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萌芽——秦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少数民族毯》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87
颗粒名称: 二、萌芽——秦汉时期
分类号: TS935.7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秦汉时期,西北较为太平,羌人繁衍壮大至150个部落,大多分布在今青海、甘肃西部。发羌、唐旄等分布于西藏地区,若羌于天山之南的西域,葱芘羌、白马羌、黄牛羌于若羌以西,氐羌于岷江上游,即四川西北部。这个时期,上述地区的畜牧业、毛纺织业发展很快,毛纺织技术的提高促使大量富有装饰性的毛织物出现,如缂毛、毛褐等。此时,栽绒地毯成为王室宫殿普遍使用的生活资料和工艺装饰品。毛毯生产、贸易之兴旺可见一斑。这时,居住于天山北部的游牧民族为了抵御寒冷开始制作一种称为“毡”的物品。综上所述,距今4000年前,三苗入三危山,把中原的丝绸纺织技术带到了西北地区。新疆栽绒毯诞生于2200年前的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秦汉时期

内容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前100年),西北较为太平,羌人繁衍壮大至150个部落,大多分布在今青海、甘肃西部。发羌、唐旄等分布于西藏地区,若羌于天山之南的西域,葱芘羌、白马羌、黄牛羌于若羌以西,氐羌于岷江上游,即四川西北部。这个时期,上述地区的畜牧业、毛纺织业发展很快,毛纺织技术的提高促使大量富有装饰性的毛织物出现,如缂毛、毛褐等。
  到了汉代(约公元前200年),人们在毛席的基础上创造了栽绒地毯。随着商业、交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西域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频繁。此时,栽绒地毯成为王室宫殿普遍使用的生活资料和工艺装饰品。官宦之间常把毛毯作为馈赠之物,商人亦把它作为重要的买卖对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榻布皮革千石,狐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此亦千乘之家。”毛毯生产、贸易之兴旺可见一斑。此时期的毛毯制作方法也是别具一格。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以北约150公里处的尼雅遗址,发掘出两汉时期的墓群,其中出土了数片彩色栽绒地毯残片。地毯由棕红、中黄、浅黄、白等颜色组成彩色条形图案,其栽绒长约20毫米,经、纬线由棕色和原色毛加捻,两股合并而成,边框较多,构图分层次,色泽艳丽,图案规整,颇具当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同时出土的还有汉代织毯工具“木手”,这是一种在织毯中用来砸纬线的木耙子,这种木耙与现在织毯工具——铁耙极为相似。1980年,在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的2号东汉墓,出土了四色地毯残片,另一件为八色双面栽绒地毯残片。
  在同一时代,位于西域南端,居于唐古拉山南麓群山环抱中的人们,编织和使用着一种叫“溜”的平织毛席。到了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世纪),在日喀则江孜县、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一带,开始盛产一种叫藏被的毛织物。据西藏《南诏德化碑》记载,吐蕃王朝时期,藏区已有毛毯、毛布等纺织品。这里的毛毯即藏被,是一种竖毛集束起绒的毛织物。藏被是西藏栽绒地毯的雏形,织造藏毯所采用的拉杆结扣法是由藏被的编织工艺演进而来,成为藏毯所独有的工艺,并沿用至今。
  这时,居住于天山北部的游牧民族为了抵御寒冷开始制作一种称为“毡”的物品。
  最早的毡子是将动物脱落的皮毛通过压碾磨擦,使其成为片状黏合物。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当时游牧在今巴尔喀什湖至伊犁一带的乌孙(今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汗王为妻,细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三年后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住毡房的情景,说明哈萨克族花毡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距今4000年前,三苗入三危山,把中原的丝绸纺织技术带到了西北地区。三苗融西戎,组成羌人部落,羌人依据丝绸纺织技术发明了毛纺织物,其中也包括毛席。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毛织物(现存青海省博物馆)足以说明,在距今3000年前,散居于青藏高原的羌人已经掌握了毛纺织和染色技术,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彩色毛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和几次较大规模的迁徙,使羌人把毛纺织技术传到了青藏高原和西域各地。新疆栽绒毯诞生于2200年前的塔里木盆地南部绿洲。西藏栽绒毯虽然产生较晚,但它是吐蕃王朝时期藏族人自己的发明。

知识出处

少数民族毯

《少数民族毯》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共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毯发展简史、少数民族毯生产工艺、少数民族毯文化、少数民族毯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等。2008年6月,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承担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数民族毯)”项目。

阅读