高,水质偏碱性。这些自然条件适合滩羊的生长,羊毛品质独特,据科学分析,滩羊毛由70%的毛和30%绒构成。宁夏毯使用含绒度高的优质宁夏毛,其毛绒长,毯质柔软,手感好,有“绒毯”之称。
  六、蒙古毯的图案和品种特色
  (一)蒙古毯的图案特色蒙古毯品种很多,有宫廷王府专用铺殿毯、走廊毯,寺院和宗教活动中专用的拜佛毯、龙抱柱毯、佛帘毯、庙门帘毯,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如蒙古包毯、马褥、马革毡、驼革毡、壁毯等。毯子色彩以三蓝加白为主,纹样因产地不同而各具特色。
  蒙古毯的图案内容非常丰富,有博古纹、八吉祥、杂宝、暗八仙、四君子、鹤鹿同春、福禄寿等吉祥纹样,也有麒麟送子、八仙祝寿、踏雪寻梅等民间传说典故图纹,中国传统文化以图纹形式在蒙古毯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蒙古毯的主要色调为蓝色,由深蓝、浅蓝、旅蓝组成,统称“白三蓝”或“三蓝加白”。有的毯在“白三蓝”中点缀驼色、绛红、杏黄色、橘红色、红色等其它颜色,称为“三蓝加彩”,还有“五蓝加彩”。
  历史上,内蒙古织造的三蓝毯有三大特点:一是用上蓝靛将毛线染成深蓝、浅蓝、旅蓝三种颜色,用此三蓝织成的地毯称三蓝毯。这种土蓝靛染的毛线永不褪色,不怕风吹日晒,年代愈久颜色愈艳,人们称“真色”。二是三蓝毯主要使用绵羊毛(最好用绵羊羔毛)纺成的毛纱,这种毛纱织成的毯子质地柔软轻巧。三是毯子图案“天上取样人间织”,图案来源于大自然,山水祥云、鸟兽花卉等。
  (二)蒙古毯的品种特色——蒙古挂毯挂毯,亦称壁毯、壁挂和“壁衣”,是挂在墙面上的装饰织物,在居室中起保温、美化作用。
  蒙古挂毯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运用不同性质和外观的纱线及不同的编织方法,织出不同的肌理,毯面呈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一般采用7支纱、120道织造。如《长城》壁毯,1974年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联合国,悬挂于联合国总部休息厅。毯面宽10米,高5米,重280公斤。整块毯面用了538万多个栽绒结,240多种颜色,5380多万根毛纱。画面展现了长城内外莽莽苍苍、崇山峻岭、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
  七、西南少数民族毯的图案特色
  (一)布依毯的图案特色
  布依毯的图案借鉴了蜡染的基础纹样,并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民族纹样,根据毯子制作的特点,将这些特色纹样运用到毯子图案中去。布依毯图案谐调,线条匀称,给人以典雅古朴的感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颇具地方民族特色,深受中外人士喜爱。
  布依毯图案设计灵感多来源于大自然,主要有花鸟鱼虫,构图结构严谨,虚实相应,刚柔相兼,色调简洁明快,古朴素雅,富于幻想和抽象,使人有浮想联翩的意境。
  布依毯图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有表示发财、发富、生活富裕之意的“古钱纹、螺旋纹”,等等。鱼是布依毯运用较多的纹样。人们喜欢多子多福、年年有余,鱼就代表年年有余,鱼子代表儿孙满堂的意思。布依毯的图案变化无穷,其中鸟是最富于变化的纹样。比如可以把小鸟画成鸟头鱼身,鱼身上布满均匀的鱼鳞纹,看上去又很像小鸟的羽毛;或者把几个鱼的尾巴连在一起成为一朵花,又似乎像个石榴留,在周围点了许多小虫又成了群鱼戏珠。整个图案结构重重叠叠、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从鸟变鱼、鱼变虫、虫变叶、叶变花、花变蝶,似鸟非鸟、似鱼非鱼、似花非花,整个布局充满了梦幻一样的色彩。
  布依毯的图案格调打破了一般毯子所采用的大小边的约束,直接用丰富多彩的多纹样连续延伸,大块面地铺开,把四周装缀起来。中间用纹样组合为椭圆形、圆形、菱形等,毯子空白较大,但是疏而不空、密而不繁。
  布依毯的设计灵感源于蜡染,图案多取自于当地民俗,在色彩运用上以当地较具特点的白、蓝色为主,或者根据客户需要采用其它颜色。比如,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或者根据图案设计要求采用其它色彩间配,力显素净典雅、明快清晰。
  (二)版纳毯的图案特色
  版纳毯的色彩多种多样,以红、黑、黄为主色调,雍容华丽,凸显富贵吉祥。其中,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样式使版纳毯具有与其它少数民族毯不同的韵味,而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版纳毯则保留了传统韵味,彰显喜庆与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版纳毯的图案有大象、孔雀等珍禽异兽,也有牡丹、山茶等奇花异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黑颈鹤。云南昭通因其具有适合黑颈鹤居住的天然植被土壤环境,吸引了大批黑颈鹤来此栖居,因此,“黑颈鹤之乡”成了云南昭通版纳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
  除了自然风情,版纳毯中很多图案还取自苗族风土人情,这与昭通少数民族分布结构有关。昭通是云南省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地,苗族为第一大少数民族。苗寨虽地处昭通边远山区,但勤劳质朴的苗家人背靠大山,面朝黄土,自古以耕种为生,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版纳毯中的民族元素以苗族为主,而苗族的刺绣花纹历史源远流长,版纳毯中有不少纹样取自苗家的刺绣花纹。
