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唐宋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88
颗粒名称: 三、发展——唐宋时期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唐代时已出现了“毯”字,此后的字典书中作了解释,如宋代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丁度撰的《集韵》等。明代洪武年间撰的《正韵》中也解释“毯,音,毛席是也”。这是对毛织毯的泛称。而中原人民也因地制宜,以蚕丝为原料,学习新疆的织毯技术,织成了丝毯。而且,统治者日益重视织毯业,设立“毯坊使”、“毡坊使”,管理织毯业,在安徽宣城、福建泉州曾建立了大规模的织毯部门。大约公元7世纪,统治青藏高原地区的是吐蕃王朝。藏被的产生标志着西藏栽绒毯的诞生。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

内容

唐代时已出现了“毯”字,此后的字典书中作了解释,如宋代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丁度撰的《集韵》等。明代洪武年间撰的《正韵》中也解释“毯,音,毛席是也”。这是对毛织毯的泛称。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新疆地区,唐太宗平息突厥叛乱,统一新疆,使新疆社会和经济获得发展,著名的“丝绸之路”使跨国贸易更加昌盛,毛毯生产也获得了大发展,同时封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深受新疆各少数民族喜爱的毛毯作为实用工艺品传入中原地区,并因其采用中原人民喜爱的传统图案而备受青睐。而中原人民也因地制宜,以蚕丝为原料,学习新疆的织毯技术,织成了丝毯。白居易在诗篇《红线毯》中描写的:“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说明了当时新疆毯在汉族地区的流行。另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皇帝及官僚阶层,在其居住之处都要有“施席”和“织成壁衣红氍毹”,这使得新疆毯业发达的于田、轮台、焉耆、疏勒、楼兰、龟兹等地的经济因此得到发展。而且,统治者日益重视织毯业,设立“毯坊使”、“毡坊使”,管理织毯业,在安徽宣城、福建泉州曾建立了大规模的织毯部门。
  大约公元7世纪,统治青藏高原地区的是吐蕃王朝。在这一时期,“溜”的发展分为两支:一支向“氆氇”(藏呢)较柔软的毛织物发展;另一支则发展为“尺不戒”,它突破了平织形式,形成了竖毛集束起绒的织物,由于其绒毛长而松软,广泛用作铺盖的被褥,所以又称作“藏被”。藏被的产生标志着西藏栽绒毯的诞生。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