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繁荣——元明清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89
颗粒名称: 四、繁荣——元明清时期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6
页码: 13-18
摘要: 元朝时期,受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统治阶级有铺挂毛毯的习俗,毛毯需求量随之大增。据《元史》记载,政府在工部设“诸司局人匠总管府”,后改为“领五局一库”,专管织毯业,下属有六局,即“收支库、大都毡局、大都染局”等,其中各库司都有专职官员。此时,织毯专业户达6440户,织毯规模、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元朝以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的织毯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毯。蒙古毯主要原料来自蒙古土种羊毛,其特点是弹性强、光泽性好。此后内地编织的毯子,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商品。目前存世的明清时期的宁夏毯,已成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占董毯,受到收藏家的追捧。若没有缺损的遗憾,它的价格大约为12万元。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元明清时期

内容

元朝时期,受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统治阶级有铺挂毛毯的习俗,毛毯需求量随之大增。据《元史》记载,政府在工部设“诸司局人匠总管府”,后改为“领五局一库”,专管织毯业,下属有六局,即“收支库、大都毡局、大都染局”等,其中各库司都有专职官员。此时,织毯专业户达6440户,织毯规模、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
  元明时期,藏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了两个生产中心:一个是西藏的汪丹区(今白朗县)逐渐形成了藏毯生产中心。当时织毯艺人以“8”字扣的栽绒毯替代了“U”型扣的藏被,其毛束的密度和牢固度大大增强,并且可以织出多种色彩的几何形图案,人们称这种美丽的藏毯为汪丹仲丝(地毯在藏语中通称“仲丝”)。汪丹仲丝的外观特点是毯面厚重(厚约40毫米以上),四周有长长的毛穗。今天,我们仍可在当时兴建的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众多寺院中,看到旧时的汪丹仲丝。
  元朝以后,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的织毯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毯。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使生产和使用毯子成为他们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蒙古毯主要供给蒙古人自己生活所用,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凡铺设、屏障、庐帐、蒙古包内的装饰均用毯子。蒙古毯主要原料来自蒙古土种羊毛,其特点是弹性强、光泽性好。蒙古手工毯编织技艺也受到宁夏、新疆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新疆织毯匠人马托阿訇于清朝康熙年间被邀请到宁夏传授织毯技艺,他的邢、唐二位徒弟艺成之后,又应邀到神木、榆林、包头等地传授织毯技艺,后来织毯技术传到归绥(今呼和浩特)。蒙古毯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最初发展是在包头,因此蒙古毯常被称为“包头毯”。清朝年间,包头地毯房有三合和,其后有天厚成、双吉庆、吉庆功、谦益成、同义昌、祥记等20余户。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也很重视织毯业的发展。明朝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孝宗皇帝下令改造龙毯、素毯100多张,工部尚书以原料来源极其不易建议暂停,但孝宗皇帝依然坚持,其喜好程度可见一斑。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由工部所辖,制造库内的帘子、门神二库中专门设毯匠2名,以后又增至9名。在北京彰义门报国寺里专设讲习所,以便培训织毯工匠,还邀请甘肃的工匠在此传艺,这里成为北京、天津地毯的策源地。清末,清政府农工商部还下令各地设立工艺局,在河北、甘肃、热河、山西、山东以及东北诸省都设立了织毯工厂。此后内地编织的毯子,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的一项重要商品。
  在新疆地区,随着新疆商业的发展,和田、喀什、莎车等毛毯主产地,成为重要的交易中心,之后且末、吐鲁番、乌鲁木齐相继建立了毛毯交易所。到了清朝晚期,莎车、和田、洛浦等地已形成“户户有织机,几代同织毯”的盛况。其中仅和田就有织户1000多家,逐步形成了和田、喀什、莎车三大织毯中心,新疆毯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
  在青藏高原,岗巴的岗绒和汪丹的仲丝生产技术传入江孜。到15世纪中期,江孜生产一种叫卡垫的地毯,因其编织工艺先进,图案色彩丰富,备受当地群众喜爱。之后,作为贡品进入朝廷而名声大噪,贵族和寺院纷纷订购,江孜形成了“家家有机梁,人人会织毯”的兴旺景象。当地人民吸收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各地先进技艺,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改进,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江孜卡垫,藏毯也在这时期达到成熟。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公元1878年-1933年),西藏毯业达到鼎盛时期,藏毯的生产中心由原来的汪丹地区转移到江孜地区。1904年,亚东和江孜开为商埠以后,英国和印度的商人得以进入该地区,藏毯不仅是西藏地方统治者向帝王朝贡的贡品之一,还作为西藏的大宗产品远销印度、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从此,江孜卡垫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流通。
  另一个藏毯生产中心——青海省的湟中县在明清时期有了长足发展。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是湟中县加牙藏毯的成熟期,距今有300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时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应运而生。据《湟中县志·手工业》记载:“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宁夏工匠大、小马师来湟中加牙村,村民杨新春、马得全二人拜其为师。”村民跟随其进一步学习栽绒地毯的编织技艺,使藏毯的编织技艺更加规范化。在随后的百年间,加牙村成为青藏高原著名的藏毯专业村。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该村建立了织毯职业学校。当时这里有半数以上的人都从事藏毯生产,全村妇女皆能捻线。
  宁夏毯作为少数民族毯的另一支流,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之所以称为“宁夏毯”,是因为其所用原料十分特别。宁夏及附近地区牧养的土种绵羊所产羊毛因其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等特点被称为“宁夏毛”,用其手工编织成的毯子被称为“宁夏毯”。明末清初,阿拉善定远营的建立和藏传佛教寺院在阿拉善大规模兴建,使得宁夏毯作为这些寺院的装饰品和礼佛用品的需求量很大,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毯织造规模的扩大。
  清朝末年,宁夏毯开始进入北京、天津、南京、西安等地市场,亦开始出口。一些织毯艺人联合办起了织毯作坊,在工艺上也进行了改进,毯幅增大,经纬道数达到90道和120道。对图案进行了创新,一种是借鉴织锦壁画等艺术,富有中国古典气息的“龙凤呈祥”、“鹿鹤同春”、“丹凤朝阳”等象征吉祥、如意、富贵的图案;另一种是借鉴明代青花瓷的色彩艺术,由深浅不同的三种蓝色组成“白三蓝”图案。当时银川“天主堂”有英国人开办的兴泰洋行,专门收购宁夏毯。由于宁夏毯的驰名,地方政府将其作为供奉朝廷的首选贡品,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各藏传佛教寺院纷纷前来购买、订货,京城和各地的王公贵族也争相定购用作礼品和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早期的宁夏毯已荡然无存,明清时期的宁夏毯存世数量已很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宁夏毯,尺寸多为3米×6米和2米×3米,绝大多数的年代都在200多年前的清代早、中期,一些是更早的明代中、晚期。目前存世的明清时期的宁夏毯,已成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占董毯,受到收藏家的追捧。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曾介绍过一件清乾隆年宁夏地区编织的手工栽绒地毯,图案为红地狮子花卉纹,其主色为木红色,另外还有深蓝、月白、黄、粉、金黄等颜色,边沿装饰莲花纹。这条长228厘米、宽70厘米,并被人为裁断留下了续接织补痕迹的地毯,专家鉴定团估价5万元人民币。若没有缺损的遗憾,它的价格大约为12万元。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