  昭通大山深处的苗寨里,土地是苗家人赖以生存的资源。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昭通地毯厂所生产的地毯为了反映苗家人的生活,其图案取意自然也离不开土地和庄稼。“几”字形图案既代表了蜿蜒的黄河,象征着水,又代表了连绵的群山,象征着土。
  苗族的刺绣图案多采用鲜明的红、黄色,用菱形、三角形、线条和点刻画山峰、田地、河谷、飞禽、树木、滩涂等元素,全面反映了苗家山寨的农耕景象。菱形、三角形所代表的山峰交相辉映,河谷地带则包围其间,并加以田地、飞禽等进行点缀。
  此外,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版纳毯的许多图案也以苗家人唱歌跳舞的热闹场景为主题。
  (三)东巴毯的图案特色
  东巴毯的图案主要由东巴文、丽江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等纹样构成。毯子底色大多采用黄白色,图案颜色主要由具体内容确定,整体色彩鲜艳、活泼。东巴毯具有独特浓郁的丽江民俗风情,是中外人士所喜爱的手工制品。
  东巴毯最大特点就是一幅地(挂)毯讲述一个故事,图案纹样一般由古老的东巴文和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构成。东巴文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毯子将东巴文和当地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巧妙融入了悠久丰富的东巴文化、民族风情和丽江美丽的山川美景等,开发出“纳西古王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男耕女织”、“天长地久”、“和平天使”、“丽江古城”等地毯、挂毯、坐垫系列。其中“纳西古王国”讲述了一个远古的传说:相传灭绝生灵的洪水过后,纳西族只剩崇仁利恩一人,他历尽磨难,从天上娶回仙女衬红褒白,来到玉龙山下、金沙江边,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四)独龙毯的图案和工艺特色
  1.独龙毯的图案特色
  独龙毯的图案以条纹为主。对于颜色的选择主要依据个人喜好,但在通常情况下,独龙毯最少有七种颜色,基本以红、黄、橙、蓝、绿、黑、紫、白色为主。独龙族家家户户都会编织独龙毯,编织的毯子颜色越多说明主人家里越富裕。
  独龙毯的七彩条纹图案与“牛勒巴”很接近。牛勒巴大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红教喇嘛从西藏传入云南的。牛勒巴藏语叫做“邦登”,意思是
  “围腰面子”,牛勒巴是多色霞纹,因其纹路有如牛的骨排,汉语叫做“牛勒巴”。在丽江的东巴毯中也有以牛勒巴为主的纹样,纳西语叫做“美古美够吉”,意指天上的彩虹。
  独龙毯可做围裙、床单、衣服、绑腿、顶盖儿(马甲)、包、装饰礼品等。目前独龙毯除了供当地本民族居民使用外,还有部分由政府订制,随着怒江旅游业的发展,独龙毯开始面向游客市场,主要销售给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的游客。由于独龙毯产量小,因此价格较高,一块12厘米×15厘米独龙毯的价格约在500元人民币左右。
  2.独龙毯的工艺特色
  在独龙族村寨,每家每户都会编织独龙毯,编织工艺代代相传。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现在多用棉线、羊毛纺制。据统计,一户人家一年可以织15~20床毯子。
  很早的时候,独龙族织毯取材于麻。麻是一种野生植物,在漫长的采摘渔猎生活中,人们发现了麻的表皮柔软结实,并用其捻成线,再织成麻布。一幅麻布宽约尺余,数幅拼连就成为毯子,一床毯的完成要花数十天。早期编织的独龙毯是单色的,后来人们用水冬瓜树皮和另一种草本植物浸泡麻线,麻线就被染成了红色、青色、黑色等,于是,织出来的独龙毯便有了红青白黑各色相间的条纹,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独龙族妇女们喜欢用各种
  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图中白色工具为“蒙铛”(怒语),即梭子,用来挂纬线;竹竿状工具为“董铛”(怒语),在排线机和织布机上间运送并固定经线;刀片状工具为“缯码”(怒语),在织布机上将固定好的经线分为上下交错的两层,起分隔的作用。
  编织一床独龙毯,从纺线到按照图案织布,需要很多道工序以及不同的器具才可以完成。首先是纺线,独龙族妇女用线锭(怒族称为“瓦切”,傈僳族称为“格鲁”)把棉毛或者羊毛纺成棉毛线。第二步是用绕线架绕线。第三步是排线,编织者将同一种颜色的线在排线机上转六到七圈,也就是排线排六到七次后,换其它颜色的线继续排,直至把经线排好,可以用来织布,一般情况下至少有七种颜色的经线;排线机上一个小工具,怒语称为“瓷乃苦”,在排线过程以及后续的织布过程中起着分线的作用,避免经线混缠在一起。织布前还需要把已经排好的经线从排线机上挪到织布机上,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工具“董铛”(怒语)。接下来的工序是织布,织毯者用缯曾码”(怒语)将固定好的经线分为上下交错的两层线,然后用“蒙铛”(怒语),即梭子,挂纬线。白色的纬线与不同颜色的经线层层相织,形成绚丽多彩的独龙毯。在织布环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起溃”(怒语),它主要起挂钩的作用,将其一头系在树干上,一头挂住编织中的毯子;这不是一般普通的挂钩,它是由树根自然形成的,据传只能是长势整体偏向东方的树的树根才能用来做“起溃”。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